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1 10:5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大自然是一部宏篇巨著
用心去读,
会有许多感悟
读太阳,读出热情的澎湃
读月亮,读出温柔的冷静
读高山,骨子里又添坚韧
读大地,心胸又宽厚了几分
阅读自然枝头的一抹新绿
点燃生命的青翠
天空掠过的小鸟
放飞我年轻的思绪
-----------
让我们幽境漫步,
让我们闹市款行
去读 去读 去读?……呼作白玉盘小时不识月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李白)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到谁家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一.读准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欣然:高兴的样子遂:于是
相与:

原来是
但:只是 词语: 句子: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读懂念:考虑,想共同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
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
洵,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
一。三、读人心如已灰之木
身似不系之舟
若问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自画像知人论世: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
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
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
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
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
的困苦境遇中写的.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世人评论:笔下的月色是怎样的呢?
读景:月光 如水
竹影 婆娑冰清玉洁修改:
1、把此段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去掉,效果如何?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闲人?
闲情?读情: 身居闲职,无事可做淡泊名利,闲适自得
2、.1、赏月的欣喜失意旷达入夜解衣欲睡---可见百无聊赖
入户欣然起行---可见孤独寂寞
念无与乐者----可见交友断绝
相与步于中庭中----可见闲情逸致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以闲自居
  “闲”是本文线索,哪些内容暗示了闲?读透并非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与事实不符。如何理解?读疑: 只要心胸旷达,
大自然处处都有美景小结:
  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说理,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
与《水调歌头》比较 意境上的异同:
心境: 行为: 写景: 主旨 :
与柳宗元比较:个性上的不同 比较阅读:1、仿造本文特点,写一篇类似的赏月抒情随笔。
面对皓月当天,你有何感慨?试想若你是苏轼,又当如何?。布置作业(任选其一)再见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
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远无法割断的
情愫。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
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
他们退隐江湖,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
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
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 文人与山水
月色如水,给万物披上一层迷离的轻纱,有两个人散布于庭院之中……这是《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的镜头,散步之人就是苏轼与他的好友张怀民。 当时两人都被贬于黄州,成为有名无实的“闲人”,但苏轼毫不气馁,正在他“解衣欲睡”之时,看到“月色入户”,顿生雅兴,随即“欣然起行”,去享受这份美妙的景致。但“无与为乐者”,独自享受很觉得无聊苦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两人都有着广阔的胸怀,于是两人共同欣赏着眼前的美景。
文章最后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白?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啊,哪里能没有良辰美景,只是缺少像他们超脱、豁达、淡泊名利的人罢了。现实生活中,辜负了美丽的而扫兴的人和事还少么?
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
睛。”让我们用爱心擦亮这双慧眼,都具有苏
轼 那样高洁傲岸的情怀,摒弃追名逐利,
趋炎附势的风习。请那些碌碌于尘世中的人
们,张开这双发现美的慧眼吧,因为只有你
发现美,才会爱美,并用汗水把我们的世界
建设的更加美丽和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