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阶段性考试
生物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5ABCDD 6-10ADCAD 11-15 DAABD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ABC 17AD 18CD 19D 20AD
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每空1分,共10分)【答案】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食物、天敌、气候等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3) B F 环境容纳 甲 斑头雁
22(每空1分,共8分)【答案】(1) 水平 随机(取样)
(2)次生
(3)管理服务区
(4) 4 信息传递
(5) 环境容纳量/K值 能减轻因过多使用化学农药而引发的环境污染,以及害虫耐药性产生等问题
23(每空2分,共14分)
海参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2) 2488 6.3 不能
(3) 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产量降低
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4)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4(每空2分,共10分)
(1) 生产者(或树和草本植物)
(2) 大型真菌、跳虫 BCD
(3)该生态系统食物网较复杂;松鼠急剧减少后,它在食物链(网)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
(4) c
25(每空2分,共14分)
(1) A 有机物 ①④⑩
(2)次生演替
(3) 15% D+F
(4) BCDE新泰中学2022级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
生物试题 2023年12月
第I卷(共 45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动态模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点a对应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B. 食草动物在第5~20年期间的种群数量大致呈“J”增长
C. 两个种群之间数量的动态变化依赖于负反馈调节
D. 两个种群在相互选择的过程中实现了协同进化
演替阶段 草本植物 种类数/种灌木 乔木
草丛 44 0 0
沙棘林 61 15 8
沙棘阀叶混交林 75 32 15
2. 某地区利用沙棘恢复生态,依次演替的群落类型为草丛、沙棘林、沙棘阔叶混交林,各群落类型中植物组成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属于次生演替
B. 群落优势种始终是草本植物
C. 群落层次增多
D. 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3. 生态学家对某地云杉林中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四种林莺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觅食部位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林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三级消费者 B. 四种林莺在云杉林中处于相同的生态位
C. 栗颊林莺与黄腰白喉林莺之间的竞争强度较弱 D. 不同种类的林莺直接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
4. 下图是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以及在a点之后的三条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之后,I、Ⅱ和Ⅲ三条曲线对应环境条件Ⅱ最适合该种群生存
B.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该种群的数量恒定不变
C.对于呈“J”型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值(当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的大小与种群密度有关
D.捕捞经济鱼类时,其剩余量应控制在K/2左右
5. “稻田养鱼”的生态经济模式是利用稻田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等,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使水稻增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稻田中所有的生物和泥土共同构成了稻田生态系统
B. 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稻田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D. 农民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是为了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更有益的部分
6.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发生的有规律变化属于群落演替
B.初生演替过程中的新的优势物种一般来自其它更高级群落
C.群落演替的速度由群落内外部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
D.群落最终都会演替达到一个与所处环境相适宜的相对稳定状态
7. 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计数
B.为了缩短计数的时长,可以将样品分别培养至特定时间,加甘油冷冻保存,最后在同一时间对所有样品进行计数
C.实验中不同培养时间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D.该实验中酵母菌的增长曲线为S型,且12小时时数量增长最快
8.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产者固定 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 初级消费者摄入 初级消费者同化 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
能量[105J/(m2 a)] 90 42 84 13.5 3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105J/(m2·a)
B.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C. 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105J/(m2 a)
D.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70.5×105J/(m2·a),该能量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9.在“草→兔→鹰”的食物链中,能量流经兔所处营养级的过程如图所示[数字和字母均表示能量值,单位为:J/cm2·a)]。已知草所处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00J(cm2·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圈养兔相比,散养兔的D/B比值较低
B. “C”为用于兔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 草与兔所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
D. 免与鹰之间的信息传递需要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
10.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图可知,季节的更替会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B. 由图可知6-8月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C. 由图推算,该种群出生时间可能在2月底到6月之间
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直接影响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11. 太湖中养殖的草鱼除投放的有机饲料外,还以鱼鳞藻、脆杆藻为食。科研人员对草鱼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a)。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鱼鳞藻、脆杆藻同化的能量 草鱼摄入食物中的能量 草鱼同化饲料中的能量 草鱼粪便中的能量 草鱼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草鱼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120.6 52.8 22.6 ? 3.8 21.2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草鱼粪便中的能量是30.2J/(cm2a)
C.从藻类到草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保留一位小数)
D.减少饲料的投放,使鱼更多地利用藻类,既降低成本,又减轻水体污染
12. 某地长期稳定运行稻田养鸭模式,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鸭取食水稻老黄叶、害虫和杂草等,鸭粪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若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秸秆均还田且其他影响因素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多的肥料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使用更多的农药
C.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完全相同D.该稻田比普通稻田的能量的利用率低
13.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多
B.第6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少
C.第6~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
D.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14.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材料、条件等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应将培养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后盖上盖玻片
B.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避光、趋湿、避高温的特点
C.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应将对照组土壤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D.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若分解者数量太少,则最先出现营养危机的是初级消费者
15.下图是某丘陵山地群落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②分别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决定两者演替方向的因素不同
B.在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和乔木阶段物种组成完全不同
