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6 09:2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滕静超, 苏筠, 方修琦:《中国西汉—清代饥荒序列的重建及特征分析》
材料一:东汉兴平元年长安因干旱发生饥荒,一斛谷五十万钱,一斛豆二十万钱。
——党国英:《告别饥荒——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东汉末年发生饥荒时粮食价格暴涨到正常年份的一千倍以上。
——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3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标要求:
1.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
2. 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材料一:一九四二年夏到一九四三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景象令人触目惊心。全省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灾民五百万,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水旱蝗汤”,袭击全省一百一十个县。灾民吃草根树皮,饿殍遍野……寥寥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饿死三百万人之多。
——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
阅读材料,总结1942年河南发生饥荒的原因。
材料二:传统农业采用人力、畜力、铁木农具等为主,主要依赖世代流传下来的经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居主导地位,其特点是生产水平较低、农产品剩余不多、并且产量受自然条件比如自然灾害等影响很大。我国古代的粮食亩均产量汉代为132公斤、南北朝为128.5公斤、唐前期为167公斤、唐后期为154.5公斤、宋代为154.5公斤、元代为169公斤、明代为173公斤、清代183.5公斤。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清代粮食亩均产量仅比汉代多51.5公斤,可见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发展缓慢。
——《告别饥荒—饥荒成因与历史应对考察》
传统农业的特点:
脆弱性、生产率低、技术停滞、产业单一
石器锄耕
【回顾】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历程:
铁犁牛耕
机械化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现代社会
★生产方式的变化
依靠人力、畜力进行生产;
以机器为动力进行生产
从粗放到集约
从人工到自动
从个体到产业
材料:自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投资在各州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进一步加快了,如皮特式打谷机、小麦播种机、玉米种植机等各类新型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研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工业革命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
政府的支持和推广
(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1、背景: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851年法国人阿拉巴尔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拖拉机,这比乘用车更早被发明出来,足见人们对于农业机械的迫切性需要。
◎ 19世纪下半叶,美国出现蒸气驱动的大型拖拉机
1958年,我国第一台轮式蒸汽拖拉机问世,被命名为“创造号”,开创了国产拖拉机发展篇章。
农业机器人
工业革命后
20世纪中叶
20世纪下半叶
21世纪初
优良品种育成推广
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突破性进展
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农作物的播种、收割、加工
由人工化向
自动化转变
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
建立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19世纪下半叶,美国出现蒸气驱动的大型拖拉机
传统农业向
现代农业转变
(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进程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前提 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特点 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
美:以大型为主;
法:以中型为主;
日:以小型为主;
中:大、中、小型相结合
农用机械从人工化朝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铧式犁
◎柴油播种机
◎联合收获机
◎机器人
(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3、表现: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提高工作效率
◎诺尔贝和平奖诺曼·布劳格与其培育的墨西哥矮杆小麦
杂交育种 玉米: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玉米新品种
小麦:1941年,墨西哥培育小麦新品种
水稻: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杂交水稻在东南
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亚推广
(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3、表现: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杂交育种技术新的突破。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
项目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农具动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 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 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
生产技术 直接经验 现代科技
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 商品化
使用肥料 天然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
作物品种 农家原有品种 人工培育品种
生产单元 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粗放经营为主 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
物质循环 内循环,农产品初步加工 外循环,农产品加工非常深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探究】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
机械化
集约化
智能化
自动化
专业化
产业化
【问题探究】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特征?
