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2023-2024 初中历史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十九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2023-2024 初中历史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6 09:33:15

文档简介

第二十九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时空览史
阶段特征
考点1冷战
关键点
①冷战的含义、表现和实质
②德国分裂局面的形成
③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3.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开始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发展 1947年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基本 形成 1949年德国分裂,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最终 形成 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成立“北约”,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易错易混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德国的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华约的成立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考点2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关键点
①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美国发展与日本崛起的原因和表现
②欧洲联合的过程及影响
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1.欧洲的联合
(1)目的: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
(2)过程
(3)影响: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美国的发展
时间 概况
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 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0世纪 七八十年代 发展速度放缓
20世纪 90年代以后 出现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经济进一步发展
3.日本的崛起
原 因 外 因 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冷战开始后,美国积极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获得大量军需订单
内 因 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表 现 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影 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强烈,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4.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过程
(2)影响
①积极: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局限: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易错易混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两者有着本质不同:欧洲共同体的一体化领域主要是经济方面;欧盟是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组织,是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体。
考点3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关键点
①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结果及影响
②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时间及实质
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建立: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中苏关系
①建交:1949年,苏联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缔约: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名称 措施 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 (1)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 ①农业: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②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勃列日涅夫改革 (1)经济: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2)军事: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2)政治: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主动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3.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项目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开始时间 20世纪80年代末 1991年年底
原 因 根本 苏联模式的弊端
直接 改革失败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
外因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易错易混赫鲁晓夫改革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苏联模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而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考点4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关键点
①万隆会议的成果和影响
②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和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万隆会议
(1)召开: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亚非会议。
(2)成果: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3)万隆精神:体现了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4)影响
①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②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③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
2.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时间 概况
1951年 利比亚宣布独立
1952年 埃及爆发革命,1953年成立共和国
1960年 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1962年 阿尔及利亚获得独立
1990年 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3.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1959年,卡斯特罗等人领导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1999年年底,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主题1冷战中的对峙
时间 事件 影响
1947年 杜鲁门主义出台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马歇尔计划提出 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1949年 美、英、法占领区成立联邦德国,苏占区成立民主德国 德国分裂,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美、英、法等12个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美、苏双方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1955年 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经典考题
(2023 烟台中考)二战结束后,美国跨越大西洋搭建了联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控制,并在欧洲大陆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包围圈。材料中的“联盟”包括 (C)
A.反法西斯同盟 B.联合国 
C.北约 D.欧盟
变式训练
1.(2023 广东中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主要关心的是实现日本非军事化和政治民主化。但美国很快意识到,经济崩溃的日本不可能成为美国可利用的力量,于是开始积极扶持日本。造成美国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A.美苏冷战局面出现
B.美国“新经济”的需要
C.日本国际地位提高
D.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崛起
2.(2023 自贡中考)《国际关系史》(第七卷)指出: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宣称,不论直接侵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都有权进行干涉,且没有“地理界线”。这反映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实质是 (D)
A.控制欧洲 B.干涉亚洲
C.独霸美洲 D.称霸世界
主题2二战后美国、日本和西欧经济的发展
项目 美国 日本 西欧
原因 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 实行了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美国积极扶持;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表现 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20世纪50-70年代,经济持续繁荣
经典考题
(2023·福州模拟)《世界史·现代卷》写道:“西欧国家感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是西欧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 (B)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欧洲共同体
C.欧洲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
变式训练
1.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1951年和1970年世界工业生产产量比重结构,推动这一时期西欧国家工业生产比重显著增加的重要因素是 (B)
A.杜鲁门主义推行 B.欧洲一体化发展
C.美国军事订货刺激 D.欧盟的建立
2.二战后,美国、日本和西欧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其中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
A.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 B.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C.实行改革加强国际竞争 D.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切入点:美苏对抗
深思维:(1)美苏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局面。
(2)美苏争霸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3)美苏争霸威胁世界和平,造成地区动荡。
史料二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杜鲁门
切入点:二战后初期美国的战略意图。
深思维:(1)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2)美国的战略意图:领导世界,谋求世界霸权。
时空观念
两极格局关系示意图
家国情怀
(1)经济建设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家间经济交流与合作;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引进先进科技;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实现民族独立是国家发展的前提。第二十九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时空览史
阶段特征
考点1冷战
关键点
①冷战的含义、表现和实质
②德国分裂局面的形成
