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高一下·钦州月考)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确认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亚里士多德旨在强调( )
A.民主政治对公民的作用 B.城邦对人民个人的重要性
C.公民集体意识的重要性 D.雅典民主是所有人的民主
【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我们确认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说明公民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强调公民的集体意识,C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意在说明公民对城邦的作用,不是民主对公民的作用,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公民对城邦的重要性,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只是公民的民主,并不是所有人的民主,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我们确认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及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进行分析。
2.(2023高一下·钦州月考)小亚细亚每年冬季的某个假日,来自土耳其各地的骆驼同赴此地,人们载歌载舞,迎接一只只妆点鲜艳的动物战士,它们将出征一场其实无关胜负的战役。下列和小亚细亚这块土地有密切关系的选项是( )
①欧亚传统商路受阻,促使新航路开辟
②赫梯人掌握冶铁技术
③小麦、大麦最早培育种植
④粟的培育种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波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来自土耳其各地的骆驼同赴此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后,欧亚传统商路受阻,促使新航路开辟,赫梯曾统治土耳其地区,赫梯人掌握冶铁技术,西亚地区最早培育种植了小麦、大麦,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培育了粟,因此④符合题意,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西亚文明、波斯帝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来自土耳其各地的骆驼同赴此地”及古代西亚、波斯帝国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3.古巴比伦王国曾出台了诸多针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掺假伪造等不正当竞争现象的法律条文。如《汉谟拉比法典》第108条明确规定:“倘卖酒妇不受谷以为西克拉之费,而按超重的砝码收银,而西克拉之定率量比之谷物之定率量为低,则此卖酒妇应被检举。”这说明古巴比伦( )
A.立法思想保护着平民利益
B.法理内涵得到了有效补充和完善
C.市场管理注重物权的保护
D.国家治理利于强化法律的适用性
【答案】D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论及对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管理,而非交易中的契约精神,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说明古巴比伦国家治理利于强化法律的适用性,无法体现“补充和完善”,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调节市场交易过程而非保护物权,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古巴比伦法典中的有关法律条文是基于现实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制定,如对酒类交易中随意增加称重砝码的管理,这种具体的治理规定丰富了古巴比伦自然法,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023·黄山一模)在希腊化时代,通俗希腊语成为通行的混合语言,城市中的上流阶级,不管是何种出身和文化背景,都希望被人视为标准的希腊人。他们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 )
A.希腊民主政治的广泛影响 B.政权更迭带来的连锁反应
C.基督教在当地传播的需要 D.经济发展弘扬了人文精神
【答案】B
【知识点】“希腊化时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学术界常常把希腊文化在地中海地区和中东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称为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中近东历史时期,期间建立的中近东国家大多在政治、文化、风俗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古希腊文明影响,材料信息“通俗希腊语成为通行的混合语言”,上流阶级“不管是何种出身和文化背景”“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这些现象体现了政权更迭促使希腊文化的影响加深,B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希腊文化在生活方面的影响,没有体现民主政治的影响,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基督教,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的发展,人文精神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价值,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希腊化时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通俗希腊语成为通行的混合语言”、“他们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
5.(2023高一下·高坪月考)阿摩利人是来自两河流域西部的叙利亚地区的游牧部落,进入两河流域的乌尔第三王朝后,他们很快掌握了阿卡德楔形文字,于是得以从事信使、商人、牧羊人等各种职业,甚至担任政府的高级官吏。很多阿摩利人还通过服兵役的方式,成为乌尔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摩利人的这些转变( )
A.反映了古巴比伦农耕文明的高度繁荣
B.增进了其对两河流域文化的认同感
C.凸显了两河流域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D.体现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封闭性
【答案】B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他们很快掌握了阿卡德楔形文字,于是得以从事信使、商人、牧羊人等各种职业,甚至担任政府的高级官吏。很多阿摩利人还通过服兵役的方式,成为乌尔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摩利人学习并逐步掌握了乌尔王朝的文化和服兵役,增进了其对两河流域文化的认同感,B项正确;
材料无法反映古巴比伦农耕文明的高度繁荣,A项错误;
材料只提到两河流域文化,不属于多元文化,C项错误;
阿摩利人吸收两河流域文化,说明其文明的开放型,而非封闭性,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西亚文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他们很快掌握了阿卡德楔形文字,于是得以从事信使、商人、牧羊人等各种职业,甚至担任政府的高级官吏。很多阿摩利人还通过服兵役的方式,成为乌尔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古代西亚文明的交流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波斯帝国的创立者居鲁士在奴隶制盛行的时代,却宣布奴隶制非法。他经常邀请大官僚、将领、贵族商议大政方针,他认为多数服从少数的原则会导致统治者的傲慢与暴政,而少数人的权力会由于多数人的暴政而受到损害。由此可见( )
A.居鲁士奉行开明的统治政策 B.波斯沿袭了希腊的城邦民主制
C.居鲁士强调民众的权力至上 D.波斯帝国的权力制约机制完善
【答案】A
【知识点】波斯帝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波斯帝国的创立者居鲁士在奴隶制盛行的时代,却宣布奴隶制非法”,可以看出居鲁士反对实行奴隶制,同时注重协调和照顾各方面的利益,体现了居鲁士奉行开明的统治政策,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波斯建立的不是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制,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民众的权力状况,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波斯帝国的权力制约机制状况,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波斯帝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下列哪一选项反映该官员的主张(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注意有选择性地对外学习
C.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D.认为本国习俗比华夏文明
【答案】B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可知,反映的是朝鲜某大臣主张学习中华文化,但是应该有选择性地对外学习,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注意有选择性地对外学习,而非全盘学习,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其对藩属地位的承认,C项错误;
该大臣主张有选择性地学习中华文化,并不是比较朝鲜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好坏,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8.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下列对日本古代历史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武士集团崛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B.效仿唐朝制度,将地方划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C.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宗教大权
D.诞生了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答案】A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在这种体制下,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将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古代印度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代日本幕府统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美国学者指出“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这些“较高的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
①玛雅文化 ②大津巴布韦文化 ③阿克苏姆文化 ④阿兹特克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文化、印加文化、阿兹特克文化,①④正确;大津巴布韦文化、阿克苏姆文化属于非洲文化,②③不符合材料。故B正确,排除ACD;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古代美洲文明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恩格斯曾如此描述:在中世纪每一个西欧国家,"国王是整个封建等级制度的最上级,是附庸不能撇开不要的最高首脑,同时他们又不断地反叛这个最高首脑"。中世纪西欧的这一现象( )
A.打破了基督教会的精神独裁 B.表明国王是最高专制统治者
C.不利于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 D.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答案】C
【知识点】封君封臣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的欧洲没有打破基督教的精神独裁,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会始终处于精神独裁地位,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提及“国王是整个封建等级制度的最上级”,并不能判断国王是否为最高专制统治者,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国王虽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最上级(领主),但遭遇其附庸(封臣)的不断反叛,这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的西欧国家走向政治统一,也不利于当时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民族国家”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封君封臣制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2023·乌兰察布模拟)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这说明,中世纪英国议会的发展( )
A.实现了权力中心转移 B.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C.市民掌握议会主导权 D.剥夺了封建贵族的权利
【答案】B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中古西欧的议会君主制与《大宪章》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权力中心的转移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中心,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体现的是中世纪英国议会的成员构成发生变化,并且影响到了王权的发展,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市民并未掌握议会主导权,与史实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的议会并未剥夺封建贵族的权利,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很早就走上殖民扩张之路,关于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496年在海地建立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
