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2023 年 12 月 21 日19: 00~20: 30】
保山市 2023~2024 学年普通高中上学期 B、C类学校第三次质量监测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发掘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陶酒器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这反映了当时
A. 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明显 B.二里头手工生产技术最发达
C. 二里头文化具有较强辐射力 D. 各文明区域之间的交流频繁
2. 韩非子指出: “强兵得先富国,而重农则是富国的根本途径。”道家认为“我无事则民自富”,倡导让百姓休养生息, 自由发展社会经济。儒家则主张顺应农时,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兼顾民富。各学派的经济思想从本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 礼崩乐坏和思想自由 B. 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
C. 王权衰微和诸侯争霸 D. 百家争鸣和趋向统一
高一历史·第1页(共8页)
3. 汉武帝在处理一些重要政事时,依靠一些亲信或宾客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 “中朝” 由此而得以形成,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则称为“外朝”。汉武帝此举
A. 缓和了中央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B. 致使政府行政效率不断地提高
C. 调整中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 促使决策机制逐步走向专业化
4.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的进步。与这一现象相关的原因有
①北方战乱,北民南迁 ②全国大一统政权的建立
③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④南方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甘肃敦煌莫高窟出土了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如图2),根据壁画及其简介判断该壁画
A. 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
B. 说明佛教在初唐传入西域
C. 折射出唐代西北地区市民文化的独特性
D. 兼具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6.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职责明确、组织完整,三省六部既分别有独立的官署,又有明确的统隶关系,这改变了长期存在的“三公” “九卿”职权笼统、施政混乱的现象。这表明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A. 保障了吏治清明 B. 标志着官僚政治模式的形成
C. 规范了国家行政 D. 否定了三公九卿制的合理性
7. 宋代农书众多,记录了大量适宜于水田劳作的覆盖土壤改良、除水改良、工程改良等多种新技术门类;记录了优质良种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以及稻麦复种制等新技术。这体现了
A. 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不断增强 B. 农业劳作方式发生转变
C. 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不断加强 D. 南稻北粟格局已经出现
高一历史·第2页(共8页)
8.一位同学整理的“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的知识结构表(见下表),表中有所缺漏,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时期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北宋初期 制度创设:___①_;用人方针: 崇文抑武
北宋中后期 困局: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改革:②___
南宋 _③___与南宋建立;___④___与宋金对峙
A. ①强干弱枝 ②庆历新政 ③澶渊之盟 ④靖康之变
B. ①中央集权②王安石变法 ③靖康之变④冗官冗兵
C. ①强干弱枝②王安石变法 ③ 靖康之变 ④ 绍兴和议
D. ①中央集权 ②庆历新政 ③淝水之战 ④大定之治
9. 宋朝从南洋和印度洋、波斯湾进口的“蕃货”,主要以香料、药材、矿产和动植物初级产品为主;而输出品则以手工制成品为主,其中尤以纺织品、瓷器和铜钱为大宗出口商品。据此可知,宋代
A. 海上丝绸之路轮廓初现 B.工商业发展生机勃勃
C.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 国内市场与分工发展
10. 明朝初年,朱元璋设立都察院,下设监察御史若干人,分属十三道。监察御史的主要职责是对各级官吏的违法犯罪行为和一切失职行为进行弹劾,对所见所闻进行纠察,对政事进行监督。监察御史的设立
A. 扩大了监察御史的权力 B. 创新了地方管理体制
C. 杜绝了官吏贪污腐败现象 D. 规范了中央监察机制
11. 小明对明清进行多角度研究,他收集了以下资料(见图3),请根据小明的收集帮他确定一个主题
A. 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B. 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C. 国家的巩固与统一 D. 统治危机的初显
12. 图4为明至清粮食产量和需求量、人均粮食占有量演变示意图。据此可知,明至清
A. 人地矛盾不断加剧
B. 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
C. 苛捐杂税日益繁重
D. 高产农作物引进失效
高一历史·第3页(共8页)
13.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一部分士大夫坚守华夏中心意识和文化至上心理,以“师夷”为耻,认为这是“以夷变夏”。另一部分士大夫则承认西方文明在物质层面上的先进性,通过“师夷制夷”的手段,以“中体西用”为范式和限度走“曲线”保文化的道路。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 士大夫们普遍认可西方文明
C. 士大夫主张抛弃“中学” D. 士大夫代表不同阶级的诉求
14.“英国商民既在各口通商,难保无与内地居民人(等) 交涉狱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他国夷商仍不得援以为例。”该材料反映英国在华攫取的特权是在哪一次侵华战争后获得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论及近代某一思想,有学者指出:“这是近代中国最具远见卓识的救国思想之一,开创了近代倡导改革、引进西方器物的新风尚,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中的思想先导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先声。”这一思想指的是
A. 三民主义 B.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C. 托古改制 D. 师夷长技以制夷
16.下表为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此情况发生于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天津条约》签订后
C.《北京条约》签订后 D.《马关条约》签订后
17.18 世纪末至1849年中国国内银钱比价远离其正常波动的范围,形成自清朝建立以来货币流通领域内空前严重的银贵钱贱的问题,引起了清政府的高度重视。对该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量赔款导致 B. 原因在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C. 促进了中国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 D. 原因在于西方工业品在华的大量销售