③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 、 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 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3.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开始 1947年 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发展 1947年美国提出“ ”,即马歇尔计划
基本 形成 1949年德国分裂, 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最终 形成 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成立“ ”,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 ”,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 格局形成
易错易混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德国的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华约的成立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考点2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关键点
①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美国发展与日本崛起的原因和表现
②欧洲联合的过程及影响
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1.欧洲的联合
(1)目的: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
(2)过程
(3)影响: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加快了欧洲 的进程。
2.美国的发展
时间 概况
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 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 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成为 的霸主
20世纪 七八十年代 发展速度放缓
20世纪 90年代以后 出现以全球化和 为特征的“ ”,经济进一步发展
3.日本的崛起
原 因 外 因 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 改革;冷战开始后,美国积极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获得大量军需订单
内 因 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
表 现 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 的第二经济大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影 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谋求成为 的欲望日益强烈,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4.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过程
(2)影响
①积极: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局限:不能解决 的基本矛盾。
易错易混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两者有着本质不同:欧洲共同体的一体化领域主要是经济方面;欧盟是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组织,是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体。
考点3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关键点
①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结果及影响
②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时间及实质
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建立:1949年, 同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按照 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中苏关系
①建交:1949年,苏联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缔约: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名称 措施 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 (1)政治:批判 个人崇拜 (2)经济 ①农业: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②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 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勃列日涅夫改革 (1)经济:推行“ ”,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2)军事: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 方面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 发展状态
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2)政治: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 ,倡导“公开性”和“ ”,主动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 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3.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项目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开始时间 20世纪80年代末 1991年年底
原 因 根本 的弊端
直接 改革失败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
外因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实质 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易错易混赫鲁晓夫改革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苏联模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而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考点4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关键点
①万隆会议的成果和影响
②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和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万隆会议
(1)召开: 年4月,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亚非会议。
(2)成果: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3)万隆精神:体现了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4)影响
①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 的斗争。
②从万隆会议开始, 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③中国提出的 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
2.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时间 概况
1951年 利比亚宣布独立
1952年 埃及爆发革命,1953年成立共和国
1960年 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 ”
1962年 阿尔及利亚获得独立
1990年 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3.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1959年,卡斯特罗等人领导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1999年年底, 从美国手中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主题1冷战中的对峙
时间 事件 影响
1947年 杜鲁门主义出台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马歇尔计划提出 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1949年 美、英、法占领区成立联邦德国,苏占区成立民主德国 德国分裂,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美、英、法等12个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美、苏双方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1955年 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经典考题
(2023 烟台中考)二战结束后,美国跨越大西洋搭建了联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控制,并在欧洲大陆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包围圈。材料中的“联盟”包括 ( )
A.反法西斯同盟 B.联合国 
C.北约 D.欧盟
变式训练
1.(2023 广东中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主要关心的是实现日本非军事化和政治民主化。但美国很快意识到,经济崩溃的日本不可能成为美国可利用的力量,于是开始积极扶持日本。造成美国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美苏冷战局面出现
B.美国“新经济”的需要
C.日本国际地位提高
D.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崛起
2.(2023 自贡中考)《国际关系史》(第七卷)指出: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宣称,不论直接侵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都有权进行干涉,且没有“地理界线”。这反映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实质是 ( )
A.控制欧洲 B.干涉亚洲
C.独霸美洲 D.称霸世界
主题2二战后美国、日本和西欧经济的发展
项目 美国 日本 西欧
原因 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 实行了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美国积极扶持;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表现 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20世纪50-70年代,经济持续繁荣
经典考题
(2023·福州模拟)《世界史·现代卷》写道:“西欧国家感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是西欧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 (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欧洲共同体
C.欧洲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
变式训练
1.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1951年和1970年世界工业生产产量比重结构,推动这一时期西欧国家工业生产比重显著增加的重要因素是 ( )
A.杜鲁门主义推行 B.欧洲一体化发展
C.美国军事订货刺激 D.欧盟的建立
2.二战后,美国、日本和西欧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其中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
A.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 B.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C.实行改革加强国际竞争 D.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切入点:美苏对抗
深思维:(1)美苏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局面。
(2)美苏争霸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3)美苏争霸威胁世界和平,造成地区动荡。
史料二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杜鲁门
切入点:二战后初期美国的战略意图。
深思维:(1)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2)美国的战略意图:领导世界,谋求世界霸权。
时空观念
两极格局关系示意图
家国情怀
(1)经济建设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家间经济交流与合作;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引进先进科技;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实现民族独立是国家发展的前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