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中学2023级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大单元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2年10月31日,长征五号B火箭托举着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飞向太空。梦天实验舱将在轨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组合体完成组装建造,形成“天宫号”空间站T字形基本构型。下图为梦天实验舱发射升空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轨“天宫号”空间站的天体级别类似于( )
A.月球 B.火星 C.彗星 D.小行星
2.对“天宫号”空间站向地面传输信息干扰最大的是( )
A.太阳辐射 B.宇宙射线 C.极光现象 D.太阳活动
2022年1月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发生超大海底火山喷发,喷出的火山灰最高约为39千米。2022年10月24日15时51分,汤加附近海域再一次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此次喷出的火山灰最大高度所在大气层说法正确的是( )
A.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集中在此层
B.大型客机大多飞行于此层,以增加飞行的稳定度
C.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D.电离层存在于此层
4.火山爆发后有可能造成当地近地面气温下降,主要原因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多 B.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增强
C.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 D.大量高温物质来到地表
5.10月24日,汤加地震的震源所在圈层是( )
A.甲圈层 B.乙圈层 C.丁圈层 D.丙圈层
涛卷海门石,潮起亚细亚!杭州亚运会期间恰逢钱塘江大潮最佳观潮时节,28日,杭州亚组委邀请各国和地区媒体记者共赴浙江海宁盐官观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有关钱塘潮叙述错误的是( )
A. 它是一种旅游资源 B. 与杭州湾的地形有密切关系
C. 利用它一天可发四次电 D. 日、地、月呈直角时潮势最猛
7. 下列海水运动同能量来源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
A. 波浪—密度差异 B. 海啸—月球和太阳的引力
C. 风浪—太阳辐射 D. 潮汐—海底地震和火山活动
下图为海洋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表示暖流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9. 关于洋流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
A. 使行驶在该海域的轮船航行速度加快 B. 造成沿岸地区污染加重
C. 有可能使沿岸地区的能见度变差 D. 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此时甲地等压面弯曲方向( )
A.与P2方向一致 B.与P1方向一致
C.与P1方向相反 D.与P2方向相反
11.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下图为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根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未来“数家新住处”最先出现的位置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近年来长江口水下沙洲淤积速度变慢,其原因可能是流域内( )
A.植被覆盖率提高 B.河流输沙量增大
C.湖泊面积减小 D.降水强度变大
为研究影响坡面径流变化的因素,某小组进行了模拟实验。下图为“模拟实验装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模拟实验中,集水盘B中的水直接来自于( )
A.径流 B.降水 C.下渗 D.蒸发
15.在实验时间、降水总量一定时,若想要减少集水盘A收集的水量,可( )
A.减小坡面植株密度 B.加大土层黏重程度
C.调快水管出水速度 D.减小透水坡面角度
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是( )
A.云贵高原 B.东北平原 C.东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
17.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18.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是( )
A.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 B.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C.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
风搬运颗粒的运动方式有蠕移、跃移和悬移。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天长日久,就形成风蚀蘑菇(下图)等地貌。下表为风搬运颗粒的运动方式及搬运量占比表。读图表完成下面小题。
19.风蚀蘑菇常见于( )
A.江苏 B.北京 C.广东 D.新疆
20.风搬运颗粒的运动方式中,与风蚀蘑菇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
A.悬移 B.跃移 C.蠕移 D.磨蚀
21.风蚀蘑菇附近,最可能见到( )
A.沙丘 B.沙坝 C.残丘 D.溶沟
在巴西高原东北部,树干粗大,上下两端较小的纺锤树引人注目。当绿叶纷纷凋零、红花竞相绽放时,纺锤树就好似插着红花的特大花瓶。图为纺锤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纺锤树生长地区的主要植被( )
A.以旱生乔木为主 B.以草本植物为主
C.以落叶乔木为主 D.以湿生植物为主
23.对纺锤树的特征及其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A.树干粗大利于旱季储水
B.树皮坚实防止低温冻害
C.旱季落叶减少水分蒸腾
D.根系发达利于防风固沙
