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2023-2024 初中历史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2023-2024 初中历史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6 09:29:10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时空览史
阶段特征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政治 夏朝开创世袭制,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
经济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大发展,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思想文化 从以甲骨文和青铜制造为代表的商周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和学术的繁荣,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点1夏商周的更替
关键点
①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②西周的分封制
1.朝代更替
(1)夏朝:
时间 约前2070—约前1600年
人物 建立者: ;亡国之君:桀
都城 阳城
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2)商朝:
时间 约前1600—前1046年
人物 建立者:汤(灭夏);亡国之君:纣
都城 亳→ (盘庚)
(3)西周:
时间 前1046—前771年
人物 建立者:周武王(灭商,牧野之战);亡国之君:周幽王
都城 (今陕西西安)
2.重要制度
(1)世袭制:禹死后,启继承王位,从此, 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分封制:
①目的:稳定周初的 ,巩固疆土。
②对象:宗亲和功臣等。(依据: 远近和功劳大小)
③内容:
④评价:
实质 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意义 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
局限 诸侯势力强大,容易造成地方割据
图示解史
考点2
青铜器与甲骨文
关键点
①青铜工艺的成就
②甲骨文的地位和意义
1.青铜器
(1)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 ,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 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用途广泛、 (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采用“泥范铸造法”)。
(3)代表:司母戊鼎(商)、四羊方尊(商)、利簋(西周)等。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甲骨文
(1)含义:中国 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其中, 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最为进步。
(3)地位及意义:
①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②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开始。
③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易错易混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考点3
动荡的春秋时期
关键点
①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②春秋时期的政治状况
1.时间: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2.经济发展
(1)农业: 和 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 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3.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逐步瓦解。
(1)主要霸主: (第一个霸主)、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2)争霸利弊:
①利: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出现了大规模的 。
②弊: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灾难;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考点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关键点
①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②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③都江堰的构成和作用
1.时间: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2.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兼并战争:
①战争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②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
3.商鞅变法
(1)原因:
①经济: 和 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③军事:以求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开始:公元前356年, 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3)内容:
政治 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 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军事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 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
1.战国时期的主要战争及典故: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增兵减灶;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等。
2.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改革者需要非凡的勇气和魄力;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等。
4.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 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
(2)构成: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渠首工程分为 、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3)作用:
①发挥着 、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②使成都平原成为“ ”。
③2 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考点5百家争鸣
关键点
①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②百家争鸣的影响
1.人物及主张
(1)道家:
老 子 简介 春秋后期,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 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 ”
著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
庄 子 简介 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主张 治国要 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2)儒家:
孔 子 简介 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 核心思想是“ ”;主张以德治国;创办私学,主张“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著作 孔子弟子整理的《 》,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孟 子 简介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主张 实行“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 子 简介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主张 实行“ ”,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3)墨家:战国时期的墨子是其创始人,主张“ ”“ ”,选贤任能,提倡节俭等。
(4)法家:战国末期的 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 ,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拓展战国时期法家学说最受当时的统治者重视,因为法家学说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
主题1禅让制、世袭制与分封制
制度 内容 影响
禅让制 原始社会末期,将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出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局面
世袭制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分封制 周王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经典考题
(2023 福建中考)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 )
A.发展农业生产 B.提高军队实力
C.巩固国家统治 D.加强封建专制
变式训练
1.(2023 泰州模拟)“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下列政治制度体现“尚贤”思想的是 ( )
A.世袭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2.(2023 广东模拟)“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反映出了分封制 ( )
A.散播了封建意识的种子 B.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C.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D.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主题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经济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推动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
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分封制逐步瓦解,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国竞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思想 学术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民族 关系 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频繁交往,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时代 特征 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
经典考题
(2023 滨州中考)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 )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变式训练
 (2023 苏州中考)如表为《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 ( )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量(件) 铁农具数量(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91
河南辉县固围村 93 58
长沙衡阳61座楚墓 70余 17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余 68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21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
史料实证
史料 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通过这些诸侯国,实际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文化发展史》
切入点:禅让制、世袭制和分封制的内容及影响。
深思维:(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家天下”的形成。
(2)分封制是西周为巩固统治确立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西周在疆域规模和统治管理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唯物史观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史料实证