B.在巴西设置总督,由国王任命,治理巴西
C.西班牙在殖民地设置几个总督辖区进行管理
D.总督代表国王行使军事、行政和司法的最高权力
【答案】B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西班牙1496年在海地建立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而不是西班牙,巴西以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故B符合题意;
C、结合所学知识,西班牙在殖民地设置几个总督辖区进行管理,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西班牙总督代表国王行使军事、行政和司法的最高权力,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11世纪到15世纪末,欧洲居民赖以生存的粮食主要是小麦、大麦、燕麦、栗子等。而15世纪末到16世纪,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马铃薯、甘薯等被带到欧洲,补充了欧洲食物原料的不足。材料说明( )
A.欧洲农业生产力进步解决了粮食问题
B.高产作物引进推动欧洲人口急剧增长
C.世界联系加强丰富了欧洲的食物结构
D.欧洲居民饮食结构丰富营养摄入均衡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解决了粮食问题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外来物种的引进并非欧洲农业生产力的进步,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欧洲人口的急剧增长,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5世纪末到16世纪,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马铃薯、甘薯等被带到欧洲,补充了欧洲食物原料的不足”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农作物品种的引进补充了其食物原料的不足,世界联系加强丰富了欧洲的食物结构,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营养摄入均衡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换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1418年,葡萄牙亨利王子创设地理研究院,网罗各地学者,包括地理学者、制图学者、数学家、天文学家以及会各种语言的专家。这些人里,有基督教、犹太人和穆斯林。他的这种做法( )
A.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B.深受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C.直接促成环球航行开展 D.增加葡萄牙的贸易机会
【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近代科学的兴起,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展现的是地理大发现的背景,而不是影响,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首次环球航行,材料不能直接促成环球航行开展,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418年,葡萄牙亨利王子创设地理研究院,网罗各地学者, 包括地理学者、制图学者、数学家、天文学家以及会各种语言的专家。 ”可知,亨利王子的做法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增加葡萄牙的贸易机会,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2023高二上·辽宁开学考)1760年前后,英国贵族地主阶级中掀起“忠君爱国”的王政思潮。托利党领袖博林布洛克在《爱国君主思想》一文中反对“篡权”的内阁与政党,“党派是一种政治罪恶”,君主才是“人民的中心”。在此思潮影响下,乔治三世扩大君主权力。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宪政道路曲折复杂 B.启蒙运动尚未展开
C.两党竞争十分激烈 D.资产阶级实力弱小
【答案】A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在法律上初步确立,而材料出现反对内阁与政党代表的民主政治,主张君主专制独裁,是一种倒退的思潮, 乔治三世扩大君主权力反映出当时英国宪政的道路曲折复杂,A正确;
17世纪初, 英国已经开展了启蒙运动,B错误;
材料只提及托利党 ,未有两党竞争的反映,C错误;
1760年前后, 英国资产阶级实力弱小不符合史实,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本质类材料选择题。时空是 1760年前后的英国,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1760年前后是个重要的时间信息,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
16.瑞士宗教改革家慈温利认为:“每个人都要依靠内在的启示对圣经的意义作出自我解释,任何人为的东西都不能充当个人与圣道之间的中介……获救是灵魂的体验,不在于理性思辨和语言表达。”这一主张( )
A.颠覆了人与上帝间的传统关系 B.强调灵魂获救靠自己信仰
C.促使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D.保留了中世纪天主教残余
【答案】B
【知识点】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仍然强调信仰上帝,并未颠覆两者关系,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任何人为的东西都不能充当个人与圣道之间的中介……获救是灵魂的体验”可知,人人都可以与上帝对话,无需中介,与上帝对话的方式就是信仰上帝,虔诚的信仰才是解救之道,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能得出人人都解放的结论,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旨并不是天主教残余,而是强调宗教改革,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宗教改革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19世纪90年代,德国宰相霍亨洛熙称:“南德自由主义无力对抗容克。他们人数太多,太强大,王室和军队站在他们一边。”1903年,巴伐利亚外交官在一份报告中说,想同帝国议会自由派合作的宰相,将不得不从重新配置整个普鲁士行政机构开始。因为,邦议会和县长们将拒绝执行他们所反对的政策。这表明( )
A.容克贵族的统治引发普遍不满 B.帝国议会的政治权威显著增强
C.德意志帝国政治建设的保守性 D.德国议会对内阁监督权力有限
【答案】C
【知识点】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反映了容克贵族在政坛中的统治地位,无法体现社会普遍不满,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想同帝国议会自由派合作的宰相,将不得不从重新配置整个普鲁士行政机构开始”表明帝国议会的权威性并没有明显增加,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南德自由主 义无力对抗容克”“王室和军队站在他们一边”“想同帝国议会自由派合作的宰相,将不得不从重新配置整个普鲁士行政机构开始”可知,容克贵族在德国政坛中居于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无力与其对抗,这反映了德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保守性和不彻底性,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涉及德国议会对内阁的监督,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马克思所描述的未来理想中,社会广大劳动者共同占有物质生产资料,大家都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阶级没有了,国家没有了,人与人关系的阶级划分也随之消失了,人是有着独立性和个性的独立个体,人与人之间是完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这一设想( )
A.弱化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B.深刻反思了现存的社会制度
C.催生了个人主义思潮兴起 D.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空想性
【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未表明对阶级斗争的态度,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马克思在对现存制度中的私有制导致的阶级矛盾等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在他的思想中描绘了未来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没有阶级划分,人格平等等内容,是对现存社会制度深刻反思的结果,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看不出这一设想与个人主义的关系,而是对制度的反思,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具备空想性,而是科学的理论,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马克思在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国民议会发起对公社的指控调查,指控把工人阶级比喻为"蛮人"。宣称:"法国来自社会底层的‘蛮人’们不仅攻击财产、家庭等一切社会的古老基础,而且抨击上帝的存在、灵魂的不朽,意欲摧毁道德之城。”这可以用来佐证巴黎公社( )
A.践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原则 B.力图构建全新的政权模式
C.瓦解了法国传统社会基础 D.摆脱了宗教对人们的束缚
【答案】B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巴黎公社进行的并非社会主义革命,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示为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国民议会对公社的调查指控"‘蛮人’们不仅攻击财产、家庭等一切社会的古老基础,而且抨击上帝的存在、灵魂的不朽,意欲摧毁道德之城”,恰恰说明公社力图构建全新的政权模式,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法国大革命瓦解了法国传统社会基础”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意欲摧毁道德之城”并没有提到结果如何,所以“摆脱了宗教对人们的束缚”表述不当,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巴黎公社运动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19世纪初,在美国工人运动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认为,女性在工厂务工有损妇女形象,并丧失了家庭责任感和道德感。男工往往以男性气概和家庭地位为依据向资本家提出工资诉求。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工人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B.传统社会结构瓦解
C.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断下降 D.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题干在19世纪初的工人运动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认为女性在工厂工作有损妇女形象,他们向资本家提出工资诉求的依据是男性气概和家庭地位,说明此时期工人运动中工人的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初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改变,但没有达到瓦解的程度,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男性以女性在工厂务工有损妇女形象作为斗争的理由,但没有体现女性社会地位的下降。伴随着女性大量进入工厂,经济地位的提升推动了社会地位的提升,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体现的是男性工人向资本家提出诉求,没有体现贫富分化的加剧,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1.欧洲对非洲的殖民侵略始于16世纪。到18世纪末为止,欧洲人直接侵占的地区仅占非洲总面积的3%,到1790年,整个非洲大陆的欧洲居民不超过25000人。但从1881年开始,欧洲瓜分非洲的速度迅速提升,到1914年只剩下两个非洲国家保持独立。这( )
A.加剧了欧美列强殖民地争夺
B.导致了欧洲工业劳动力大量缺失
C.激发了非洲的民族反抗运动
D.促进了非洲奴隶制种植园的发展
【答案】C
【知识点】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在非洲的殖民地争夺主要在欧洲国家之间展开,美国参与较少,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欧洲人口增长较快,移民非洲的欧洲人数量不多,并未出现工业劳动力大量缺失的情况,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表明19世纪后期开始欧洲列强加快了侵略和瓜分非洲的步伐,根据所学知识,这激发了非洲的民族反抗运动,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突出的事件,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列强对殖民地的侵略方式逐渐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且当时奴隶制种植园主要是在美洲,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方列强瓜分非洲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20世纪20年代,拉美国家的知识分子,政治家和艺术家提出了拉美民族认同的根源应该在印第安文化中寻找这一思想。它倡导恢复印第安人的价值和习惯,并要求通过社会改革提高印第安人的地位,以便将他们纳入国家发展的计划。这些主张旨在( )
A.反抗欧美国家的殖民侵略 B.增强拉美国家的文化独立性
C.保障印第安人的政治权利 D.顺应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潮流
【答案】B
