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牛顿第二定律(Scqra研习式课堂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4.3牛顿第二定律(Scqra研习式课堂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2-26 22:1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Scqra课堂教学设计
姓 名: 第 号选手
课 题: 牛顿第二定律
章 节: 第四章第三节
教 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2023年10月26日
研习式课堂建构(3.0版)简介
研习式课堂建构,是在剖析一般课堂构成和要素的基础上,科学构建出适合于高考学科的“Scqra「研学式」课堂”构架和模型,是研学式课堂(2.0版)的升级版(3.0版)即 “情景→冲突→疑问→研习→解答→应用”的课堂模型。在研学式课堂的基础上有所优化,更符合当前“三新”改革要求,已经申报省级课题并获批立项。
研习式课堂教学建构更加强调课堂的情景和应用,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强化对学生立德树人的培养,做到脑动、手动、嘴动、心动、行动。教学流程分为“情景构建篇→认知冲突篇→疑问研习篇→解答应用篇”,更科学合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参与和发言的机会。其次,适时引导学生自学思考,设计具有科学价值和探究意义的研习问题,让学生大胆质疑,堂课气氛活跃,积极思考,培养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打造生成性高效课堂。模型简称“情景(S)→冲突(c)→疑问(q)→研习(r)→应用(a)”,也可以用以下两个模型进行解读。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内容分析(课标与教材) 《牛顿第二定律》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选修课程必修1模块中“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主题下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为: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本节的重点是正确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体会牛顿第二定律是确立运动与力之间关系的桥梁,体会定律中的因果性、瞬时性等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上一节的实验,注重学生的体验,通过播放视频和动画等途径,丰富课堂内容。
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实验,学生对本节的课中所涉及的问题能够产生较强的感性认识,但认识深度不够,尤其很难独立分析得到表达式,需要老师引导和带领。其次,学生可能更多地关注活动视频和演示实验的趣味性而缺少了对现象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要求学生从现象中提炼出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性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目标分析(核心素养) 通过对上一节的实验现象和结果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并依据数学知识得出定律的一般表达式,让学生体会到科学规律的准确性与严谨性。通过情景的设置,让学生经历由生活情境——抽象建模——回到生活中应用的物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并适当弘扬体育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教学难点:体会牛顿第二定律是确立运动与力之间关系的桥梁,体会定律中的因果性、瞬时性等特征。
教学策略分析(理论、方法、媒体) 讲授法、演示法、启发式教学、类比教学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视频、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堂研习过程情景设置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情景、疑问): 展示2023亚运会男子百米田径决赛视频,让学生思考:运动员为什么需要奋力蹬地。 学生可能从前面学过的运动学和牛顿第三定律来解释,从而引出课题。 认识生活中的有关牛顿运动定律的现象,感知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从物理学的视角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 通过观看视频短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想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现象就在身边,增强学习兴趣。通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重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物理与数学的学科融合,以及科学规律的准确性与严谨性。循序渐进,加深思考和理解。
研习活动一: 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表达式 思考1: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什么?a正比于F,a正比于1/m的实验现象和规律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即牛顿第二定律律的内容。思考2:关系式变成等式后k值跟什么因素有关?思考3:如何将k取值,可以让这个等式变得更加完美,接近我们前面学的形式?引导学生跟同学对比预学时做的图像(预学给学生的数据的单位不同)二、力的单位通过对单位的认识,进一步认识牛顿第二定律,同时也理解1N的物理意义。 结合上一节的实验现象和结果,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通过小组讨论依据数学知识得出定律的一般表达式。
研习活动二: 三、牛顿第二定律的特征(一)通过实物情景,调动学生分析、讨论,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1.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合外力不为零时一定有加速度;2.同体性: a 、F、m对应于同一物体;3.矢量性:F=ma是一个矢量式,a与F 的方向总是相同;(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独立性、瞬时性4.独立性:每个力各自独立地能使物体产生一个加速度,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5.瞬时性: a与F是瞬时对应关系(含大小和方向),即a与F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加速度与力一样可以突变,而速度是无法突变的。 从物理学视角正确描述和解释物理现象。能分析相关事实或结论,发现物理规律,形成合理推论。 对比中找区别,在对比中找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及对现象的总结归纳能力。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总结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科学思维素养。
应用: 回到引入视频,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定性分析定量计算选择题简单计算与运动学结合的定量计算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律的应用,点明它的桥梁作用。并对比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a和运动学求加速度a的两个式子的区别。 知道所学概念、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能从物理学视角正确描述和解释相关现象。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理解自然现象的本质原因,提升科学素养。点明牛顿第二定律是连接运动和力学的桥梁。
总结提升(课堂小结) 依据板书内容,进行思考和小结 让学生回顾课上所学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和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阶段性反思能力。 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提升反思能力,学会学习。认识物理研究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
设计理念 本节课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视频演示、小组讨论与交流、分析归纳、知识运用等,让学生亲历科学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和物理模型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物理学科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作用。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综合应用回归生活中的情境、设问和讨论等多种方法,并辅以多媒体等手段,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跟着老师的引导,建立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观念,分析总结出定律的因果性、同一性、矢量性、瞬时性等特征。
理论指导 “Scqra研习式课堂”教学模型思想和贵州省示范性高中课堂评价标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