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6 08:0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西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联考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②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③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④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选自袁行霈《境与象》)
材料二:
①诗歌意境,从表现对象分,有“物意境”“事意境”“情意境”“理意境”。
②所谓“物意境”,也叫“物境”,就是以“物”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山水诗、咏物诗、山水画、花鸟画中多有此类意境。“物境”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这些都是“物境”名句,一个个逼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于境”、目悦神怡之美感。
③所谓“事意境”,也叫“事境”,就是以事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叙事诗、咏史诗和写人诗中多有此类意境,此外古典戏曲、小说和散文中也往往有此类佳作。事境有大有小,有时一句诗就是一个事境,如“少小离家老大回”“风雪夜归人”“落花时节又逢君”;有时一首诗是一个事境,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和《卖炭翁》。事境的审美特点是“近”,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所以才能获得“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
④所谓“情意境”,也叫“情境”,就是以“情”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抒情诗、抒情小赋、抒情散文和音乐、戏曲中多有此类意境。在古典诗歌中,有直抒其情成境者。如赵嘏《忆山阳》:“折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伤心正叹人间事,回首多惭江上鸥。”金圣叹评云:“看他四七二十八字,中间杂用‘愁’字、‘怜’字、‘忧’字、‘伤’字、‘叹’字、‘惭’字,凡若干悲苦字成诗,知先生怀忧,真有甚深者也?”但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而成境者。如汉乐府《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又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李白是写情境的圣手,他有许多这方面的名句,诸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在李白笔下,风、水、月皆成为情的化身,而又是那样亲切自然,尽情尽理,真是大家风范。
⑤所谓“理意境”,也叫“理境”,就是以“理”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如果说“情境”的审美特点是求“美”的话,那么“理境”的审美特点则是求“真”。玄言诗、哲理诗、议论散文、寓言、写意画中多有此类意境。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都是直言其理的名句,还有借景言理的,如崔颢《黄鹤楼》一诗,金圣叹评云:“他何曾是作诗,真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什么“道理”呢?就是“黄鹤”飞了,“昔人”去了,甚至他们早都死了,而“楼”还存在着。生命是有限的,空的,只有“楼”是无限的,实的。所以,感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便是这首诗的道理。这些道理是通过昔人、黄鹤、楼、白云、此地、千载等时空意象表现出来的。前者所举名句,或理,或意,都浸泡在浓郁的感情里;后者所举的“道理”则隐含在意象之中。所以朱光潜先生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赤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它绝不说抽象的未受情感饱和的理。”
(选自古风《意境探微》)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加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B.“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这一比喻的意思是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
C.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是如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
D.“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最见意境的诗句都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意境的形成不一定借助特殊的艺术手法。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是逼真如画,历历在目,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的,均为“物境”名句。
B.事境有大有小,“少小离家老大回”体现了一句诗就是一个事境,可以给读者“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
C.抒情诗、抒情小赋和抒情散文中多有“情境”,古典诗歌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而成境者,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D.朱光潜先生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赤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它绝不说抽象的未受情感饱和的理。”意思是“理”不会单独出现,须“情”“象”中见“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事意境”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陆游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结合材料二判断并简要分析这两句诗的意境。(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送你一朵荷花
余显斌
将军离开家的时候,年龄不大,只有十四岁。