【知识点】欧洲殖民者对被殖民地区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所讲述的是要增强拉美国家的文化独立性,并未涉及反抗欧美国家殖民侵略的内容,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它倡导恢复印第安人的价值和习惯,并要求通过社会改革提高印第安人的地位,以便将他们纳入国家发展的计划”,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所以拉美很多国家寻求独立,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未涉及到提高印第安人的政治权利,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题干要求的是文化的独立性,顺应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潮流不符合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欧洲殖民者对美洲文化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3.19世纪中期,一位美国官员做出如下预见:“一个时代将要到来,人类将成为一家人,我们盎格鲁-凯尔特-诺曼的卓越血统将领导各国走向这一结果........这一伟大的邦联将最终环绕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这反映了( )
A.邦联制依然是美国人的政治追求
B.西方中心主义者的种族优越感
C.工业革命推动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D.世界政治经济中心转移至美国
【答案】B
【知识点】欧洲殖民者对被殖民地区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美国已经是联邦制,材料中的邦联强调对世界的统治,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人类将成为一家人,我们盎格鲁-凯尔特-诺曼的卓越血统将领导各国走向这一结果”可知,美国人欧美白人具有领导世界的天职,具有种族优越感,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世界经济中心才转移至美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文化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4.列宁于1913年5月7日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对20世纪初的这场新的革命风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并称之为“亚洲的觉醒”。“亚洲的觉醒”主要指的是( )
A.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亚洲国家进行联合斗争
C.追求民族独立发展民族工业 D.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C
【知识点】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亚洲觉醒在中国的体现是辛亥革命的爆发,而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期间,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亚洲国家并未进行联合斗争,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亚洲各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加强,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古老的亚洲开始觉醒,他们的目标是追求民族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初的亚洲革命运动不仅是民主革命,还是民族革命,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5.19世纪晚期,印度国大党领袖班纳吉要求“在印度实行代议制责任制政府”;中国维新派开启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埃及祖国党也提出了实行宪政的主张。这反映出该时期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
A.救亡图存与借鉴西方文明相结合
B.以暴力手段实现民族独立
C.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D.形成了联合斗争的新局面
【答案】A
【知识点】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非洲的抗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晚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印度、中国和埃及等国的资产阶级建立政党,提出立宪和政治民主等西方思想的主张,这反映出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将救亡图存和借鉴西方文明相结合,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以暴力手段争取民族独立的信息,B项错误;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C项错误;
19世纪晚期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并未形成联合斗争的局面,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亚洲的觉醒和非洲的抗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紧扣亚非国家民族危机大背景,联系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目的和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6.2022年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去世,她同时也是加拿大女王、澳大利亚女王、新西兰女王、巴巴多斯女王、所罗门群岛君主、牙买加女王和英联邦(52个成员国)的最高元首。这一现象最能用来说明英国( )
A.女王拥有较大权力 B.殖民掠夺的历史
C.世界影响力的增强 D.君主传统的延续
【答案】B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女王拥有较大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她同时也是加拿大女王、澳大利亚女王、新西兰女王、巴巴多斯女王、所罗门群岛君主、牙买加女王和英联邦(52个成员国)的最高元首”可知,充分体现了英国在近代历史上的殖民掠夺信息,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英国世界影响力增强的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英国殖民掠夺的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7.有学者认为,英国对日政策在七七事变后由绥靖政策转变为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但事实上,1938年英国向日本的出口物资中军用物资占17%,其出口总额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0.79%,而这期间英国却拒绝向中国提供财政援助。英国的做法是为了( )
A.避免战争形势恶化 B.联合美国引火苏联
C.维持亚洲均势局面 D.通过妥协保全自身
【答案】D
【知识点】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英国的妥协政策纵容日本的侵略行为,恰恰会使战争形势恶化,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未涉及美国与苏联,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亚洲局面已失衡,纵容日本略侵行为只会加剧局面失衡,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英国对日政策......转变为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但1938年英国向日本的出口物资中军用物资占17%......却拒绝向中国提供财政援助”可知,英国并未真正地援助中国抵抗日本,这实际上是绥靖政策的延续,说明英国为维护其自身利益,实行保全自身对日妥协的政策,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8.1951年出版的美国文学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一位想做麦田守望者的中学生霍尔顿,只身在纽约的繁华街区游荡时所经历的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梦想破灭的心路历程。由此可知,该书意在( )
A.剖析冷战态势下人们的矛盾心理
B.唤起民众对战后家园重建的信心
C.揭示二战后美国社会的道德危机
D.反映美国由繁荣走向衰落的现实
【答案】C
【知识点】“二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冷战态势下人们的矛盾心理并非作品集中反映的问题,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该书并非意在唤起民众对战后家园重建的信心,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麦田里的守望者》侧重描述的是主人公在繁华的纽约从憎恶虚伪到屈从现实的心路历程。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说明该书意在揭示战后美国社会的道德危机,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反映美国由繁荣走向衰落的现实,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9.印度国大党激进派领袖提拉克用古印度典籍《薄伽梵歌》论证民族派政治纲领的合理性,认为宗教是民族历史的依托,利用庆祝宗教节日对民众教化。提拉克的做法( )
A.增强了印度的民族独立意识 B.开启了印度民族抗英的斗争
C.沉重打击了印度的种姓制度 D.表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A
【知识点】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论证民族派政治纲领的合理性”“宗教是民族历史的依托,利用庆祝宗教节日对民众教化”可知,提拉克引用古代印度典籍《薄伽梵歌》的这一做法是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了印度的民族独立意识,引导民众参加民族解放运动,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早在19世纪中期印度爆发起义,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涉及印度的种姓制度的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初孟买工人大罢工是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0.20世纪90年代英国曾实行“青年新政”:年龄在18~24岁,处于失业状态并申领求职者津贴连续6个月者,必须在政府提供的四个项目(即为期6个月的国家补贴就业或创业;全日制教育或培训;环卫工作和公益部门工作)中选择一个,这项政策主要针对( )
A.“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B.经济危机的恶化
C.国民文化素质整体下降 D.生态环境的破坏
【答案】A
【知识点】“福利国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题干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处于失业状态的青壮年如果申领了求职者津贴连续6个月必须进行就业或创业、教育或培训、工作,这一政策主要是针对高福利政策降低工作积极性的弊端,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此时英国并没有经济危机的恶化,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虽然有教育和培训,但并不是因为国民素质问题,而是高福利问题,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并未涉及生态环境的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福利国家的弊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1.1964年,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1969年,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勃兰特上台后主张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这能够反映(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被冲破 B.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C.国际社会主义影响力扩大 D.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
【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在20世纪60时代并没有被冲破,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并没有反映出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有所改善,国家利益是影响国家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说明国际社会主义的影响力扩大,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西欧一些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改善,不能反映出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到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1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全球第一。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6579亿千克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国( )
A.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B.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C.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D.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体现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不符合主旨,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全球第一,中国交通事业发展,农业现代化等,充分说明了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标志着我国初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3.不结盟运动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反对富国剥削穷国,要求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正是不结盟运动的本质和灵魂,也是它的伟大作用和意义之所在。下面有关不结盟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始终是不结盟运动的重要成员国
