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 热考题型突破 学案 (教师版+学生版)2023-2024 初中历史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十一 热考题型突破 学案 (教师版+学生版)2023-2024 初中历史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6 09:26:27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一 热考题型突破
选择题解题技巧
类型1最佳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题干中常常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如“最”“主要”“突出”之类,此类选择题的特点是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正误关系,更多的是程度关系。
  解题方法:(1)先根据题干(所给的材料和最××)的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2)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的标准进行判断。
(3)运用优选法,逐个进行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典例(2023 开封模拟)《南京条约》及其附约《虎门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下列条款中最能反映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遭到破坏的是 (A)
A.五口通商
B.割让香港岛
C.赔款2 100万银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类型2因果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题干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等。这种类型的题是对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
  解题方法:(1)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的意图。
  (2)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典例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是孤立的,历史事物或现象之间往往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下列搭配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D)
选项 因 果
A 《独立宣言》的发表 黑人奴隶获得解放
B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C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了飞机、汽车等
D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罗斯福实行新政
类型3否定型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题型特点:要求学生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这种题型的提示词有“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系”“不属于”等词语。
  解题方法: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运用排除法。
典例(2023 达州中考)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第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农村改革就此拉开序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类型4推理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二是在题干中进行阐释,在选项中列出相关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反映”“性质”等。
  解题方法:(1)可以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2)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如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新的制度、思想代替旧的制度、思想等。
典例观察如图,由此判断“沪局” (D)
A.是最大的民用企业
B.达到了“自强”的目的
C.是最大的军事企业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器物
类型5排序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求(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列出正确的顺序。最常见的是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解题方法:(1)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排在第一个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
  (2)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的序号,选择备选项中符合排列顺序的选项。
典例(2023 泰州模拟)品诗词之美,忆家国故事。以下诗词反映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C)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③④①②
类型6组合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的备选项。
  解题方法: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
  (1)选基法是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作为基点,以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
  (2)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序号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以确定,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典例俄国诗人莱蒙托夫创作了一系列关于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的诗。诗中既赞颂俄国士兵“以身许国”的信念,又将拿破仑描绘成传播自由的“盖世英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①诗中蕴含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这场战争坚定了彼得一世改革的决心
③诗人认同了拿破仑的历史贡献
④这场战争直接触发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类型7比较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型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典例1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方法。日本大化改新与8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相比较,共同之处是 (C)
A.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B.实行无条件的土地分封
C.促进本国封建制度形成
D.得到土地的人提供兵役服务
典例2对下面两次国际会议进行比较,结论不正确的是 (D)
A.都为新的世界格局奠定基础
B.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C.都主张建立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
D.都主张严惩德国和日本
类型8图片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历史图片型选择题是近几年中考普遍采用的一种题型。它除了具有材料解析题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材料新、信息量大、可考查问题和角度多的特点,多以历史文物、人物、地图、漫画等图片为依托创设新的试题情境,意在考查学生判读图片、提取信息和阐释历史等能力。
  解题方法:(1)此类试题以文字材料为主题情境,解题关键要以图补文,图文互补。因为有些信息在文字中交代不明确,却在图片中给出了补充。
  (2)解题时在于对文字材料所隐含的信息进行深挖和解读,以图像所传递的信息为补充,通过图文信息的互补,提炼出完整的考查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判断。
典例1(2023 河南中考)观察如图可知,这些城市的相似之处是 (D)
A.经济发达 B.文化繁荣
C.社会稳定 D.交通便利
典例2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观察下列三幅图片,从中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D)
A.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巴比伦国王的无限权力
B.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是研究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珍贵资料
C.《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说明了家庭奴隶制是古埃及的一大特征
D.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类型9图表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图表型选择题是以图表为载体,考查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学科能力。一般这类选择题主要是统计图,包括数字表格、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多种形式,其中尤以政治、经济史命题较多。
  解题方法:(1)此类选择题首先要审清题干中的关键词,它规定了具体的选答的要求。
  (2)要读全信息,包括数据图表的名称、注解、图表中的所有数据信息的含义。
  (3)最后通过表格中数据变化,总结规律,确定材料所要表达的信息。
