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学案 2023-2024 初中历史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六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学案 2023-2024 初中历史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6 06:45:33

文档简介

第十六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时空览史
阶段特征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成就与失误并存。
考点1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关键点
①“一五”计划的时间、工作重心、成就和意义
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1.第一个五年计划:
时间 1953年到1957年底
基本 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 工业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交通 运输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2)影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易错易混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考点2三大改造
关键点
三大改造的完成时间、内容、形式和意义
易错易混
1.1952年土地改革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仍属于私有。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集体公有制。二者在当时形势下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是公私合营,采取的方法是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图示解史
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的三次变化
考点3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关键点
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
②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1.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共八大召开。
时间 1956年 地点 北京
内容 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影响 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探索中的失误及调整。
①表现:
总路线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两大运动 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原因: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后果: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④调整:1961年,中共中央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2.“文化大革命”
原因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目的 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概况 时间 1966年夏—1976年10月
最大 冤案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
结束 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
危害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3.建设成就: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①建设成就:
工业 方面 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交通 方面 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科学 技术 我国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经济 体系 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英雄模范: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2)“文化大革命”时期。
①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②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③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主题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项目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三大改造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第一次会议
时间 1953—1957年底 1953—1956年底 1954年9月
主要 内容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结果 大幅度超额完成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经典考题
 (2023 临沂中考)我国的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2021年开始实施的“十四五”规划,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 (B)
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更加科学
C.一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在世界上最早实行五年建设计划
变式训练
1.(2023 天津中考)如图描绘了某宪法草案公布后人们在田间地头热议的画面。随后出台的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D)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2023 云南中考)在三大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
A.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主题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的失误
项目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时间 1958年开始 1966—1976年
影响 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启示 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健全民主与法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经典考题
下图是某同学在复习时绘制的时间轴。其中,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失误是(B)
A.三大改造后期要求过急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D.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变式训练
1.邓小平曾经很沉痛地说:“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造成这一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B)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B.“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C.自然灾害的影响
D.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2.(2023 鄂州中考)时间轴(如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时期是图中的(D)
A.① B.② C.③ D.④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切入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意义。
深思维:
(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会议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史料二 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上,1956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接近于0。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切入点:三大改造的完成。
深思维:
(1)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时空观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比较
项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制 定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性 质 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 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家国情怀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失误的启示: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出现的模范人物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有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第十六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时空览史
阶段特征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成就与失误并存。
考点1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关键点
①“一五”计划的时间、工作重心、成就和意义
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1.第一个五年计划:
时间 年到1957年底
基本 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 工业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第一汽车制造厂、 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交通 运输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长江大桥建成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 迈进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2)影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 建设奠定了基础。
易错易混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考点2三大改造
关键点
三大改造的完成时间、内容、形式和意义
易错易混
1.1952年土地改革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仍属于私有。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集体公有制。二者在当时形势下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是公私合营,采取的方法是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图示解史
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的三次变化
考点3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关键点
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
②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1.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共八大召开。
时间 1956年 地点 北京
内容 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
影响 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探索中的失误及调整。
①表现:
总路线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两大运动 发动“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原因:急于求成,忽视了 规律。
③后果: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④调整:1961年,中共中央实施“调整、 、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2.“文化大革命”
原因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 的危险
目的 强调“ 为纲”,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概况 时间 1966年夏—1976年10月
最大 冤案 国家主席 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
结束 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标志着 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76年10月, 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
危害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3.建设成就: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①建设成就:
工业 方面 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到 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 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交通 方面 修建了 、兰青、包兰等铁路
科学 技术 我国首先完成 ,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经济 体系 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英雄模范: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党的好干部 、解放军好战士 。
(2)“文化大革命”时期。
①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 。
② 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③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 。
主题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项目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三大改造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第一次会议
时间 1953—1957年底 1953—1956年底 1954年9月
主要 内容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结果 大幅度超额完成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经典考题
 (2023 临沂中考)我国的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2021年开始实施的“十四五”规划,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 ( )
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更加科学
C.一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在世界上最早实行五年建设计划
变式训练
1.(2023 天津中考)如图描绘了某宪法草案公布后人们在田间地头热议的画面。随后出台的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 )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2023 云南中考)在三大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A.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主题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的失误
项目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时间 1958年开始 1966—1976年
影响 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启示 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健全民主与法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经典考题
下图是某同学在复习时绘制的时间轴。其中,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失误是( )
A.三大改造后期要求过急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D.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变式训练
1.邓小平曾经很沉痛地说:“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造成这一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B.“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C.自然灾害的影响
D.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2.(2023 鄂州中考)时间轴(如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时期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切入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意义。
深思维:
(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会议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史料二 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上,1956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接近于0。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切入点:三大改造的完成。
深思维:
(1)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时空观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比较
项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制 定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性 质 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 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家国情怀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失误的启示: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出现的模范人物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有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