18. 陈旭麓先生指出:“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因之而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然而旧体制却留下了旧的社会心理。这种几千年岁月积淀而成的沉重惯性如同一种板结的地块,使新的体制难以把自己的根须扎进社会的深处。”针对此,中国有识之士的进一步救亡运动是
A. 二次革命 B. 建立中华民国 C. 新文化运动 D. 国民大革命
高一历史·第4页(共8页)
19.有人统计了中央苏区在赣南、闽西的党员成分。赣南的中共党员中,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及商人各占80%、10%和10%,闽西对应的数值分别是60%、13%和10%。由此可推知
A. 农民对“土地革命路线” 的认同 B. 民主政权落实“三三制”原则
C. 中央苏区入党标准采取区别对待 D. 闽西地区工商业发展较为发达
20. 某次会议纠正了党的“左”倾领导在军事上的错误,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党在革命中遇到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发生在
A. 江西瑞金 B. 贵州遵义 C. 湖北汉口 D. 陕北洛川
21.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特准探采铁矿暂行办法》,规定铁矿公司需官办或官商合办,“须用完全中国资本,不适用矿业条例及其关系诸法律内关于中外合办矿业之规定”。此规定一定程度上
A.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 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D. 实现了政府对矿业垄断
22. 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具体时间,毛泽东只记得是“放暑假,天很热”,董必武则认定是7月,但并不清楚具体时间。陈公博当年写的游记《十日旅行中的春申浦》中用隐晦的语言记述了这次会议,学者邵维正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查阅共产国际的俄文档案及当时的报刊杂志,考证出大会开幕于1921 年7月23 日。由此可见
A. 游记和回忆录史料价值不高 B. 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C. 探寻历史真相需要多元互证 D. 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
23.下列民主革命时期出现的语句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②“团结各方,共赴国难”
③“攘外必先安内” ④“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A. ①②④③ B. ③①②④ C. ②③①④ D. ①④③②
24.1928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边界人民在得到梦寐以求的土地后,第一次发自肺腑地高呼“共产党万岁”,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据此可知,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A. 源于中国的革命实际 B. 具有农民革命的性质
C. 属于旧民主革命范畴 D. 完成了国民革命目标
25. 图5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则通电,据此可知
高一历史·第5页(共8页)
A. 通电的发布者为中国共产党 B. 共产党实行了全面抗战路线
C. 通电符合全国团结抗战需要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6.1941~1942年,由于日军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为解决财政经济困难,中共中央
A. 进行反“扫荡”斗争 B. 开展大生产运动
C. 推行“三三制” 原则 D.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27.1945年9月,蒋介石为了向中国共产党施加压力,迫使中共代表团在谈判桌上让步,向各战区下达向解放区进攻的密令, 国民党军队在粤、苏、浙、皖、鲁、晋、绥、察等省向人民军队发起进攻。解放区军民奋起反击,将国民党军的各路进攻打退。这反映出
A.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B. 国民党撕毁了政协协议发动内战
C. 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28.电影《八佰》讲述的是中国军队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该会战
A.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 的企图
C. 是华北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 D.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9. 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要求全党同志立即开始着手建设事业,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将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作为中心任务。由此可知,这次会议决定
A. 转移党的工作重心 B. 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C. 争取抗战最后胜利 D.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30. 某同学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看到图6资料。这些资料可用来研究
A.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B. 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
C. 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帮助 D. 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1.(1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
高一历史·第6页(共8页)
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 〔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材料二 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 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 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
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 又拓建、修缮道路。 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 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 为占滇川黔相邻地, 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 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 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6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 的影响。(8分)