典例1如图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艰难曲折的趋势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黄金时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允许民间投资建厂
D.1946年内战爆发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典例2从清朝晚期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表格反映的是 (D)
时期 发式 服饰 称谓 礼节 脚型
1911 年前 剃发 顶戴花翎 长袍马褂 大人 老爷 跪拜作揖 缠足
1911 年后 强令 剪辫 中山装 旗袍 先生 某君 鞠躬握手 天足
A.大众传媒的发展
B.文艺创作的进步
C.交通工具的更新
D.习俗风尚的变革
类型10概念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解题方法: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本概念的原因、性质、内容、特点、结果影响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
典例1某同学做了一张学习卡片,如图。这张卡片要解释的历史概念是 (C)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典例2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B)
A.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非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材料解析题
类型 特点
文字型 一般选择教材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这类题目一般设置的问题直接明了,学生较好回答
图表型 一般围绕一定的历史主题展示表格、实物、图片、地图、漫画图示的图表资料,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因其材料精炼,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大而生动直观
开放 探究型 选用课本之外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所选材料皆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综合型 此类题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图片、表格、地图、漫画等材料,形式多样
  解答要领:
  1.“读”: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基础,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1)阅读内容:材料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找出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
  (2)阅读顺序: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能避免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可以节省时间。
  2.“找”:审读思考是解题的关键,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设问离不开材料,首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和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然而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和观点相联系,在阅读的基础上宏观把握命题意图,准确判断,明确解题思路。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3.“答”:准确规范有序回答是解题的落脚点,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问什么答什么: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坚持“问什么答什么”,答案简明扼要,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条理清晰,书写工整。材料解析题对答案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按分列点,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多罗列些答案要点,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如何下笔,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
典例(2023 鄂州中考)在国家和社会面临重大转型的历史关头,是否进行改革以及如何选择改革路线,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
材料一 为解决劳动力问题,彼得一世于1721年颁布准许商人将整个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去,但农奴和土地不准分开买卖,以维护农奴制度不可侵犯。……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广大农民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严重地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到19世纪中叶,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发动战争开始,而以彻底失败为止。它想以争夺世界与万国对峙,结果却被万国所不齿。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对俄国发展资本主义造成的两大障碍。
答:障碍:缺乏自由劳动力;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2)材料二指出日本当时领导人“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回答两点即可)
答:主要措施: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3)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材料三可以证明材料二中哪一句话是错误的
答:核心观点:明治维新是一场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错误:“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二、活动与探究题
类型 特点
材料型 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列出一个或几个材料,材料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为问题的探究作出铺垫,检测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图表型 结合探究主题,给出有关图片或表格,并配有相应的提示性文字,创设直观生动的认知情境,展开探究活动
实践 活动型 设计某一相关主题,通过手抄报、班会、专题栏目等各种形式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这种类型题比较新颖独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接受,又有很强的探究性和开放性
阐述见 解型 围绕一个历史主题进行问题探究,或给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要求多角度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论 文型 通过材料或列出主题,提炼出某个论题,结合相关史实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解答要领:
  1.审清题目,领会题意: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题意,完整准确地把握好试题的要求,要写明材料的观点,根据材料来确定问题的指向和具体要求答题,避免“似是而非”“答非所问”的现象。
  2.回归教材,寻找结合点:尽管探究性试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必须以基础历史知识为依托,答案基本上来自教材,解题切忌脱离教材知识盲目判断,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地高谈阔论,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把握课本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精选练习的训练,学会寻找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学会创造性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以不变应万变。
  3.发散思维,史论结合: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教材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对于开放性问题要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感想和启示要有史实依托,有感而发,不能空谈,发散思维必须紧扣试题要求和论述的观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4.规范答题,力求工整:准确规范答题,做到书写整洁,语言流畅,要点清晰合乎逻辑,同时还要注意答题要点的全面性,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问题,增加得分的概率,切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对于间接阐述和历史小论文的解答应注意做到观点鲜明,史论结合依据充分,有理有据,文字简明条理清楚。
典例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某老师以“雄关漫道,英雄辈出”为主题设计了下面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 永世不忘——民族英雄名流传
任务二 长路漫漫——革命道路实为艰
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挂上了一个民国的空招牌,并没有建设民国的实际,由推翻清朝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
任务三 铮铮誓言——保家卫国俱无悔
郝梦龄(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我死国活,我活国死。
杨靖宇(抗联英雄):在侵略者面前低头,就不配做中国人!
