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新中国的成长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
项目 事件 内容或影响
政权 巩固 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制度 完善 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经济 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视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
政策创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确立;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制度保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思想精髓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国理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二、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会议
命题点新中国的崛起(考查角度侧重:唯物史观)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设问1我国制定的哪一计划改变了材料一描述的落后现象 这一计划的实施有何意义
答: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材料二 如图
设问2材料二中的三张图片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 此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答: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材料三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等《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设问3材料三指的这次会议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意义
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设问4材料四邓小平的“谈话要点”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是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的。
答: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素养解读
(1)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
(2)应注意对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进行分析,注重阐释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对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建设的基本经验
(1)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动力。
(3)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各项政策、制度,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专题训练
1.(2023 福州模拟)以下对联讲述的两个历史事件,其共同作用是 (D)
上联:土地还家 山河改色 妖氛敛迹 农民翻身 下联:鸭绿天光 虎豹颤抖 英雄可敬 国威远播
A.结束封建剥削 B.维护边境安全
C.提高国际地位 D.巩固人民政权
2.如表为1953-1957年中国、美国、英国三国工业发展比较,分析数据,能够得出的信息是 (C)
项目 中国 美国 英国
年平均工业增长率 18% 2.8% 4.1%
年平均钢产量增长率 31.7% 5.7% 3.9%
A.中国工业生产超过了美英
B.中国钢产量超过了美英
C.中国工业建设发展迅速
D.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3.下面是我国1978年与1998年工业经济形式构成对比示意图。该图所反映的变化表明我国 (A)
A.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比较显著
B.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的丧失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
4.(2023 临沂中考)如图所反映的会议于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 (C)
A.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决定撤销过去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
C.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D.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5.(2023 新乡模拟)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务量稳居世界第一,快递包装废弃物数量急速增长,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首要增量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当前,亟须在《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导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符合新发展理念中的 (C)
A.创新 B.开放
C.绿色 D.共享
6.1978年,邓小平审时度势,带领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材料一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树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中共党史上的80件大事》
材料三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
材料四
年份 (年)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
1978 1 397 133.6
1990 7 662.1 686.3
2000 24 915.8 2 253.4
2016 112 091.3 12 363
(1)材料一中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决策 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答: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建立经济特区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答: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4)材料四中的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在农村推行什么政策 请说出这种政策的作用。
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5)综上所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开创了一条什么道路 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这条道路探索的成功经验。(答出两条经验即可)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验: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国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等。(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专题五 新中国的成长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
项目 事件 内容或影响
政权 巩固 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抗美援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制度 完善 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 迈进; 基本制度建立起来;制定了中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
经济 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视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启了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中国共产党第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
政策创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1954年第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确立;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实现 的制度保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对维护 、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思想精髓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国理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 、全面从严治党
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 、开放、
二、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会议
命题点新中国的崛起(考查角度侧重:唯物史观)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设问1我国制定的哪一计划改变了材料一描述的落后现象 这一计划的实施有何意义
材料二 如图
设问2材料二中的三张图片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 此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材料三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等《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设问3材料三指的这次会议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设问4材料四邓小平的“谈话要点”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是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的。
素养解读
(1)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
(2)应注意对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进行分析,注重阐释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对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建设的基本经验
(1)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动力。
(3)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各项政策、制度,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专题训练
1.(2023 福州模拟)以下对联讲述的两个历史事件,其共同作用是 ( )
上联:土地还家 山河改色 妖氛敛迹 农民翻身 下联:鸭绿天光 虎豹颤抖 英雄可敬 国威远播
A.结束封建剥削 B.维护边境安全
C.提高国际地位 D.巩固人民政权
2.如表为1953-1957年中国、美国、英国三国工业发展比较,分析数据,能够得出的信息是 ( )
项目 中国 美国 英国
年平均工业增长率 18% 2.8% 4.1%
年平均钢产量增长率 31.7% 5.7% 3.9%
A.中国工业生产超过了美英
B.中国钢产量超过了美英
C.中国工业建设发展迅速
D.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3.下面是我国1978年与1998年工业经济形式构成对比示意图。该图所反映的变化表明我国 (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比较显著
B.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的丧失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
4.(2023 临沂中考)如图所反映的会议于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 ( )
A.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决定撤销过去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
C.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D.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5.(2023 新乡模拟)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务量稳居世界第一,快递包装废弃物数量急速增长,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首要增量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当前,亟须在《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导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符合新发展理念中的 ( )
A.创新 B.开放
C.绿色 D.共享
6.1978年,邓小平审时度势,带领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材料一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树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中共党史上的80件大事》
材料三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
材料四
年份 (年)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
1978 1 397 133.6
1990 7 662.1 686.3
2000 24 915.8 2 253.4
2016 112 091.3 12 363
(1)材料一中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决策 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建立经济特区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4)材料四中的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在农村推行什么政策 请说出这种政策的作用。
(5)综上所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开创了一条什么道路 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这条道路探索的成功经验。(答出两条经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