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课件1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故都的秋 课件1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1 15:2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瑞泉中学
严增耀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33年由上海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34年经青岛去北平。《故都的秋》便是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的优美散文(曾于二十年代初在北平大学任教。 介绍作者(郁达夫)课题释义“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既有深切的眷恋之情,又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第一部分:总起①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静、悲凉”和向往:“饱尝”秋味
②江南之秋:看不饱、尝不透、玩不足 第二部分:分写记叙:①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
②槐树的落蕊
③秋蝉的残声
④秋雨话秋凉
⑤秋树的奇景
议论: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第三部分:总括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思考题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原因?
课文中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本文的“形” 、“神”是什么? 形 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原因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突出故都的秋感人至深,令人向往眷念。议论的作用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颂秋,赞颂北国之秋。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静衬动,以有声衬无声。形成了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上述声音是细小的,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内容及写作特点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