朱自清(清华大学教授):文化人应该挺身起来,加入保卫祖国的阵营。
(1)结合任务一,请你用相关史实拟写如图人物英雄事迹的解说词。
答:图一: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1838年底,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英、美等国商贩被迫陆续缴出鸦片110多万千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虎门销烟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图二:1894年9月,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与同舰将士壮烈殉国。
(2)结合任务二,请你概括指出材料中的观点并说明其理由。
答:辛亥革命取得了成功,但并不彻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结合任务三,阅读同学搜集的“抗日誓词”,这些人物活动分别代表了哪些抗日力量 并概括这些誓词体现的精神。
答:国民党军队、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文艺界的文化人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誓死抗争、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众志成城、百折不挠、坚韧不拔、英勇不屈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专题十一 热考题型突破
选择题解题技巧
类型1最佳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题干中常常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如“最”“主要”“突出”之类,此类选择题的特点是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正误关系,更多的是程度关系。
  解题方法:(1)先根据题干(所给的材料和最××)的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2)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的标准进行判断。
(3)运用优选法,逐个进行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典例(2023 开封模拟)《南京条约》及其附约《虎门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下列条款中最能反映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遭到破坏的是 ( )
A.五口通商
B.割让香港岛
C.赔款2 100万银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类型2因果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题干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等。这种类型的题是对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
  解题方法:(1)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的意图。
  (2)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典例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是孤立的,历史事物或现象之间往往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下列搭配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 )
选项 因 果
A 《独立宣言》的发表 黑人奴隶获得解放
B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C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了飞机、汽车等
D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罗斯福实行新政
类型3否定型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题型特点:要求学生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这种题型的提示词有“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系”“不属于”等词语。
  解题方法: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运用排除法。
典例(2023 达州中考)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第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农村改革就此拉开序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类型4推理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二是在题干中进行阐释,在选项中列出相关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反映”“性质”等。
  解题方法:(1)可以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2)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如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新的制度、思想代替旧的制度、思想等。
典例观察如图,由此判断“沪局” ( )
A.是最大的民用企业
B.达到了“自强”的目的
C.是最大的军事企业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器物
类型5排序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求(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列出正确的顺序。最常见的是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解题方法:(1)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排在第一个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
  (2)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的序号,选择备选项中符合排列顺序的选项。
典例(2023 泰州模拟)品诗词之美,忆家国故事。以下诗词反映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③④①②
类型6组合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的备选项。
  解题方法: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
  (1)选基法是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作为基点,以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
  (2)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序号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以确定,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典例俄国诗人莱蒙托夫创作了一系列关于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的诗。诗中既赞颂俄国士兵“以身许国”的信念,又将拿破仑描绘成传播自由的“盖世英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诗中蕴含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这场战争坚定了彼得一世改革的决心
③诗人认同了拿破仑的历史贡献
④这场战争直接触发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类型7比较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型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典例1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方法。日本大化改新与8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相比较,共同之处是 ( )
A.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B.实行无条件的土地分封
C.促进本国封建制度形成
D.得到土地的人提供兵役服务
典例2对下面两次国际会议进行比较,结论不正确的是 ( )
A.都为新的世界格局奠定基础
B.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C.都主张建立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
D.都主张严惩德国和日本
类型8图片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历史图片型选择题是近几年中考普遍采用的一种题型。它除了具有材料解析题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材料新、信息量大、可考查问题和角度多的特点,多以历史文物、人物、地图、漫画等图片为依托创设新的试题情境,意在考查学生判读图片、提取信息和阐释历史等能力。
  解题方法:(1)此类试题以文字材料为主题情境,解题关键要以图补文,图文互补。因为有些信息在文字中交代不明确,却在图片中给出了补充。
  (2)解题时在于对文字材料所隐含的信息进行深挖和解读,以图像所传递的信息为补充,通过图文信息的互补,提炼出完整的考查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判断。
典例1(2023 河南中考)观察如图可知,这些城市的相似之处是 ( )
A.经济发达 B.文化繁荣
C.社会稳定 D.交通便利
典例2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观察下列三幅图片,从中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 )
A.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巴比伦国王的无限权力
B.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是研究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珍贵资料
C.《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说明了家庭奴隶制是古埃及的一大特征