史料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切入点: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深思维:(1)经济上,春秋时期生产力得到发展,进入铁器时代。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3)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频繁,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
(4)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思想学术繁荣。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时空览史
阶段特征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政治 夏朝开创世袭制,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
经济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大发展,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思想文化 从以甲骨文和青铜制造为代表的商周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和学术的繁荣,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点1夏商周的更替
关键点
①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②西周的分封制
1.朝代更替
(1)夏朝:
时间 约前2070—约前1600年
人物 建立者:禹;亡国之君:桀
都城 阳城
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2)商朝:
时间 约前1600—前1046年
人物 建立者:汤(灭夏);亡国之君:纣
都城 亳→殷(盘庚)
(3)西周:
时间 前1046—前771年
人物 建立者:周武王(灭商,牧野之战);亡国之君:周幽王
都城 镐京(今陕西西安)
2.重要制度
(1)世袭制:禹死后,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分封制:
①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②对象:宗亲和功臣等。(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③内容:
④评价:
实质 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意义 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局限 诸侯势力强大,容易造成地方割据
图示解史
考点2
青铜器与甲骨文
关键点
①青铜工艺的成就
②甲骨文的地位和意义
1.青铜器
(1)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用途广泛、制作工艺高超(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采用“泥范铸造法”)。
(3)代表:司母戊鼎(商)、四羊方尊(商)、利簋(西周)等。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甲骨文
(1)含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形声最为进步。
(3)地位及意义:
①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②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③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易错易混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考点3
动荡的春秋时期
关键点
①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②春秋时期的政治状况
1.时间: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2.经济发展
(1)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3.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步瓦解。
(1)主要霸主:齐桓公(第一个霸主)、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2)争霸利弊:
①利: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②弊: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灾难;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考点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关键点
①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②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③都江堰的构成和作用
1.时间: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2.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兼并战争:
①战争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②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商鞅变法
(1)原因:
①经济: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③军事: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3)内容: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
1.战国时期的主要战争及典故: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增兵减灶;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等。
2.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改革者需要非凡的勇气和魄力;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等。
4.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
(2)构成: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渠首工程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3)作用:
①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②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③2 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考点5百家争鸣
关键点
①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②百家争鸣的影响
1.人物及主张
(1)道家:
老 子 简介 春秋后期,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 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著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
庄 子 简介 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主张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2)儒家:
孔 子 简介 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 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著作 孔子弟子整理的《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孟 子 简介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主张 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 子 简介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主张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3)墨家:战国时期的墨子是其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等。
(4)法家: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拓展战国时期法家学说最受当时的统治者重视,因为法家学说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
主题1禅让制、世袭制与分封制
制度 内容 影响
禅让制 原始社会末期,将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出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局面
世袭制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分封制 周王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经典考题
(2023 福建中考)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C)
A.发展农业生产 B.提高军队实力
C.巩固国家统治 D.加强封建专制
变式训练
1.(2023 泰州模拟)“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下列政治制度体现“尚贤”思想的是 (C)
A.世袭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2.(2023 广东模拟)“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反映出了分封制 (C)
A.散播了封建意识的种子 B.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C.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D.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主题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经济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推动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
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分封制逐步瓦解,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国竞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思想 学术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民族 关系 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频繁交往,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时代 特征 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
经典考题
(2023 滨州中考)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A)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变式训练
 (2023 苏州中考)如表为《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 (A)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量(件) 铁农具数量(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91
河南辉县固围村 93 58
长沙衡阳61座楚墓 70余 17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余 68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21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
史料实证
史料 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通过这些诸侯国,实际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文化发展史》
切入点:禅让制、世袭制和分封制的内容及影响。
深思维:(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家天下”的形成。
(2)分封制是西周为巩固统治确立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西周在疆域规模和统治管理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唯物史观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史料实证
史料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切入点: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深思维:(1)经济上,春秋时期生产力得到发展,进入铁器时代。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3)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频繁,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
(4)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思想学术繁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