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和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2023-2024 初中历史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四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和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2023-2024 初中历史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6 09:41:34

文档简介

第十四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和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时空览史
阶段特征
政治 从1945年8月到1949年4月,国共第二次对立时期,双方经过从谈判桌上的较量到战场上的较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经济 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总体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社会生活 西方的文化、器物大量涌入,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教育文化 近代教育和新闻出版业获得长足进步。在文艺创作上,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
考点1内战爆发
关键点
①重庆谈判时间、地点、双方目的、结果及意义
②内战的爆发
③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作用;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重庆谈判:
(1)时间、地点:1945年8月、重庆。
(2)双方目的。
①国民党: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②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3)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 “双十协定”。
(4)意义: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易错易混周恩来既参加了西安事变后的国共谈判,也参加了重庆谈判;毛泽东只参加了重庆谈判。
2.全面内战:
(1)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2)粉碎全面进攻: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3)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粉碎重点进攻。
①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②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③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考点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关键点
①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②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作用
③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概况及意义
④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土地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法律依据: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3)意义: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战略进攻——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2)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概况:
名称 指挥者 战果
辽沈战役 林彪、罗荣桓 解放了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胜利——渡江战役:
(1)概况: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2)影响: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图示解史
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离合
考点3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关键点
①张謇的救国思想、践行史实
②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阶段特征、总体特点及其原因
③民国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其特点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阶段 时期 原因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洋务运动的开展
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热潮 辛亥革命后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黄金 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
再度 受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
(2)著名实业家: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3)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①总体特点:总体比较落后。
②分布不平衡: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4)落后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摧残。
2.社会生活的变化:
(1)出现新式交通工具,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2)社会习俗的变化。
革陋俗 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劝禁缠足等法令
改礼节 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变称谓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
意义 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总体特征: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图示解史
考点4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关键点
①知道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的废除,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②《申报》、商务印书馆的历史地位
③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1.近代新式教育:
(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校。
(2)百日维新期间,创办京师大学堂。
(3)废除科举制: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2.新闻出版业:
(1)报刊发行。
①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②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③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2)出版机构。
①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②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3.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 》《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等。
4.艺术:
绘画 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
音乐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电影 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京剧《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
赵丹、周璇等电影明星,为人们留下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
易错易混《愚公移山》《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三部作品都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抗日救亡。
主题1国共谈判
名称 西安事变 重庆谈判
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1945年8—10月
背景 日本不断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企图实行独裁统治、发动内战
成果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签署“双十协定”
成果 落实 情况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成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内战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
经典考题
“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而“重庆谈判”则未能阻止内战的爆发。以上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答: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促成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而重庆谈判就是一个幌子。抗日战争刚刚结束,人民渴望和平统一,蒋介石想发动内战,又怕社会舆论压力,也为发动内战进行准备,所以组织了重庆谈判。重庆谈判不是为了真正实现和平,而是蒋介石为发动内战做准备,故不能阻止内战的爆发。
变式训练
1.1945年,文学家郑振铎写道:“从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开始会谈以后,我们哪一天不在探问着会谈进行的情形,不在关心着会谈进行得顺利与否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D)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要和平,争民主”
2.(2023·成都模拟)丰子恺的漫画以“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的艺术特色备受世人青睐。如图漫画描绘的是飞机、坦克、大炮等“玩具”被小孩丢弃,画家的“弦外有余音”在于(D)
A.展示儿童天真烂漫善于模仿的天性
B.描绘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喜悦心情
C.反映内战造成人民生活困苦的现状
D.表达结束内战恢复和平的强烈愿望
主题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经典考题
(2023 南宁模拟)下面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由此推断他探究的主题是(D)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
D.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变式训练
1.国共关系直接影响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下面两党关系演变图中,再分裂的原因是(C)
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
A.日本大规模侵华 B.国民党叛变革命
C.国民党发动内战 D.共产党拒绝改编
2.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如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史国共关系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其中1946-1949年处应该填写(D)
年代 特征
1921-1923年 各自探索,争取民主
1924-1927年 两党合作,勠力同心
1928-1936年 两党对峙,走向抗战
1937-1945年 两党合作,团结抗日
1946-1949年
A.抵御外辱,民族独立 B.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C.两党对峙,走向抗战 D.国共内战,民族新生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切入点: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政策。
深思维:
(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反共内战的方针已经确定。但是,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谈判期间,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积极准备内战。
(2)为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亲赴重庆参加谈判。
(3)重庆谈判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使国民党处于被动状态。
史料二 1950年,败退的蒋介石在反思失败的原因时曾说,此次战争(指解放战争)的失败实在是国民党自己打倒了自己!