D.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类型9图表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图表型选择题是以图表为载体,考查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学科能力。一般这类选择题主要是统计图,包括数字表格、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多种形式,其中尤以政治、经济史命题较多。
  解题方法:(1)此类选择题首先要审清题干中的关键词,它规定了具体的选答的要求。
  (2)要读全信息,包括数据图表的名称、注解、图表中的所有数据信息的含义。
  (3)最后通过表格中数据变化,总结规律,确定材料所要表达的信息。
典例1如图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艰难曲折的趋势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黄金时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允许民间投资建厂
D.1946年内战爆发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典例2从清朝晚期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表格反映的是 ( )
时期 发式 服饰 称谓 礼节 脚型
1911 年前 剃发 顶戴花翎 长袍马褂 大人 老爷 跪拜作揖 缠足
1911 年后 强令 剪辫 中山装 旗袍 先生 某君 鞠躬握手 天足
A.大众传媒的发展
B.文艺创作的进步
C.交通工具的更新
D.习俗风尚的变革
类型10概念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解题方法: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本概念的原因、性质、内容、特点、结果影响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
典例1某同学做了一张学习卡片,如图。这张卡片要解释的历史概念是 (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典例2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
A.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非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材料解析题
类型 特点
文字型 一般选择教材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这类题目一般设置的问题直接明了,学生较好回答
图表型 一般围绕一定的历史主题展示表格、实物、图片、地图、漫画图示的图表资料,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因其材料精炼,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大而生动直观
开放 探究型 选用课本之外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所选材料皆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综合型 此类题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图片、表格、地图、漫画等材料,形式多样
  解答要领:
   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基础,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1)阅读内容:材料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找出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
  (2)阅读顺序: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能避免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可以节省时间。
   审读思考是解题的关键,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设问离不开材料,首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和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然而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和观点相联系,在阅读的基础上宏观把握命题意图,准确判断,明确解题思路。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准确规范有序回答是解题的落脚点,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问什么答什么: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坚持“问什么答什么”,答案简明扼要,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条理清晰,书写工整。材料解析题对答案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按分列点,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多罗列些答案要点,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如何下笔,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
典例(2023 鄂州中考)在国家和社会面临重大转型的历史关头,是否进行改革以及如何选择改革路线,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
材料一 为解决劳动力问题,彼得一世于1721年颁布准许商人将整个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去,但农奴和土地不准分开买卖,以维护农奴制度不可侵犯。……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广大农民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严重地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到19世纪中叶,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发动战争开始,而以彻底失败为止。它想以争夺世界与万国对峙,结果却被万国所不齿。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对俄国发展资本主义造成的两大障碍。
(2)材料二指出日本当时领导人“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回答两点即可)
(3)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材料三可以证明材料二中哪一句话是错误的
二、活动与探究题
类型 特点
材料型 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列出一个或几个材料,材料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为问题的探究作出铺垫,检测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图表型 结合探究主题,给出有关图片或表格,并配有相应的提示性文字,创设直观生动的认知情境,展开探究活动
实践 活动型 设计某一相关主题,通过手抄报、班会、专题栏目等各种形式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这种类型题比较新颖独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接受,又有很强的探究性和开放性
阐述见 解型 围绕一个历史主题进行问题探究,或给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要求多角度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论 文型 通过材料或列出主题,提炼出某个论题,结合相关史实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解答要领:
   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题意,完整准确地把握好试题的要求,要写明材料的观点,根据材料来确定问题的指向和具体要求答题,避免“似是而非”“答非所问”的现象。
   尽管探究性试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必须以基础历史知识为依托,答案基本上来自教材,解题切忌脱离教材知识盲目判断,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地高谈阔论,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把握课本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精选练习的训练,学会寻找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学会创造性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以不变应万变。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教材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对于开放性问题要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感想和启示要有史实依托,有感而发,不能空谈,发散思维必须紧扣试题要求和论述的观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准确规范答题,做到书写整洁,语言流畅,要点清晰合乎逻辑,同时还要注意答题要点的全面性,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问题,增加得分的概率,切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对于间接阐述和历史小论文的解答应注意做到观点鲜明,史论结合依据充分,有理有据,文字简明条理清楚。
典例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某老师以“雄关漫道,英雄辈出”为主题设计了下面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 永世不忘——民族英雄名流传
任务二 长路漫漫——革命道路实为艰
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挂上了一个民国的空招牌,并没有建设民国的实际,由推翻清朝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
任务三 铮铮誓言——保家卫国俱无悔
郝梦龄(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我死国活,我活国死。
杨靖宇(抗联英雄):在侵略者面前低头,就不配做中国人!
朱自清(清华大学教授):文化人应该挺身起来,加入保卫祖国的阵营。
(1)结合任务一,请你用相关史实拟写如图人物英雄事迹的解说词。
(2)结合任务二,请你概括指出材料中的观点并说明其理由。
(3)结合任务三,阅读同学搜集的“抗日誓词”,这些人物活动分别代表了哪些抗日力量 并概括这些誓词体现的精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