B.不结盟运动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力量
C.不结盟运动兴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
D.不结盟运动冲击两极格局,导致多极格局形成
【答案】C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不结盟国家并不一定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不结盟运动兴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多极化格局在不断演变,并未形成,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不结盟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4.(2019·成都模拟)1985年3月,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该论断( )
A.表明结伴不结盟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B.揭示了世界经济不平衡加剧的现象
C.源自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显著进步
D.预见了东西方冷战行将终结的命运
【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材料中“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是指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是指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平衡的现象,故B项正确。
“结伴不结盟”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原则,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
材料中论述的是美苏争霸以及经济发展问题,与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材料并不能看出邓小平预测了美苏冷战结束的信息,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得出。
35.2022年5月9日,俄罗斯于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在俄罗斯与西方支持的乌克兰交战激烈之时,阅兵有何现实意义( )
A.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B.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C.激励俄国人民夺取胜利 D.彻底打败乌克兰
【答案】C
【知识点】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不符合题意,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铭记历史,不忘国耻”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在俄罗斯与西方支持的乌克兰交战激烈之时”联系所学可知,5月9日是欧洲反法西斯胜利日,在西方国家极力支持乌克兰与俄罗斯交战之时,俄罗斯举行阅兵仪式,意外激励俄国人民夺取战争的胜利,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战争不仅是打败乌克兰,还要粉碎西方国家的企图,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局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本卷包括2道大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总分30分
36.南亚与美洲的文化
史料一 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通的《吠陀经》即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口头代代相传而留存下来,由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词逐音地熟记。作为这一宝贵遗产的保管人和传送者,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坚持并实施自己的主张。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佛教到12世纪末,也就是穆斯林土耳其人到达之时,它仅存在于少数几个地方,并处于没落状态。这一伟大的宗教运动从其诞生地反常地消失的一个原因是,它未能为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危机做好准备,未能为出生、结婚、去世和俗人生活中其他一些关键性的转变提供种种仪式。对比之下,婆罗门则准备好自己的种种礼仪。这一事实保证他们尽管遭到改革者们的攻击却仍能生存下去。此外,更重要的是,婆罗门自己也从事改革。他们在富于哲理性的经典《奥义书》中,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向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三 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也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如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发生“犁庭扫穴”的大灾变。
——摘编自林大雄《玛雅的智慧》
(1) 材料一反映出印度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什么?说明印度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 材料二反映出佛教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
【答案】(1)社会基础:种姓制度。主要特征:宗教色彩浓厚,文化靠口头传播,创造了精美的史诗。
(2)没能为世俗生活提供种种仪式;婆罗门教的冲击;自身缺乏改革。
(3)原因:气候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疫病流行导致人口减少;外族侵略与破坏。
【知识点】古代印度文明;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1)设问是指出印度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说明印度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社会基础:根据材料“婆罗门”“《吠陀经》”“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坚持并实施自己的主张”可知,种姓制度。主要特征:根据材料“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通的《吠陀经》即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口头代代相传而留存下来,由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词逐音地熟记”可知,宗教色彩浓厚,文化靠口头传播,创造了精美的史诗。
(2)设问是分析佛教衰落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这一伟大的宗教运动从其诞生地反常地消失的一个原因是,它未能为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危机做好准备,未能为出生、结婚、去世和俗人生活中其他一些关键性的转变提供种种仪式”可知,没能为世俗生活提供种种仪式;根据材料“对比之下,婆罗门则准备好自己的种种礼仪。这一事实保证他们尽管遭到改革者们的攻击却仍能生存下去”可知,婆罗门教的冲击;根据材料“更重要的是,婆罗门自己也从事改革。他们在富于哲理性的经典《奥义书》中,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向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可知,自身缺乏改革。
(3)设问是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原因:根据材料“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可知,气候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根据材料“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也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可知,疫病流行导致人口减少;根据材料“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如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发生‘犁庭扫穴’的大灾变”可知,外族侵略与破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印度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理解印度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理解佛教衰落的主要原因,理解玛雅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国际贸易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商品流通、贸易往来、货币支付等活动,遍及五大洲。例如,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在此时兴起,由于菲律宾群岛当年较为落后和贫瘠,其主要贸易商品来源于周边的中国、日本、印度等地,其中又以中国商品为最多。中国所产的手工业产品价廉物美,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的日用消费需求,还可以运往美洲赚取高额利润,因此菲律宾便成为中国与拉美贸易的中转站。另外马尼拉为更多种类的贸易提供了便利,由于日本人被禁止进入中国境内,这里甚至成了“唯一一个允许中日两国人民在阳光下交换丝绸和白银的地方”。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得以最终确立,市场的扩大势必促进社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世界市场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冲击着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加速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孕育和成长。
——摘编自孙明《概述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经济意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有些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资金匮乏,技术比较落后等,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在21世纪,以信息革命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集中的趋势加强,而发达国家则更加注重发展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日益加快。
——摘编自张文红《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原因,并说明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答案】(1)原因:西欧殖民扩张,西班牙确立了在菲律宾的统治;菲律宾地理位置优越;菲律宾经济落后不能满足殖民者的需求;中国手工业发达,且对菲律宾商贸往来频繁;明朝中后期的抗倭斗争,限制与日本的贸易。(任答两点即可)历史作用:有利于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言之有理即可)
(2)影响: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了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增强;易遭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冲击;易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任答三点,积极、消极方面都有涉及)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原因,并说明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作用。原因:根据材料“由于菲律宾群岛当年较为落后和贫瘠,其主要贸易商品来源于周边的中国、日本、印度等地,其中又以中国商品为最多”可知,菲律宾经济落后不能满足殖民者的需求;根据材料“中国所产的手工业产品价廉物美,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的日用消费需求,还可以运往美洲赚取高额利润,因此菲律宾便成为中国与拉美贸易的中转站”可知,中国手工业发达,且对菲律宾商贸往来频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殖民扩张,西班牙确立了在菲律宾的统治,菲律宾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作用:根据材料“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得以最终确立,市场的扩大势必促进社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知,有利于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根据材料“世界市场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冲击着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加速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孕育和成长”可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2)设问是说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影响:根据材料“发展中国家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可知,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根据材料“有些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可知,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根据材料“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可知,发展中国家易遭受经济波动的冲击;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以复兴增强,也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理解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吉林省长春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高一下·钦州月考)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确认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亚里士多德旨在强调( )
