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含视频)-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同步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含视频)-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同步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6 06:4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仅存的5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发展最好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勃列日涅夫改革更是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分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3、通过苏联改革的失败,认识改革需要依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结合地图,指出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的表现。
①国家: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②范围:从欧洲到亚洲、拉丁美洲。
知识拓展:冷战的表现
冷战
马歇尔计划
北约组织
杜鲁门主义
(1947年)

华约组织
(1955年)
经济
军事
政治
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推广苏联模式
结合材料,指出苏联推广苏联模式的表现。
政治上: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上:
成立华约组织
经互会:1949年,苏联同东欧七国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影响: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计划经济轨道。按照苏联模式对各国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相关史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22~27日,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苏联、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共产党的代表在波兰西南部西里西亚什克拉尔斯卡-波伦巴的小温泉举行会议,成立该组织。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各党之间的联系及交流经验,并在必要时在相互协议的基础上,使各党协调行动。情报局由与会的各党派2名代表组成,总部设在贝尔格莱德。机关报是《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
情报局后来的活动违背了自己的宗旨,苏共通过它作出了一些干涉别国党的内部事务的决定。1948年6月通过的《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情况的决议》和1949年11月通过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在凶手和间谍掌握中》的决议都是错误的。1956年4月17日情报局宣布结束活动,机关报停止出版。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3、中苏建交
结盟: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意义: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
建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苏友好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一 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增加1.7倍,年增长率为10.5%,比美国快一倍,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尖端技术发展很快。1953年8月,苏联在美国之后不到一年爆炸了自己的氢弹;1954年6月,建立起世界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57年8月,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尤里加加林乘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成功起飞。
——《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解释赫鲁晓夫改革。
政治上,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影响
内容
背景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材料一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边是高耸的烟筒,军工联合体遍布全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王长江等《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结合材料,概括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影响
内容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1、戈尔巴乔夫改革
材料一 主张实行社会主义人民自治、民主化、开放性和公开性…苏共支持舆论多元化…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替代了僵死的党领导一切的政治制度…确立了多党制原则,苏联各种党派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起点决定终点——回望戈尔巴乔夫领导的苏联改革》
材料二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世界历史》
结合材料,认识戈尔巴乔夫改革。
评价
内容
结果
经济上,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政治上,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
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措施
重心
结果
评价/影响
①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②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1953年-1964年
①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失败
经济改革,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1964年开始
揭开了苏联社会改革的序幕,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
失败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1985年开始
①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②政治: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先经济改革、 后政治改革
失败
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去控制;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知识总结:苏联的改革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2、东欧剧变
材料一 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的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世界知识》
材料二 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西方社会称之为东欧1989年系列革命,是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 ——《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认识东欧剧变。
①照搬苏联模式;②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③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④东欧各国改革使社会矛盾尖锐东欧各国改革使社会矛盾尖锐
实质
内容
表现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2、东欧剧变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3、苏联解体
结合材料,认识苏联解体。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②苏联模式严重弊端;③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
影响
原因
过程
八一九事件
戈尔巴乔夫辞职
叶利钦控制全局
1991年年底
苏联解体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
实质
拓展提升:正确认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认识:苏联模式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前途光明;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在曲折中发展。
对我们国家的发展的启示
要坚持中共的领导;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八一九事件
解体
课堂检测
1.《新全球史》中提到,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工业化,首先重视重工业的生产,然后才是消费品的生产,这意味着推迟了公民对工业化感到满意的时间。如人们获得诸如冰箱、收音机和汽车等消费品之前,政府建设了钢铁工厂和水力发电站。材料主要说明斯大林模式(  )
A.开创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B.消弥了人民对消费品的迫切需求C.设定了过高的远离现实的生产目标D.以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的工业化
2.《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中说,苏联共产党只有20万党员时打败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国家: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2000万党员时却自己打败了自己,失去了政权。苏联“自己打败自己”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国家实行和平演变 B.苏联模式的弊端
C.赫鲁晓夫改革失败 D.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D
B
课堂检测
3.“这种集中化,实质是将国家管控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只有服从指令才可以使生活得到保障。人们在政治上服从,则在物质生活上得到回报。”文中“集中化”指的是(  )
A.工业化建设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苏联模式
4.20世纪30年代,苏联积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这一思想极大地促进了苏联高等教育的发展。这表明苏联(  )
A.力图掌控民众思想动向 B.扫除文盲提升国民素质
C.教育配合工业建设需要 D.应对美苏军备竞赛挑战
D
C
课堂检测
5.某班进行辩论会,以下是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判断辩论会的主题是(  )
正方:它使该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
反方:它使该国的经济发展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A.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利弊 B.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利弊
C.日本明治维新的利弊 D.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6.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主要大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重大变化。此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幅度不大,而苏联经济发展良好,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这反映了(  )
A.两极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B.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
C.计划经济体制显示活力 D.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D
C
课堂检测
7.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布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但结果证明其改革完全没有达到预期,并且存在严重偏差。这启示我们建设祖国要(  )
A.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党的领导 B.坚持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C.重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依据国情制定经济政策
8.在1928﹣1941年间,苏联的工业投资达1550多亿卢布,占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42%,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达84%,轻工业为16%,工业总产值增长了5.5倍。这说明(  )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赫鲁晓夫改革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
C.斯大林模式效果惊人 D.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成功
D
C
课堂检测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1年12月26日,《纽约时报》刊登文章称,据说斯大林去世后留下两个信封:一个信封的标签为“遇到麻烦时打开”,里面有一张纸条写着“批评我”;另一信封的标签是“遇到更大麻烦时打开”,信封里的纸条上写着“像我那样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苏联领导人最终听取了斯大林的第一个建议?该领导人开展的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课堂检测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史学界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评价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戈尔巴乔夫启动改革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措施不当,因此导致了非其所愿的恶果,这叫好心办了恶事。另一种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在于搞垮苏联……他是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叛徒。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戈尔巴乔夫启动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如何理解他的改革“好心办了恶事”?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为了解决多年累积的社会矛盾;他为了改变苏联的危机状况进行改革,但他的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1991 年年底,苏联解体。
课堂检测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东欧国家由于教条主义地袭用苏联模式……出现了许多问题和错误,这些问题和错误当然是导致后来东欧剧变的原因,而产生问题和错误的根源在于苏联模式。
——刘祖熙《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东欧剧变的外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可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吸取哪些教训?
(3)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4)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
课堂检测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戈尔巴乔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政治领域。1990年3月,苏联通过《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根本法)修改补充法》,放弃苏共在苏联法定的领导地位,政治上推行多党制,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使国家失去了领导核心力量,大批党员退党,党的组织溃散,党员离心离德,这一切为苏共下台,苏联解体铺平了道路。
——摘编自《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材料所反映的是哪一次改革。指出这次改革导致的结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
课堂检测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具有建设自己、完善自己的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问题,党都能实现自身的转变。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在面临严重的困难局面时,党召开了两次会议,及时纠正“左”倾错误,确立了新的领导核心,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摘编自《学习强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指出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党召开的两次会议名称。
遵义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课堂检测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毫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18年3月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地位。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举出一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思想理论。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归纳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区别。
邓小平理论。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的缺陷和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最终导致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