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2023-2024 初中历史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十八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2023-2024 初中历史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6 09:31:36

文档简介

第二十八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空览史
阶段特征
危机 时代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渡过了经济危机;德国、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战争 时代 随着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不断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并最终取得二战的胜利
考点1罗斯福新政
关键点
①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时间、特点及影响
②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措施及影响
1.经济大危机
(1)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爆发:1929年,首先在美国爆发。
(3)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4)表现: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艰难。
2.罗斯福新政
(1)特点: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2)内容
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加强对工业
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等
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
推行“以工代赈”——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
(3)作用
积极 对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
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消极 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易错易混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
考点2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关键点
①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过程及暴行
②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国家 意大利 德国 日本
原因 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打击 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
头目 墨索里尼 希特勒 广田弘毅
政党 法西斯党 纳粹党 -
建立 标志 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政策 对内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影响 -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2.意大利、德国、日本法西斯的罪行
(1)意大利: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
(2)德国
(3)日本
①1931年,策划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扶植傀儡政权“满洲国”,并进一步蚕食中国华北地区。
②加紧扩充军备,制定《国策基准》。
③1937年7月7日,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易错易混意大利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德国和日本是在经济大危机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考点3第二次世界大战
关键点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
②《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文件与会议
③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1.原因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直接原因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政权上台
历史原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催化剂 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过程
全面 爆发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
扩大 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最大 规模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次日,美、英对日宣战
走向 联合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转折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开辟第 二战场 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3.结束
意大利 投降 1943年7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不久,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德国 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
日本 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4.主要会议
(1)雅尔塔会议
背景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目的 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召开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内容 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2)波茨坦会议
①召开: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召开会议。
②内容:重申雅尔塔会议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5.影响
积极 (1)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 (2)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3)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消极 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
图示解史
经济大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主题1比较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项目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开始 时间 1921年 1933年
领导人 列宁 罗斯福
特点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
影响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
相同点 都是在不改变社会性质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都是在经济状况欠佳背景下的大胆创新;经过改革,经济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启示 发展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实事求是、立足国情、采取恰当的政策
经典考题
(2023 广东模拟)分析如表中各国的经济措施,它们的共同点是 (A)
国家 措施
苏俄(联) 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美国 罗斯福新政——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中国 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都实行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B.都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
C.都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D.都改变了社会性质
变式训练
1.列宁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已失败了,我们开始作战略上的退却。”1941年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8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采取了行动。”这里的“战略上的退却”和“我们采取了行动”分别指 (C)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罗斯福新政
B.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
C.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
D.苏联模式和罗斯福新政
2.(2023 岳阳中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底,列宁就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1921年3月,粮食税实行以后,1922-1923年度国家获得粮食就上升为4.3亿普特(1普特=16.38千克),其他农产品的国家采购量也有较大的增长,工业原料也有所增加。
——摘自陈之骅等主编《苏联兴亡史纲》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摘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材料一所描述的是苏联(苏俄)历史上的哪一政策 它在经济上产生了什么作用
答:政策:新经济政策。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材料中的“氧气面罩”是指什么
答:目的: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氧气面罩:国家干预政策。
(3)材料二中“中国改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试写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做法。材料中的“发动机”是指什么
答: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动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综合分析材料,你有何认识或启示
答:经济政策和经济改革要适应本国国情发展,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题2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战争名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 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
爆发标志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起止时间 1914-1918年 1931-1945年
交战双方 同盟国—协约国 轴心国—反法西斯同盟
转折战役 凡尔登战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战争结果 同盟国战败 轴心国战败
结束标志 德国投降 日本签署投降书
战后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经典考题
(2023 枣庄中考)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协同作战,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下列史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②珍珠港事件
③九一八事变
④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变式训练
 (2023 山西中考)1944年6月6日,艾森豪威尔发表胜利宣言:“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战,这是盟军的伟大胜利……法西斯德国的坟墓就此挖掘。”他赞誉的这场战役是 (D)
A.不列颠战役 B.中途岛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战役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漫画《农民围着罗斯福跳舞》(WPA:公共事业振兴署;PWA:公共工程管理局;AAA:农业调整法案)
切入点:农民支持罗斯福新政。
深思维:(1)罗斯福新政中,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等措施,增加了就业人数,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用加强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史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切入点:罗斯福新政的目的。
深思维:(1)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模式。
(2)实质: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
时空观念
美国历史上三位著名总统及贡献
华盛顿 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并取得胜利;主持制定了1787年宪法
林肯 领导美国内战并取得胜利;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罗斯福 实施新政,渡过经济危机;带领美国人民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1)改革要立足国情,与时俱进;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勇于探索创新;要关注民生;走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发展道路等。
(2)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只有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新殖民主义,用和平方式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才能避免战争。第二十八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空览史