A.民主政治对公民的作用 B.城邦对人民个人的重要性
C.公民集体意识的重要性 D.雅典民主是所有人的民主
2.(2023高一下·钦州月考)小亚细亚每年冬季的某个假日,来自土耳其各地的骆驼同赴此地,人们载歌载舞,迎接一只只妆点鲜艳的动物战士,它们将出征一场其实无关胜负的战役。下列和小亚细亚这块土地有密切关系的选项是( )
①欧亚传统商路受阻,促使新航路开辟
②赫梯人掌握冶铁技术
③小麦、大麦最早培育种植
④粟的培育种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古巴比伦王国曾出台了诸多针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掺假伪造等不正当竞争现象的法律条文。如《汉谟拉比法典》第108条明确规定:“倘卖酒妇不受谷以为西克拉之费,而按超重的砝码收银,而西克拉之定率量比之谷物之定率量为低,则此卖酒妇应被检举。”这说明古巴比伦( )
A.立法思想保护着平民利益
B.法理内涵得到了有效补充和完善
C.市场管理注重物权的保护
D.国家治理利于强化法律的适用性
4.(2023·黄山一模)在希腊化时代,通俗希腊语成为通行的混合语言,城市中的上流阶级,不管是何种出身和文化背景,都希望被人视为标准的希腊人。他们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 )
A.希腊民主政治的广泛影响 B.政权更迭带来的连锁反应
C.基督教在当地传播的需要 D.经济发展弘扬了人文精神
5.(2023高一下·高坪月考)阿摩利人是来自两河流域西部的叙利亚地区的游牧部落,进入两河流域的乌尔第三王朝后,他们很快掌握了阿卡德楔形文字,于是得以从事信使、商人、牧羊人等各种职业,甚至担任政府的高级官吏。很多阿摩利人还通过服兵役的方式,成为乌尔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摩利人的这些转变( )
A.反映了古巴比伦农耕文明的高度繁荣
B.增进了其对两河流域文化的认同感
C.凸显了两河流域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D.体现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封闭性
6.波斯帝国的创立者居鲁士在奴隶制盛行的时代,却宣布奴隶制非法。他经常邀请大官僚、将领、贵族商议大政方针,他认为多数服从少数的原则会导致统治者的傲慢与暴政,而少数人的权力会由于多数人的暴政而受到损害。由此可见( )
A.居鲁士奉行开明的统治政策 B.波斯沿袭了希腊的城邦民主制
C.居鲁士强调民众的权力至上 D.波斯帝国的权力制约机制完善
7.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下列哪一选项反映该官员的主张(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注意有选择性地对外学习
C.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D.认为本国习俗比华夏文明
8.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下列对日本古代历史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武士集团崛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B.效仿唐朝制度,将地方划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C.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宗教大权
D.诞生了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9.美国学者指出“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这些“较高的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
①玛雅文化 ②大津巴布韦文化 ③阿克苏姆文化 ④阿兹特克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0.恩格斯曾如此描述:在中世纪每一个西欧国家,"国王是整个封建等级制度的最上级,是附庸不能撇开不要的最高首脑,同时他们又不断地反叛这个最高首脑"。中世纪西欧的这一现象( )
A.打破了基督教会的精神独裁 B.表明国王是最高专制统治者
C.不利于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 D.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11.(2023·乌兰察布模拟)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这说明,中世纪英国议会的发展( )
A.实现了权力中心转移 B.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C.市民掌握议会主导权 D.剥夺了封建贵族的权利
12.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很早就走上殖民扩张之路,关于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496年在海地建立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
B.在巴西设置总督,由国王任命,治理巴西
C.西班牙在殖民地设置几个总督辖区进行管理
D.总督代表国王行使军事、行政和司法的最高权力
13.11世纪到15世纪末,欧洲居民赖以生存的粮食主要是小麦、大麦、燕麦、栗子等。而15世纪末到16世纪,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马铃薯、甘薯等被带到欧洲,补充了欧洲食物原料的不足。材料说明( )
A.欧洲农业生产力进步解决了粮食问题
B.高产作物引进推动欧洲人口急剧增长
C.世界联系加强丰富了欧洲的食物结构
D.欧洲居民饮食结构丰富营养摄入均衡
14.1418年,葡萄牙亨利王子创设地理研究院,网罗各地学者,包括地理学者、制图学者、数学家、天文学家以及会各种语言的专家。这些人里,有基督教、犹太人和穆斯林。他的这种做法( )
A.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B.深受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C.直接促成环球航行开展 D.增加葡萄牙的贸易机会
15.(2023高二上·辽宁开学考)1760年前后,英国贵族地主阶级中掀起“忠君爱国”的王政思潮。托利党领袖博林布洛克在《爱国君主思想》一文中反对“篡权”的内阁与政党,“党派是一种政治罪恶”,君主才是“人民的中心”。在此思潮影响下,乔治三世扩大君主权力。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宪政道路曲折复杂 B.启蒙运动尚未展开
C.两党竞争十分激烈 D.资产阶级实力弱小
16.瑞士宗教改革家慈温利认为:“每个人都要依靠内在的启示对圣经的意义作出自我解释,任何人为的东西都不能充当个人与圣道之间的中介……获救是灵魂的体验,不在于理性思辨和语言表达。”这一主张( )
A.颠覆了人与上帝间的传统关系 B.强调灵魂获救靠自己信仰
C.促使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D.保留了中世纪天主教残余
17.19世纪90年代,德国宰相霍亨洛熙称:“南德自由主义无力对抗容克。他们人数太多,太强大,王室和军队站在他们一边。”1903年,巴伐利亚外交官在一份报告中说,想同帝国议会自由派合作的宰相,将不得不从重新配置整个普鲁士行政机构开始。因为,邦议会和县长们将拒绝执行他们所反对的政策。这表明( )
A.容克贵族的统治引发普遍不满 B.帝国议会的政治权威显著增强
C.德意志帝国政治建设的保守性 D.德国议会对内阁监督权力有限
18.马克思所描述的未来理想中,社会广大劳动者共同占有物质生产资料,大家都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阶级没有了,国家没有了,人与人关系的阶级划分也随之消失了,人是有着独立性和个性的独立个体,人与人之间是完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这一设想( )
A.弱化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B.深刻反思了现存的社会制度
C.催生了个人主义思潮兴起 D.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空想性
19.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国民议会发起对公社的指控调查,指控把工人阶级比喻为"蛮人"。宣称:"法国来自社会底层的‘蛮人’们不仅攻击财产、家庭等一切社会的古老基础,而且抨击上帝的存在、灵魂的不朽,意欲摧毁道德之城。”这可以用来佐证巴黎公社( )
A.践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原则 B.力图构建全新的政权模式
C.瓦解了法国传统社会基础 D.摆脱了宗教对人们的束缚
20.19世纪初,在美国工人运动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认为,女性在工厂务工有损妇女形象,并丧失了家庭责任感和道德感。男工往往以男性气概和家庭地位为依据向资本家提出工资诉求。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工人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B.传统社会结构瓦解
C.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断下降 D.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21.欧洲对非洲的殖民侵略始于16世纪。到18世纪末为止,欧洲人直接侵占的地区仅占非洲总面积的3%,到1790年,整个非洲大陆的欧洲居民不超过25000人。但从1881年开始,欧洲瓜分非洲的速度迅速提升,到1914年只剩下两个非洲国家保持独立。这( )
A.加剧了欧美列强殖民地争夺
B.导致了欧洲工业劳动力大量缺失
C.激发了非洲的民族反抗运动
D.促进了非洲奴隶制种植园的发展
22.20世纪20年代,拉美国家的知识分子,政治家和艺术家提出了拉美民族认同的根源应该在印第安文化中寻找这一思想。它倡导恢复印第安人的价值和习惯,并要求通过社会改革提高印第安人的地位,以便将他们纳入国家发展的计划。这些主张旨在( )
A.反抗欧美国家的殖民侵略 B.增强拉美国家的文化独立性
C.保障印第安人的政治权利 D.顺应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潮流
23.19世纪中期,一位美国官员做出如下预见:“一个时代将要到来,人类将成为一家人,我们盎格鲁-凯尔特-诺曼的卓越血统将领导各国走向这一结果........这一伟大的邦联将最终环绕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这反映了( )
A.邦联制依然是美国人的政治追求
B.西方中心主义者的种族优越感
C.工业革命推动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D.世界政治经济中心转移至美国
24.列宁于1913年5月7日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对20世纪初的这场新的革命风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并称之为“亚洲的觉醒”。“亚洲的觉醒”主要指的是( )
A.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亚洲国家进行联合斗争
C.追求民族独立发展民族工业 D.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5.19世纪晚期,印度国大党领袖班纳吉要求“在印度实行代议制责任制政府”;中国维新派开启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埃及祖国党也提出了实行宪政的主张。这反映出该时期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
A.救亡图存与借鉴西方文明相结合
B.以暴力手段实现民族独立
C.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D.形成了联合斗争的新局面
26.2022年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去世,她同时也是加拿大女王、澳大利亚女王、新西兰女王、巴巴多斯女王、所罗门群岛君主、牙买加女王和英联邦(52个成员国)的最高元首。这一现象最能用来说明英国( )
A.女王拥有较大权力 B.殖民掠夺的历史
C.世界影响力的增强 D.君主传统的延续
27.有学者认为,英国对日政策在七七事变后由绥靖政策转变为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但事实上,1938年英国向日本的出口物资中军用物资占17%,其出口总额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0.79%,而这期间英国却拒绝向中国提供财政援助。英国的做法是为了( )
A.避免战争形势恶化 B.联合美国引火苏联
C.维持亚洲均势局面 D.通过妥协保全自身
28.1951年出版的美国文学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一位想做麦田守望者的中学生霍尔顿,只身在纽约的繁华街区游荡时所经历的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梦想破灭的心路历程。由此可知,该书意在( )
A.剖析冷战态势下人们的矛盾心理
B.唤起民众对战后家园重建的信心
C.揭示二战后美国社会的道德危机
D.反映美国由繁荣走向衰落的现实
29.印度国大党激进派领袖提拉克用古印度典籍《薄伽梵歌》论证民族派政治纲领的合理性,认为宗教是民族历史的依托,利用庆祝宗教节日对民众教化。提拉克的做法( )
A.增强了印度的民族独立意识 B.开启了印度民族抗英的斗争
C.沉重打击了印度的种姓制度 D.表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0.20世纪90年代英国曾实行“青年新政”:年龄在18~24岁,处于失业状态并申领求职者津贴连续6个月者,必须在政府提供的四个项目(即为期6个月的国家补贴就业或创业;全日制教育或培训;环卫工作和公益部门工作)中选择一个,这项政策主要针对( )
A.“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B.经济危机的恶化
C.国民文化素质整体下降 D.生态环境的破坏
31.1964年,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1969年,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勃兰特上台后主张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这能够反映(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被冲破 B.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C.国际社会主义影响力扩大 D.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
32.到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1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全球第一。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6579亿千克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国( )
