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25 23:30:19

文档简介

夏津一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月考
高二年级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1--5 BCACC 6--10 DDBAC 11--15 CDDCB 16 BCD 17 ACD 18 AC
19 CD 20 ACD
21.(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0分)
(1)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且一致、样方数量适宜(有两条即可)
(2)对动物的影响小(或调查周期短)(1分)
幼小个体被遮挡(或混入其它生物)(1分)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3)密度制约因素
(4)普氏野马的食物来源增加,栖息环境改善;狼的猎物增多,普氏野马被捕食的压力减小
22.(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9分)
(1)r对策  λ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导致种群增长变缓(2分) 
(2)S  环境容纳量(或K值)   
(3)小于  稳定型  增大
23.(每空2分,共10分)
(1)降低 (次生)演替
(2)资源和空间(2分)
(3)促进 促进紫茎泽兰对氮和磷的吸收(2分)
24.(每空2分,共14分)
(1) 水稻、杂草、藻类等生产者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 垂直和水平(空间)
(3) 捕食、竞争 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杂草密度降低,减少与水稻的竞争,水稻得到更多的光、CO2和无机盐用于生长;河蟹捕食昆虫,减少了昆虫对水稻的取食,增加了水稻产量
25.(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2分)
(1) 不能
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食物网中不包含分解者等(2分)
物种组成
(2)自身的残枝败叶(遗体残骸) 鸭的粪便
(3)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2分) 11.3% (2分)
(4)鸭吃杂草、食叶害虫,降低了影响水稻生长的生物因素的危害,而使其固定的能量增多(2分)夏津一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月考
高二年级生物试题
2023/12/12
一、单选题(本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图a是某保护区海边潮间带不同龄级的红海榄个体数量,图b是红海榄不同龄级的生存率和死亡率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Ⅰ~Ⅲ龄级为幼龄,Ⅳ~Ⅴ龄级为中龄,Ⅵ以后龄级为高龄。
A.图a表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图a表明应重点加强对Ⅰ、Ⅱ龄级个体的保护
C.图a,b表明该种群的密度将越来越大
D.图a、b表明该种群的Ⅵ龄级的数量将越来越多
2.调查小组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三种动物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进行了连续几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种群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甲 0. 7 0. 9 0. 6 0. 4 0. 8 0. 9 1. 0 1. 0
乙 0. 8 0. 6 0. 3 0. 5 0. 7 0. 8 1. 1 1. 0
丙 2. 0 2. 0 1. 8 1. 7 1. 4 1. 0 1. 0 1. 0
A.2013年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衰退型
B.乙种群在2014年种群数量下降较快,有可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C.表中数据显示乙种群的数量在2015年最少
D.8年间丙种群的数量先增长后趋于稳定
3.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 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为防治害虫提供科学依据。如图是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m点
B.当种群数量超过m点时,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
C.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在q点
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
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了下图1所示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mm×0.1mm,计数室为16中格型)进行计数,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绘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如下图2所示。图2中在a点对应的时间,将培养液稀释了100倍,经过一系列操作,检测四角上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2、26、24、2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估算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将稀释后的培养液滴在盖上盖玻片,用滤纸吸取多余的培养液,稍待片刻,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就可以将计数板放到载物台中央。
C.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约为:8×107个/mL
D.图2中a点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5.下图表示同一环境下,甲、乙种群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
的坐标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
B.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
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
D.0~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
6.美国加州南部红圆蚊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柑橘害虫,蔷薇轮阶小蜂入侵后成为红圆蚁的有效寄生物;后来加州从我国引入岭南蚜小蜂成功繁殖定居,10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蚁小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岭南蚜小蜂、蔷薇轮蚊小蜂与红圆蚁的种间关系均为寄生
B.岭南蚜小蜂和蔷薇轮蚁小蜂有高度相似的生态位,无法长期共存
C.研究柑橘的生态位时,应包括柑橘与红圆阶和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D.蔷薇轮蚁小蜂被取代后,其生态位变小
7.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2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占有优势的物种数量最多
B.图1中,统计植物种类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该系统物种数量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S1
C.图2中,在t2时刻甲的出生率等于0,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D.图2中,若乙种群突然灭绝,则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加
