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统编七上语文期末专题复习】基础知识梳理读记练4 古诗词(原卷版+解析版+ppt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秋统编七上语文期末专题复习】基础知识梳理读记练4 古诗词(原卷版+解析版+ppt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6 09:06:36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人教七上语文
期末复习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2023秋统编七上语文 期末专题复习
4.古诗词鉴赏
基础知识梳理练
三、真题演练卷
1.2022秋武汉市七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2.2022秋黄冈市七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3.2022秋孝感市七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4.2022秋黄石市七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5.2022秋仙桃市七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6.2022秋鄂州市七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四、模拟押题卷
1.2023秋统编七上语文期末模拟押题卷1
2.2023秋统编七上语文期末模拟押题卷2
二、专项必刷预测题
古诗文默写
词语
句子
综合性学习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
古诗词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课内篇
文言文阅读(二)课内外对比阅读
2023秋统编七上语文 期末专题复习
一、基础知识梳理读记练
1.字词
2.古诗文默写
3.文言文梳理读记
4.古诗词鉴赏
5.文学文化常识你
6.名著阅读
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与鉴赏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我 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理解: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 观察的对象。
炼字: “观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以下由此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 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 帘。岛上的树木, 一丛丛生长 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 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 波澜。 理 解 :描写海水和山岛,是 实写 之景。
写作手法:动静结合。海水荡漾, 是动 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 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是静态,次及“洪波”, 是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 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 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 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写作手法:借助奇特的 想象 来表现大 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
中有实,实中有虚,展现出宏伟的境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幸运得很,好极了,且让 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理 解 :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 容没有直接关系。
主旨情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奇特的想象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宏观景象,表现 出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了诗人想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与鉴赏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我 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理解: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 观察的对象。
炼字: “观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以下由此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 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 帘。岛上的树木, 一丛丛生长 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 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 波澜。 理 解 :描写海水和山岛,是 实写 之景。
写作手法:动静结合。海水荡漾, 是动 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 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是静态,次及“洪波”, 是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 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 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 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写作手法:借助奇特的 想象 来表现大 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
中有实,实中有虚,展现出宏伟的境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幸运得很,好极了,且让 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理 解 :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 容没有直接关系。
主旨情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奇特的想象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宏观景象,表现 出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了诗人想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1.观沧海(东汉·曹操)
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与鉴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柳絮已经落尽,杜鹃 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 贬到龙标去了,路上要经 过五溪。 写作手法: ,借“杨花""子规”两种
意象,点明时令是暮春,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 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
写作用意: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 一是取其季节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是暮春;二 是取其形象意义,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 义,“杨花”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借用“子规”来关 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希望他早日归来。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 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 它伴随着你, 一直走到那 夜郎的西边。 修辞:运用 的修辞,将明月人格化,把它 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

__

主旨情感: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和关切。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2.借景抒情(或: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拟人 对朋友的关心和怀念之情
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与鉴赏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我前行的路,正从青 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 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理解:开头点题,写诗人出游在外,客行他乡。
修辞:运用 的修辞,“客路”暗含旅 途奔波之意,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流露出诗人
的漂泊羁旅之情,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 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 阔,水上的风吹拂着, 一叶 白帆高高悬挂。 理解:写船上所见景色。
炼字:“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潮平”,两 岸才显得宽阔。“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风正”兼包顺风与和风。只有“风正”,帆才有悬