A.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B.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C.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D.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33.不结盟运动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反对富国剥削穷国,要求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正是不结盟运动的本质和灵魂,也是它的伟大作用和意义之所在。下面有关不结盟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始终是不结盟运动的重要成员国
B.不结盟运动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力量
C.不结盟运动兴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
D.不结盟运动冲击两极格局,导致多极格局形成
34.(2019·成都模拟)1985年3月,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该论断( )
A.表明结伴不结盟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B.揭示了世界经济不平衡加剧的现象
C.源自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显著进步
D.预见了东西方冷战行将终结的命运
35.2022年5月9日,俄罗斯于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在俄罗斯与西方支持的乌克兰交战激烈之时,阅兵有何现实意义( )
A.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B.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C.激励俄国人民夺取胜利 D.彻底打败乌克兰
二、本卷包括2道大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总分30分
36.南亚与美洲的文化
史料一 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通的《吠陀经》即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口头代代相传而留存下来,由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词逐音地熟记。作为这一宝贵遗产的保管人和传送者,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坚持并实施自己的主张。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佛教到12世纪末,也就是穆斯林土耳其人到达之时,它仅存在于少数几个地方,并处于没落状态。这一伟大的宗教运动从其诞生地反常地消失的一个原因是,它未能为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危机做好准备,未能为出生、结婚、去世和俗人生活中其他一些关键性的转变提供种种仪式。对比之下,婆罗门则准备好自己的种种礼仪。这一事实保证他们尽管遭到改革者们的攻击却仍能生存下去。此外,更重要的是,婆罗门自己也从事改革。他们在富于哲理性的经典《奥义书》中,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向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三 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也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如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发生“犁庭扫穴”的大灾变。
——摘编自林大雄《玛雅的智慧》
(1) 材料一反映出印度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什么?说明印度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 材料二反映出佛教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国际贸易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商品流通、贸易往来、货币支付等活动,遍及五大洲。例如,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在此时兴起,由于菲律宾群岛当年较为落后和贫瘠,其主要贸易商品来源于周边的中国、日本、印度等地,其中又以中国商品为最多。中国所产的手工业产品价廉物美,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的日用消费需求,还可以运往美洲赚取高额利润,因此菲律宾便成为中国与拉美贸易的中转站。另外马尼拉为更多种类的贸易提供了便利,由于日本人被禁止进入中国境内,这里甚至成了“唯一一个允许中日两国人民在阳光下交换丝绸和白银的地方”。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得以最终确立,市场的扩大势必促进社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世界市场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冲击着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加速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孕育和成长。
——摘编自孙明《概述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经济意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有些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资金匮乏,技术比较落后等,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在21世纪,以信息革命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集中的趋势加强,而发达国家则更加注重发展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日益加快。
——摘编自张文红《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原因,并说明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我们确认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说明公民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强调公民的集体意识,C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意在说明公民对城邦的作用,不是民主对公民的作用,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公民对城邦的重要性,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只是公民的民主,并不是所有人的民主,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我们确认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及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进行分析。
2.【答案】A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波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来自土耳其各地的骆驼同赴此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后,欧亚传统商路受阻,促使新航路开辟,赫梯曾统治土耳其地区,赫梯人掌握冶铁技术,西亚地区最早培育种植了小麦、大麦,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培育了粟,因此④符合题意,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西亚文明、波斯帝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来自土耳其各地的骆驼同赴此地”及古代西亚、波斯帝国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3.【答案】D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论及对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管理,而非交易中的契约精神,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说明古巴比伦国家治理利于强化法律的适用性,无法体现“补充和完善”,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调节市场交易过程而非保护物权,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古巴比伦法典中的有关法律条文是基于现实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制定,如对酒类交易中随意增加称重砝码的管理,这种具体的治理规定丰富了古巴比伦自然法,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B
【知识点】“希腊化时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学术界常常把希腊文化在地中海地区和中东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称为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中近东历史时期,期间建立的中近东国家大多在政治、文化、风俗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古希腊文明影响,材料信息“通俗希腊语成为通行的混合语言”,上流阶级“不管是何种出身和文化背景”“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这些现象体现了政权更迭促使希腊文化的影响加深,B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希腊文化在生活方面的影响,没有体现民主政治的影响,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基督教,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的发展,人文精神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价值,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希腊化时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通俗希腊语成为通行的混合语言”、“他们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
5.【答案】B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他们很快掌握了阿卡德楔形文字,于是得以从事信使、商人、牧羊人等各种职业,甚至担任政府的高级官吏。很多阿摩利人还通过服兵役的方式,成为乌尔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摩利人学习并逐步掌握了乌尔王朝的文化和服兵役,增进了其对两河流域文化的认同感,B项正确;
材料无法反映古巴比伦农耕文明的高度繁荣,A项错误;
材料只提到两河流域文化,不属于多元文化,C项错误;
阿摩利人吸收两河流域文化,说明其文明的开放型,而非封闭性,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西亚文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他们很快掌握了阿卡德楔形文字,于是得以从事信使、商人、牧羊人等各种职业,甚至担任政府的高级官吏。很多阿摩利人还通过服兵役的方式,成为乌尔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古代西亚文明的交流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波斯帝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波斯帝国的创立者居鲁士在奴隶制盛行的时代,却宣布奴隶制非法”,可以看出居鲁士反对实行奴隶制,同时注重协调和照顾各方面的利益,体现了居鲁士奉行开明的统治政策,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波斯建立的不是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制,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民众的权力状况,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波斯帝国的权力制约机制状况,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波斯帝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B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可知,反映的是朝鲜某大臣主张学习中华文化,但是应该有选择性地对外学习,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注意有选择性地对外学习,而非全盘学习,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其对藩属地位的承认,C项错误;
该大臣主张有选择性地学习中华文化,并不是比较朝鲜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好坏,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在这种体制下,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将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古代印度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代日本幕府统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B
【知识点】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文化、印加文化、阿兹特克文化,①④正确;大津巴布韦文化、阿克苏姆文化属于非洲文化,②③不符合材料。故B正确,排除ACD;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古代美洲文明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C
