9 鱼我所欲也 课件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鱼我所欲也 课件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5 21:4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9课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我们一生中将要面临很多选择,有些选择对我们来说,将会对我们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时候我们就会纠结,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生与死,利与义是自古以来人们探讨的人生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看看孟子是怎么做出选择的。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及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3.分析孟子阐述的“义”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主张。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
“辟”同“避”,躲避。
“辩”同“辨”,辨别。
“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乡”同“向”,先前、从前。
一豆羹( )   蹴尔( )
人之所wù( )   一dān食( )

gēng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1)为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
(2)得
二者不可得兼 ( )
故不为苟得也 ( )
所识穷乏者得我( )

为了
为了
取得
同“德”,感激、感恩。
获得
( 受 )
3.解释下列标注出的多义词。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义:
今义: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1)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今义:
益处,好处。
将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停止,放弃。
已经。
4.解释下列标蓝字的古今异义。
5.判断下列句式。
(1)鱼,我所欲也。 ( )
(2)乡为身死而不受。 ( )
判断句
省略句
整体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同时获得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获得,(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获得,(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憎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憎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
正义,道义
舍弃
苟且取得
讨厌,憎恶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整体阅读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假如,假使
假如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憎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按照这种办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憎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心,每个人都会有,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丧失罢了。
……的方法
什么(手段)不用呢?
不愿意这样做
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仅仅
这种心
丧失
整体阅读
一箪食,一 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 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欤?
古代盛食物用的圆竹器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用作后缀
踩踏
认为不值得
优厚的俸禄
同“辨”,辨别
侍奉
同“德”,感恩,感激
语气词
有什么益处
整体阅读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同“向”,先前,从前
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为了
接受
停止
本性
2.文章哪句话可以表明作者的观点,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整体阅读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重点研讨
1.这个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表明“义”的价值高于“生”。
先比喻然后提出论点,是因为“鱼”和“熊掌”的比较中,“熊掌”比“鱼”更美味,当二者不可兼得时,选取味道更美的“熊掌”更符合逻辑。
同样道理,“生”和“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更重要,在“生”和“义”不能兼得时,必须选取正义舍弃生命,这样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很自然地引出了作者的观点,让人更易于理解,易于接受。
2.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论证论点的
重点研讨
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有的人能够舍生取义的原因:“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又从反面论述,指出人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情。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该“舍生取义”。指出能够帮助人们做出正确选择的正是人人都有的本心,而贤者只是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重点研讨
然后, 作者进行举例论证。以饥民、乞丐不食嗟来之食两个例子从正面证明了人们应该把义看得比生命重要。又列举了有些人“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的例子,把舍生取义和贪利忘义的人做对比,批判了那些为了高官厚禄、物质享受而做出不义之事的人,指出这些人实际上是丧失了本心。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是失去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重点研讨
提出论点
道理论证
事实论证
类比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为宫室之美……为妻妾之奉……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正面
反面
正面
反面
舍鱼取熊掌
舍生取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
患有所不辟
所欲莫甚于生
何不用
有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
何不为
有不为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
勿失其本心
重点研讨
3.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的话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重点研讨
运用了对比手法。先用生和义进行对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进行对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进行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进行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4.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观点是一致的,请结合历史事实,谈谈孔孟的观点对后世仁人志士的影响。
在面临死亡时,在利益面前,要经受住考验,要舍生取义,要有羞恶廉耻之心,不要丧失了人的天性和本心。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慷慨就义;谭嗣同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不肯逃亡,誓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也不肯泄露党的机密,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些民族英雄正是从孔孟的学说里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才为民族、为祖国、为人民而舍生取义的。
重点研讨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强调了“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述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孟子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孟子提出的“义”的内涵是什么?
示例: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君子必须遵循的正路。
当堂检测
拓展延伸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单单指“道义”,还指“社会公义”。面对诱惑和考验,我们要做出正确选择,要让我们的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