8.烟粉虱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 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种植模式 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 若虫(头叶) 天敌昆虫多样性指数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1.8 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玫瑰和烟粉虱天敌之间是捕食或寄生关系
9.种群密度效应是自然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种群密度效应包括两个方面:①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种群个体平均重量W与密度d 的乘积是一个常数K,最后Ki总是基本一致,即产量恒定法则;②随着密度增加,引起种群内个体死亡而使密度减小,即自疏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和有规律波动与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B.产量恒定法则保障了种群成员间既不互相吸引也不互相排斥
C.自疏现象导致种群内不同个体各自占据的生态位差异性增大
D.自疏现象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不利于生物适应多变的环境
10.在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受破坏后,当地采取了相关措施进行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的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三个阶段,如图表示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计数山脚下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相对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该山坡在c时刻物种①消失被物种③取代,说明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在b时期,物种①②③呈垂直分布
D.物种②和物种③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11.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示意图,数字代表不同的植物带,且1--4均由5演变而来,则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1~5植物带的不同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该湖泊中的生物大多呈均匀分布
C.水中生物的分层现象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等决定
D.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该湖泊最终将变为森林
12.一个池塘中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见下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轮虫和蚊子幼虫
B.“轮虫→水蚤→划蝽→鲶鱼”构成一条食物链
C.鲶鱼在该生态系统占据第三、四、五营养级
D.轮虫和水蚤之间具有种间竞争和捕食的种间关系
13.马来西亚特有寄生植物凯氏大王花(又称腐尸花)无根和叶,其花苞展开时直径可达一米,散发出腐臭的气味,吸引丽蝇为其传粉。绿色植物角蜂眉兰的花极像一只雌性胡蜂,并模仿雌性胡蜂特有的气味,吸引雄性胡蜂“上当交配”为其传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腐尸花和角蜂眉兰都是生产者
B.丽蝇和雄性胡蜂都属于第二营养级
C.胡蜂和角蜂眉兰的关系为捕食
D.胡蜂和腐尸花都属于异养生物
14.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某湖泊生态系统,欲在湖泊某区域进行人工养殖,还需定期投放饵料,科研人员对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若人工养殖过程中,植食性动物(第二营养级)通过饵料获得的能量为20×105kJ,肉食性动物(第三营养级)通过饵料获得的能量为5×105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植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同化量(105kJ) 700 X Y
呼吸消耗量(105kJ) 201 42.8 3.8
未被利用的能量(105kJ) 390 45 2.6
分解者分解的能量(105kJ) 14 12.2 微量
A.“未被利用的能量”,指未被生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B.该湖泊中各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都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和下一营养级
C.图中X为115,Y为20,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13.04%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投放的饵料中的化学能
15.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生物量(有机物总干重)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可按照营养级的先后顺序绘制。某人工苹果园中存在苹小卷叶蛾、白粉虱以及食心虫等果树害虫,还有多种鸟类,各类动物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关于该苹果园生态金字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金字塔中,苹小卷叶蛾、白粉虱和食心虫位于同一食物链中的第二营养级
B.该苹果园生物量金字塔上窄下宽,苹果树的总有机物量大于果园中所有动物的生物量
C.数量金字塔呈倒置的金字塔形,底部营养级的数量最少,顶部营养级的数量最多
D.流经较高营养级的能量较少,故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也较少
二、不定项(本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每题正确答案1至4个选项,少选得1分,多选、错选得0分)
16.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用网眼较大的透明罩罩住,棉蚜及其天敌能钻过网眼)和封闭(用网眼极小的透明罩罩住)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头/叶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B.开放与封闭、不同的初始密度是本实验的自变量
C.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D.棉蚜种群内部的种内竞争是影响棉蚜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生物因素
17.近年来,盘锦稻区以稻蟹共养模式进行农业生产,稻田溶氧充足,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河蟹以其中的稻虱、杂草以及某些生物的遗体残骸等为食。2018年6~9月,研究人员用稻蟹田、常规田和对照田进行实验,对三种稻田中稗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请结合表中数据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三种稻田中稗草的种群密度(株/m2)
日期(月·日) 稻蟹田 常规田 对照田
6.1 0 0 0
6.15 3.2 3.1 3.4
7.1 3.1 3.6 3.3
7.15 2.7 2.1 3.8
8.1 2.4 2.0 4.4
8.15 2.2 1.8 4.2
9.1 1.5 1.5 3.5
9.15 0.7 1.5 3.6
注:稻蟹田投入蟹苗,不使用除草剂;常规田不投入蟹苗,使用除草剂;对照田不投入蟹苗,不使用除草剂。
A.在稻蟹田中,河蟹既属于消费者也属于分解者
B.投入蟹苗与使用除草剂都能降低稗草的丰富度
C.常规田中除草剂的首次施用是在7月15日之前
D.与使用除草剂相比,稻蟹共养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更佳