空的态势。通过描写小景,传神地表现了
C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两岸阔”“一帆悬”对 仗精整,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象征着诗人对人生
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 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 年未过新春已来。 修辞、哲理:“生”和“入”运用 的修 辞,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蕴含了 的哲理,表现了诗
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 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 园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 封家书到洛阳。
理解:借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诗人的
思乡愁绪。
主旨情感: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泊所见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丽之景,抒发了诗人的
3.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3.对偶 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 景 拟人 时序交替(或: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思乡之情
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与鉴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 黄昏时乌鸦将要回巢。小 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 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 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 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理解:运用_ 手法,通过九种意象,描 绘出一幅苍凉萧索的深秋晚景图,营造了凄凉的
氛围,衬托了游子孤寂悲苦的 之情。
写作手法:①动景与静景相互映衬。处于动
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 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
道路更见苍凉。
②以乐景写哀情:用小桥流水人家这样充满
温馨的画面衬托游子的孤寂悲凉。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 下,悲伤到极点的漂泊人 还远在天边。 理解:“夕阳西下”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 渲染悲凉气氛,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抒发了
画面:太阳落山了,漂泊在外的游子仍然跋涉在 苍凉的古道上,不知归向何处,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主旨情感: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愁。
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4.白描 思乡漂泊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与鉴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归来的时间, (我)还没有确定,巴山连 夜暴雨,雨水涨满了水池。 理 解 :先叙事后写景。首句以设问点题,“问 归期”而“未有期”,包含着诗人的苦涩与无奈。次 句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愁旅况,渲染了孤独
凄凉的气氛。
炼字:“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 ,又流露出
,衬托出诗人深重绵远的愁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将要在西窗下剪 烛花,追述今夜我在巴山 夜雨中对你的思念之情。 写作手法: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 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 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表现了诗人渴望团聚
的美好愿望。
主旨情感:诗人用 、 的手法,通过时空的变化,写出了羁旅他乡的 孤独凄凉和 ○
5.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5.巴山雨水注满秋池的自然之景 羁旅之愁与 不得归之苦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 秋月映入江水中,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炼 字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江中映月图,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 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绝妙。
理解:诗人将五个地名连用,构思精巧,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 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
6.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6.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理解:“ ”既写实,指暮春时节凋零的花,又是象征,隐喻世运 衰败,影射当时动乱衰颓的社会,暗喻衰病漂泊中的诗人自己。
写作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抒发了诗人
C
主旨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自身身 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7.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7.落花 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8.遥 怜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理 解 :“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登 高”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诗歌写作时间。“无人送酒”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 故,更增添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凄凉。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炼 字 :“ ”渲染诗人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深切的思乡之情; ”不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更写出了对饱经战争忧患 的人民的怜惜之情。
8.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8.遥 怜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修 辞 :运用 的修辞手法,描绘边塞环境寒冷、凄清的特点,渲染了 愁惨凄凉的心境。
意 象 :诗人通过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出“征人”的思乡愁绪。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理 解 :以动衬静,借夜风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抒发了


9.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9.比喻 征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原文 理解与鉴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修 辞 :运用 的修辞手法,将古人“悲寂寥”与自己“胜春朝”的新见 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诗人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炼 字 :“排”是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 气势,表达了诗人
10. 秋词(其一)(唐·刘禹锡)

10.对比 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炼 字 :“僵”是僵直的意思,“孤”是孤苦、孤寂的意思,写出了风雨夜诗人凄 凉的处境。“尚”字表明诗人虽然年迈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写作手法: ,诗人听窗外风吹雨打是实写,梦到铁马冰河为国 奋战是虚写 ; ,“风吹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着南宋王朝岌岌可 危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坚定不移的 和 的拳拳之心
11.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南宋·陆游)

11.虚实结合 象征 报国之志 忧国忧民
原文 理解与鉴赏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理解: 从 角度,写出了城池的高耸、壮阔,孤城的寂寥、辽远。
炼 字 :“簇”以动写静,运用拟人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让人自然联想到 朵朵白云簇拥高城的奇景。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修 辞 :运用_ 的修辞手法,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写出了黄河
