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际大联考
“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考试(三)
高一地理试题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 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2年8月29日,广东省林业局在韶关市新丰县长春村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群(图)。桫椤属蕨类植物,又称“树蕨”,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桫椤是研究古生物和地球演化的“活化石”,最早出现于2亿至3亿年前。据此完成1~2 小题。
1.桫椤最早出现于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桫椤最早出现的地质年代
A.蓝细菌大爆发 B.被子植物出现 C.重要的成煤期 D.恐龙空前繁盛
下图为大气中臭氧浓度垂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 小题。
3.关于图中大气层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 I层多云雨天气 B.Ⅱ层大气对流运动强
C. I层存在若干电离层 D.Ⅱ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4.大气中臭氧含量大幅度减少,可能造成
①皮肤病发病率增加 ②降水大幅度增加
③高层大气升温 ④农林牧业减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甲箱比乙箱气温高了3 ℃。据此回答5~6 小题。
5.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6.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削弱作用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读“我国某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示意图”,完成7~8 小题。
7.与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内容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A.植物蒸腾、雨水收集利用、降水、下水道处理水再利用
B.蒸发、雨水收集利用、降水、下水道处理水再利用
C.降水、雨水收集利用、下水道处理水再利用、蒸发
D.下渗、雨水收集利用、下水道处理水再利用、植物蒸腾
高一地理试题 第 2 页(共 6 页)
8.该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使用会
A.加剧城市内涝 B.补充部分城市地下水
C.加重城市土壤盐渍化 D.增加海陆间水循环总量
洞穴呼吸,指通过洞口及围岩裂隙等通道,洞穴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当洞内空气的温度低于洞外大气温度时,空气交换以洞外流入洞内(即吸气)为主; 反之,则以洞内流出洞外(即呼气) 为主。读“某地溶洞示意图”完成9~11 小题。
9.下列四幅图中,可正确反映洞穴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是
10.与洞穴外相比,洞穴内
A.温差较小 B.气温较低 C.风速较大 D.气压较高
11.该溶洞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海浪侵蚀 D.流水堆积
左图为东海洋流分布图,右图为东海沿31°N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据此完成12~13 小题。
12.图示洋流对该海域的主要影响是
A.降温减盐 B.降温减湿 C.增温减盐 D.增温增湿
13.影响东海沿31°N西部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冬、夏季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表径流 B.洋流 C.降水量 D.蒸发量
“银杏黄时秋意浓”,每至暮秋,银杏树便“尽换黄金甲”,当秋风袭来,遍地碎金,如梦如幻的浪漫景色吸引大量游人前去观赏。下图为“我国主要银杏观赏地分布图及“丹东某银杏大道景观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丹东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15.与浙江湖州相比,辽宁丹东的银杏最佳观赏期较短,其原因是
A.丹东地势高,光照强,银杏叶黄得早 B.丹东受冬季风影响大,银杏叶掉落快
C.湖州离海近,气温高,银杏叶黄得晚 D.湖州秋季阴雨天气多,银杏叶掉落慢
16.秋冬季节往往将银杏树树干涂白,树木涂白后可以
A.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流失 B.增强太阳辐射,提高树干的温度
C.使树干昼夜温差变小,防止树皮开裂 D.增强大气逆辐射,减轻夜间冻害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满分52分。
17.(14分)读华北地区某城市 11 月 13 日 20时气温(单位:℃)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 效应;在这种效应作用下,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城郊之间风向应该是 。指出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2) 城市上空多云和雾,试分析原因。(4分)
(3)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绿化带的意义。(4分)
18.(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上约有97%的水储存在海洋中,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阿拉瓜利河位于巴西亚马孙河平原的北部,入大西洋,全长只有220千米,下游河道宽约2千米,农历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河口会周期性的出现涌潮,浩浩荡荡的潮水从河口沿河道逆流而上近60千米,时速30余千米,潮高可达4米。下图为大西洋局部洋流分布和阿拉瓜利河河口位置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a、b两海域水温较高的是 ,b、c两海域密度较大的是 ,d、e两海域盐度较低的是 。(6分)
