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课件2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故都的秋 课件2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1 15:2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走近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郁 达 夫故都的秋 郁达夫(1896—1945),名
文 ,字达夫。浙江富阳县人。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颓废色彩。 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题解 体会标题“故都的秋”含有哪些信息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值得品味。“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梳理字音
完成练习题一题生字注音速读全文,理清课文思路 从北国和南国秋的不同感受写起,中间是记叙描写故都的秋的主体部分 ,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 朗读:开头两段和结尾两段 思考:
这两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做具体分析。对比修辞:比喻研读课文主体部分 迅速找出作者写了故都秋的哪些画面? 清晨静观图
落蕊轻扫图
秋蝉残鸣图
都市闲人图
胜日秋果图(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用文中原话回答,故都秋的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秋枣秋雨秋槐秋花分小组选一幅图画来做赏析。秋蝉 小院清晨: “牵牛花的颜色: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槐树落蕊而知秋:“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秋蝉蝉鸣而报秋: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秋雨淋人人知秋:“灰沉沉的天底下”,“咬着烟管,在雨后
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 秋果奇景:“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等枣树叶落,
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
赏析本文色彩描写的特点。 采用冷色调,表现了故都“清”“悲凉”的特点。[找出文中写声音的句子,欣赏本文声音的写法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反衬了故都的静,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以声写静)讨论: 故都的秋景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只写带有清静悲凉特点的秋景呢? 言为心声,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以情取景
以景显情 手法:练习: 回顾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并试着仿其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词,希望能表达出郁达夫的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示例: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落地,落寞人说秋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