C.在演替过程中,各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保持相对稳定
D.与草本阶段相比,灌草阶段垂直结构更复杂,光能利用率高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原理,调查随退耕年限的变化,群落中不同植物类群的物种数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形成提供了适宜条件
B. 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群落演替主要表现为植物的更替
C. 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群落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
D. 在第二年人工种植乔木,草本植物的物种数的峰值会推迟
17.某生物兴趣小组欲探究温度和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设置了甲、乙、丙3组实验,甲组:培养液10mL、干酵母0. 1g、温度28℃;乙组:培养液10mL、干酵母0. 1g、温度5℃,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进行培养,实验结果如下图,已知c曲线对应于丙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其结果对应于曲线a
B.b曲线对应于乙组,增加培养液后曲线将与a—致
C.丙组处理应为培养液5mL、干酵母0. 1g、温度28℃
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若误用普通盖玻片,结果可能会偏大
18. 下图是某水生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Ⅱ、Ⅲ、Ⅳ代表营养级,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890.0J/(cm2a)
B.该生态系统中第Ⅱ营养级到第Ⅲ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27%
C.第Ⅱ营养级中某些生物既属于初级消费者又属于分解者
D.第Ⅲ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是42.5J/(cm2a)
19 为“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工匠”四小农场是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如图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鸡粪转化成的沼渣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B. 合理控制鸡舍的养殖密度,能提高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该图中存在2条食物链,该图中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 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20.如图表示一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示意图和冬季、夏季有关温度的垂直分布,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水生群落的层次性是由温度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B.动、植物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丁所在位置
C.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水层的优势种群可能不同
D.曲线1、2分别表示夏季和冬季湖泊不同水深温度的垂直分布
第II卷(共 55 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每空1分,共10分)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生活着多种鸟类,其中斑头雁是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
(1)斑头雁每年3月份从越冬地陆续迁徙至青海湖,先在各湿地分散栖息,补充在飞行过程中消耗的体能,然后集中到繁殖地繁殖,整个过程中也伴有不参加繁殖的斑头雁的迁入和迁出活动。据此可知在研究斑头雁的种群数量变化中, 和 (填数量特征)是影响其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影响斑头雁种群数量的环境因素包括 (至少答出两点)。
(2)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调查了青海湖地区的斑头雁种群数量,他们用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在斑头雁产卵期用 法调查产卵量,也用 法直接调查斑头雁个体的种群密度。
(3)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调查过程中的斑头雁和另一种非国家保护鸟类棕头鸥在一段时间内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为参照,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 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 点;追踪调查中发现2005年斑头雁种群数量达到20000只左右后至今,十余年时间里曲线几乎与p重合,说明20000只左右是该地区斑头雁种群的 量;当Nt小于a时,甲、乙中的 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该曲线可能代表的是 (填“斑头雁”或“棕头鸥”)。
22.(每空1分,共8分)呼伦贝尔市积极构建多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对被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人为干扰严重破坏的草地进行保护和恢复。科研人员对保护区内不同功能区的植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自然保护区中禾本科、豆科、菊科等植物星罗密布,那一片片五颜六色的野花点缀在草原上,仿佛一块色彩斑斓的大地毯,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研究人员在用样方法调查该保护区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取样要注意 。
(2)恢复重建区建立后,杜绝了人类在其中的活动,发现物种的丰富度在不断变化,该区域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 演替。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1.05×109 7.50×108 7.20×108
(3)据图1分析,整个保护区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差的功能区是 。
(4)草原上某蝗虫种群摄入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J/(hm2a)]:
该种群同化的能量中只有 %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研究发现群聚激素能使蝗虫由散居型转变成群居型,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5)食草动物的放牧会影响草地蝗虫的物种数。研究人员开展不同放牧模式(放牧区域牛羊数量达到中等放牧强度)对某草地蝗虫及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部分结果如图2、图3和下表所示:
放牧模式 蝗虫物种数 蝗虫总密度(头/m2)
牛放牧 2.92 3.50
羊放牧 3.67 5.22
牛羊混牧 3.36 3.86
休牧 2.58 3.22
表:不同模式下蝗虫物种数和总密度
①放牧区域投放的牛羊数量为中等放牧强度,此数量是依据 估算的。
②不同放牧模式下,生物多样性 与草地蝗虫的物种数和总密度之间的正相关性较密切。
③蝗虫微孢子虫是蝗虫等昆虫的专性寄生生物。与化学农药防治蝗虫相比,使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的优点是: 。
23.(每空2分,共14分)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 表示营养级。
(1)估算海参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__。
(2)图中 M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kJ/(m2 a)。由 M 到 N 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 “不能”)在 M 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3)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造成牡蛎减产,从生物群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
(4)海水立体养殖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依据这一原理进行海水立体养殖的优点是 _________ 。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 。
24.(每空2分,共10分) 图1是某陆地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成分是 。
(2)图1中属于分解者的有 。下列关于分解者的有 。
A.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B.分解者一般是异养生物
C.分解者可能是好氧生物,也可能是厌氧生物
D.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3)松鼠数量急剧减少对枭种群数量变化影响不大,原因可能有 。
(4)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 (填图2中字母)中。
25.(每空2分,共14分)1987年5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特大火灾,使104万公顷的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表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图中A~C代表生态系统的某些生物成分,其中B1为食草动物,①~⑩则代表碳元素流动的相应过程。分析图示可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是 (填字母)。碳元素在A和C之间以 形式流动,图1中碳元素流入大气中的过程有 (填数字)。
(2)发生过火灾后,该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的演替类型属于 。
(3)恢复后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如图2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
①若图中松毛虫摄入能量为2.2×109kJ,A中能量为1.6×109kJ,B中能量为1.2×109kJ,杜鹃同化能量为2.4×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松毛虫到杜鹃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②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 表示(用图中字母写出表达式)。(4)澳大利亚气候干旱而炎热,易发生森林火灾。研究发现在同样恶劣的环境中,桉树能比其他植物抢先一步,在很短时间内重新恢复生机。桉树在森林火灾后更具竞争优势,与它有关的特性可能有 。
A.桉树油脂含量高,易燃
B.桉树恢复快,生长迅速
C.桉树的天敌较少
D.桉树的种子十分坚固,不易发芽,但大火燃烧之后,反而容易发芽
E.过火后,桉树很多枝干依然可以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