风蚀是雅丹地貌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但在特定环境中,其它环境因素也可能起重要作用。新疆罗布泊楼兰地区发育雅丹地貌,该地雅丹体为黏土质粉砂岩,干燥条件下较为坚硬,抗风蚀能力较强。研究发现该地雅丹体表层岩性发生明显软化,与其它地区相比较为矮小。下图示意楼兰地区气温、降水及相对湿度变化(相对湿度指湿空气的绝对湿度与相同温度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绝对湿度之比)。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4.楼兰地区雅丹体较为矮小的原因是( )
A.夏季降雨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强 B.风化作用强烈,雅丹体易被风蚀
C.太阳辐射强,土层干燥,抗风蚀 D.温差大,空气对流显著,风蚀强
25.我国西北地区多流动沙丘地貌,若沙丘所在地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地沙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 . ④
小张同学在网上购买了海南某地的自然土壤剖面标本,部分标签不小心脱落,需重新贴上。下图为海南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关于土壤剖面标本中标签缺失的部分,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为淀积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腐殖质层
27.④层( )
A.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 B.主要是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28.海南岛自然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与其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A.地形条件 B.植被类型 C.气候状况 D.人类活动
某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验,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完成下面小题。
29.下列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B.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C.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小于河谷 D.由低纬向高纬风化作用增强
30.该区域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 D.硬叶林
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下表示意武夷山不同地区土壤类型及相应的区域背景资料。据此完成下列题。
观测点 土壤类型 土壤颜色 海拔(米) 气候特征(年均温,年均降水量) 坡度 母岩及母质 植被
① 草甸土 灰褐色 2150 8.5℃, 3000mm <10° 火山凝灰岩,残积物 山地草甸
② 黄壤 黄棕色 1136 12℃, 2200mm 33° 火山凝灰岩,残积-坡积物 杉木林
③ 红壤 砖红色 261 17.5℃,1950mm 39° 粗晶花岗岩,残积-坡积物 荒坡灌丛
④ 紫色土 紫红色 208 18℃, 1900mm 27° 紫色砂砾岩,残积-坡积物 荒坡灌丛
31.与①相比,②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排水条件好,淋溶作用强 B.针叶林植被,生物总量少
C.坡积物较多,矿物质丰富 D.降水量较少,生物生长慢
32.造成③④两地土壤颜色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母质 C.植被 D.地形
33.对比表中四地的环境资料,推测土壤肥力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某校地理研学小组计划沿图中虚线进行地貌考察。据此完成以下各题。
34.考察线路没有经过的地貌是( )
A.山脊 B.山顶 C.山谷 D.鞍部
35.图中无法看到甲村的观测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右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6.图示陡崖的最大高差可能为( )
A.200m B.300m C.350m D.400m
37.图中地形部位判断不正确的是( )
A.A处为山顶,视野好 B.B处为山谷,可能有河流发育
C.E处为两山之间的鞍部 D.D处为陡崖,有瀑布形成
喀斯特岩溶天窗是指地下暗河或者溶洞顶部的透光部位。穿洞是指脱离地下水位的两端开口并透光的残留溶洞通道。当穿洞洞高超过洞顶厚度时,谓之“天生桥”。下图示意湘西某喀斯特“天生桥”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8.形成该处喀斯特“天生桥”的岩石( )
A.隔水能力强 B.含水能力强 C.溶解速度快 D.鸟类化石多
39.该处喀斯特“天生桥”形成过程中,当地环境( )
A.气候变冷 B.降水减少 C.断层发育 D.地壳上升
40.喀斯特“天生桥”形成过程中,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变化是( )
A.风化作用减弱,侵蚀作用增强 B.侵蚀作用减弱,风化作用增强
C.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同步增强 D.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同步减弱
第Ⅱ卷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4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说出图甲、图乙的地貌名称(2分)。
若图甲、乙两种地貌在图丙中都有分布,则其对应点分别是什么(2分)。
河流流出山口,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判断图甲中A至B区域沉积物颗粒直径大小差异并说明理由(6分)。
