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对外交往 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2023-2024 初中历史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八 对外交往 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2023-2024 初中历史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6 09:28:04

文档简介

专题八 对外交往
主题1中国古代友好交流
时期 表现 影响
秦汉时期: 联通中外 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联通中外 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 对外开放 都城 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密切了唐朝与日本、印度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唐朝的兴盛起到积极作用
遣唐使来华学习、 东渡、 西行,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宋元时期: 贸易繁荣 宋朝重视海外贸易,设置 专门管理;泉州、广州、明州是主要的对外港口;建立了全国性四通八达的 加强了中国同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加速西方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元朝时期,东西方水陆交通重新连接, 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先后传入欧洲
明清时期:由开放走向封闭 1405-1433年, 先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清朝时期,实行 政策 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主题2中国近代屈辱的外交
主题3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
命题点交流促发展(侧重:历史解释)
材料一 唐朝对外国的态度是开放的,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外国人到长安任官和居住……中外交往盛况空前,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设问1材料一中唐朝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 唐朝时我国对外交流呈现出哪些特点
答: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特点:交往范围广、内容丰富、双向交流、水陆并重。
材料二 由于两宋政府大力奖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上当时造船业的进步,指南针的使用,使海上交通极为便利。南宋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北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200万贯,是北宋治平年间岁入63万贯的两倍多。宋朝的农产品、工艺品是当时享誉世界各国的“硬通货”,茶、桑等经济作物成为远销海外的热门产品。
——自《竞争与融合促使宋代瓷业大发展
——浅析市场经济视角下的宋瓷》
设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和科技方面分析宋朝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原因。
答:原因:政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经济:宋代手工业、农业发展,经济繁荣。科技:造船业的发展;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
材料三 “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恩格斯
设问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人把中国哪些科技成就传到世界各地。
答:指南针、火药、造纸术等。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与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设问4材料四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为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什么原则 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出发点: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材料五 40年来,两国历届领导人以高超政治智慧,引领双边关系跨越风雨坎坷、总体保持稳定前行。“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习近平主席的论述深刻揭示了此中真谛。
——《中美建交四十年 一路风雨总向前》
设问5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由敌对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改善中美关系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答:尼克松访华;台湾问题。
历史解释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2)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3)中国致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广泛合作的友好关系。
唯物史观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趋势
(1)和平友好交往和对外开放是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流。
(2)经济往来互通有无,文化交流取长补短,睦邻友好,友谊长存。
(3)清朝前期之前,古代中国以开放为主;之后,古代中国闭关锁国逐渐落伍。
时空观念
家国情怀
从中国对外交往和国际地位变迁的历程中,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1)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条件。
(2)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对外交流与合作,能够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盛;闭关锁国则导致国家落后。
(3)只有国家强盛,才能在国际交往中占据优势地位,否则就会任人宰割。
专题训练
1.(2023 荆州中考)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材料反映的史事是 (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遣唐使访华 D.大食人来华
2.(2023 常德中考)如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某同学绘制了如图的年代尺,图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沿边经济开放区
D.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4.探寻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某同学围绕中国现有的“外交成就”整理的笔记,其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选项 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着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B 求同存异 促进了中国同欧洲国家的友好交往
C 中日邦交正常化 亚洲实现了永久和平
D 中美建交 消除中美两国的隔阂
5.如图《梅开三度》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的形象表达,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体现了 (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国综合国力居世界第一位
C.中国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D.美国对中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
6.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历史回眸
材料一 
(1)观察材料一中的图一,指出西汉时对外贸易往来陆上商道的出发点。哪位冒险家为这条商道的开辟作出了突出贡献
答:长安;张骞。
(2)材料一中的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最远到达哪里
答:郑和下西洋;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材料二 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唐朝时期日本在很多方面学习了中国文化,请举一例。19世纪日本通过哪一事件“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答:医药、建筑、雕刻、绘画、书法、典章制度、天文历法、文字等(任举一例言之有理即可);明治维新。
潮流逆转
材料三 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廷璋在奏章中写道:“近来闽粤贸易,看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停驾不开者。”
(4)材料三的奏章反映了清朝政府怎样的对外政策
答:闭关锁国政策(或闭关政策)。
当代聚焦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
之“变”与“局”》