的奔腾壮阔和山脉的巍峨险峻,表达出诗人豪迈奔放的热情和 的少年意气。
12. 潼关 (清·谭嗣同)

12. 视觉 听觉 拟人 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础知识梳理练4 古诗词
1.观沧海(东汉·曹操)
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与鉴赏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我 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理解: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 观察的对象。 炼字: “观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以下由此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 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 帘。岛上的树木, 一丛丛生长 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 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 波澜。 理 解 :描写海水和山岛,是 实写 之景。 写作手法:动静结合。海水荡漾, 是动 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 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是静态,次及“洪波”, 是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 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 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 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写作手法:借助奇特的 想象 来表现大 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 中有实,实中有虚,展现出宏伟的境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幸运得很,好极了,且让 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理 解 :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 容没有直接关系。
主旨情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奇特的想象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宏观景象,表现 出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了诗人想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1.观 想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与鉴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柳絮已经落尽,杜鹃 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 贬到龙标去了,路上要经 过五溪。 写作手法: ,借“杨花""子规”两种 意象,点明时令是暮春,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 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 写作用意: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 一是取其季节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是暮春;二 是取其形象意义,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 义,“杨花”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借用“子规”来关 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希望他早日归来。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 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 它伴随着你, 一直走到那 夜郎的西边。 修辞:运用 的修辞,将明月人格化,把它 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 __
主旨情感: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和关切。
2.借景抒情(或: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拟人 对朋友的关心和怀念之情
3.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与鉴赏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我前行的路,正从青 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 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理解:开头点题,写诗人出游在外,客行他乡。 修辞:运用 的修辞,“客路”暗含旅 途奔波之意,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流露出诗人 的漂泊羁旅之情,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 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 阔,水上的风吹拂着, 一叶 白帆高高悬挂。 理解:写船上所见景色。 炼字:“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潮平”,两 岸才显得宽阔。“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风正”兼包顺风与和风。只有“风正”,帆才有悬 空的态势。通过描写小景,传神地表现了 C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两岸阔”“一帆悬”对 仗精整,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象征着诗人对人生 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 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 年未过新春已来。 修辞、哲理:“生”和“入”运用 的修 辞,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蕴含了 的哲理,表现了诗 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 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 园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 封家书到洛阳。 理解:借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诗人的 思乡愁绪。
主旨情感: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泊所见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丽之景,抒发了诗人的
3.对偶 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 景 拟人 时序交替(或: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思乡之情
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与鉴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 黄昏时乌鸦将要回巢。小 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 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 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 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理解:运用_ 手法,通过九种意象,描 绘出一幅苍凉萧索的深秋晚景图,营造了凄凉的 氛围,衬托了游子孤寂悲苦的 之情。 写作手法:①动景与静景相互映衬。处于动 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 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 道路更见苍凉。 ②以乐景写哀情:用小桥流水人家这样充满 温馨的画面衬托游子的孤寂悲凉。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 下,悲伤到极点的漂泊人 还远在天边。 理解:“夕阳西下”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 渲染悲凉气氛,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抒发了
画面:太阳落山了,漂泊在外的游子仍然跋涉在 苍凉的古道上,不知归向何处,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主旨情感: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愁。
4.白描 思乡漂泊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5.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与鉴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归来的时间, (我)还没有确定,巴山连 夜暴雨,雨水涨满了水池。 理 解 :先叙事后写景。首句以设问点题,“问 归期”而“未有期”,包含着诗人的苦涩与无奈。次 句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愁旅况,渲染了孤独 凄凉的气氛。 炼字:“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 ,又流露出 ,衬托出诗人深重绵远的愁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将要在西窗下剪 烛花,追述今夜我在巴山 夜雨中对你的思念之情。 写作手法: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 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 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表现了诗人渴望团聚 的美好愿望。
