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中国近代列强侵略与救国探索
一、近代列强的侵略与近代化的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探索
1.救国道路
2.重大会议
3.道路探索
事件名称 内容或影响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八七会议 1927年,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文家市决策 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三湾改编 1927年,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
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古田会议 1929年,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党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命题点近代化探索历程(考查角度侧重:史料实证)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且戒谕将士虚心忍辱”,以学习西人“秘法”,“我军惟有多用西洋军火以制之……始克有济”,促使他更“坚意要学洋人”。
设问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直接目的。
答: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设问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决定“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此次“变法”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是哪项内容
答:改变政治制度;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设问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最终“梦想”是什么。为此他进行了哪些探索 (至少答出3个方面)
答:梦想:为中国谋幸福。探索:建立兴中会,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等。
材料四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设问4根据材料四,陈独秀认定的“民主”和“科学”的运动对我国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答: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设问5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总结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的变化。
答:在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的变化是由学器物技术到学政治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
方法指导
(1)化整为零,分别概括。将大段的材料按句号或分号等,分成几段,分别概括其含义,最后总结。
(2)解答史料实证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题干提供的“材料”,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材料的指引,回归所学基础知识。
历史解释
近代化
(1)中国的近代化主要表现在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面对西方的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成为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
时空观念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家国情怀
(1)近代化历程中屡遭挫折,充满了艰难和曲折,但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而奋斗。
(2)近代化的探索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它说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挽救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专题训练
1.(2023 福州模拟)“……檄谕英国领事义律查缴烟土,驱逐趸船,呈出烟土二万余箱,亲莅虎门验收,焚于海滨,四十余日始尽。”该场景描述的是 (A)
A.林则徐亲赴虎门销烟
B.邓世昌黄海海战殉国
C.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D.义和团取得廊坊大捷
2.(2023 深圳中考)有学者认为,1840年之后,西学输入中国,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慢,对士大夫的影响长时间只停留在表面,尤其是和日本相对比。下面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2023 鄂州中考)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根据提示,图中①应填入的正确史实是 (C)
A.农民罢耕 B.教师罢教
C.工人罢工 D.士兵起义
4.2023年是中共三大召开100周年,在中共三大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的方案。说明中国共产党认为国共合作 (B)
A.能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是当时中国反帝反封建的理想选择
C.有利于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基础
D.可以改造国民党的阶级成分
5.(2023 营口模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共毙、伤、俘日军155万余人,占日军伤亡总数的75%以上。直至投降,日本在海外的侵略军共352万人,其中向中国投降的日军约128万人,超过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各岛的日军总和。这强调的是 (D)
A.中国抗日战争得到了国际力量的援助
B.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太平洋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D.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6.“中国梦”这个充满憧憬的词汇,激起了亿万中国人的共鸣,成为公众普遍热议的焦点。这种梦想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成一线。
国之殇
(1)请你写出上图中 A、C、D 表示的三次侵华战争。
答:A: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国之探
(2)下列表格归纳了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四次重大探索。请按提示在表的①、②、③处填写最佳答案。
梦想 重大探索 代表人物
自强求富梦 ①洋务运动 李鸿章
君主立宪梦 戊戌变法 康有为
民主共和梦 ②辛亥革命 孙中山
民主科学梦 ③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国之幸
(3)见证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的征程。请为图一红色旅游景点写段导游词,并简述图二建筑见证了中国革命走上了怎样的道路。
答:图一: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参观浙江嘉兴南湖风景名胜区。1921年,中共一大从上海转移到南湖游船上举行,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从此焕然一新。由此形成的“红船精神”,表现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图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国之魂
材料一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特殊的展品,它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任弼时将军吃剩的皮带,他风趣地称之为“吃煮”。
