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确定: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鸿门宴》对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的描写。
4、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人物行动背后的原因;了解《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思考历史故事带给后人的启示。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把握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结合更多史料进行思辨阅读,思考历史故事带给后人的启示
课时:2课时
【故事背景】公元前209年( 秦二世元年) 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 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归项梁领导。项梁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在钜鹿击溃秦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后,刘邦顺利进入咸阳,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作关中王,驻军于霸上。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天刘邦军队。
【人物简介】
姓名、年龄(鸿门宴时) 出身 长相、喜好 人生关键点 结局
项羽26 其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叔父项梁是抗秦名将。 身高八尺 力能扛鼎 学剑、学兵法 杀秦兵 杀宋义 杀楚怀王义帝 所向披靡 转战南北无根据地 齐国叛乱 后方供应被切断 乌江自刎
刘邦50 其父母是地道农民。称刘太公、刘媪,其最高职位泗水亭长。 一副漂亮胡须 农民中的美男子 懒散不爱农活 交友喝酒侃大山 后 屡战屡败 萧何保障后勤建立根据地 将赵王张耳、齐王韩信、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统一在自己的战线 成为汉高祖 建立汉朝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长达400年的长期统一局面
第一课时:初读《鸿门宴》,比较刘、项双方实力
导入:
公元前209陈涉起事。前208年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咸阳者王之。前206年刘邦先入咸阳,项羽挥军西向,那么天下由谁称王?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在《鸿门宴》一文可见一斑。
任务一、熟读课文,扫清文言字词障碍。
任务二、梳理课文,比较双方阵营举措。
任务三、关注“互见法”,比较双方实力。
司马迁成功地运用了“互见法”,把历史事件或人物活动分散在数篇之中,令其参差互见,详略不同,彼此补充。
活动:结合课文、注释、课外阅读篇目中的关键信息,找出体现双方实力的要素。
1.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课文)
2.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课文)
3.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课外内容《高祖本纪》)
4.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课外内容《高祖本纪》)
5.张良曾任韩王司徒。刘邦从洛阳南行,让韩王留守,自己同张良西入武关。(课文注释 )
6.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课外内容《项羽本纪》)
角度 项羽 刘邦
兵力: 40万 10万
盟约: 后入咸阳 先入咸阳
人心: 坑杀降卒 约法三章
内应: 曹无伤 项伯
将领: 项庄 樊哙
谋士: 范增 张良
问题 :通过比较,你对项王和沛公的实力有怎样的认知?是否理解了鸿门宴对博弈双方的意义和影响?你认为刘邦想要“突围”,需重点把握哪些要素?
第二课时:“智谋突围”与“英雄悲歌”
导入:鸿门宴对于项王和沛公两大军事集团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一场暗藏杀机的宴席,还是双方在秦灭亡后的第一次试探和交锋,影响并预示了今后楚汉相争的发展趋势。项王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但沛公在道义上占优势(符合盟约规定),至于其他方面,双方难分伯仲。刘邦是如何“智谋突围”?项羽又有怎样的“英雄悲歌”?让我们走近鸿门宴一探究竟。
任务一、把握形势,智谋交锋寻锦囊
情境:
围观刘邦、项羽集团的“交锋”历史时刻。结合课文内容,找出你认为能突显刘邦集团智慧与谋略的细节,点评其高妙之处。
活动一:智谋锦囊,我点评。
提示:可以聚焦其不同内容和角度,把握文本细节,如称谓、姿态、用语……
锦囊点评区:
活动二:
2.“备豫”锦囊,我参谋
细品樊哙出场。“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这段话跟刘邦给项伯的解释言辞几乎相同。这也意味着刘邦集团就参加鸿门宴提前准备好了预案。
提示:从细节上入手,从出场、动作、语言等方面,完成樊哙出场之前的锦囊献计。
锦囊讨论区:
1.樊哙为何不随刘邦一起入军帐?
2.樊哙为何不像刘邦一样谦卑,反而无礼?
3.樊哙说辞有何意图?
任务二、烘云托月知项王
活动:汇集课文关于项羽的描写,并结合司马迁的评价,对项羽失败原因进行概括性评价。
课文:
1.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5.“……窃为大王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司马迁《项羽本纪》的结尾——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失败原因:
任务三、对比思辨再评价
《项羽本纪》节选:
1.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2.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3.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项王从之。
4.“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高祖本纪》)
活动一:刘、项的功业相反,成败各异,因素不止性格,请补充刘、项成败的原因。
活动二:运用反驳思维,把握形势要素及性格特点,再论英雄。
反驳:项羽不杀刘邦,是“为人不忍”。(写作思路:“发问质疑”——“观点释疑”——“事实反驳”)
示例:项羽妇人之仁,不杀刘邦,这个论断是否正确?(发问质疑)我认为,项羽是分析了眼前形势,才没有杀刘邦(观点释疑)。在当时,一旦刘项开战,其他义军必然会人人自危,最终很可能为自保而合力对抗项羽军 ; 况且在亡秦大业初定,局势发展还具有不明朗性和不可预期性,刘项矛盾还尚未凸显,百姓渴望稳定而非战乱,此时选择战争无理且不利。所以,项羽是受形势所限制。(事实反驳)一开始的“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是一时缺少判断的冲动决定。(寻找漏洞)
作业:推荐阅读《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并了解《史记》一书的文学和史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