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项7 文言文阅读(一)
一、(随州市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⑦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⑧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为政》)
⑨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D.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公大笑乐
C.人不知而不愠 有闻而传之者
D.博学而笃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
2.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的 辨析。A.学过的知识,名词。/原来,副词。 B. 以……为快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高 兴,形容词。C.但是,表转折,连词。/然后,表承接,连词。D.志向,名词。/志向,名词。
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合称为“五经”。
B. 我们现在称三十多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多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多岁为“知天命之年”。
C. 选文中孔子直接表达了对颜回的赞赏,在颜回的身上体现了安贫乐道的君子之风。
D. 孔子在谈到学习方法的时候特别强调复习的重要性,选文第②④则都谈到这个话题。
3.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和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宋代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把《诗经》《尚 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A 项表述不准确。
4.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1)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咸宁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 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选自《狼》)
5.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B. 目似瞑,意暇甚(从容、悠闲)
C.一狼洞其中(躲在洞中)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能有多少)
5.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义的掌握。 C项中“洞”的意思是“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故C项不正确。
6.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而”用法和意 义的辨析。A、B、C三项句子中的“而”都是连词,表转折,意为“却,但是”。D项句子中的“而”是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
B.本故事的主人公是屠户,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赞扬屠户的机智勇敢。
C. “恐前后受其敌”和“狼不敢前”两句中的“前”词性不同。
D. 本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最后一段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7.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和 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狼》一文,作者不仅赞扬 屠户的机智勇敢,而且揭示了狼的贪婪、凶 狠,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 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B项说法不正确。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2)少时,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8.(1)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2)(过了)一会儿, 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三、(仙桃市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杞人忧天》)
9.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屈伸呼吸 未若柳絮因风起 B. 其人舍然大喜 太丘舍去
C. 晓之者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 因往晓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9.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用法和意义的辨析。A. 代词,你。/动词,如,及。B.动词同“释”,解除、消除。励词,舍弃。C.代词, …… 的人。/代词, ……的人。D.代词,指杞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0. 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B.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C.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D.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10.D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申出“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借以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B. 寓言中那位“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很幼稚,是想哄骗杞人,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C. 寓言的特点是篇幅较为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杞人忧天》这篇文言寓言就体现了这些特点,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D. 有人认为“杞人忧天”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如《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11.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 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晓之者”受时代发展 水平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不足,但 “晓之者”是真诚地开导杞人,而不是想哄骗
杞人。B项说法不正确。
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12.(1)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
(2)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 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往晓之 B. 公大笑乐 止增笑耳
C. 陈太丘与友期行 夫君子之行 D. 去后乃至 一狼径去
13.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义的辨析。 A.趁、乘。/于是,就。B.露出愉快的表情, 发出欢喜的声音。/笑料。C. 出行。/行为操守。D.离开。/离开。
1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 即公/大兄无奕/女
C.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D.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14.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 的划分。A项句意为: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 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根据状语前和 主谓之间要停顿的原则,可划分为:谢太傅/ 寒雪日/内集。B项句意为:(谢道韫)是太傅 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根据句意可划分为 即/公大兄无奕/女。D 项句意为:陈元方这 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根据主谓关系和句意可划分为: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15.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雪日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气、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B.【甲】文通过对谢太傅的神态描写和“兄女”身份的补充,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C.【乙】文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D.【乙】文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了主人公陈元方的聪慧,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