将军说:“娘,我走了。”然后,将军就走出去,走向山的拐弯处。两里多的路,将军走时说,一顿饭的时间就回来了。可是,将军这一走啊,就再也没有回来。
将军因为有点事去舅舅家,从舅舅家回来时,走到半路上,就遇见了一群兵。这是一群国军士兵,拉壮丁的。
他被一绳子绑了,拉着就走。他急了,挣扎着大喊:“让我回去,我要回去。”可是,这些兵仿佛没有听见,连拉带扯,将他扯入军营。
他穿上军装,拿起了枪。
他哭了,泪水哗哗的,不想打仗。他告诉军官,他娘在等着,他要回去,回到家里照顾老娘。可是,谁敢放他啊?他于是随着部队,一路打一路败一路撤退,最后过了海峡,去了那座孤岛。
他想娘,想自己的家。
他想,娘还在家里等着呢,一定以为自己在舅舅家玩忘记了,一定会去舅舅家找的,没有找见,一定会哭天叫地的。他想到这些,心中如刀划过一样,带着一种薄薄凉凉的疼痛。
时间,在思念中慢慢消失,他也慢慢做到了将军。
可是,他的心一直牵系着一个地方——金湖。梦里,将军会经常回到金湖,仍是小孩子的时候,拉着娘的手,走在金湖的夕阳下,走在一片荷叶和荷花间,嘎嘎地笑着,醒了,却是一个梦。①外面,月亮白亮亮地照着山,照着窗子,他的泪水流了出来。
有时,他会坐在书房里,悄悄打开保险箱,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仔细地抚摸着,那一刻,他的脸上一派肃静,一派庄重。
②妻子见了,满眼疑惑。
儿子见了,也满眼疑惑。
可是,大家都不问是什么。
慢慢的,将军老了,头发雪白了,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最终瘫痪了,再也难以独自去书房了。有时,他会让儿子用轮椅将自己推入书房,推到保险箱前。然后,他会慢慢地掏出钥匙,将保险箱打开,拿出里面的一个盒子,抱在怀里,就那么紧紧地抱着,一动不动,一坐就是半天,不言不语。随后,又将盒子慢慢锁进保险箱,小心地收起钥匙。
很多人猜测,盒子里一定是无价之宝。
也有的说,可能是祖传的东西。一直到有一天,将军不行了,睡在床上,颤巍巍地伸出手指,指着那个保险箱。儿子明白了,点点头,拿了钥匙将保险箱打开,拿出里面的盒子,按将军的示意,慢慢打开,顿时睁大了眼睛。盒子里并没有什么珠宝,也没有什么贵重东西,只有几粒莲子。
莲子下面,有一张纸条,儿子拿出来,上面记载着几粒莲子的来历。
将军当年去舅舅家,是去拿一种莲子的。
舅舅不知从哪儿弄到了九眼莲,那是一种新品种,开出白白红红的花瓣,如女孩的微笑。最为奇怪的是,别的莲藕都是八个眼,这种莲藕竟然九个眼。因此,舅舅称之九眼莲。
③金湖的莲啊,无边无沿,尤其到了五六月的时候,到处荷叶片片,荷花朵朵,成为一片碧绿的世界,一片香气馥郁的世界。
这儿,人人都有养荷的习惯,有了好品种,更是视如珍宝。
这几粒莲子,将军当初没能拿回家,一直带到了孤岛,放在保险箱里。每次,将军思念家乡的时候,都会拿出盒子看看摸摸,想到里面的莲子,就如同回了一次金湖,见了一次娘。纸的结尾,将军叮嘱:将莲子带回去,种在金湖里,莲花开了,就等于我回了一次家。儿子读罢,流出了眼泪。
将军看着儿子,嘴唇轻轻嚅动着,一句话也没留下,停止了呼吸,眼睛却大大地睁着。儿子俯下身子轻声道:④“爹,我一定办到,你放心地闭上眼睛吧。”说着,他轻轻抹上将军的眼皮。⑤将军眼睛闭上了,两滴泪却缓缓地流出。
而今,五六月时,金湖一如既往,荷叶田田如云,荷花点点如星,其中有一种荷花,开得格外红,格外润泽。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使用“国军”“拉壮丁”“穿上军装,拿起了枪”“慢慢做到了将军”等词,将故事置身于特定的战争年代之中,突出将军戎马倥偬最后军中立功的主题。
B.对于将军“悄悄打开保险箱”“抚摸盒子”等行为,众人虽疑惑,但“都不问是什么”,主要是害怕惹将军生气。
C.小说通篇运用正面描写来塑造将军的形象,体现在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着力表现将军的思乡情感。
D.小说语言通俗平实,如话家常,多用短句,既有效调节了叙事节奏,又增强了抒情意味。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与句子⑤的两处流泪前后呼应,都是表达了对母亲和家乡的深情思念。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C.句子③具有意境化和抒情性,展示了一种纯净的审美世界,体现了诗化小说的特点。
D.句子④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暗示最后儿子会完成父亲的遗愿,送莲子回归。
8.小说结尾的金湖荷塘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9.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什么特征?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为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乙)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自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0.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填涂三处。(3分)
然负此A自放B喜从C滑稽D饮酒者E游F旬朔之间G把卷H无几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旦旦而学之”与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
B.“子何恃而往”,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吾谁与归”的句式结构不同。
C.“西蜀之去南海”,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去”意思不同。
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与《论语》“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意义不同。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彭端淑认为天资不高的人,只要勤于学习,久而久之,也能有所成就;而天资聪敏的人,如果自暴自弃,不学无术,也将与昏庸者为伍。
B.彭端淑用蜀僧一贫一富,贫者仅恃一瓶一钵,富者可以买船而下,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的故事来说明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重要性。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不相同。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他荒怠了学业后,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4分)
(2)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4分)
14.请概括秦观荒怠了学业的原因,谈谈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乙亥①岁除渔梁村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乙亥: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这年十月,秦桧死后,高宗召回部分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作者也奉诏回京。