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 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
降低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
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 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
农业服务社会化 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 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 既有利于增强农业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又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
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劳动者现代化 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劳动技能,
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农民生活现代化 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美好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材料: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刀耕火种阶段可以养活5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增至5000人。……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农业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进程。 ——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探究】结合材料探究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①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和劳动效率;
②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重大贡献;
③有效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城市化)
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④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机构和产业机构
⑤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
⑥有利于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二)养殖及畜牧业的现代化
1、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从给料、给水到产品收集、包装、运输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2、生产规模大型化。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远洋渔场
(三)渔业的现代化
1、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2、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
3、从淡水养殖向海洋养殖发展。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远洋渔船
(一)粮食储备
1、原始社会:陶器和地窖
2、封建社会:粮仓(防鼠、防盗、防潮、防火、保鲜)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国家粮仓,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地下窖仓里稻米的“保质期”为5年,谷子的“保质期”更是长达9年。
◎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遗址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
◎汉代彩绘陶仓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现代储备技术的发展 原因 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表现 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谷物冷却机
◎现代粮仓
◎低温低氧储备室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一)粮食储备
3、现代粮食储备技术:
提高了国家储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了国家粮食安全
原始农业社会
古代农业社会
20C70S
21C以来
20C50S
储备技术改进;防鼠、防盗、防潮、防火、保鲜
地窖和陶器
仰韶文化
圪垯川遗址窖穴
美国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制冷设备、粮仓容量、储存技术发展;储备自动化智能化
隋含嘉仓截面示意图
机械通风储粮技术示意图
谷物冷却机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特点:主要依靠经验积累
趋势: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
传统社会储粮技术有何特点?这一发展过程呈现怎样的趋势?
(二)食物保存
1、古代:腌制或风干,还利用自然界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腌制法
腌冬菜黄芽菜,淡则味鲜,咸则味恶。然欲久放非盐不可。常腌一大坛三伏时开之,上半截虽臭烂,而下半截香美异常,色白如玉。 ——清·袁枚《随园食单》
战国时期青铜冰鉴缶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冷链物流
(二)食物保存
2、现代社会
①冷冻食品加工: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
②冷冻食品储存: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③中国冷链物流产业: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冰箱冷藏
冷链物流对人们生活有哪些影响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积极:
①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保存更好的生鲜农产品。
②实现农产品的跨区域、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
③可减少农产品损失,防止食品变质,保障食品安全。
④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局限:
①冷藏技术落后、基础设施短缺;
②冷链物流成本高;
③法律体系不健全。
(一)粮食安全问题
1、原因:
食物需求
食物供给
人口增长


导致
①人口增长,城市化速度加快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②工业化引起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加速。
③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④国际政治经济的矛盾;
⑤农业长期投资不足与经济危机的影响。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
世界:①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②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
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我们认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有8亿多人没有足够的粮食来满足其基本营养需要这种状况是不能容忍和不能接受的。虽然粮食供应量有了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获得粮食方面的制约性因素,家庭和国家仍然没有足够的收入购买粮食,供需不稳以及天灾人祸等均有碍基本的粮食需要得到满足。……粮食不应作为一种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
——《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1996)
◎粮农组织标志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一)粮食安全问题
2、对策:
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方案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放松。”
——习近平《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一)粮食安全问题
(1)措施:发布方针: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思想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制定法律: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2)成就: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
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习近平视察水稻长势
◎ 2022年中央1号文件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一)粮食安全问题
2、对策:
中国:端牢中国饭碗 共筑全球粮安---保障粮食安全
结合教材内容,请简评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意义。
②保障经济安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
对世界发展:
国际
对社会民生:
对经济发展:
对国家安全:
国内
④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为解决世界粮食
问题提供借鉴。
①提高粮食产量,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③保障经济主权和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体现制度优势;
◎ 2022年中央1号文件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二)食品安全问题
1、原因:农业现代化的负面作用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污染;
②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
③食品加工过度使用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频发;
④食品供应过程中的污染、变质等问题。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 2022年3.15曝光老坛酸菜
◎“地沟油”事件
◎“瘦肉精”事件
(1)世界: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2)中国: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立法规范: 200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
严格监管: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食品安全认证标志
(二)食品安全问题
2、应对措施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2023·浙江卷)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课堂检测:
B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2023·湖南卷)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B
课堂检测:
(2022·江苏卷)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
A
课堂检测:
(2022·天津卷)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  )
A.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
B.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C.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
D.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
B
课堂检测:
(2022·全国甲卷)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A
课堂检测:
当堂检测
(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当堂检测
答:特点:
①种植历史悠久(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
②是中国人重要的食物来源;
③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
④政府推动,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
⑤开发出各种豆制品;
作用:
①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
②有利于改良土壤;
③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成为重要备荒物资。
④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当堂检测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当堂检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6分)
答:
原因:
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
②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
③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7分)
当堂检测
答:
意义:
①有利于加强世界之间的联系;
②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
③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④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