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时空览史
阶段特征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政治 政权更替频繁,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分裂中孕育着新的统一因素
经济 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民族关系 北民南迁、少数民族内迁,掀起民族交融高潮
科技文化 科技持续领先世界;文化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考点1三国鼎立
关键点
①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概况及影响
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各国统治措施
③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项目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双方 袁绍与曹操 曹操与孙刘联军
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
(1)局面形成
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汉(蜀汉)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今南京)
(2)统治措施:
①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马钧制成提水工具翻车)。
②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③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易错易混
1.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而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2.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
3.229年吴国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
图示解史
从割据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考点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关键点
①西晋建立与统一
②“八王之乱”的背景、概况及影响
③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时间、代表等
1.西晋的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炎(晋武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八王之乱:发生于晋惠帝在位时,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西晋从此衰落,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少数民族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和鲜卑族不断内迁。
(2)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的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3)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考点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关键点
①东晋兴亡及南朝政治的基本概况
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1.东晋的兴亡
建立 317年,司马睿建立,定都建康(今南京)
统治 政治上,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经济上,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灭亡 420年,东晋灭亡
2.南朝的政治: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3.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
①经济因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自然环境: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③社会环境: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主观原因:南北民众的共同努力;统治者的重视。
(2)表现
①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水利工程;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实行精耕细作;实行麦稻兼作;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②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造船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③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易错易混江南地区的开发使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但是,此时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
考点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关键点
①淝水之战的概况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措施及影响
③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影响
1.淝水之战:383年,苻坚率军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最终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典故均与此相关。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鲜卑旧俗治理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目的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措施 迁都:494年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姻
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2)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考点5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关键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数学、历法、书法、绘画和雕塑成就
类别 人物 成就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撰写《齐民要术》: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影响深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数学 和 历法 南北朝 祖冲之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书法 曹魏 锺繇和 胡昭 书法名家,擅长行、草、隶书。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东晋 王羲之 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被后人誉为“书圣”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擅长人物画,主要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雕塑 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佛像继承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
主题1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比较
类别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不 同 点 时期 战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目的 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巩固北魏统治
措施 政治: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迁都: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姻
经济: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
作用 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增强了国力;为后世统一奠定了基础;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最终都取得了成功等
认识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改革要有创新精神;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需要勇气和魄力等
经典考题
(2023·济宁模拟)“商鞅变法以后,其他各国争相仿效。结果,使公田私田化,公社农民小农化,礼制法制化,分封制度郡县化,世卿制度官吏化。”材料反映了分封制(D)
A.初步确立 B.日益巩固 C.迈向鼎盛 D.逐渐瓦解
变式训练
1.(2023 济南中考)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D)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
2.张之洞评价“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不足)”。材料中张之洞认为,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比的不同点是 (D)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
C.巩固了统治 D.严刑峻法,有一定负面影响
主题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线索
经典考题
(2023 淮安模拟)学习历史的方法多种多样,利用示意图的方式可以清晰反映历史的发展变化,如图示意图反映出 (C)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变式训练
1.(2023 临沂中考)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中,“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脍炙人口。但这些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A.《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
B.史书没有记载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C.《三国演义》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
D.记载这些故事的史书已经全部失传
2.对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B)
A.北方统一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对汉文化衷心钦慕,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切入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深思维:
(1)孝文帝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改革是为了改变北魏落后的状态和巩固统治。
(2)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进程。
史料二 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方旱地农耕的先进技术也逐渐导入南方,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连种制和复种制开始推行。东晋时,益州已有一年两熟的水稻,而闽广地区更出现了一年三熟的情况,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而明显增加。
——《二十五史简明读本》
切入点:东晋后期江南地区的发展。
深思维:
(1)表现: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
(2)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生产技术,提供大量劳动力;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的重视;民族交融,共同开发;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等。
时空观念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
变化示意图
唯物史观
1.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
2.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时空览史
