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2023-2024 初中历史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2023-2024 初中历史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6 09:39:29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时空览史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 秦朝完成国家统一,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并完善
经济 秦朝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等措施,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思想文化 秦始皇“焚书坑儒”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作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秦汉时期科技文化都有突出成就
考点1秦统一中国
关键点
①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措施
1.秦灭六国
原因 (1)战国时期连年战乱,人们渴望安定 (2)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超过六国,具备统一条件 (3)秦王嬴政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过程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
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咸阳
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2)文化:统一文字,使用小篆。有利于政令推行、人民沟通及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经济: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制度。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4)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
(5)军事: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秦朝的疆域
图示解史分封制与郡县制
考点2秦末农民大起义
关键点
①秦朝暴政的表现
②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概况及历史地位
③项羽、刘邦起义和秦朝灭亡
④楚汉之争
1.秦的暴政: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法律严苛、刑罚残酷;焚书坑儒等。
2.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
原因 根本:秦的暴政
直接:戍守误期,按律当斩
经过 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领导起义,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陈胜称王
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结果 失败,吴广、陈胜被杀害
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项羽、刘邦起义: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率军直抵咸阳,秦朝灭亡。
4.楚汉之争: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刘邦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知识拓展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公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考点3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关键点
①西汉建立的概况
②文景之治的背景、措施和表现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文景之治
(1)背景: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该政策。
(2)人物:汉文帝、汉景帝。
(3)措施: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4)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易错易混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汉初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
考点4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关键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和影响
项目 措施 影响
政 治 采纳主父偃建议,实施“推恩令” 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思 想 文 化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经 济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 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军 事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役是抗击匈奴的高潮 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影 响 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考点5东汉的兴衰
关键点
①东汉建立的概况
②光武中兴的措施和表现
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1.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兴盛——光武中兴
(1)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表现:光武帝后期,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衰亡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2)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考点6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关键点
①张骞通西域的概况及影响
②丝绸之路的时间、路线、交流及影响
③西域都护的设置和影响
1.张骞通西域
(1)概念: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概况
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发展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关系
结果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具体情况 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
(3)影响: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①时间:张骞通西域后。
②路线:
③交流:
④作用: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开辟
①从山东沿岸出发,穿过黄海,到达朝鲜和日本。
②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今斯里兰卡)。
3.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其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东汉: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虽未成功,但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知识拓展
对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1)有利于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2)有利于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3)有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考点7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关键点
①造纸术的发明及改进
②张仲景及华佗的医学成就
③《史记》的作者、内容、体裁及地位
④道教创立和佛教东传情况
1.造纸术
发明 西汉时期,人们已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改进 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被称为“蔡侯纸”
意义 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医学
张 仲 景 东汉末年名医,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辨证施治理论,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称为“医圣”
华 佗 东汉末年名医,擅长用针灸、汤药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强身健体
3.《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公正记事,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影响深远;文笔优美、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地位崇高。
4.道教和佛教
道教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张陵创立五斗米道(青城山)
佛教 产生于古代印度,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白马寺)。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易错易混蔡伦是改进造纸术而非发明造纸术;“医圣”指的是张仲景而非华佗;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
主题1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项目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思想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兴办太学
军事 外交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凿灵渠 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主要 贡献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共同 作用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经典考题
 (2023 滨州中考)某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下列物品属于 (A)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图像史料 D.口述史料
变式训练
1.(2023 广东中考)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A)
A.地方治理强化 B.南方土地开发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2.(2023 黄冈中考)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反抗。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此可知 (A)
A.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B.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
C.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
D.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
主题2两汉时期的成就
经典考题
(2023 江西中考)如图史实与图示中①相对应的是 (D)
秦朝西汉①三国西晋
A.确立分封制 B.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C.张骞通西域 D.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变式训练
1.章学诚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由此可知,章学诚认为 (C)
A.使用简牍成本较高     B.专制统治禁锢思想
C.纸的应用影响文辞 D.纸张促进文化交流
2.(2023·内江模拟)如图所示人物被后世称为“医圣”,生活在东汉末年,任长沙太守时,常打开衙门坐堂行医,救治了无数湖南百姓。下列说法与他有关的是 (C)
A.开创西医临床理论体系 B.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
C.编著了《伤寒杂病论》 D.编制强身健体的“五禽戏”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汉承秦制”是指从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各项制度。这里的“承”,既包含了“继承”,又有“变化”。
——摘自张书林
《怎样理解“汉承秦制” 》
切入点:汉承秦制,承中有变。
深思维:西汉对秦朝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1)继承:皇帝制度、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等。
(2)创新: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等。
史料二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此外,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教材教授学生。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切入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深思维:汉代教育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国家设立专门教育机构;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注重考试,建立专门的制度。
(2)原因: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大一统的需要。
时空观念
儒学的产生和发展
历史解释
推动两汉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因素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
(3)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4)对外交往:丝绸之路开辟,中外交流增多。
家国情怀
两汉时期科技发明成就的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用勤劳与智慧为人类造福;要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时空览史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 秦朝完成国家统一,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并完善