【知识点】封君封臣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的欧洲没有打破基督教的精神独裁,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会始终处于精神独裁地位,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提及“国王是整个封建等级制度的最上级”,并不能判断国王是否为最高专制统治者,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国王虽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最上级(领主),但遭遇其附庸(封臣)的不断反叛,这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的西欧国家走向政治统一,也不利于当时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民族国家”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封君封臣制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B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中古西欧的议会君主制与《大宪章》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权力中心的转移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中心,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体现的是中世纪英国议会的成员构成发生变化,并且影响到了王权的发展,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市民并未掌握议会主导权,与史实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的议会并未剥夺封建贵族的权利,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B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西班牙1496年在海地建立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而不是西班牙,巴西以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故B符合题意;
C、结合所学知识,西班牙在殖民地设置几个总督辖区进行管理,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西班牙总督代表国王行使军事、行政和司法的最高权力,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解决了粮食问题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外来物种的引进并非欧洲农业生产力的进步,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欧洲人口的急剧增长,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5世纪末到16世纪,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马铃薯、甘薯等被带到欧洲,补充了欧洲食物原料的不足”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农作物品种的引进补充了其食物原料的不足,世界联系加强丰富了欧洲的食物结构,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营养摄入均衡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换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近代科学的兴起,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展现的是地理大发现的背景,而不是影响,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首次环球航行,材料不能直接促成环球航行开展,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418年,葡萄牙亨利王子创设地理研究院,网罗各地学者, 包括地理学者、制图学者、数学家、天文学家以及会各种语言的专家。 ”可知,亨利王子的做法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增加葡萄牙的贸易机会,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A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在法律上初步确立,而材料出现反对内阁与政党代表的民主政治,主张君主专制独裁,是一种倒退的思潮, 乔治三世扩大君主权力反映出当时英国宪政的道路曲折复杂,A正确;
17世纪初, 英国已经开展了启蒙运动,B错误;
材料只提及托利党 ,未有两党竞争的反映,C错误;
1760年前后, 英国资产阶级实力弱小不符合史实,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本质类材料选择题。时空是 1760年前后的英国,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1760年前后是个重要的时间信息,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
16.【答案】B
【知识点】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仍然强调信仰上帝,并未颠覆两者关系,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任何人为的东西都不能充当个人与圣道之间的中介……获救是灵魂的体验”可知,人人都可以与上帝对话,无需中介,与上帝对话的方式就是信仰上帝,虔诚的信仰才是解救之道,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能得出人人都解放的结论,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旨并不是天主教残余,而是强调宗教改革,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宗教改革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C
【知识点】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反映了容克贵族在政坛中的统治地位,无法体现社会普遍不满,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想同帝国议会自由派合作的宰相,将不得不从重新配置整个普鲁士行政机构开始”表明帝国议会的权威性并没有明显增加,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南德自由主 义无力对抗容克”“王室和军队站在他们一边”“想同帝国议会自由派合作的宰相,将不得不从重新配置整个普鲁士行政机构开始”可知,容克贵族在德国政坛中居于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无力与其对抗,这反映了德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保守性和不彻底性,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涉及德国议会对内阁的监督,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未表明对阶级斗争的态度,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马克思在对现存制度中的私有制导致的阶级矛盾等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在他的思想中描绘了未来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没有阶级划分,人格平等等内容,是对现存社会制度深刻反思的结果,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看不出这一设想与个人主义的关系,而是对制度的反思,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具备空想性,而是科学的理论,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马克思在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答案】B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巴黎公社进行的并非社会主义革命,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示为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国民议会对公社的调查指控"‘蛮人’们不仅攻击财产、家庭等一切社会的古老基础,而且抨击上帝的存在、灵魂的不朽,意欲摧毁道德之城”,恰恰说明公社力图构建全新的政权模式,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法国大革命瓦解了法国传统社会基础”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意欲摧毁道德之城”并没有提到结果如何,所以“摆脱了宗教对人们的束缚”表述不当,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巴黎公社运动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题干在19世纪初的工人运动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认为女性在工厂工作有损妇女形象,他们向资本家提出工资诉求的依据是男性气概和家庭地位,说明此时期工人运动中工人的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初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改变,但没有达到瓦解的程度,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男性以女性在工厂务工有损妇女形象作为斗争的理由,但没有体现女性社会地位的下降。伴随着女性大量进入工厂,经济地位的提升推动了社会地位的提升,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体现的是男性工人向资本家提出诉求,没有体现贫富分化的加剧,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1.【答案】C
【知识点】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在非洲的殖民地争夺主要在欧洲国家之间展开,美国参与较少,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欧洲人口增长较快,移民非洲的欧洲人数量不多,并未出现工业劳动力大量缺失的情况,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表明19世纪后期开始欧洲列强加快了侵略和瓜分非洲的步伐,根据所学知识,这激发了非洲的民族反抗运动,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突出的事件,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列强对殖民地的侵略方式逐渐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且当时奴隶制种植园主要是在美洲,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方列强瓜分非洲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答案】B
【知识点】欧洲殖民者对被殖民地区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所讲述的是要增强拉美国家的文化独立性,并未涉及反抗欧美国家殖民侵略的内容,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它倡导恢复印第安人的价值和习惯,并要求通过社会改革提高印第安人的地位,以便将他们纳入国家发展的计划”,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所以拉美很多国家寻求独立,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未涉及到提高印第安人的政治权利,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题干要求的是文化的独立性,顺应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潮流不符合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欧洲殖民者对美洲文化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3.【答案】B
【知识点】欧洲殖民者对被殖民地区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美国已经是联邦制,材料中的邦联强调对世界的统治,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人类将成为一家人,我们盎格鲁-凯尔特-诺曼的卓越血统将领导各国走向这一结果”可知,美国人欧美白人具有领导世界的天职,具有种族优越感,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世界经济中心才转移至美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文化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4.【答案】C
【知识点】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亚洲觉醒在中国的体现是辛亥革命的爆发,而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期间,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亚洲国家并未进行联合斗争,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亚洲各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加强,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古老的亚洲开始觉醒,他们的目标是追求民族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初的亚洲革命运动不仅是民主革命,还是民族革命,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5.【答案】A
【知识点】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非洲的抗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晚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印度、中国和埃及等国的资产阶级建立政党,提出立宪和政治民主等西方思想的主张,这反映出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将救亡图存和借鉴西方文明相结合,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以暴力手段争取民族独立的信息,B项错误;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C项错误;