(5)根据材料四概括进入21世纪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为此提出了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是什么。
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八 对外交往
主题1中国古代友好交流
时期 表现 影响
秦汉时期: 联通中外 汉武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联通中外 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 对外开放 都城长安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密切了唐朝与日本、印度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唐朝的兴盛起到积极作用
遣唐使来华学习、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宋元时期: 贸易繁荣 宋朝重视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泉州、广州、明州是主要的对外港口;建立了全国性四通八达的驿站 加强了中国同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加速西方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元朝时期,东西方水陆交通重新连接,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先后传入欧洲
明清时期:由开放走向封闭 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主题2中国近代屈辱的外交
主题3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
命题点交流促发展(侧重:历史解释)
材料一 唐朝对外国的态度是开放的,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外国人到长安任官和居住……中外交往盛况空前,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设问1材料一中唐朝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 唐朝时我国对外交流呈现出哪些特点
答: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特点:交往范围广、内容丰富、双向交流、水陆并重。
材料二 由于两宋政府大力奖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上当时造船业的进步,指南针的使用,使海上交通极为便利。南宋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北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200万贯,是北宋治平年间岁入63万贯的两倍多。宋朝的农产品、工艺品是当时享誉世界各国的“硬通货”,茶、桑等经济作物成为远销海外的热门产品。
——自《竞争与融合促使宋代瓷业大发展
——浅析市场经济视角下的宋瓷》
设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和科技方面分析宋朝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原因。
答:原因:政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经济:宋代手工业、农业发展,经济繁荣。科技:造船业的发展;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
材料三 “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恩格斯
设问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人把中国哪些科技成就传到世界各地。
答:指南针、火药、造纸术等。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与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设问4材料四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为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什么原则 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出发点: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材料五 40年来,两国历届领导人以高超政治智慧,引领双边关系跨越风雨坎坷、总体保持稳定前行。“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习近平主席的论述深刻揭示了此中真谛。
——《中美建交四十年 一路风雨总向前》
设问5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由敌对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改善中美关系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答:尼克松访华;台湾问题。
历史解释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2)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3)中国致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广泛合作的友好关系。
唯物史观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趋势
(1)和平友好交往和对外开放是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流。
(2)经济往来互通有无,文化交流取长补短,睦邻友好,友谊长存。
(3)清朝前期之前,古代中国以开放为主;之后,古代中国闭关锁国逐渐落伍。
时空观念
家国情怀
从中国对外交往和国际地位变迁的历程中,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1)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条件。
(2)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对外交流与合作,能够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盛;闭关锁国则导致国家落后。
(3)只有国家强盛,才能在国际交往中占据优势地位,否则就会任人宰割。
专题训练
1.(2023 荆州中考)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材料反映的史事是 (A)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遣唐使访华 D.大食人来华
2.(2023 常德中考)如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C)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某同学绘制了如图的年代尺,图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是(D)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沿边经济开放区
D.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4.探寻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某同学围绕中国现有的“外交成就”整理的笔记,其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选项 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着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B 求同存异 促进了中国同欧洲国家的友好交往
C 中日邦交正常化 亚洲实现了永久和平
D 中美建交 消除中美两国的隔阂
5.如图《梅开三度》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的形象表达,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体现了 (A)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国综合国力居世界第一位
C.中国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D.美国对中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
6.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历史回眸
材料一 
(1)观察材料一中的图一,指出西汉时对外贸易往来陆上商道的出发点。哪位冒险家为这条商道的开辟作出了突出贡献
答:长安;张骞。
(2)材料一中的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最远到达哪里
答:郑和下西洋;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材料二 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唐朝时期日本在很多方面学习了中国文化,请举一例。19世纪日本通过哪一事件“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答:医药、建筑、雕刻、绘画、书法、典章制度、天文历法、文字等(任举一例言之有理即可);明治维新。
潮流逆转
材料三 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廷璋在奏章中写道:“近来闽粤贸易,看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停驾不开者。”
(4)材料三的奏章反映了清朝政府怎样的对外政策
答:闭关锁国政策(或闭关政策)。
当代聚焦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
之“变”与“局”》
(5)根据材料四概括进入21世纪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为此提出了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是什么。
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