15.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由【乙】文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 期日中……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可 知,【乙】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来表现主人公陈元方的聪慧,没有运用心理描写。故D项不正确。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16.(1)他二哥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到了正午时分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五、(昆明市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乙】天资美,不足以为功①,惟矫②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人若志趣不远心不
在焉③虽学无成。 人惰于进道④,无自得达。 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⑤,至从心所欲不逾
矩,方可放下。德薄者,终学不成。
(节选自《张子全书·经学理窟》) 扫码看译文
【注释】①为功:当作成功。②矫:正,纠正。③焉:这里作代词,相当于“之”,此处代学习。④进道:前进 的道路。⑤勉勉:非常尽力(努力)。
17.解释下列加点字。
(1)非淡泊无以明志( ) (2)淫慢则不能励精( )
(3)不足以为功( ) (4)至从心所欲不逾矩( )
17.(1)明确、坚定 (2)振奋
(3)值得 (4)越过
18.下列各项加点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 静以修身 B. 不足以为功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盖以诱敌
18.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以”意义和 用法的辨析。A、C、D三项中的“以”可译为“来,用来”,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是连词。B项中的“以”意为“把、拿”,是介词。
19.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
19.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20.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20.(1)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
(2)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
(2)只有纠正恶习为善行,纠正懒惰为勤奋,才算是成功。
21.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填空。
根据【乙】文尾句,我们可以知道品德与__________的关系。若要培养品德,我们可以采
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甲】文原句回答)的措施。
21.学习 俭以养德
【课外文言文译文】
五、【乙】天资好,不值得把它当作成功, 只有纠正恶习为善行,纠正懒惰为勤奋,才 算是成功。人若是志趣不高远,心思不在学 习上,即使学了也不会成功。如果人在前进 的道路上懒惰,自然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 不是养成美德的君子,就一定要非常勤奋努 力,直到从心所欲而不越过规矩,才可以放
下。品德薄的人,最终学习是不会成功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4张PPT)
人教七上语文
期末复习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2023秋统编七上语文 期末专题复习
7.文言文阅读(一)课内篇
二、专项必刷预测题
三、真题演练卷
1.2022秋武汉市七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2.2022秋黄冈市七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3.2022秋孝感市七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4.2022秋黄石市七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5.2022秋仙桃市七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6.2022秋鄂州市七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四、模拟押题卷
1.2023秋统编七上语文期末模拟押题卷1
2.2023秋统编七上语文期末模拟押题卷2
二、专项必刷预测题
古诗文默写
词语
句子
综合性学习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
古诗词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课内篇
文言文阅读(二)课内外对比阅读
2023秋统编七上语文 期末专题复习
一、基础知识梳理读记练
1.字词
2.古诗文默写
3.文言文梳理读记
4.古诗词鉴赏
5.文学文化常识
6.名著阅读
专项8 文言文阅读(二)
一、(襄阳市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 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 ”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 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 “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⑤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
【注释】①候:探望,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法:效法。⑥动静:行动,行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元方入门不顾( )
(3)久而益敬( ) (4)周公不师孔子( )
1.(1)约定
(2)回头看
(3)更加
(4)学习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 B.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久之,目似瞑 D. 因往晓之
2.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用法的辨 析。题干中的“之”是代词。A.结构助词。B.助 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D.代词。
3.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4.(1)简直不是人啊!和我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
5.两篇选文写的内容都与陈元方有关,请说说【甲】【乙】两文中陈元方各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5.【甲】文通过元方与父亲友人的对话,体现了 他为人方正、讲究诚信等特点。【乙】文通过陈 元方与袁公的问答,表现了他聪明机智、镇定自若等特点。
【课外文言文译文】
一、【乙】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探望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 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 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更加敬重。”袁公说: “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效法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 ”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①,尝乘间②以文字③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 之,自工④。 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 人指摘⑤,多作自能见之。” (节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欧阳文忠公:欧阳修,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②乘间:乘着空儿。③文字:这里指写文章。④工:细致,精巧。⑤指摘:挑出毛病、错误,加以批评。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 多作自能见之 B.不亦乐乎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博学而笃志 D. 如此少有至者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6.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义的辨析。