阶段特征
危机 时代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渡过了经济危机;德国、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战争 时代 随着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不断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并最终取得二战的胜利
考点1罗斯福新政
关键点
①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时间、特点及影响
②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措施及影响
1.经济大危机
(1)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爆发:1929年,首先在 爆发。
(3)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4)表现: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艰难。
2.罗斯福新政
(1)特点:采用 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2)内容
整顿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加强对工业
的 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等
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
推行“ ”——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
(3)作用
积极 对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增强了政府的 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
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消极 是在维护 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没有改变 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易错易混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
考点2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关键点
①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过程及暴行
②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国家 意大利 德国 日本
原因 受 的打击 受 的打击
头目 广田弘毅
政党 法西斯党 -
建立 标志 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 1933年, 出任德国总理 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政策 对内 ;对外
影响 -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策源地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策源地形成
2.意大利、德国、日本法西斯的罪行
(1)意大利: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 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
(2)德国
(3)日本
①1931年,策划 ,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扶植傀儡政权“满洲国”,并进一步蚕食中国华北地区。
②加紧扩充军备,制定《国策基准》。
③1937年7月7日,制造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易错易混意大利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德国和日本是在经济大危机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考点3第二次世界大战
关键点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
②《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文件与会议
③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1.原因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直接原因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政权上台
历史原因 体系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催化剂 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过程
全面 爆发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突袭 ,英、法被迫宣战
扩大 1941年6月德国突袭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最大 规模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位于 的美国海军基地。次日,美、英对日宣战
走向 联合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转折 1942年7月—1943年2月,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开辟第 二战场 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3.结束
意大利 投降 1943年7月, 政府垮台,不久,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德国 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结束
日本 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结束
4.主要会议
(1)雅尔塔会议
背景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目的 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召开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 、丘吉尔、 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内容 会议决定彻底消灭 ,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 ;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2)波茨坦会议
①召开: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召开会议。
②内容:重申雅尔塔会议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 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5.影响
积极 (1)彻底粉碎了 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 (2)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 的瓦解 (3)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消极 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
图示解史
经济大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主题1比较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项目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开始 时间 1921年 1933年
领导人 列宁 罗斯福
特点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
影响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
相同点 都是在不改变社会性质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都是在经济状况欠佳背景下的大胆创新;经过改革,经济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启示 发展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实事求是、立足国情、采取恰当的政策
经典考题
(2023 广东模拟)分析如表中各国的经济措施,它们的共同点是 ( )
国家 措施
苏俄(联) 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美国 罗斯福新政——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中国 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都实行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B.都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
C.都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D.都改变了社会性质
变式训练
1.列宁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已失败了,我们开始作战略上的退却。”1941年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8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采取了行动。”这里的“战略上的退却”和“我们采取了行动”分别指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罗斯福新政
B.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
C.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
D.苏联模式和罗斯福新政
2.(2023 岳阳中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底,列宁就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1921年3月,粮食税实行以后,1922-1923年度国家获得粮食就上升为4.3亿普特(1普特=16.38千克),其他农产品的国家采购量也有较大的增长,工业原料也有所增加。
——摘自陈之骅等主编《苏联兴亡史纲》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摘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材料一所描述的是苏联(苏俄)历史上的哪一政策 它在经济上产生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材料中的“氧气面罩”是指什么
(3)材料二中“中国改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试写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做法。材料中的“发动机”是指什么
(4)综合分析材料,你有何认识或启示
主题2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战争名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 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
爆发标志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起止时间 1914-1918年 1931-1945年
交战双方 同盟国—协约国 轴心国—反法西斯同盟
转折战役 凡尔登战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战争结果 同盟国战败 轴心国战败
结束标志 德国投降 日本签署投降书
战后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经典考题
(2023 枣庄中考)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协同作战,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下列史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②珍珠港事件
③九一八事变
④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变式训练
 (2023 山西中考)1944年6月6日,艾森豪威尔发表胜利宣言:“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战,这是盟军的伟大胜利……法西斯德国的坟墓就此挖掘。”他赞誉的这场战役是 ( )
A.不列颠战役 B.中途岛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战役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漫画《农民围着罗斯福跳舞》(WPA:公共事业振兴署;PWA:公共工程管理局;AAA:农业调整法案)
切入点:农民支持罗斯福新政。
深思维:(1)罗斯福新政中,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等措施,增加了就业人数,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用加强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史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切入点:罗斯福新政的目的。
深思维:(1)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模式。
(2)实质: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
时空观念
美国历史上三位著名总统及贡献
华盛顿 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并取得胜利;主持制定了1787年宪法
林肯 领导美国内战并取得胜利;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罗斯福 实施新政,渡过经济危机;带领美国人民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1)改革要立足国情,与时俱进;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勇于探索创新;要关注民生;走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发展道路等。
(2)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只有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新殖民主义,用和平方式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才能避免战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