18.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是指不同天敌共享同一猎物,而一种天敌捕食共同猎物的同时还捕食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捕食者,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猎物。某生态系统中瓢虫与寄生蜂、蚜虫三者之间存在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其中寄生蜂既是猎物又是捕食者,蚜虫吸取植物汁液为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去掉寄生蜂,瓢虫获得的能量会更多
B.瓢虫与寄生蜂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
C.题中所述食物网中,瓢虫占据第三、四营养级
D.瓢虫属于集团内猎物,寄生蜂属于集团内捕食者
19.三北防护林中存在“马尾松→松毛虫→杜鹃”这一食物链,下图表示松毛虫与杜鹃之间能量流动的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防护林的总能量是照射到该区域的全部太阳能
B.引入灰喜鹊来捕食松毛虫可大大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C的能量属于马尾松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
D.松毛虫与杜鹃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来表示
20.草原鼠害是造成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草原田鼠以植物、昆虫为食(昆虫以草为食),喜欢植被低矮稀疏、土壤沙化的环境。不同体长的草原田鼠的食性比例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是限制草原田鼠种群数量增长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捕杀昆虫短期内会引起体长较大的草原田鼠数量增多
C.过度放牧会引起体长较大的草原田鼠数量减少,有利于治理鼠害
D.体长6.8cm的草原田鼠获得能量10kJ,理论上至少消耗植物的能量50kJ
第II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0分)生活在我国安西自然保护区的普氏野马目前是世界上唯一生存的野马。研究人员通过航空遥感技术监测普氏野马数量变化,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答出两点即可)。
研究人员通过航空遥感技术监测普氏野马数量变化,拍照并对普氏野马
阴影面积进行处理,影像如上图(参照单只普氏野马的影像大小确定普氏野马数量)。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
(答出一点即可)。但仍然会产生误差,推测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答出一点即可),普氏野马不适合用样方法调查的原因是 。
(3)在导致普氏野马死亡的因素中,狼袭占比高达35%,狼袭属于影响普氏野马种群数量发展的 (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近年来,国家通过设立保护区修复栖息地,该区域内植被资源不断增加,小型野生动物明显增加,普氏野马种群增长率大幅提高,种群数量也随之逐年增加,其原因是 (答两条)。
22.(9分)如图甲是草原上某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曲线,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乙是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田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且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属于 (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若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等理想环境下,田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乙中的曲线Ⅰ的增长趋势,此时需控制该曲线数学公式模型中的 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通常会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稳定,是因为 。
(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 。
(3)图乙曲线Ⅱ是草原中田鼠最终呈现的增长曲线,则c点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 a点的增长速率,de段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在该草原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可缓解草原的鼠患,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是ef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而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 。
23.(10分)紫茎泽兰是一种恶性入侵杂草,入侵后可迅速占领撂荒地,稀疏林草地,排挤当地植物,给许多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损失。
(1)紫茎泽兰入侵后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 ,引起当地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使群落发生 。
(2)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研究发现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接近的种群之间,原因是生态位比较接近的种群对于 的需求相同点更多。
(3)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F)可能在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挥发了重要作用。科学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AMF能 紫茎泽兰的生长,其作用机理可能为

注:+AMF:接种AMF菌剂的灭菌土壤 -AMF:不接种AMF菌剂的灭菌土壤
24.(14分) 近年来,我省部分农村应用稻田蟹综合种养技术,创新发展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稻蟹共生模式,获得了良好效益。图表示某稻蟹共生系统内的部分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稻蟹共生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稻田微生物的作用是

(2)流经该稻蟹共生系统的总能量为 。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具有一定的 结构。
(3)河蟹与稻田昆虫的种间关系是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养殖河蟹的意义在于 。
(4)实践对比发现,稻田引入河蟹后,水稻产量明显提高。请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有 。
25.(12分)某地长期稳定运行稻田养鸭模式,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鸭取食水稻老黄叶、食叶害虫和杂草等,鸭粪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研究人员统计了该稻田生态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的能量流动情况,A、B、C分别代表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G代表各成分的同化量,R代表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表中能量数值单位为:108kJ/(m2 a)。
(1)该稻田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 (填“能”或“不能”)
构成一个群落,原因是 。群落的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在“水稻→鸭……”的食物链中,水稻同化的能量可以通过 和 流向分解者。
(3)表中数据X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 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
(4)统计表明,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