阶段特征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政治 政权更替频繁,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分裂中孕育着新的统一因素
经济 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民族关系 北民南迁、少数民族内迁,掀起民族交融高潮
科技文化 科技持续领先世界;文化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考点1三国鼎立
关键点
①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概况及影响
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各国统治措施
③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项目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公元 年
双方 袁绍与曹操 曹操与孙刘联军
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影响 为曹操 打下基础 为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
(1)局面形成
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年 曹丕 洛阳
汉(蜀汉) 221年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今南京)
(2)统治措施:
①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马钧制成提水工具翻车)。
②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 ,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③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易错易混
1.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而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2.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
3.229年吴国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
图示解史
从割据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考点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关键点
①西晋建立与统一
②“八王之乱”的背景、概况及影响
③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时间、代表等
1.西晋的建立与统一:266年, (晋武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 ,统一了全国。
2.八王之乱:发生于 在位时,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西晋从此衰落,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少数民族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和 不断内迁。
(2)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的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3)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考点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关键点
①东晋兴亡及南朝政治的基本概况
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1.东晋的兴亡
建立 317年,司马睿建立,定都 (今南京)
统治 政治上,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经济上,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灭亡 420年,东晋灭亡
2.南朝的政治: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 、 、 、 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3.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
①经济因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 ,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自然环境:江南地区 优越。
③社会环境: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主观原因:南北民众的共同努力;统治者的重视。
(2)表现
①农业: 不断增加,兴修水利工程;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实行精耕细作;实行麦稻兼作;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②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造船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③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南朝时的 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易错易混江南地区的开发使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但是,此时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
考点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关键点
①淝水之战的概况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措施及影响
③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影响
1.淝水之战:383年,苻坚率军南下,企图灭亡 ,统一中国。最终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典故均与此相关。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鲜卑旧俗治理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目的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措施 迁都:494年迁都
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 、改 、与汉族联姻
意义 促进了 ;增强了北魏实力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2)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考点5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关键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数学、历法、书法、绘画和雕塑成就
类别 人物 成就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撰写《 》: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 ,影响深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数学 和 历法 南北朝 祖冲之 把 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书法 曹魏 锺繇和 胡昭 书法名家,擅长行、草、隶书。 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东晋 王羲之 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被后人誉为“ ”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擅长人物画,主要代表作有《 》和《洛神赋图》
雕塑 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 石窟、河南洛阳 石窟。佛像继承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
主题1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比较
类别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不 同 点 时期 战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目的 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巩固北魏统治
措施 政治: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迁都: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姻
经济: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
作用 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增强了国力;为后世统一奠定了基础;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最终都取得了成功等
认识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改革要有创新精神;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需要勇气和魄力等
经典考题
(2023·济宁模拟)“商鞅变法以后,其他各国争相仿效。结果,使公田私田化,公社农民小农化,礼制法制化,分封制度郡县化,世卿制度官吏化。”材料反映了分封制( )
A.初步确立 B.日益巩固 C.迈向鼎盛 D.逐渐瓦解
变式训练
1.(2023 济南中考)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 )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
2.张之洞评价“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不足)”。材料中张之洞认为,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比的不同点是 (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
C.巩固了统治 D.严刑峻法,有一定负面影响
主题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线索
经典考题
(2023 淮安模拟)学习历史的方法多种多样,利用示意图的方式可以清晰反映历史的发展变化,如图示意图反映出 (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变式训练
1.(2023 临沂中考)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中,“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脍炙人口。但这些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
A.《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
B.史书没有记载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C.《三国演义》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
D.记载这些故事的史书已经全部失传
2.对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北方统一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对汉文化衷心钦慕,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切入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深思维:
(1)孝文帝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改革是为了改变北魏落后的状态和巩固统治。
(2)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进程。
史料二 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方旱地农耕的先进技术也逐渐导入南方,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连种制和复种制开始推行。东晋时,益州已有一年两熟的水稻,而闽广地区更出现了一年三熟的情况,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而明显增加。
——《二十五史简明读本》
切入点:东晋后期江南地区的发展。
深思维:
(1)表现: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
(2)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生产技术,提供大量劳动力;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的重视;民族交融,共同开发;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等。
时空观念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
变化示意图
唯物史观
1.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
2.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