32. (1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使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王韬等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重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查和了解,并译介、 出版关于西方的书籍。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东方各国了解西方的珍贵资料, 它的出版虽然在当时没有受到清政府的重视,但对后来知识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冯桂芬遵循着林则徐、魏源的改革思想,甘冒当时天下之大不韪,提出 “法苟不善,虽古先圣, 吾斥之; 法苟善, 虽蛮弱, 吾师之” 的方针,要求“博采西学”。 冯桂芬第一次明白具体地提出全面改革是必要的。这些主张超出了当时思想界和以后洋务思想的水平,直接成为19世纪八九十年代改良派变法思想的先导。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学者思想和学术转型较19世纪中期更进一步。从客观环境上来说,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进一步加剧, 商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侵略势力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中国的民族危机也进一步加深。
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学者的思想文化转型程度也更加深入。在政治思想领域,19世纪90年代初期,几乎所有维新派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国民参政观念。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思想家大量译介西方的著作,传播西方思想文化, 尤其是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进步的学者们开始从传统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理念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把西方的先进政治文化和治国理念引入中国,希望从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从改变国家落后的思想面貌着手,寻求富强御侮之道。
——摘编自 【美】 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下卷)(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中国思想界转型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10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期“向西方学习”的实践是什么,这一实践带来了怎样更为深入的影响。(4分)
33. (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的重要内容和突出亮点,就是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对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新鲜经验作出科学概括,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明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中国化时代化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我们党在早年吃过教条主义的大亏后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 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要“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可以说,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摘录自《求是》2022/2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会理论学习中心组
请结合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论述完整) (12分)保山市 2023~2024 学年普通高中上学期 B、C 类学校第三次质量监测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D D C A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A A D D B C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D A C B A B A A
【解析】
1.据图示可知,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陶酒器分布广泛,这说明二里头文化具有较强辐射力,
故选 C 项;材料反映二里头文化的传播,并无阶级分化的信息,排除 A 项;材料体现二里
头文化向外扩散,与手工业生产技术情况无关,排除 B 项;材料体现二里头文化向外扩散,
并不能得出“相互交流”的结论,排除 D 项。
2.依据材料信息,法、道、儒都主张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尤其突出了农业的重要地位,这在
本质上反映了春秋战国这一个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了思想文化的变化,故选 B
项;材料体现了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但这并非本质,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经济思想的不
同,并未体现王权衰微、诸侯争霸的社会现状,排除 C 项;材料只是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法
家、道家、儒家的经济思想,这些思想无法反映百家争鸣与统一趋向,排除 D 项。
3.汉武帝设立的由亲信或宾客组成的中朝官员参与决策,这是为了削弱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
员的权力,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内朝和外朝之间互相牵制,最终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故
选 C 项;中外朝的设立并未能缓和中央各部门之间的矛盾,排除 A 项;中外朝制仅使参与
决策的官员发生了变化,决策的流程并未优化,所以没法据此得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结
论,排除 B 项;中外朝制的设立并未使得决策机构走向专业化,排除 D 项。
4.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
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南方的开发,故①正确;东晋南朝时期,处于南北分裂状态,
并未实现全国统一,故②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南方地区自然条件相对优越,适宜农作物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7 页)
{#{QQABJYKEggAAAAJAARgCEQVaCAKQkAGAAKoGRFAEsAABwRNABAA=}#}
种植,故③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和平,
有助于南方的开发,故④正确。因此 D 项符合题意。
5.据材料“祭天金人”“骑马送张骞出使西域”可知壁画中的故事呈现了汉武帝送张骞出使
西域的场景以及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对研究汉代的对外关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
壁画本身是重要的艺术品,故选 D 项;壁画属于艺术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无法确
保客观真实地再现当时的场景,排除 A 项;佛教在汉代已经传入了西域,排除 B 项;壁画
内容与当时国家的重大政治决策和宗教信仰有关,不属于市民文化的范畴,排除 C 项。
6.据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各个机构的职责,改变了之前职权笼统、施政混乱的现象,
所以三省六部制的实行规范了国家行政,故选 C 项;“保障”说法错误,排除 A 项;郡县
制的实行,标志着官僚政治的确立,排除 B 项;三公九卿制在秦汉时期是有合理性的,排