A.从。/自然。B.快乐。/以……为快乐。C.立志。/志向。D.到。/到。
7.【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
B.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
C.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
D.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
7.B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8.(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
9.(广州市)孔子和欧阳修对于学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体会。
9.孔子强调应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应把学习 和思考结合起来。欧阳修认为学习贵在勤 奋,应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 体会:我们 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有勤奋学习的态度,又必须将学与思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课外文言文译文】
二、【乙】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着空儿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 就会写好。(但是)世上(总是)有人担忧自己 练笔的机会太少,还懒于读书, 一篇文章写好 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 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
三 、(镇江一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 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乙】乾道七年,缙云①陈由义自闽入广省其父。过潮阳,见土人②言:“比岁③惠州太 守挈家从福州赴官,道出于此。此地多野象,数百为群。方秋成之际,乡民畏其蹂④食禾 稻,张设陷阱于田间,使不可犯。象不得食,甚忿怒,遂举群合围惠守于中,阅半日不解。
惠之衙卒一二百人,相视无所施力。太守家人窘惧,至有惊死者。保伍悟象意,亟率众负稻谷,积 于四旁。 象望见犹不顾俟所积满欲始解围往食之,其祸乃脱。”盖象以计取食,故攻其所必救。庞然异类,有智如此,然为潮之害,端⑤不在鳄鱼下也。
(节选自《夷坚志》,有删改)
【注释】①缙云:地名。②土人:当地人。③比岁:近年。④蹂:践踏。⑤端:终究,果真。
10.解释下列加点字。
(1)意暇甚 (2)屠自后断其股
(3)乡民畏其蹂食禾稻 (4)盖象以计取食
10.(1)从容、悠闲。
(2)大腿。
11. 下列各项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盖以诱敌
C. 盖象以计取食 D. 俭以养德
11.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以”意义和 用法的辨析。A、B、D三项中的“以”均可译 为“来,用来”,表目的,连词。C项中的“以”意为“用”,介词。
12.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象望见犹不顾俟所积满欲始解围往食之 。
12. 象望见犹不顾/俟所积满欲/始解围往食之。
1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遂举群合围惠守于中,阅半日不解。
13.(1)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2)(象)就整群出动把惠州太守包围在中间,过了半天也不散去。
14.【甲】【乙】两文虽都写到“禽兽之变诈”,但表达的主旨不同,请简要分析。
14.【甲】文主要表达了再狡猾的禽兽也斗不过 人这一道理;【乙】文主要表达了潮州象祸害地方的程度丝毫不亚于鳄鱼,应引起重视。
【课外文言文译文】
三、【乙】乾道七年,缙云人陈由义从福建到广东探望他的父亲。路过潮阳时,听当 地人说:“近年惠州太守带领家属从福州去 上任,经过这里。这里有很多野象,几百头 一群。正当秋收的时候,村民们害怕它们践 踏抢吃稻谷,便在田里设置陷阱,使(它们) 无法侵犯。象吃不到稻谷,极其愤怒,(象) 就整群出动把惠州太守包围在中间,过了半 天也不散去。惠州(迎接太守)的官衙卫兵 一二百人,他们面面相觑,无从出力。太守 的家属又窘又怕,甚至有人被吓死。保伍明 白了象的用意,急忙率领众人背负稻谷,堆积在四周。象见了仍不加理睬,等到所堆积的稻谷满足其欲望,才解围前去食用,这场 灾祸才算解脱。”原来象群用计谋来获取食 物,故意攻击人们必救的人。庞大的异类, 竟有这样的智慧,但对潮州的祸害,果真不在鳄鱼之下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吾少受先君①之教。能言之年②,便召以典文③。年九岁,便诲以诗书。然尚犹无乡 人之称,无清异之名④。今之职位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恭为德首,慎为行基。 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⑤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⑥,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
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
(节选自羊祜《诫子书》)
【注释】①先君:自称去世的父亲。②能言之年:指能写字的年龄。③典文:指可以作为典范的重要文籍。
④清异之名:指清高特异的名声。⑤笃:忠诚,厚道。⑥不经之谈:没有根据的议论。
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愿汝等言则忠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闻人之过 求闻之若此
C. 行则笃敬 则是无信 D.思而后动 相委而去
15.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 的辨析。A.诚信,形容词。/诚信,形容词。 B. 听到,动词。/消息,名词。C.就,副词。就, 副 词 。D.然后,表顺承,连词。/然后,表顺承,连词。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之职位/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
B. 今之职位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
C. 今之职位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
D. 今之职位/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
16.D
17.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小就接受父亲的教导,刚会写字就开始学习。
B. 作者虽然从小就饱读诗书,但是却没有受到乡邻的称赞。
C.作者没有什么才能,皇帝误加的恩赐才使他能够做高官。
D.作者在做人上告诫、教导子女要讲究诚信,不以讹传讹、议论他人。
17.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阅读全文可知,作者从小接受父亲的教诲, 能写字时就开始学习,九岁便学习《诗经》 《尚书》等儒家经典著作,由此可见作者从小 饱读诗书。文中“今之职位,谬恩之加耳,非 吾力所能致也”是作者自谦的话,表达了对皇帝重用自己的感恩。故C项表述不正确。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恭为德首,慎为行基。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1)恭敬是道德的首要要求,谨慎是行事的基础。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课外文言文译文】
四、我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教导。能写字 的年龄,(他)就教(我)那些可以作为典范的 重要文籍。年满九岁时,就教我学习《诗经》 《尚书》(等儒家经典)。但是仍然没有得到 乡里人的称誉,没有什么清高特异的名声。 (能有)如今的职位,(是皇上)误把恩惠赐给 我罢了,不是我的能力可以达到的。恭敬是 道德的首要要求,谨慎是行事的基础。希望 你们语言要忠实诚信,行为务必忠厚恭敬。 不可口头随便许给别人财物,不要传播没有根据的言论,不要偏听诋毁或浮夸的一面之词。听到了别人的过错,耳朵可以听,但不要再去宣扬,三思之后再决定如何去做。
五、(黄石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1题。
狼施威
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 ”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
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①,如何言无功 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 ”羊贸贸然②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 ”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3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④也。”
【注释】①衣被苍生:给百姓做衣服。②贸贸然:莽莽撞撞的样子。③动辄:动不动,常常。④牺牲:古代 用来作祭祀的猪、牛、羊等动物,文中指食物。
19.对文中画线处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
B. 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