4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湖盆四周是海拔超过4000m的高大山地,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与青藏高原的交界处,常年盛行西北风。发源于岗格尔雪合力冰峰的布哈河,流域内寒冷干燥,落差达1090m,河流集水面积占青海湖流域面积的1/2左右,夏季流量大,在入青海湖湖口处形成三角洲。布哈河三角洲沙质成分与西岸沙丘沙质成分十分接近,与东岸沙丘成分截然不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海湖周围降水增多,生态综合治理的成效明显,布哈河水量增多。青海省通过采取种植生物沙障、自然封育等固沙措施,降低了青海湖沿岸地区沙丘的相对高度,减缓了移动速度,治沙取得了一定成效。下图示意青海湖流域。
描述青海湖西岸沙丘的分布特点(4分)。
比较青海湖东西两岸沙丘的面积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说明近年来布哈河与青海湖西岸沙丘发育之间的关系(4分)。
4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土壤的形成是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水循环、生物循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土壤类型主要从颜色、质地、有机质含量、酸碱性等方面区分。下图示意我国东南丘陵某坡地的土壤及其相关要素。
指出东南丘陵地区的土壤特征(4分)。
指出该坡地的典型植被类型,并说明其对该地土壤肥力的影响(4分)。
(3)比较该坡地自然状态下陡坡和缓坡的土壤肥力高低,并说明理由(6分)。高一第二次大单元地理参考答案
【答案】1.A 2.D【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宫号是人造地球卫星,围绕地球运行,与月球天体级别类似,都属于地球的卫星,A正确;火星是行星,彗星、小行星和卫星都不是同一类的,BCD错误。故选A。
2.太阳活动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天宫号”空间站向地面传输信息干扰最大,D正确;太阳辐射、宇宙射线不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故不可能干扰“天宫号”空间站与地球之间的通讯,AB错误;极光现象是太阳活动对地球引起的现象,不会影响无线电通讯,C错误。故选D。
【答案】3.B 4.A 5.D【解析】3.此次喷出的火山灰最大高度39千米,位于平流层(对流层顶向上50-55km),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集中对流层,A错;平流层大气水平运动,多晴朗天气,大型客机大多飞行于此层,以增加飞行的稳定度,B对;平流层中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C错;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D错。故选B。
4.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多,削弱太阳的短波辐射,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造成地表温度下降,A对;火山爆发排放大量火山灰和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增强,温度升高,题目讲的是温度降低的原因,BC错;火山喷发时的岩浆等高温物质会使得温度升高,D错。故选A。
5.据课本知识可知,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是莫霍界面,莫霍界面的位置在陆地下平均33千米处,海洋下平均6千米处,平均17千米处;地幔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地下2900km处)之间,因此震源位于汤加附近海域,深度40千米,说明震源位于地幔;甲圈层是水圈, 乙圈层是地壳,丁圈层是地核 ,丙圈层是地幔,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6. D 7. C【6详解】
根据材料,“钱塘江沿岸数十万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争睹其壮观景象”说明它是一种旅游资源,A不合题意。钱塘江大潮的形成与杭州湾的口大内小的喇叭状的海湾形状有密切关系,B不合题意。一般潮汐在一天中可以发生两次,在涨潮和退潮时可以利用其发电,因此理论上它一天可发四次电,C不合题意。日、地、月呈直线时潮势最猛,而上弦月、下弦月时,日、地、月成直角,为小潮,D符合题意。故选D。
【7详解】波浪及风浪是一种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的海水运动形式,因此其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A错误,C正确;海啸则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引起的巨浪,B错误;潮汐的形成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有关,D错误。故选C。
【答案】8. B 9. C【8详解】考查洋流的类型。图中①③洋流从水温较高的海区流向水温较低的海区,表示是暖流,B正确;②④洋流从水温较低的海区流向水温较高的海区,表示寒流,ACD错误。故选B。
【9详解】由等温线分布状况和流向可以判断,洋流②是南半球低纬度的寒流,位于大陆西岸。寒流可以产生海雾,有可能使沿岸地区的能见度变差,C正确;如果船只逆流航行的话,其也可使行驶在该海域的轮船航行速度减慢,A错误;洋流可以加速海水流动,造成沿岸地区污染减缓,B错误;对沿岸气候有减温减湿的作用,D错误。故选C。
【答案】10.D 11.A【解析】10.“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像显示其高度分别为5 km左右、3 km左右;P2明显在甲地上空向下倾斜,P 1趋于水平,这表明等压面倾斜是由于热力作用而形成的,由此可推断,甲地近地面等压面向上凸起,为高压区,与P2方向相反,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11.“甲、乙两地经度相同”不可忽略,由于经度相同,甲地为高压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在北半球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了西南风,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12.B 13.A【解析】12.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来河口沙洲面积不断拓宽,河口变窄,沙洲向海洋推进,河流堆积作用比较明显,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偏,南侧河道较深,北侧河道泥沙淤积较多,未来“数家新住处”最先出现的位置在北侧河道,AC错误;④靠近海洋,海浪的侵蚀作用较强,②处的泥沙淤积更多一些,B正确,D错误。故选B。
