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故都的秋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1 15:2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文人写秋,大多书写萧瑟之景、抒发伤感之情,但本文作者偏偏向往、眷恋、热爱这些清、静、悲凉的秋景, 抒发的是热爱、赞美之情。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都,去欣赏郁达夫先生笔下的故都的秋吧。位于郁达夫中学内的郁达夫铜像 1919年夏在名古屋高校毕业留影 一九三六年的郁达夫 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把握本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提高快速、高效的构思能力;
重、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自主学习——
为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hùndùn?)潭柘寺(zhè?)槐树(huái?) 落蕊(ruǐ ?)一椽破屋(chuán?)
??廿四桥(niàn?) ?房檩(lǐn?)? ?譬如(pì?) ?颓废( tuí) ?鲈鱼(?lú?? ) 自主学习——
找找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整体感知——
“故都”两字指明 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 描写对象,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故都”当时叫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这样能更好地抒发向往、眷恋、热爱故都的秋的感情,能更好地展现自己忧郁、孤独、悲凉、伤感的心境。
整体感知—— 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认为这样的理由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诵一下。感情:向往,眷恋,热爱。
理由:社会上的,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生活上的,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性格上的,他抑郁善感。
因此,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眷恋、赞美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找出文眼?——
清,静,悲凉。 合作探究——
读第1、2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手法:衬托。
情感:抒发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眷恋、热爱之情。 故都的秋景及特点 五幅画面
小院秋晨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闲人
清秋佳果清

悲凉蓝朵增添了萧瑟的秋意,渲染北国情调的悲凉氛围。 小院的牵牛花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为了赞美故都的秋。(抓住段中关键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有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悠远,严厉,萧索的感触的。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滋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悲秋 、颂秋?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但是作者却通过这些普通的花草和景象,传达出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秋味,这是一曲悲凉的颂歌。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用意
北国之秋:“清 ” 、“静”、“悲凉”
感受:“想饱尝一尝”
南国之秋:“慢 ”、“润”、“淡”
感受:“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 不到十足 ”
以南国之秋衬托北国之秋,表达对故都之秋的 向往、眷恋、热爱之情。 故都的秋总写(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3~11段)记叙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佳日秋果观秋色:清听秋声:静品秋味:悲凉议论人皆感秋非到北方不可中国文人尤甚总写(12~13段)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向往品味赞美 眷恋天净沙 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残蝉, 闲人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