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具体表现:
1.政治上: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占有一定地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2.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实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国防科技领域进展显著、“双百”方针的提出。
4.外交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民族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标要求: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时空观念】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内政(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举措,认识这些举措对成立初期的中国的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原理正确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史料实证】结合史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史实,认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曲折发展的特点;
【历史解释】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外交领域的开创性;
【家国情怀】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成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培养学生的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目录
1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
3
人民政权的巩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4
情景导入:
1949年3月23日,在召开完七届二中全会之后党中央由西柏坡迁往北平。在路途中,毛泽东风趣地跟身旁的周恩来说道我们这是在“进京赶考”。毛泽东:“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是啊,我们都应当能够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领导进北京
但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提出的进京赶考,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进京赶考都不同。从西柏坡到北平,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去的路还很漫长,更艰苦也更伟大。 那么历史作为出题者,会给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命制哪些难题呢?
时代分期: 中国现代史
(1)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1956年—1966年:全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4)1976年—1978—2017年: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5)2017年—至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历史条件:
1.军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胜利,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2.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党的中心工作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3.理论: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4.筹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与地点:
1949年9月21日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2)与会人员: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
历史纵横:
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1949年6月30日,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即“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他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4.筹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3)内容:
①毛泽东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致开幕词
②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确定首都、国旗、代国歌;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④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原因: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C.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
(4)职责:
代行全国人大部分职权。
(5)性质:
全国最高权力机关、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共同纲领·总纲》
思考: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成立:开国大典
(1)时间:1949年10月1日,北京
(2)议程:
①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定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②下午三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三)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材料一 连年战乱和天灾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1949年,全国1.2亿亩土地受灾,灾民达4000万;相比1936年下降:重工业约70%,轻工业约30%,农业约25%。
材料二 从1949年9月中旬至1950年6月,……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原计划解放台湾的任务,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停止执行……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一)背景:
1.国内:
①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②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③占全国人口2/3的新解放区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国际:
①美国等西方国家与台湾当局联合对我进行经济封锁、政治打压和军事威胁;
②应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二)措施:
1.军事:
①追歼残敌、镇反剿匪:
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至1950年夏,基本歼灭祖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
②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解放西藏,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经济:
(1)土地改革:
①原因:
A.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B.直接原因: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美蒋间谍分子甚至准备在北京庆祝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炮轰天安门。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二)措施
2.经济:
(1)土地改革:
②目的:
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一五计划”)开辟道路。
③经过:
A.开始标志:195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④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材料一 土地改革的完成,由于废除了宗法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地主作为一个阶级永远地被消灭了,农民在经济上对地主的依附关系被废除,成了平等的、更具独立人格的人,形成了一种有利于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这一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成为新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契机。
——郑有贵《土地改革是一场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50周年》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二)措施
2.经济: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①背景:
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造成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②措施:
A.“银元之战”(行政、法律手段)和“米棉之战”(经济手段);
B.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③实质: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④结果:
A.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B.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历史纵横: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1.“银元之战”:
是1949年6月人民政府为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同投机资本进行的一场斗争。当时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市场,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引起物价飞涨,以上海市斗争最为激烈。人民政府断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查封上海证券大楼,逮捕进行非法交易的投机巨头和银元贩子。商店也积极配合,拒收银元。武汉、广州等地也采取相应行动,严厉取缔和打击银元投机活动。至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币已基本占领了所有城乡市场。
2.“米棉之战”: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击国内米棉投机活动的一场斗争。在“银元之战”中受到打击的上海投机资本不甘心失败,很快转向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利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又一次全国性涨价高潮。人民政府紧急从全国各地将大批粮食、棉纱和煤炭调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当市场物价在投机商人哄抬之下达到顶点的时候,人民政府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上迅速下跌。这次波及地区最广、持续时间最长、涨幅最大的物价风潮,仅 10天左右就被平息下去。人民政府经过这次斗争,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二)措施:
3.对外:抗美援朝
(1)背景
①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解放台湾
③美国操纵联合国,组成 “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2)原因:
①直接原因:朝鲜向中国发电报请求出兵援助;
②根本原因: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③军事原因:中共提前做好了军事力量准备;
④历史原因:美国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
(3)概况:
①1950年10月,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三八线”,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材料一 教材的史料阅读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材料二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畏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习近平《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讲话》(2021年10月23日)
合作探究: 结合材料说明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意义及体现的精神?
(1)历史意义:
①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③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①爱国主义精神;
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④革命忠诚精神;
⑤国际主义精神。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背景
(1)国际: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美苏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2)国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急需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百废待兴。
2.外交任务:
(1)打破被孤立、封锁的局面,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创造条件;
(2)结束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
3.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材料一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材料二 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只要一天它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
——毛泽东(1949年3月5日,七届二中全会)
3.基本方针: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基本方针具体内容:
①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外交政策 内容 意义 成就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 净屋子 再请客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践行了独立自主原则
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突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
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先后与苏联、朝鲜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理解:
(1)主要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2)不是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避免被两大阵营孤立。它并不是指依附苏联,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一边倒”外交方针?