主旨情感:诗人用 、 的手法,通过时空的变化,写出了羁旅他乡的 孤独凄凉和 ○
5.巴山雨水注满秋池的自然之景 羁旅之愁与 不得归之苦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6.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 秋月映入江水中,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炼 字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江中映月图,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 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绝妙。 理解:诗人将五个地名连用,构思精巧,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 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
6.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7.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理解:“ ”既写实,指暮春时节凋零的花,又是象征,隐喻世运 衰败,影射当时动乱衰颓的社会,暗喻衰病漂泊中的诗人自己。 写作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抒发了诗人 C
主旨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自身身 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7.落花 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8.遥 怜
8.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理 解 :“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登 高”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诗歌写作时间。“无人送酒”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 故,更增添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凄凉。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炼 字 :“ ”渲染诗人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深切的思乡之情; ”不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更写出了对饱经战争忧患 的人民的怜惜之情。
8.遥 怜
9.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修 辞 :运用 的修辞手法,描绘边塞环境寒冷、凄清的特点,渲染了 愁惨凄凉的心境。 意 象 :诗人通过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出“征人”的思乡愁绪。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理 解 :以动衬静,借夜风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抒发了
9.比喻 征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10. 秋词(其一)(唐·刘禹锡)
原文 理解与鉴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修 辞 :运用 的修辞手法,将古人“悲寂寥”与自己“胜春朝”的新见 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诗人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炼 字 :“排”是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 气势,表达了诗人
10.对比 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11.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南宋·陆游)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炼 字 :“僵”是僵直的意思,“孤”是孤苦、孤寂的意思,写出了风雨夜诗人凄 凉的处境。“尚”字表明诗人虽然年迈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写作手法: ,诗人听窗外风吹雨打是实写,梦到铁马冰河为国 奋战是虚写 ; ,“风吹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着南宋王朝岌岌可 危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坚定不移的 和 的拳拳之心
11.虚实结合 象征 报国之志 忧国忧民
12. 潼关 (清·谭嗣同)
原文 理解与鉴赏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理解: 从 角度,写出了城池的高耸、壮阔,孤城的寂寥、辽远。 炼 字 :“簇”以动写静,运用拟人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让人自然联想到 朵朵白云簇拥高城的奇景。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修 辞 :运用_ 的修辞手法,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写出了黄河 的奔腾壮阔和山脉的巍峨险峻,表达出诗人豪迈奔放的热情和 的少年意气。
12. 视觉 听觉 拟人 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础知识梳理练4 古诗词
1.观沧海(东汉·曹操)
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与鉴赏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我 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理解: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 观察的对象。 炼字: “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以下由此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 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 帘。岛上的树木, 一丛丛生长 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 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 波澜。 理 解 :描写海水和山岛,是 之景。 写作手法: 。海水荡漾, 是动 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 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是静态,次及“洪波”, 是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 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 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 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写作手法:借助奇特的 来表现大 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 ”字,虚 中有实,实中有虚,展现出宏伟的境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幸运得很,好极了,且让 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理 解 :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 容没有直接关系。
主旨情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奇特的想象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宏观景象,表现 出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了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与鉴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柳絮已经落尽,杜鹃 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 贬到龙标去了,路上要经 过五溪。 写作手法: ,借“杨花""子规”两种 意象,点明时令是暮春,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 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 写作用意: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 一是取其季节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是暮春;二 是取其形象意义,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 义,“杨花”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借用“子规”来关 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希望他早日归来。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 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 它伴随着你, 一直走到那 夜郎的西边。 修辞:运用 的修辞,将明月人格化,把它 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 __
主旨情感: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和关切。