19世纪晚期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并未形成联合斗争的局面,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亚洲的觉醒和非洲的抗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紧扣亚非国家民族危机大背景,联系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目的和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6.【答案】B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女王拥有较大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她同时也是加拿大女王、澳大利亚女王、新西兰女王、巴巴多斯女王、所罗门群岛君主、牙买加女王和英联邦(52个成员国)的最高元首”可知,充分体现了英国在近代历史上的殖民掠夺信息,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英国世界影响力增强的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英国殖民掠夺的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7.【答案】D
【知识点】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英国的妥协政策纵容日本的侵略行为,恰恰会使战争形势恶化,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未涉及美国与苏联,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亚洲局面已失衡,纵容日本略侵行为只会加剧局面失衡,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英国对日政策......转变为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但1938年英国向日本的出口物资中军用物资占17%......却拒绝向中国提供财政援助”可知,英国并未真正地援助中国抵抗日本,这实际上是绥靖政策的延续,说明英国为维护其自身利益,实行保全自身对日妥协的政策,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8.【答案】C
【知识点】“二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冷战态势下人们的矛盾心理并非作品集中反映的问题,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该书并非意在唤起民众对战后家园重建的信心,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麦田里的守望者》侧重描述的是主人公在繁华的纽约从憎恶虚伪到屈从现实的心路历程。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说明该书意在揭示战后美国社会的道德危机,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反映美国由繁荣走向衰落的现实,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9.【答案】A
【知识点】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论证民族派政治纲领的合理性”“宗教是民族历史的依托,利用庆祝宗教节日对民众教化”可知,提拉克引用古代印度典籍《薄伽梵歌》的这一做法是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了印度的民族独立意识,引导民众参加民族解放运动,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早在19世纪中期印度爆发起义,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涉及印度的种姓制度的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初孟买工人大罢工是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0.【答案】A
【知识点】“福利国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题干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处于失业状态的青壮年如果申领了求职者津贴连续6个月必须进行就业或创业、教育或培训、工作,这一政策主要是针对高福利政策降低工作积极性的弊端,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此时英国并没有经济危机的恶化,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虽然有教育和培训,但并不是因为国民素质问题,而是高福利问题,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并未涉及生态环境的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福利国家的弊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1.【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在20世纪60时代并没有被冲破,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并没有反映出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有所改善,国家利益是影响国家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说明国际社会主义的影响力扩大,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西欧一些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改善,不能反映出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体现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不符合主旨,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全球第一,中国交通事业发展,农业现代化等,充分说明了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标志着我国初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3.【答案】C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不结盟国家并不一定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不结盟运动兴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多极化格局在不断演变,并未形成,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不结盟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4.【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材料中“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是指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是指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平衡的现象,故B项正确。
“结伴不结盟”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原则,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
材料中论述的是美苏争霸以及经济发展问题,与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材料并不能看出邓小平预测了美苏冷战结束的信息,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得出。
35.【答案】C
【知识点】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不符合题意,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铭记历史,不忘国耻”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在俄罗斯与西方支持的乌克兰交战激烈之时”联系所学可知,5月9日是欧洲反法西斯胜利日,在西方国家极力支持乌克兰与俄罗斯交战之时,俄罗斯举行阅兵仪式,意外激励俄国人民夺取战争的胜利,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战争不仅是打败乌克兰,还要粉碎西方国家的企图,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局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6.【答案】(1)社会基础:种姓制度。主要特征:宗教色彩浓厚,文化靠口头传播,创造了精美的史诗。
(2)没能为世俗生活提供种种仪式;婆罗门教的冲击;自身缺乏改革。
(3)原因:气候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疫病流行导致人口减少;外族侵略与破坏。
【知识点】古代印度文明;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1)设问是指出印度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说明印度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社会基础:根据材料“婆罗门”“《吠陀经》”“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坚持并实施自己的主张”可知,种姓制度。主要特征:根据材料“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通的《吠陀经》即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口头代代相传而留存下来,由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词逐音地熟记”可知,宗教色彩浓厚,文化靠口头传播,创造了精美的史诗。
(2)设问是分析佛教衰落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这一伟大的宗教运动从其诞生地反常地消失的一个原因是,它未能为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危机做好准备,未能为出生、结婚、去世和俗人生活中其他一些关键性的转变提供种种仪式”可知,没能为世俗生活提供种种仪式;根据材料“对比之下,婆罗门则准备好自己的种种礼仪。这一事实保证他们尽管遭到改革者们的攻击却仍能生存下去”可知,婆罗门教的冲击;根据材料“更重要的是,婆罗门自己也从事改革。他们在富于哲理性的经典《奥义书》中,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向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可知,自身缺乏改革。
(3)设问是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原因:根据材料“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可知,气候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根据材料“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也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可知,疫病流行导致人口减少;根据材料“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如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发生‘犁庭扫穴’的大灾变”可知,外族侵略与破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印度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理解印度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理解佛教衰落的主要原因,理解玛雅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7.【答案】(1)原因:西欧殖民扩张,西班牙确立了在菲律宾的统治;菲律宾地理位置优越;菲律宾经济落后不能满足殖民者的需求;中国手工业发达,且对菲律宾商贸往来频繁;明朝中后期的抗倭斗争,限制与日本的贸易。(任答两点即可)历史作用:有利于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言之有理即可)
(2)影响: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了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增强;易遭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冲击;易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任答三点,积极、消极方面都有涉及)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原因,并说明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作用。原因:根据材料“由于菲律宾群岛当年较为落后和贫瘠,其主要贸易商品来源于周边的中国、日本、印度等地,其中又以中国商品为最多”可知,菲律宾经济落后不能满足殖民者的需求;根据材料“中国所产的手工业产品价廉物美,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的日用消费需求,还可以运往美洲赚取高额利润,因此菲律宾便成为中国与拉美贸易的中转站”可知,中国手工业发达,且对菲律宾商贸往来频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殖民扩张,西班牙确立了在菲律宾的统治,菲律宾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作用:根据材料“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得以最终确立,市场的扩大势必促进社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知,有利于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根据材料“世界市场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冲击着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加速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孕育和成长”可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2)设问是说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影响:根据材料“发展中国家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可知,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根据材料“有些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可知,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根据材料“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可知,发展中国家易遭受经济波动的冲击;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以复兴增强,也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理解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