经济 秦朝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等措施,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思想文化 秦始皇“焚书坑儒”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作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秦汉时期科技文化都有突出成就
考点1秦统一中国
关键点
①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措施
1.秦灭六国
原因 (1)战国时期连年战乱,人们渴望安定 (2) 后,秦国实力超过六国,具备统一条件 (3)秦王 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过程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
建立 年,秦朝建立,定都
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2.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创立了大一统的 。
(2)文化:统一文字,使用 。有利于政令推行、人民沟通及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经济:统一货币,使用 ;统一度量衡制度。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4)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
(5)军事:派蒙恬北击 ,修筑长城。秦长城西起 ,东到辽东。
3.秦朝的疆域
图示解史分封制与郡县制
考点2秦末农民大起义
关键点
①秦朝暴政的表现
②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概况及历史地位
③项羽、刘邦起义和秦朝灭亡
④楚汉之争
1.秦的暴政: 沉重;徭役、兵役繁重;法律严苛、刑罚残酷;焚书坑儒等。
2.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
原因 根本:秦的暴政
直接:戍守误期,按律当斩
经过 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领导起义,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陈胜称王
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结果 失败,吴广、陈胜被杀害
地位 中国历史上
3.项羽、刘邦起义:公元前207年,项羽在 (破釜沉舟)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率军直抵咸阳,秦朝灭亡。
4.楚汉之争: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刘邦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知识拓展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公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考点3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关键点
①西汉建立的概况
②文景之治的背景、措施和表现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 (汉高祖)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文景之治
(1)背景: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 的政策。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该政策。
(2)人物:汉文帝、汉景帝。
(3)措施: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 ,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②重视“ ”,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4)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 ”。
易错易混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汉初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
考点4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关键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和影响
项目 措施 影响
政 治 采纳主父偃建议,实施“ ” 建立 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思 想 文 化 “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在长安兴办 ,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经 济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 实行 、专卖 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军 事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 ,漠北战役是抗击匈奴的高潮 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影 响 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 时期
考点5东汉的兴衰
关键点
①东汉建立的概况
②光武中兴的措施和表现
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1.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 ,史称东汉。
2.兴盛——光武中兴
(1)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 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表现:光武帝后期,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史称“ ”。
3.衰亡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 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2)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考点6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关键点
①张骞通西域的概况及影响
②丝绸之路的时间、路线、交流及影响
③西域都护的设置和影响
1.张骞通西域
(1)概念: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 以西,也就是现在 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概况
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络 夹击匈奴 发展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关系
结果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具体情况 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
(3)影响:促进了 与 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①时间:张骞通西域后。
②路线:
③交流:
④作用: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
(2)海上丝绸之路: 时开辟
①从山东沿岸出发,穿过黄海,到达朝鲜和日本。
②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 和 (今斯里兰卡)。
3.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公元前60年,设置 ,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其设置标志着 。
(2)东汉:东汉明帝时,派 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虽未成功,但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知识拓展
对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1)有利于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2)有利于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3)有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考点7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关键点
①造纸术的发明及改进
②张仲景及华佗的医学成就
③《史记》的作者、内容、体裁及地位
④道教创立和佛教东传情况
1.造纸术
发明 时期,人们已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改进 宦官 改进造纸工艺,被称为“蔡侯纸”
意义 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医学
张 仲 景 东汉末年名医,写成《 》,发展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辨证施治理论,还发展了“ ”的思想;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称为“ ”
华 佗 东汉末年名医,擅长用针灸、汤药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 ”;创编“ ”,强身健体
3.《史记》:西汉史学家 编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 到 时的史事。公正记事,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影响深远;文笔优美、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地位崇高。
4.道教和佛教
道教 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张陵创立五斗米道(青城山)
佛教 产生于古代印度,张骞通西域后,通过 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白马寺)。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易错易混蔡伦是改进造纸术而非发明造纸术;“医圣”指的是张仲景而非华佗;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
主题1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项目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思想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兴办太学
军事 外交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凿灵渠 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主要 贡献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共同 作用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经典考题
 (2023 滨州中考)某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下列物品属于 ( )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图像史料 D.口述史料
变式训练
1.(2023 广东中考)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
A.地方治理强化 B.南方土地开发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2.(2023 黄冈中考)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反抗。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此可知 ( )
A.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B.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
C.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
D.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
主题2两汉时期的成就
经典考题
(2023 江西中考)如图史实与图示中①相对应的是 ( )
秦朝西汉①三国西晋
A.确立分封制 B.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C.张骞通西域 D.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变式训练
1.章学诚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由此可知,章学诚认为 ( )
A.使用简牍成本较高     B.专制统治禁锢思想
C.纸的应用影响文辞 D.纸张促进文化交流
2.(2023·内江模拟)如图所示人物被后世称为“医圣”,生活在东汉末年,任长沙太守时,常打开衙门坐堂行医,救治了无数湖南百姓。下列说法与他有关的是 ( )
A.开创西医临床理论体系 B.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
C.编著了《伤寒杂病论》 D.编制强身健体的“五禽戏”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汉承秦制”是指从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各项制度。这里的“承”,既包含了“继承”,又有“变化”。
——摘自张书林
《怎样理解“汉承秦制” 》
切入点:汉承秦制,承中有变。
深思维:西汉对秦朝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1)继承:皇帝制度、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等。
(2)创新: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等。
史料二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此外,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教材教授学生。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切入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深思维:汉代教育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国家设立专门教育机构;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注重考试,建立专门的制度。
(2)原因: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大一统的需要。
时空观念
儒学的产生和发展
历史解释
推动两汉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因素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
(3)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4)对外交往:丝绸之路开辟,中外交流增多。
家国情怀
两汉时期科技发明成就的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用勤劳与智慧为人类造福;要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