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5 21:5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这便是“虎符”,在中国古代是军权的象征,调兵遣将,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战国时代,强大的秦国开启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征途。韩、魏被消灭之后,秦王将目光投向了安陵,这是一个极小的诸侯国。那么,它的最终命运如何呢?让我们一同进入今天的学习。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分析唐雎、秦王的人物形象及其说话技巧;
3.评价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书中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灭六国这240年间各国的历史。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有文采。虽然书中所记史实和说辞不可尽信,但其仍是研究战国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史料。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战国末期,在诸侯国中以秦国最为强大。秦王想统一中国,加剧了一连串的对外兼并战争。公元前230年,它灭了韩国,接着又于公元前225年吞并了魏国。安陵是属于魏的一个小国,当时岌岌可危。
秦王以为只要通过外交上的威胁,不用一兵一卒即可骗取安陵。唐雎受安陵君的委派,出使秦国。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况下,他不畏威胁,针锋相对地斗争,最后勇折秦王,不辱使命,胜利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韩傀( ) 色挠( ) 免冠徒跣( )
以头抢地尔( ) 休祲降于天( )
唐 jū( ) fú( )然 天下 gǎo( )素
náo
xiǎn
guī
jìn



qiāng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故不错意也:
(2)仓鹰击于殿上:
“错”同“措”,错意,在意。
“仓”同“苍”,青色。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3.解释下列标注出的多义词。
(1)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秦人使人谓安陵君曰( )
(2)然
虽然,受地于先王( )
秦王怫然怒( )
出使
派遣
……的样子
这样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3)于
仓鹰击于殿上( )
受地于先王( )
(4)以
以头抢地尔( )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到,在

凭借

请广于君( )
以君为长者( )
徒以有先生也( )

因为

4.判断下列句式。
(1)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
判断句
倒装句
5.指出下列标蓝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
今义:
(3)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
今义:
只,仅仅。
不弯曲。
道歉。
感谢。
(2)休祲降于天
古义:
今义:
吉祥。
休息。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6.词类活用。
(1)以大易小:
(2)轻寡人与:
(3)请广于君:
(4)天下缟素:
(5)且秦灭韩亡魏:
(6)虽千里不敢易也:
(7)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的地方、小的地方
使动用法,使……灭亡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轻视
数量词活用作名词,千里的土地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使……流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扩充
名词活用作动词,穿丧服
整体阅读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 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派遣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施与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即使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交换
表示祈使语气
答应
施与恩惠
即使这样
始终
同“悦”,愉悦
整体阅读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 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况且
凭借
所以
在意
轻视
哪里只是
扩大
整体阅读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愤怒的样子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对人的敬称
横尸在地
平民
摘下帽子,光着脚
碰,撞
整体阅读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专诸刺杀吴王僚,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聂政刺杀韩傀,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要离刺杀庆忌,苍鹰扑到宫殿上
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
整体阅读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一定
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剑未出鞘)。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穿白色的丧服

面露胆怯之色
道歉
明白
只,仅仅
2.将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整体阅读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3):
第三部分(4):
叙述唐雎出使的原因。
写唐雎与秦王的斗争经过。
写唐雎取得胜利。
重点研讨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在出使的过程中,唐雎表达了怎样的立场?为了维护这一立场,唐雎做出了什么举动?最后结果怎样?
①原因:秦王提出要“易安陵”,安陵君却“愿终守之”,而秦王“不悦”,在这危急时刻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②立场:到了秦国,面对咄咄逼人的秦王,唐雎有理有据地表达了不能交换的理由:“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以“布衣之怒”与秦王的“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迫使秦王屈服。
④结果是“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顺利完成了出使任务。
重点研讨
2.将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进行比较,看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拒绝与秦交换土地。
不同点: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重点研讨
3.唐雎最终让秦王放弃了吞并安陵国的想法,除了他有胆有识,还在于他极擅言辞。简单讨论唐雎的说话技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言之有“节”
言之有“据”
言之有“力”
道义
威力
重点研讨
4.根据秦王与唐雎的对话、神态描写,分析两人的性格特征。
秦王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且秦灭韩亡魏
骄横、狡诈、野心勃勃
不卑不亢、坚定立场
第一回合
重点研讨
秦王
拔剑而起
长跪而谢之
唐雎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前倨后恭、外强中干
针锋相对、有胆有识
第二回合
徒以有先生也
重点研讨
5.秦王这一人物对唐雎的形象起了什么作用
  以秦王的骄横阴险、外强中干,衬托唐雎能言善辩,有勇有谋,不畏强权,敢于斗争。
课堂小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当堂检测
炫耀本国军事力量,迫使唐雎让步,以达到霸占安陵国的目的。
1.秦王对唐雎说“灭韩亡魏”这一事实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当堂检测
表明自己要效法那三个人,与秦王同归于尽。表现了唐雎正气凛然、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2.唐雎举“专诸之刺王僚”“聂政之刺韩傀”“要离之刺庆忌”三个事例的用意是什么?
拓展延伸
历史上关于不辱使命的典故:
  ①晏子使楚: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婴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婴,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婴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晏婴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令人印象深刻。
  ②诸葛亮舌战群儒:刘备荆州大败,眼看走投无路,诸葛亮临危受命,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抗曹,使刘备脱险,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一。
③烛之武巧退秦师: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国家(郑国)面临危难之时,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