除 D 项。
7.宋朝时适于南方水田劳作的新技术门类被记录,且占城稻作为新的品种被引进和推广,稻
麦复种制度的推广,都有利于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故
选 A 项;新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农作物品种都可以增加农业产量,但并不会促使劳作方式
转变,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 B 项;题干仅提到了南方农业发展的条件得以改善,这
有利于南方农业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但与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无关,排除 C 项;南稻北粟
格局出现于原始社会,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8.结合所学,北宋初期采取强干弱枝的方法加强中央集权 ,故①为强干弱枝;北宋中后期
为了解决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实施变法,最为著名的就是王安石变法,故②为王安石变
法;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金军攻破东京,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故③为靖康之变;1141 年
南宋与金订立和约,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故④为绍兴和议,因此 C 项符合题意。
9.据材料“从……进口……输出……大宗”可知,宋朝贸易范围广,进出口商品的种类多、
数量大,故选 B 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海上贸易已日益活跃,宋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
轮廓初现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A 项;重农抑商的政策自战国以来始终是整个封建社会
时期的经济政策,宋朝时期虽然有所松动,但也并未名存实亡,排除 C 项;据材料“输出
品则以手工制成品为主”可知,宋朝时期的手工业产品大量出口,海外市场繁荣,国内市
场与分工发展没有全面反映题中主旨,排除 D 项。
10.据材料信息可知,朱元璋设立都察院和十三道监察御史,并对其职权进行具体规定,这
规范了中央监察机制,故选 D 项;材料体现朱元璋对于监察御史的职责进行规定,并未
扩大其权力,排除 A 项;十三道监察御史属于监察部门,并未创新地方管理体制,排除
B 项;“杜绝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 C 项。
11.材料提及郑和下西洋与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利玛窦来华与其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坤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7 页)
{#{QQABJYKEggAAAAJAARgCEQVaCAKQkAGAAKoGRFAEsAABwRNABAA=}#}
與万国全图》,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马嘎尔尼访华这一系列事件,突出体现了 16、
17 世纪中外文明的冲突与交流,故选 B 项;“专制集权空前强化”不合题意,与材料侧重
中外交流相悖,排除 A 项;虽然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涉及中俄两国的交流,但其主
旨是为了划定国界,而非国家的巩固与统一,排除 C 项;“统治危机”有一定体现,但不
能概括全部材料,排除 D 项。
12.根据图示可知,明至清粮食生产量和粮食需求量逐渐增多,到清代需求量逐渐高于生产
量,而人均占有量明显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当时人口增长迅速,使得粮
食供应不足,故选 A 项;“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说法错误,粮食作物依然是农业种植的
主要作物,选项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 B 项;据图所知,粮食总产量总体在提高,
人均总产量下降不能说明苛捐杂税繁重,排除 C 项;高产农作物引进有利于缓解粮食供
应不足,而材料反映的是粮食供应不足,排除 D 项。
13.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无论是一部分士大夫的“以夷变夏”,还是
另一部分士大夫的“师夷制夷”,都是在民族危机的前提下产生的思想变化,故选 A 项;
“以夷变夏”并不认可西方,排除 B 项;士大夫对“中学”的态度是坚守的,并不主张
抛弃,排除 C 项;材料中的士大夫代表的都是地主阶级利益,排除 D 项。
14.据材料“英商归英国自理”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商在中国犯事,归英国管理。结合所学
可知,这一特权是领事裁判权,指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
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领事裁判权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签订的条约中获得,故选 A 项。
15.材料“开创了近代倡导改革、引进西方器物的新风尚”“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中的思
想先导”与纲要上册第16课所学——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师
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相合,故选 D 项;三民主义是革
命派的纲领,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材料“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中的思想先
导”相悖,排除 A 项;“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张,反映了农民追求
社会平均的理想,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与材料“最具远见卓识”相悖,排除 B 项;“托
古改制”是维新派披着经学的外衣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是学习西方的第二阶段,
与材料“开创了近代倡导改革、引进西方器物的新风尚”相悖,排除 C 项。
16.据所学可知,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故选 D 项;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
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并未出现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况,排除 A 项;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西方尚未瓜分中国,排除 B、C 两项。
17.据材料信息,18世纪末至1849年中国国内的银钱比价变化中,白银价格不断上涨,铜钱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7 页)
{#{QQABJYKEggAAAAJAARgCEQVaCAKQkAGAAKoGRFAEsAABwRNABAA=}#}
不断贬值,这主要是因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外流严重,故选 B
项;鸦片战争后的大量赔款是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表现之一,是以 A 答案不足以概括中国
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原因。白银外流和铜钱贬值加剧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群众的贫困,
不利于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 C 项;西方工业品在华遭到了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无法大量畅销,排除 D 项。