(2)图中M海域附近曾经有世界著名的渔场,该渔场形成的原因是 。(4分)
(3)沿海各地每日潮涨潮落的时间准确可查。人们在海边的许多活动,如 、 、 等,都需要充分认识和利用潮汐规律。(6分)
(4)影响阿拉瓜利河河口涌潮在特定时间上溯远、潮位高的原因有 。(6分)
19.(16分)地理野外考察是提升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北京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野外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阅读考察报告,回答下列问题。
考察报告
2023 年 11 月 17 日 晴 13°C 风力3~4 级
考察地点概况: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南与河北省交界处,有丰富的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溶洞洞穴景观,是北方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高一地理试题 第 5 页(共 6 页)
(1)考察记录单中①处最可能记录的是 (双项选择题)。(2分)
A.奇峰林立 B.冰川广布 C.地势平坦 D.地表崎岖
(2)除记录单中所列项目之外,地貌景观的描述内容还有 、 等。(4分)
(3)根据地貌形成条件判断,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双项选择题)。(2分)
A.植被 B.土壤 C.岩石 D.水文
(4)阅读考察报告,概括此次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4分)
(5)对“拓展学习”四幅景观图中的地貌进行分类,并说出理由。(4分)
高一地理试题 第 6页(共 6 页)三
环际大联考
“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考试(三)
高一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5
6
7
8
答案
B
C
A
C
D
B
D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B
0
A
C
⊙
C
1.B【解析】由材料“桫椤属蕨类植物”和“最早出现于2亿至3亿年前”,可知桫椤最早
出现于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枚选B。
2.C【解析】由上题可知,桫椤最早出现的地质年代为古生代,蓝细菌(蓝藻)大爆发于前
寒武纪,A错误: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B错误:古生代?类植物繁盛,是
重要的成煤期,C正确:恐龙空前繁盛在中生代,D错误。故选C。
3.A【解析】由图可知,1层大气上界的高度为15千米,故1层为对流层,Ⅱ层为平流层。
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多云雨现象,A项正确。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
主,B错误。电离层存在于高层大气,C错误。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
而降低,D错误。故选A。
4.C【解析】大气中臭氧含量大幅度减少会导致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增强,皮肤病发病路增加,
①正确: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增强还会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产,使农林牧业减产,
④正确:紫外线增强对降水和高层大气温度影响较小,②③错误。故选C。
5.D【解析】根据头验结果“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可知,近地面大气
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故选D。
6.B【解析】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所以甲底部放一层土,就能直接获得太阳辐射,地面
又把获得的热量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传给大气,所以甲玻璃箱大气的温度高,而
乙玻璃箱只有空气,它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低,综合可知甲箱温
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地面辐射强弱差异。故选B。
7.D【解析】读图可知,①是雨水进入地下环节,是下渗,②是雨水直接输送到城市,是雨
水直接被利用,③是下水道的水经过处理再利用,④从植物指向大气,是植物
蒸腾,D正确。故选D。
8.B【解析】读图可知,该雨水收集系统充分利用了大气降水,补充了部分城市地下水,减
轻城市内涝,但并没有增加海陆间水循环,B正确,A、D错:城市地下水位
较深,且以硬化地面为主,不会加重土壤盐碱化,C错。故选B。
9.D【解析】由于洞穴内部温度湿度变化较小,而外部气温变化较大,由此可以判断白天外
界气温高于洞内,结合题目所给“呼气”“吸气”的原理即可判断白天空气从洞
外流入洞内,晚上从洞内流出。所以选D。
10.A【解析】由于洞内气体性质相对稳定,而外界气温、气压的变化大,因此无法单一的
说洞穴内气温(气压)高低,但洞内与洞外相比,洞内温差较小,A正确,B、
D错误:洞内相对封闭,风速较小,C错误。故选A。
11.B【解析】该溶洞多形成于喀斯特地貌地区,其主要是由流水侵蚀作用而成,风力侵蚀
多位于气候干早地区,海浪侵蚀位于沿海岸线地区,流水堆积多形成堆积地貌。
所以选B。
12.D【解析】从左图的地理位置判断,该洋流是日本暖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故选D。
13.A【解析】从右图可以看出,该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夏季低于冬季,主要是该海域夏季的
入海径流量大,对表层盐度具有稀释作用。冬季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入海径流
减少,稀释作用下降,故选A。
高一地理参考答案H083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