材料一 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我们和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
——毛泽东(1949年3月13日,七届二中全会)
材料二 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
——《泰晤士报》
(二)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按“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1949年10月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获得苏联援助。
(2)按“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3)意义:
①迈出了打破美国遏制和孤立的重要一步,迎来新中国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②为国内经济建设获得国际援助创造有利条件。
2.参加日内瓦会议:
(1)召开:1954年4月,瑞士日内瓦(万国宫)
(2)议题: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3)作用:
①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与国际会议;
②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外交成就: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首次提出:
1953年12月中印政府谈判,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入《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2)正式倡议:
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分别签订了联合声明,确定以该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3)特点: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4)意义: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由“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我国由意识形态外交向国家利益外交的转变;③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学思之窗: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四个“互”字、一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 6月 28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外交成就:
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时间、地点: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
(2)特点:
亚非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成果:
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宣言》
(4)意义:
①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此后中国掀起了第二次建交高潮;
②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运用,中国为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形成了“万隆精神”。
同 异
遭遇 遭受殖民主义国家的侵略,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差异
任务 发展经济、维护民族独立 愿望 加强团结合作、保卫和平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 知识拓展: 万隆精神
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万隆精神的内涵是:
团结、友谊、合作。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经济领域:一化三改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1)提出: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提出。
(2)内容: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3)特点: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4)实质:
使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中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历史概念: 过渡时期(1949-1956)
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两大任务: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经济领域:一化三改
2.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化
(1)背景:
①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②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
③巩固国防的需要;
④新中国工农业落后。
(2)目的: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3)结果:
到1957年,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
(4)意义:
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长春一汽:解放汽车
沈阳飞机制造厂
鞍山钢铁厂
武汉长江大桥
材料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12月22日)
(1)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③计划指导、国家主导,独立自主;
④借鉴学习苏联模式。
合作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取得巨大成绩的原因。
(2)原因:
①国内稳定的环境;
②中共的正确领导与正确的方针政策;
③科技工作者的作用;
④广大人民劳动热情高涨;
⑤苏联的支援。
(一)经济领域:一化三改
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1)背景: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权巩固;
②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③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概况:
从1953一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意义: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二)政治领域:民主政治制度初步奠基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
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
(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宪法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宪法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确立了三大民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3.意义:
①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 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第二十三 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问题探究:(教材的探究与拓展)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条文,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提示: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证人民对国家的管理;
(4)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能够真正集中和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5)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各个阶层、各种团体都有一定比例的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广泛性;
(6)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还可以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从而使少数民族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毛泽东思想的意义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3)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毛泽东思想:
(1)形成的过程:
(2)意义:
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新民主义胜利的指导思想,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②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③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时间 表现
形成 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命名毛泽东思想,并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成熟阶段抗日战争时期 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 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新中国
过渡时期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比较完整国民经济体系。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课堂总结:
1.(2023·全国乙卷)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
A. 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 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 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 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初试牛刀:
【解析】 考点: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文化。
准确时空是:1955-195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神笔》《骄傲的将军》”,“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笔》取材自中国古老的民间故事——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则从成语“临阵磨枪”发展而来,影片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的许多元素,《神笔》和《骄傲的将军》被认为是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先驱作品,所以材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A项正确;1955~1956年新中国艺术创作不是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外来艺术形式影响新中国艺术创作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于197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A
2.(2021·全国乙卷)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所示,据如表可知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工人 劳动农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解析】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经济。
根据材料1950年及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中上海和天津工人占比大,这与上海和天津原有工业基础较好有关;陕西和新疆劳动农民出身多,新疆转业工人多;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一列上海最多;在学生一列中比列基本均衡,资本家一列中上海和天津占比大;通过梳理上述表格可知,上海和天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好,内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弱,结合近代以来工业发展状况可知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故A正确;通过材料得不出西部改造相关信息,故B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材料涉及的1950年不符,故C错误;材料是静态的数据,看不出工业发展变化,故D错误。
A
初试牛刀:
3.(2021·全国乙卷)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解析】 考点: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影响。
根据材料,土改后,太行山区农民买了驴,要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村中规矩,男人开支一斗米以上须经女人同意,并且男人支配粮食的上限高于女人。女人经过土改分得土地,经济地位有所上升,故而家庭地位有所上升,故B正确。土改后,男尊女卑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故A错误;在公有制范围内,多老多得少老少得的原则是按劳分配,材料与按劳分配无关,故C错误;传统的社会伦理包括父子、君臣、夫妇、朋友等关系,这些在土改后并没有颠覆,故D错误。
B
初试牛刀:
4. (2023·湖北卷)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据此可知( )
A. 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
B. 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C. 劳模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
D. 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
初试牛刀:
【解析】 考点: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
时空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1943年……1950……1951年……”可知,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把发展生产作为群众运动和改善民生工作的中心,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抗日根据地时期的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和措施,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农业互助组这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无法得出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技术领域创新的内容,排除C项;1953年至1956年开展了三大改造,材料未涉及三大改造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A
5.(2022·广东卷)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初试牛刀:
【解析】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根据材料“日内瓦会议、走出去”及所学知识可得,毛泽东主张通过支持东南亚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来提升中国的影响力,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一边倒”需要调整,排除A项;“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中提出来的,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