18.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先后有袁世凯复辟和张勋复辟,说明封建思想残余仍然存在,
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思想文化领域兴起了一场以反对几千年岁月积淀的封建旧思想、旧道
德的新文化运动,故选 C 项;二次革命是在宋教仁案发生后,资产阶级兴起的反对袁世
凯势力的斗争,革命被镇压,未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排除 A 项;建立中华民国是以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后伴随着孙中山
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与袁世凯而名存实亡,排除 B 项;国民大革命是国共第一次合作
时期兴起的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的的革命运动,排除 D 项。
19.根据材料信息,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在赣南、闽西的党员成分中,农民所占的比例
都是最高的,说明农民对“土地革命路线”的认同,故选 A 项;“三三制”原则是抗战时
期的原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仅从党员成分的占比,无法得出区别对待,排
除 C 项;材料中未能体现闽西地区的工商业发展比赣南更发达,排除 D 项。
20.据材料“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指的是
在贵州遵义召开的遵义会议,其纠正的是博古、李德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等问题,
故选 B 项;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
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与题意不合,排除 A 项;湖北汉口召开
的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着重批评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的方针,排除 C 项;陕北洛川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
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与题意不合,排除 D 项。
21.根据材料中“须用完全中国资本”可知,此规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B 项
正确;根据材料中“铁矿公司需官办或官商合办”可知,此规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无
关,排除 A、C 两项;D 项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2.据材料“记得是‘放暑假,天很热’”“不清楚具体时间”“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可知当
时很多当事人对一大召开的确切时间都不太确定,只存在比较模糊的记忆,这说明考证
一大召开的确切时间还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相互印证,故选 C 项;当事人的个
人回忆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排除 A 项;史料只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史
学研究还受到社会环境和研究者个人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排除 B 项;研究成果与
历史真相的接近程度不仅取决于时间的早晚,还受到研究者的主观立场、史学研究方法
和史料来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排除 D 项。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7 页)
{#{QQABJYKEggAAAAJAARgCEQVaCAKQkAGAAKoGRFAEsAABwRNABAA=}#}
23.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学生提出的爱国口号;②“团结各方,
共赴国难”是在抗日战争时期;③“攘外必先安内”是南京国民政府在九一八事变后提出
的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④“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的;故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④③②,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24.据材料可知,“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风暴使得井冈山人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
中共因此赢得了农民、赢得了中国,说明井冈山斗争源于中国的革命实际,故选 A 项;
井冈山斗争是中共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具有农民革命的
性质,但从题干整体来看,强调的是中共在井冈山进行土地革命的目的(赢得农民、赢
得中国)和影响(井冈山人民发自肺腑地高呼“共产党万岁”),显然题目主旨在于说明
井冈山斗争是当时形势所需、符合中国实际的,排除 B 项;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近代
中国民主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阶段,题干中井冈山斗争发生于1928年,
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排除 C 项;国民革命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井冈山斗争中的
土地革命风暴主要针对的是农村中的封建地主,仅仅属于反封建范畴,排除 D 项。
25.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停止一切内战’”可知,此通电表达了全面抗战和国家统一
的要求,符合全国团结抗战的需要,故选 C 项;通电的具体发布者并未明确提及,虽然
内容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一些主张,但也可能来自其他抗日力量,排除 A 项;虽然此通
电提出停止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方针,反映了全民族抗战的要求,但并不能说明是共
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排除 B 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通电虽然发
布于抗日战争时期,但并没有具体的时间和明确的事件,因此不能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正式形成,排除 D 项。
26.据材料“抗日根据地……困难”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为解决财政经济困难,
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以增强各抗日根据地的经济自给自足能力,增加财政收入,故选 B
项;进行反“扫荡”斗争更多的是军事抵抗行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A 项;“三三制”
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对团结抗日、推动全国的民主
化,反对蒋介石的一党专政起到了积极作用,排除 C 项;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是为了建立
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解决财政经济困难无直接关联,排除 D 项。
27.蒋介石一边谈判一边进攻解放区,这体现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A 正确;