15.下面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除夕夜本该是合家团圆的夜晚,但这时诗人客居他乡,只好到梦境中去寻求家人团聚的欢乐,却被爆竹声惊醒了。
B.在漫漫的长夜中,诗人独自伴着昏暗欲灭、摇曳不定的灯光,听着窗外传来的辞旧岁的爆竹声,更觉得旅况孤单寂寞,叫人心碎,又添新愁。
C.“柳眼桃腮领略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春回大地、桃红柳绿的景象,表达了他在长期贬谪之后,终于盼来了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
D.全诗以情出景,以景显情,情景相生,虚实结合,其用词鲜明,质朴真切。
16.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月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常常用它来营造绝妙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 ① 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生出的孩子。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在由个人来 ② 孩子生育任务的社会里,这种社群是不会少的。但是生育的功能,就每个个别的家庭说,是短期的,孩子们长成了也就脱离了他们的父母的抚育,去经营他们自己的生育儿女的事务,一代又一代。家庭这社群因之是暂时性的。从这方面说,家庭这社群和普通的社群不完全一样。学校、国家这些社群并不是暂时, ③ 事实上也不是永久的,但是都不是临时性的,因为它们所具的功能是长期性的。家庭 ④ 以生育为它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结束抚育。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4分)
19.文中提到的“家庭”概念的内涵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如果把肥胖完全归罪于吃得太多,营养过剩,那是不太正确的。因为有些重体力劳动者,尽管吃的是粗茶淡饭, ① 。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肥胖者 ② ,这种基因同体内的3号染色体有关。由于这种基因藏在肥胖者的体内, ③ 。
研究表明,“肥胖基因”是应付困难时期的保险装置,它可以促使身体充分地利用一切食物,并将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储存起来。在一些长期极度贫困地区的居民体内,“肥胖基因”就比较多,因为这有利于从有限的食物中,吸收尽量多的营养物质储存起来。然而,随着人们餐桌上不断丰盛的食物,使“肥胖基因”成了人们的负担,由“生命的保护神”变成了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
20.请在文中空缺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末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
材料二:
行胜于言。
——梅贻琦(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材料三:
社会是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课堂。新时代中国青年以更加自信的态度、更加主动的精神,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进程,展现出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成为正能量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广西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加形成的”错误。由原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可知。
C.“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是如此”错误,由原文“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可知。
D.“等最见意境的诗句都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错误。由原文“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可知肯定失当。
故选B
2.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只要是逼真如画,历历在目,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的,均为‘物境’名句”说法绝对,原文是“这些都是‘物境’名句,一个个逼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于境’、目悦神怡之美感”,不能改成充分条件。
3.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从“榆柳”“桃李”等可判断出属于“物意境”。
B.从“怆然”“涕下”等可判断出属于“情意境”。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观察事物如果不是处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之外,就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属于“理意境”。
D.从“问童子”“言师采药”等可判断出属于“事意境”。
故选D。
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论证思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①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总分总”三个部分。②材料一首先明确意境的概念;③然后从“境生于象”和“境超于象”两个方面来论证境与象的关系;④最后总结强调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
5.【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并探究某些问题的能力。
①这两句诗中蕴含材料二中提到的“理意境”,以“理”为表现对象;②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借景言理;③阐述的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每点2分)
6.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A.“戎马倥偬最后军中立功的主题”错,主题应该是表达将军的思乡之情。B.不是“害怕惹将军生气”,而是照顾他的情绪,怕引起他的忧愁。C.“通篇运用正面描写”错,也有侧面描写:如通过妻儿的疑惑表现将军内心的愁苦。
