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课件(2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故都的秋 课件(2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1 15:2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语文组 周明阳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习方法板书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课前指导讲稿提纲故 都 的 秋教学理念分析:
1、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
2、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交流探究
3、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文如其人
4、教师观念的更新
(1)转换教师角色
(2)改变学习方式
(3)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本文是继《荷塘月色》之后的第二篇散文,是现代文学中别具风格、对自然有深刻感悟的散文名篇,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关键课,对以后的散文教学与写作有着总括、示范作用。w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前一课时又刚学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因此,一般同学都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是,我们学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没有很好的阅读功底,只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教学目标:
我对《故都的秋》的悟读:
(1)一篇瑕瑜互见的好散文。
(2)两个被忽视的地方:议秋、留秋。
(3)三个层次含深蕴:季节之秋、
人生之秋、
社会之秋。
(4)四种感官细品故都秋味。
(5)五幅图画凸现秋之神韵。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结构。
2、体会抒情散文以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理解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
2、提高语言鉴赏能力,掌握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引导对故都的秋景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写作特点。
依据:这正是鉴赏散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组卷网
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流露出的悲凉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悲凉情感的由来,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依据:本文写作的年代相对久远,作者的思想感情较难把握。教学方法:

1、朗读感知法。
重视诵读、美读
2、情境教学法。
习得迁移,口述感悟
3、探究式教学法。
学有所疑
有疑求解
勇于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部分利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课件,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法,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学法辅导:
读-找—品-诵 —写
1、诵读感知法
2、阅读学习法(通读、精读、品读、研读)。
3、设疑研讨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质疑、解疑,发表个人观点。
4、 拓展延伸,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课前指导:

印发预习材料
(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应该掌握的生字生词),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理清层次,读读想想,圈圈划划,动脑动手。教学过程展示“疑,思之始;思,学之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相同的秋天,为什么在不同人眼中各各不同?一、设置悬念,问题导入: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三、检查预习1、根据下列表述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
(1)看见一片叶落下,就知道秋天到来。比喻看到一点迹象,就能推测到事物的发展趋向。 ——————
(2)形容模糊一团或无知无识的样子。 ——————
(3)比喻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
(4)缺乏生机,不热闹。 ——————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不逢( )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2)梧桐一叶( )而天下知( )秋。
(3)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
(4)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 )秋的佳日。
(5)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不能自已( )的深情。四、分析课文 下面是本文的结构框架,请结合课文补上每一部分的内容提纲,并概括本文的结构特点。(二)学生讨论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一)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五幅秋景图解读 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 速读课文,自由发言。 秋晨院落
秋槐落蕊秋蝉残声20秋雨话凉秋枣胜果质疑: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散文的取材应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讨论、探究 两个问题 1、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结合具体语言,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
2、《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也会因它爱不能寐,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呢?为什么?
自主解答:作者及写作背景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后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的生活,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散文鉴赏方法 1整体把握文章;
2要透过富有主观色彩的自然景物,感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3要自觉地运用艺术表现手法、修辞等方面的文学知识来进行鉴赏。 归纳小结拓展、研究 1、《故都的秋》的诗化表现
2、文人眼中的秋3、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东石的——》的散文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