1946 年 6 月 26 日,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
区)为起点,发动了全面内战,排除 B;1946 年 6 月,人民解放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
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打运动战。在半年多的时间内,解放军就歼灭大
量敌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排除 C;渡江战役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
基本胜利,排除 D。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 5 页(共 7 页)
{#{QQABJYKEggAAAAJAARgCEQVaCAKQkAGAAKoGRFAEsAABwRNABAA=}#}
28.据材料“取材于 1937 年淞沪会战”可知,1937 年 8 月 3 日至 11 月中旬,淞沪会战历时 3
个月,毙伤日军四万余人,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故选 B 项;1937 年
9 月,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 A 项;1937 年,忻口会战历时近一
个月,是华北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排除 C 项;1938 年,武汉会战结束标志着抗日战争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排除 D 项。
29.据材料“并将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作为中心任务”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1949
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会议作出了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故选 A 项;
据所学可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改造中,排除 B 项;争取抗
战最后胜利的是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与题意不符,排除 C 项;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是在土地革命期间,排除 D 项。
30.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中,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平型关大捷
是八路军组织的,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八路军组织的百团大战提升了人民抗战
信心,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敌后战场、东北抗日联军均为共产党领导,因此,上述
资料可用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故选 A 项;材料主旨是中共对抗日战
争的贡献,不能说明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人民对中国抗
战的支持,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的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排除 D 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14 分)
(1)(6分)举措: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统一车轨。(每点2分,4分)
政治意义:加强边疆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任答两点给2分,满分不超
过2分)
(2)(8分)方式:设置机构;开通道路;付诸战争。(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4分)
影响: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为“丝
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4分)
32.(14 分)
(1)(10分)表现: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成为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魏源发表
《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
并展开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冯桂芬提出“博采西学”、全面改革的主
张。(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6分)
原因: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遭到失败,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社会在西方冲击下发生一系列变化;以林则徐等人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 6 页(共 7 页)
{#{QQABJYKEggAAAAJAARgCEQVaCAKQkAGAAKoGRFAEsAABwRNABAA=}#}
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出发,积极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每点2分,
任答两点即可,4分)
(2)(4分)实践:戊戌变法。(2分)
影响:把西方先进的政治文化和治国理念引入中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
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
33.(12 分)参考答案:(不唯一)
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2 分)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
生奠定了思想基础。1921 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这一时期,
中共确立的革命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显然,这是脱离中
国国情的。中共二大重新确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这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尝试。1924 年,国共合作,开展了国民大革命,面对国民党右派对革
命的背叛和对中共党员的屠杀,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在秋收起义中,城市路线失败,中共转战井冈山,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夺取政权”的斗争之路。红军长征途中,中共在遵义会议上,彻底摒弃了“左”倾错误,
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最终取得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8 分)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共产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促进了马克
思主义的中国化,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思想基础。(2 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 7 页(共 7 页)
{#{QQABJYKEggAAAAJAARgCEQVaCAKQkAGAAKoGRFAEsAABwR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