切入点: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深思维:
(1)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内部不团结,政治上实行独裁,失去民心。国民党的失败是必然的。
(2)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群众普遍的拥护和信任;毛泽东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斗。
时空观念
南京往事
1853年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正式建立起与清廷对峙的农民政权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927年 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1937年 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凶残野蛮的本性
1949年 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家国情怀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以人民利益、国家前途为重,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也体现了他们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跟踪诊断、阶段测评,请使用“梯级进阶训练”“模块综合评价(三)”第十四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和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时空览史
阶段特征
政治 从1945年8月到1949年4月,国共第二次对立时期,双方经过从谈判桌上的较量到战场上的较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经济 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总体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社会生活 西方的文化、器物大量涌入,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教育文化 近代教育和新闻出版业获得长足进步。在文艺创作上,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
考点1内战爆发
关键点
①重庆谈判时间、地点、双方目的、结果及意义
②内战的爆发
③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作用;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重庆谈判:
(1)时间、地点: 年8月、重庆。
(2)双方目的。
①国民党:为 争取时间,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②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 。
(3)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 “ ”。
(4)意义: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易错易混周恩来既参加了西安事变后的国共谈判,也参加了重庆谈判;毛泽东只参加了重庆谈判。
2.全面内战:
(1)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围攻 ,发动全面内战。
(2)粉碎全面进攻:毛泽东提出“ ”的著名论断。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3)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 解放区与 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粉碎重点进攻。
①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 ,转战陕北。
②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 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③华东野战军在山东 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考点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关键点
①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②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作用
③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概况及意义
④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土地政策:实行 的土地政策。
(2)法律依据:1947年颁布《 》。
(3)意义: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战略进攻——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1)1947年夏, 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 。
(2)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概况:
名称 指挥者 战果
林彪、罗荣桓 解放了 全境
淮海战役 、陈毅、 、粟裕、谭震林等 解放了 的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全境基本解放
(2)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胜利——渡江战役:
(1)概况: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占领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
(2)影响:结束了 。
图示解史
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离合
考点3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关键点
①张謇的救国思想、践行史实
②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阶段特征、总体特点及其原因
③民国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其特点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阶段 时期 原因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洋务运动的开展
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热潮 后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黄金 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
再度 受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
(2)著名实业家:状元实业家 ,创办大生纱厂,走上“ ”的道路。
(3)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①总体特点:总体比较 。
②分布不平衡: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 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4)落后原因: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摧残。
2.社会生活的变化:
(1)出现新式交通工具,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2)社会习俗的变化。
革陋俗 民国政府颁布了 、易服、劝禁 等法令
改礼节 废除 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变称谓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 ”的称呼
意义 体现出 的新风尚
(3)总体特征: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图示解史
考点4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关键点
①知道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的废除,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②《申报》、商务印书馆的历史地位
③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1.近代新式教育:
(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校。
(2)百日维新期间,创办 。
(3)废除科举制: 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2.新闻出版业:
(1)报刊发行。
①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②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 》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③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 》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2)出版机构。
①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②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 ,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3.文学:鲁迅的《 》《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等。
4.艺术:
绘画 擅绘花鸟草虫,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 》
音乐 聂耳的《 》《毕业歌》, 的《黄河大合唱》
电影 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京剧《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
赵丹、周璇等电影明星,为人们留下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 》等经典影片
易错易混《愚公移山》《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三部作品都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抗日救亡。
主题1国共谈判
名称 西安事变 重庆谈判
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1945年8—10月
背景 日本不断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企图实行独裁统治、发动内战
成果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签署“双十协定”
成果 落实 情况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成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内战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
经典考题
“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而“重庆谈判”则未能阻止内战的爆发。以上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变式训练
1.1945年,文学家郑振铎写道:“从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开始会谈以后,我们哪一天不在探问着会谈进行的情形,不在关心着会谈进行得顺利与否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要和平,争民主”
2.(2023·成都模拟)丰子恺的漫画以“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的艺术特色备受世人青睐。如图漫画描绘的是飞机、坦克、大炮等“玩具”被小孩丢弃,画家的“弦外有余音”在于( )
A.展示儿童天真烂漫善于模仿的天性
B.描绘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喜悦心情
C.反映内战造成人民生活困苦的现状
D.表达结束内战恢复和平的强烈愿望
主题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经典考题
(2023 南宁模拟)下面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由此推断他探究的主题是( )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
D.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变式训练
1.国共关系直接影响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下面两党关系演变图中,再分裂的原因是( )
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
A.日本大规模侵华 B.国民党叛变革命
C.国民党发动内战 D.共产党拒绝改编
2.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如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史国共关系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其中1946-1949年处应该填写( )
年代 特征
1921-1923年 各自探索,争取民主
1924-1927年 两党合作,勠力同心
1928-1936年 两党对峙,走向抗战
1937-1945年 两党合作,团结抗日
1946-1949年
A.抵御外辱,民族独立 B.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C.两党对峙,走向抗战 D.国共内战,民族新生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切入点: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政策。
深思维:
(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反共内战的方针已经确定。但是,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谈判期间,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积极准备内战。
(2)为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亲赴重庆参加谈判。
(3)重庆谈判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使国民党处于被动状态。
史料二 1950年,败退的蒋介石在反思失败的原因时曾说,此次战争(指解放战争)的失败实在是国民党自己打倒了自己!
切入点: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深思维:
(1)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内部不团结,政治上实行独裁,失去民心。国民党的失败是必然的。
(2)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群众普遍的拥护和信任;毛泽东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斗。
时空观念
南京往事
1853年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正式建立起与清廷对峙的农民政权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927年 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1937年 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凶残野蛮的本性
1949年 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家国情怀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以人民利益、国家前途为重,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也体现了他们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