3.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与鉴赏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我前行的路,正从青 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 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理解:开头点题,写诗人出游在外,客行他乡。 修辞:运用 的修辞,“客路”暗含旅 途奔波之意,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流露出诗人 的漂泊羁旅之情,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 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 阔,水上的风吹拂着, 一叶 白帆高高悬挂。 理解:写船上所见景色。 炼字:“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潮平”,两 岸才显得宽阔。“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风正”兼包顺风与和风。只有“风正”,帆才有悬 空的态势。通过描写小景,传神地表现了 C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两岸阔”“一帆悬”对 仗精整,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象征着诗人对人生 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 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 年未过新春已来。 修辞、哲理:“生”和“入”运用 的修 辞,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蕴含了 的哲理,表现了诗 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 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 园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 封家书到洛阳。 理解:借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诗人的 思乡愁绪。
主旨情感: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泊所见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丽之景,抒发了诗人的
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与鉴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 黄昏时乌鸦将要回巢。小 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 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 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 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理解:运用_ 手法,通过九种意象,描 绘出一幅苍凉萧索的深秋晚景图,营造了凄凉的 氛围,衬托了游子孤寂悲苦的 之情。 写作手法:①动景与静景相互映衬。处于动 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 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 道路更见苍凉。 ②以乐景写哀情:用小桥流水人家这样充满 温馨的画面衬托游子的孤寂悲凉。
续表
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与鉴赏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 下,悲伤到极点的漂泊人 还远在天边。 理解:“夕阳西下”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 渲染悲凉气氛,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抒发了
画面:太阳落山了,漂泊在外的游子仍然跋涉在 苍凉的古道上,不知归向何处,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主旨情感: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愁。
5.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与鉴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归来的时间, (我)还没有确定,巴山连 夜暴雨,雨水涨满了水池。 理 解 :先叙事后写景。首句以设问点题,“问 归期”而“未有期”,包含着诗人的苦涩与无奈。次 句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愁旅况,渲染了孤独 凄凉的气氛。 炼字:“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 ,又流露出 ,衬托出诗人深重绵远的愁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将要在西窗下剪 烛花,追述今夜我在巴山 夜雨中对你的思念之情。 写作手法: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 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 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表现了诗人渴望团聚 的美好愿望。
主旨情感:诗人用 、 的手法,通过时空的变化,写出了羁旅他乡的 孤独凄凉和 ○
6.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 秋月映入江水中,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炼 字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江中映月图,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 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绝妙。 理解:诗人将五个地名连用,构思精巧,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 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
7.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理解:“ ”既写实,指暮春时节凋零的花,又是象征,隐喻世运 衰败,影射当时动乱衰颓的社会,暗喻衰病漂泊中的诗人自己。 写作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抒发了诗人 C
主旨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自身身 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8.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理 解 :“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登 高”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诗歌写作时间。“无人送酒”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 故,更增添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凄凉。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炼 字 :“ ”渲染诗人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深切的思乡之情; ”不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更写出了对饱经战争忧患 的人民的怜惜之情。
9.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修 辞 :运用 的修辞手法,描绘边塞环境寒冷、凄清的特点,渲染了 愁惨凄凉的心境。 意 象 :诗人通过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出“征人”的思乡愁绪。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理 解 :以动衬静,借夜风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抒发了
10. 秋词(其一)(唐·刘禹锡)
原文 理解与鉴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修 辞 :运用 的修辞手法,将古人“悲寂寥”与自己“胜春朝”的新见 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诗人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炼 字 :“排”是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 气势,表达了诗人
11.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南宋·陆游)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炼 字 :“僵”是僵直的意思,“孤”是孤苦、孤寂的意思,写出了风雨夜诗人凄 凉的处境。“尚”字表明诗人虽然年迈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写作手法: ,诗人听窗外风吹雨打是实写,梦到铁马冰河为国 奋战是虚写 ; ,“风吹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着南宋王朝岌岌可 危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坚定不移的 和 的拳拳之心
12. 潼关 (清·谭嗣同)
原文 理解与鉴赏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理解: 从 角度,写出了城池的高耸、壮阔,孤城的寂寥、辽远。 炼 字 :“簇”以动写静,运用拟人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让人自然联想到 朵朵白云簇拥高城的奇景。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修 辞 :运用_ 的修辞手法,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写出了黄河 的奔腾壮阔和山脉的巍峨险峻,表达出诗人豪迈奔放的热情和 的少年意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