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时空览史
阶段特征
考点1新文化运动
关键点
①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主要成就
②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1.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迁往北京),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3.口号(或旗帜):民主与科学。
4.重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5.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
6.主要成就
人物 代表作品 内容或评价
鲁迅 《狂人日记》 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7.影响: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8.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易错易混戊戌变法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既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考点2五四运动
关键点
①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时间、口号、主力军和中心的变化
②五四运动的性质、作用和地位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3.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4.经过:
第一 阶段 1919年5月4日开始,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先锋)
第二 阶段 1919年6月5日以后,中心转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5.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6.意义:
(1)性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地位: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易错易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反映五四爱国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考点3中国共产党诞生
关键点
①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
②中共一大及二大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1.诞生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国际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传播史实 1919年,《新青年》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3)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诞生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
(2)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3)会议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内容。
确定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工作 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 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5)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确定纲领——中共二大:
(1)召开:1922年7月,上海。
(2)内容。
最终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 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代表: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3)认识: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易错易混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陈独秀,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
主题1近代化的探索
1.历程
2.特点: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3.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要想实现国家富强,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的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经典考题
(2023·枣庄中考)如图是复习课上教师幻灯片呈现的内容,由此判断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是 (B)
洋务运动 自强求富 戊戌变法 变法图强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A.民族危机的加剧
B.近代化的探索
C.中华民国的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变式训练
1.(2023·成都中考)毛泽东曾回忆说:“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他如此青睐《新青年》,是因为该杂志提倡 (D)
A.师夷长技 B.变法图强 C.实业救国 D.民主科学
2.(2023 河南中考)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挽救中国,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还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基于这一认识 (D)
A.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C.孙中山组建同盟会 D.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主题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项目 旧民主主义革命 (鸦片战争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始)
同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异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 马克思主义
革命前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群众基础 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革命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经典考题
(2023·岳阳中考)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下列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和平建国,反对内战”
变式训练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 (C)
A.明确反对封建主义;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B.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
C.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开始宣传民主共和;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史料实证
史料一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摘自《世纪之交的回望
与断想》
切入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深思维:(1)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先后经过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四个代表性事件。
(2)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推进、逐渐深入的过程。
史料二
切入点:五四运动的背景。
深思维:(1)1919年,一战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由于当时中国国力衰弱,北洋政府实行封建统治,中国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
(2)和会上通过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规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导致中国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3)巴黎和会说明弱国无外交。
历史解释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的表现:
(1)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2)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3)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4)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时空观念第十一单元 新民主义革命的开始
时空览史
阶段特征
考点1新文化运动
关键点
①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主要成就
②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1.兴起:1915年, 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迁往北京),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3.口号(或旗帜): 。
4.重要阵地: 和北京大学。
5.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 。
6.主要成就
人物 代表作品 内容或评价
鲁迅 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7.影响: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 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8.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易错易混戊戌变法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既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考点2五四运动
关键点
①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时间、口号、主力军和中心的变化
②五四运动的性质、作用和地位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3.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 、陆宗舆、章宗祥。
4.经过:
第一 阶段 1919年5月4日开始,中心在 ,主力是 (先锋)
第二 阶段 1919年6月5日以后,中心转到上海, 成为运动的主力
5.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 ”上签字。
6.意义:
(1)性质:是一场彻底 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 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地位: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 革命的转折点。
易错易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反映五四爱国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考点3中国共产党诞生
关键点
①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
②中共一大及二大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1.诞生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国际背景 1917年,俄国 胜利
传播史实 1919年,《新青年》刊载了 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3)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诞生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 年7月。
(2)地点: →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3)会议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内容。
确定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
中心工作 领导和组织
领导机构 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5)意义:宣告了 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 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 了。
3.确定纲领——中共二大:
(1)召开:1922年7月,上海。
(2)内容。
最终目标 实现
最低纲领 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 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代表:1923年2月, 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3)认识: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易错易混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陈独秀,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
主题1近代化的探索
1.历程
2.特点: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3.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要想实现国家富强,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的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经典考题
(2023·枣庄中考)如图是复习课上教师幻灯片呈现的内容,由此判断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是 ( )
洋务运动 自强求富 戊戌变法 变法图强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A.民族危机的加剧
B.近代化的探索
C.中华民国的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变式训练
1.(2023·成都中考)毛泽东曾回忆说:“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他如此青睐《新青年》,是因为该杂志提倡 ( )
A.师夷长技 B.变法图强 C.实业救国 D.民主科学
2.(2023 河南中考)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挽救中国,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还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基于这一认识 ( )
A.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C.孙中山组建同盟会 D.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主题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项目 旧民主主义革命 (鸦片战争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始)
同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异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 马克思主义
革命前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群众基础 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革命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经典考题
(2023·岳阳中考)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下列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和平建国,反对内战”
变式训练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 ( )
A.明确反对封建主义;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B.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
C.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开始宣传民主共和;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史料实证
史料一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摘自《世纪之交的回望
与断想》
切入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深思维:(1)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先后经过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四个代表性事件。
(2)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推进、逐渐深入的过程。
史料二
切入点:五四运动的背景。
深思维:(1)1919年,一战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由于当时中国国力衰弱,北洋政府实行封建统治,中国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
(2)和会上通过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规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导致中国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3)巴黎和会说明弱国无外交。
历史解释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的表现:
(1)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2)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3)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4)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时空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