7.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
A.①处流泪是梦醒回到现实,对母亲和家乡的思念;⑤处流泪还有不能回乡、落叶归根的遗憾。
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结尾的环境描写,运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金湖荷花盛开的景象,营造静谧、祥和的环境氛围。(环境方面)
②照应前文将军的回忆和梦境,也暗示将军儿子完成了他的心愿,让他魂归故土。(情节方面)
③烘托了将军离家在外,始终心念家乡的人物形象。(人物方面)
④以荷花盛开之美好,寄托作者对“回归”的美好愿望,升华了小说的主旨。(主题方面)
⑤以温馨、美好之景作结,给读者带来阅读美感并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读者感受)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即可)
9.【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情节的手法。
①叙述顺序:小说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故事,设计“纸条”的情节来交代莲子的来历和将军的往事,思路清晰,情节集中。
②叙述人称: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客观自然。
③叙述视角:通过全知的视角,展现了将军的一生。
④叙述技巧: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衔接自然,使故事更具有可读性。
⑤叙述节奏:叙述过程中插入细节和环境描写,细腻,舒缓,传神。
10.BFG【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11.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A.两句中的“而”都表示修饰。B.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C.前一个“去”,距离的意思;后一个“去”,与“来”相对,前往。D.前一个“殆”,几乎;后一个“殆”,疑惑、危险。
12.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两者感受是相同的:勤学要趁早。
1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关键词:“限”“自力”各1分;判断句1分;大意1分)
(2)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关键词:“辄”“甚失”,各1分,大意2分)
1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信息的能力。
(1)秦观荒怠学业的原因:一是不勤奋,一是健忘。(2)启示:趁年少要勤学,要用学习克服善忘。
【参考译文】
(甲)为学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乙)劝学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用发奋读书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但是学业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回答邢邵的话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的三千精良的铁骑,足够抵得上你的几万羸弱的士卒。”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15.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比喻”错,是拟人手法。
16.【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
①表达了对故乡亲人儿女们的无尽的思念。②尾联间接抒情,展开想象,采用推己及人(对写)的写作技巧。③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委婉含蓄、生动真切。(每点2分)
17.【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①明确②担负③虽则④既(每空1分)
19.【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①一个由亲子关系所构成的生育社群,②生育的功能是短期的,③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结束抚育,孩子长成后也就脱离了父母的抚育。(每点1分)
20.【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却还是会身体发胖②体内存在一种功能特殊的基因③故称之为“肥胖基因”。
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推断横线部分的内容。第①处,根据上句“尽管吃的是粗茶淡饭”可知,此处应该填写与之形成转折关系的句子“却还是会身体发胖”等句。
第②处,根据下句“这种基因同体内的3号染色体有关。由于这种基因藏在肥胖者的体内”可知,此处应该是说肥胖者“体内存在一种功能特殊的基因”的意思。
第③处,根据上句的关联词“由于”和下一段开头的“研究表明”“肥胖基因”可知,③处应该出现“肥胖基因”这个概念。
2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随着人们餐桌上的食物不断丰盛,“肥胖基因”成了人们的负担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病是:
一是不合逻辑,“随着人们餐桌上不断丰盛的食物”不合逻辑,应改为“随着人们餐桌上的食物不断丰盛”;
二是主语残缺,去掉“使”。
修改为:随着人们餐桌上的食物不断丰盛,“肥胖基因”成了人们的负担。
2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语言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②把“肥胖基因”比喻为“生命的保护神”和“罪魁祸首”,③前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肥胖基因在长期极度贫困地区的居民体内对生命的保险作用,后者形象地表达了食物丰盛后“肥胖基因”成了人们的负担。
23.作文
审题立意
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强调:行动,参与,践行。命题意图是启发青年人做行动派,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当中,不做空谈家,不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参考立意
唯有行动,才能成就你的人生
青年要做行动派,不做空谈家
积极行动,参与社会
做中国梦的践行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