材料二 “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愿以我的成功的事业报你与我的母亲对我的恩爱……我今日即在上前线途中。我们将以游击运动的姿势,出动于敌人之前后左右各个方面,配合友军粉碎日敌的进攻。我军已准备以最大艰苦斗争来与日军周旋……没有……艰苦斗争的精神,抗日胜利是无保障的。”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写给叔父的家书
(4)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结合上述历史遗物为后人展示的历史,概括从中感受到的民族精神。
答: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不顾个人安危,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专题四 中国近代列强侵略与救国探索
一、近代列强的侵略与近代化的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探索
事件名称 内容或影响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 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八七会议 1927年,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文家市决策 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三湾改编 1927年,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 转入 、建立根据地的序幕
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古田会议 1929年,确立了“ 建党、 建军”的原则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党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命题点近代化探索历程(考查角度侧重:史料实证)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且戒谕将士虚心忍辱”,以学习西人“秘法”,“我军惟有多用西洋军火以制之……始克有济”,促使他更“坚意要学洋人”。
设问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直接目的。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设问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决定“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此次“变法”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是哪项内容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设问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最终“梦想”是什么。为此他进行了哪些探索 (至少答出3个方面)
材料四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设问4根据材料四,陈独秀认定的“民主”和“科学”的运动对我国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设问5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总结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的变化。
方法指导
(1)化整为零,分别概括。将大段的材料按句号或分号等,分成几段,分别概括其含义,最后总结。
(2)解答史料实证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题干提供的“材料”,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材料的指引,回归所学基础知识。
历史解释
近代化
(1)中国的近代化主要表现在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面对西方的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成为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
时空观念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家国情怀
(1)近代化历程中屡遭挫折,充满了艰难和曲折,但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而奋斗。
(2)近代化的探索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它说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挽救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专题训练
1.(2023 福州模拟)“……檄谕英国领事义律查缴烟土,驱逐趸船,呈出烟土二万余箱,亲莅虎门验收,焚于海滨,四十余日始尽。”该场景描述的是 ( )
A.林则徐亲赴虎门销烟
B.邓世昌黄海海战殉国
C.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D.义和团取得廊坊大捷
2.(2023 深圳中考)有学者认为,1840年之后,西学输入中国,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慢,对士大夫的影响长时间只停留在表面,尤其是和日本相对比。下面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2023 鄂州中考)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根据提示,图中①应填入的正确史实是 ( )
A.农民罢耕 B.教师罢教
C.工人罢工 D.士兵起义
4.2023年是中共三大召开100周年,在中共三大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的方案。说明中国共产党认为国共合作 ( )
A.能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是当时中国反帝反封建的理想选择
C.有利于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基础
D.可以改造国民党的阶级成分
5.(2023 营口模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共毙、伤、俘日军155万余人,占日军伤亡总数的75%以上。直至投降,日本在海外的侵略军共352万人,其中向中国投降的日军约128万人,超过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各岛的日军总和。这强调的是 ( )
A.中国抗日战争得到了国际力量的援助
B.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太平洋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D.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6.“中国梦”这个充满憧憬的词汇,激起了亿万中国人的共鸣,成为公众普遍热议的焦点。这种梦想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成一线。
国之殇
(1)请你写出上图中 A、C、D 表示的三次侵华战争。
国之探
(2)下列表格归纳了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四次重大探索。请按提示在表的①、②、③处填写最佳答案。
梦想 重大探索 代表人物
自强求富梦 ① 李鸿章
君主立宪梦 戊戌变法 康有为
民主共和梦 ② 孙中山
民主科学梦 ③ 陈独秀
国之幸
(3)见证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的征程。请为图一红色旅游景点写段导游词,并简述图二建筑见证了中国革命走上了怎样的道路。
国之魂
材料一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特殊的展品,它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任弼时将军吃剩的皮带,他风趣地称之为“吃煮”。
材料二 “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愿以我的成功的事业报你与我的母亲对我的恩爱……我今日即在上前线途中。我们将以游击运动的姿势,出动于敌人之前后左右各个方面,配合友军粉碎日敌的进攻。我军已准备以最大艰苦斗争来与日军周旋……没有……艰苦斗争的精神,抗日胜利是无保障的。”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写给叔父的家书
(4)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结合上述历史遗物为后人展示的历史,概括从中感受到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