C. 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
D. 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
19.C
20. 下列关于这则寓言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则寓言讲述了狐狸、猪、羊和狼四只动物之间的故事。
B. 狐狸认为猪很蠢,认为羊没什么用,而狼则争辩说自己才是最有用的。
C.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有一点点能力或功劳就到处炫耀的人。
D.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这世上厉害的人多的是,做人还是要低调。
20.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狐狸、猪、羊争 相炫耀各自的功劳时,成了狼的口中餐。寓 言中的狐狸并没有对羊的功劳做出评判,狼也没有争辩自己的功劳。B 项说法不正确。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
21.(1)我的肉,能让人填饱肚子,怎么能说我没有功劳呢
(2)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
(2)你们不用再争了,我能够兼有你们两个的长处。
【课外文言文译文】
五、狼施威
狐狸嘲笑猪说:“你是这么愚蠢的动物, 哪能比得上我呢 ”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 了,你也不见得能在世界上做出什么功劳。” 狐狸说:“我的毛皮,能给百姓做衣服,怎么 能说我没有功劳呢 像你就没有功劳。”猪 说:“我的肉,能让人填饱肚子,怎么能说我 没有功劳呢 ”这时一只羊莽莽撞撞地跑过 来,说:“你们不用再争了,我能够兼有你们 两个的长处,又该如何呢 ”(羊的)话还没说 完,狼突然来到,将它们全部扑杀吃掉了。 (狼)笑着说:“这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 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只配做我的食物
罢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项7 文言文阅读(一)
一、(随州市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⑦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⑧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为政》)
⑨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D.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公大笑乐
C.人不知而不愠 有闻而传之者
D.博学而笃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
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合称为“五经”。
B. 我们现在称三十多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多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多岁为“知天命之年”。
C. 选文中孔子直接表达了对颜回的赞赏,在颜回的身上体现了安贫乐道的君子之风。
D. 孔子在谈到学习方法的时候特别强调复习的重要性,选文第②④则都谈到这个话题。
4.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咸宁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 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选自《狼》)
5.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B. 目似瞑,意暇甚(从容、悠闲)
C.一狼洞其中(躲在洞中)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能有多少)
6.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
B.本故事的主人公是屠户,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赞扬屠户的机智勇敢。
C. “恐前后受其敌”和“狼不敢前”两句中的“前”词性不同。
D. 本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最后一段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2)少时,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三、(仙桃市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杞人忧天》)
9.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屈伸呼吸 未若柳絮因风起 B. 其人舍然大喜 太丘舍去
C. 晓之者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 因往晓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0. 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B.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C.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D.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申出“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借以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B. 寓言中那位“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很幼稚,是想哄骗杞人,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C. 寓言的特点是篇幅较为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杞人忧天》这篇文言寓言就体现了这些特点,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D. 有人认为“杞人忧天”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如《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 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往晓之 B. 公大笑乐 止增笑耳
C. 陈太丘与友期行 夫君子之行 D. 去后乃至 一狼径去
1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 即公/大兄无奕/女
C.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D.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15.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雪日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气、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B.【甲】文通过对谢太傅的神态描写和“兄女”身份的补充,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C.【乙】文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D.【乙】文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了主人公陈元方的聪慧,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五、(昆明市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乙】天资美,不足以为功①,惟矫②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人若志趣不远心不
在焉③虽学无成。 人惰于进道④,无自得达。 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⑤,至从心所欲不逾
矩,方可放下。德薄者,终学不成。
(节选自《张子全书·经学理窟》) 扫码看译文
【注释】①为功:当作成功。②矫:正,纠正。③焉:这里作代词,相当于“之”,此处代学习。④进道:前进 的道路。⑤勉勉:非常尽力(努力)。
17.解释下列加点字。
(1)非淡泊无以明志( ) (2)淫慢则不能励精( )
(3)不足以为功( ) (4)至从心所欲不逾矩( )
18.下列各项加点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 静以修身 B. 不足以为功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盖以诱敌
19.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
20.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2)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
21.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填空。
根据【乙】文尾句,我们可以知道品德与__________的关系。若要培养品德,我们可以采
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甲】文原句回答)的措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