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2023-2024 初中历史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七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2023-2024 初中历史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6 09:46:18

文档简介

第十七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时空览史
阶段特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1伟大的历史转折
关键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2)思想基础:1978年,关于 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场深刻的 运动。
(3)召开:1978年12月。
(4)内容。
思想上 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 、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上 结束“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 上来、实行 的历史性决策
组织上 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5)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拨乱反正:平反“文化大革命”中冤假错案。1980年,为 恢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易错易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根本上说,“转折”是指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考点2经济体制改革
关键点
①农村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作用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首创 1978年,安徽凤阳 农民
内容 实行 ,自负盈亏
深化 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作用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 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1984年10月。
(2)内容。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影响:企业有了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 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目的:使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作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易错易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考点3对外开放
关键点
①经济特区的建立及其影响
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③加入世贸组织及影响
1.经济特区的建立:
建立 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 设立4个经济特区
代表 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影响 对引进 、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步骤。
(2)格局:形成“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 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时间: 年12月。
(3)作用:为我国参与 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易错易混经济特区的“特”指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不是政治上的特殊,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经济特区中最典型的是深圳,面积最大的是海南。
考点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及其形成
②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1.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确立过程。
时间 重要事件 主要内容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 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 的社会主义
1987年 中共十三大 系统阐述了 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 初 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 中共十四大 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确立 为党的指导思想
(2)评价:邓小平是我国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指导思想:习近平 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图示解史
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
易错易混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考点5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键点
①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
1.中国梦宏伟蓝图
(1)最伟大的梦想:实现 (习近平提出)。
(2)基本内涵: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
(3)实现途径:走 、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4)“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①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 。
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演化为全面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 、全面从严治党。
3.新发展理念: 、协调、 、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4.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成就: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2)措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5.开启新征程
(1)理解: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正在向着 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2)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3)2022年,中共二十大对全面建设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易错易混
适合中国国情的两条道路
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主题1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事件 核心内容 影响 启示
土地 改革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①改革政策必须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从农村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注意维护农民利益
农业 合作化 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人民 公社化 运动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严重困难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等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经典考题
(2023 成都中考)2023年,四川省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是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以此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续写45年前“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这里的“伟大创造”是指( )
A.耕者有其田 B.农业集体化
C.生产责任制 D.西部大开发
变式训练
1.(2023 烟台中考)如图为我国某时期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示意图。该变革( )
A.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B.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C.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D.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2.我国一直关注农业生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农业有过几次重大的调整。以下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仍然以私有制为主体
B.三大改造的完成没有改变农业生产组织方式
C.“大跃进”运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D.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阻碍农业发展
主题2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
开端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 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1984年10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 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经济特区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经典考题
(2023·重庆模拟)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前,著名国营企业北京天桥百货商场的总经理只有10元钱的审批权,就连修个厕所都要向上级申请拨款。这表明该商场需要通过改革( )
A.实行分配制度“大锅饭” B.缩减企业的经营规模
C.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获得更多的政府拨款
变式训练
1.观察如图,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改革开放的实行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香港、澳门的回归
2.(2023·重庆中考)下图为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该图( )
A.展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部历程
B.显示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开放特点
C.体现了因地制宜进行开放的层次性
D.反映了由北向南逐步开放的渐进性
3.(2023 金华中考)如表“中国大事记(节选)”记录了( )
中国大事记(节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A.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
C.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成果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切入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深思维: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史料二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办好经济特区,增加
对外开放城市》
切入点:经济特区的设置及其作用。
深思维:
(1)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时空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及其确立为指导思想的会议
邓小平理论 中共十五大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中共十六大
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八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共十九大
家国情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由此得到的启示或结论
(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2)我国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3)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十七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时空览史
阶段特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1伟大的历史转折
关键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2)思想基础: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3)召开:1978年12月。
(4)内容。
思想上 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上 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组织上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5)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拨乱反正:平反“文化大革命”中冤假错案。1980年,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易错易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根本上说,“转折”是指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考点2经济体制改革
关键点
①农村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作用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首创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
内容 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深化 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作用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1984年10月。
(2)内容。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影响: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目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作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易错易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考点3对外开放
关键点
①经济特区的建立及其影响
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③加入世贸组织及影响
1.经济特区的建立:
建立 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4个经济特区
代表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影响 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步骤。
(2)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时间:2001年12月。
(3)作用: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易错易混经济特区的“特”指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不是政治上的特殊,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经济特区中最典型的是深圳,面积最大的是海南。
考点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及其形成
②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1.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确立过程。
时间 重要事件 主要内容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 中共十三大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 初 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 中共十四大 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2)评价: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图示解史
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
易错易混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考点5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键点
①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
1.中国梦宏伟蓝图
(1)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提出)。
(2)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实现途径: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4)“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①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演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4.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成就: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2)措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5.开启新征程
(1)理解: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2)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3)2022年,中共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易错易混
适合中国国情的两条道路
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主题1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事件 核心内容 影响 启示
土地 改革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①改革政策必须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从农村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注意维护农民利益
农业 合作化 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人民 公社化 运动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严重困难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等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经典考题
(2023 成都中考)2023年,四川省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是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以此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续写45年前“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这里的“伟大创造”是指(C)
A.耕者有其田 B.农业集体化
C.生产责任制 D.西部大开发
变式训练
1.(2023 烟台中考)如图为我国某时期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示意图。该变革(D)
A.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B.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C.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D.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2.我国一直关注农业生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农业有过几次重大的调整。以下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A)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仍然以私有制为主体
B.三大改造的完成没有改变农业生产组织方式
C.“大跃进”运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D.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阻碍农业发展
主题2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
开端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 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1984年10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 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经济特区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经典考题
(2023·重庆模拟)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前,著名国营企业北京天桥百货商场的总经理只有10元钱的审批权,就连修个厕所都要向上级申请拨款。这表明该商场需要通过改革(C)
A.实行分配制度“大锅饭” B.缩减企业的经营规模
C.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获得更多的政府拨款
变式训练
1.观察如图,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B)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改革开放的实行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香港、澳门的回归
2.(2023·重庆中考)下图为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该图(C)
A.展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部历程
B.显示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开放特点
C.体现了因地制宜进行开放的层次性
D.反映了由北向南逐步开放的渐进性
3.(2023 金华中考)如表“中国大事记(节选)”记录了(D)
中国大事记(节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A.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
C.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成果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切入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深思维: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史料二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办好经济特区,增加
对外开放城市》
切入点:经济特区的设置及其作用。
深思维:
(1)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时空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及其确立为指导思想的会议
邓小平理论 中共十五大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中共十六大
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八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共十九大
家国情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由此得到的启示或结论
(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2)我国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3)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