13.近年来长江口水下沙洲淤积速度变慢,其原因可能是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输沙量少,A正确,B错误;湖泊面积减小,湖泊调蓄能力下降,输送到河口泥沙增多,C错误;流域内降水强度变大,输沙能力增强,入海口淤积加快,D错误。故选A。
【答案】14.C 15.D【解析】14.读图可知,集水盘B位于草的下方,草所在的坡面为透水面,据此可推知集水盘B中的水直接来自于透水面的下渗水分,C正确,ABD错误。
15.读图可知,集水盘A代表的是下渗后的地表汇水,可视为地表径流。在实验时间、降水总量一定时,若想要减少集水盘A收集的水量,则需要增加透水面的下渗量。减小坡面植株密度、加大土层黏重程度、调快水管出水速度,都不利于增加下渗量,ABC错误;减小透水坡面角度,可以降低流速,增加下渗的时间,增加下渗量,D正确。
【答案】16.B 17.A 18.D【解析】16.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河道弯曲到一定程度,出现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出现牛轭湖,东北平原地形平坦,河流较多,容易形成牛轭湖,B正确;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地势起伏较大,不易形成牛轭湖,AC错误;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河流水量小,不易形成牛轭湖,D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结合图和分析可知,牛轭湖是由于流水河面的冲刷与侵蚀,导致河流越来越弯曲,裁弯取直体现了流水的侵蚀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牛轭湖形成后,由于底部植被发育覆盖,死亡后成为泥炭淤积,加上泥沙淤积,使得湖泊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D正确;牛轭湖形成后湖水不会外流,A错误;牛轭湖形成后,原河流变直,流速加快,上游不会发生河道淤积,C错误;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是人为原因,不是自然状态,B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答案】19.D 20.B 21.C【解析】19.风蚀蘑菇一般出现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达,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即风蚀蘑菇,故风蚀蘑菇常见于风沙强劲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江苏、北京、广东属于东部季风区,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排除ABC 选项;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D正确。故选D。
20.从图表中可以看到蠕移虽岩石粒径较大,但其移动速度较慢,且含沙量较小,对岩石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C错误;跃移其沙粒的含沙量最大,占比70%~ 80%,从图中可以看到跃移其沙粒跃起的相对高度较大,其下落速度较快,对岩石的磨蚀作用更强,B正确;悬移其岩石的粒径较小,且沙粒在空气中含沙量较少,移动速度相对较慢,其磨蚀作用较弱,A错误。从材料可知,风搬运颗粒的运动方式有蠕移、跃移和悬移,排除D选项。故选B。
21.风蚀蘑菇常见于风沙强劲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还存在一种由风蚀作用引起的风蚀残丘,风蚀残丘是风蚀谷经长期风蚀,不断扩展,使风蚀谷之间的地面不断缩小而成为岛状高地或孤立小丘,C正确;沙丘和沙坝的形成与搬运和沉积作用关联较大,溶沟主要与流水溶蚀作用有关,排除ABD。故选C。
【答案】22.B 23.C【解析】2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纺锤树生长于巴西高原东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以草本植物为主,B正确;旱生乔木、落叶乔木、根状植物均不属于草原植被, ACD错误。故选B。
2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纺锤树树干粗大,湿季会储存大量的水分,利于其渡过漫长的干季,而不是在旱季储水,A错误;该地处于热带地区,全年高温,低温冻害少,B错误;纺锤树是通过旱季通过落叶的形式减少水分蒸腾,C正确;纺锤树的根系发达是为了吸收水分,不是为了防风固沙,D错误。故选C。
【答案】24.B 【解析】依据图文资料可知,楼兰地区夏季降雨集中,但降水量较少,流水侵蚀作用不强,故A项错;由题干资料可知,楼兰雅丹体为黏土质粉砂岩,成岩程度不高,地表没有植被或松散沉积物等覆盖,地层裸露,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烈,促进了风蚀,导致雅丹体较为矮小,故B项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太阳辐射强,土层干燥,楼兰雅丹体为黏土质粉砂岩,干燥条件下较为坚硬,抗风蚀能力较强,故C项与题意不符;昼夜温差大,不会增强空气对流,D错。所以本题选B。
25.B【详解】由材料可知,“若沙丘所在地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沙丘迎风一侧为缓坡,背风一侧为陡坡,因此B正确。故选B。
【答案】26.B 27.B 28.C【解析】26.完整的自然土壤剖面自上而下依次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故图中①为腐殖质层、②为淋溶层、③为淀积层、④为母质层。故ACD错误,本题选B。
27.④为母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是腐殖质层,A错误;母质层主要是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B正确;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是淋溶层,C错误;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是有机层,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28.海南岛自然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主要是当地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烈,再加上丰沛的降水对地表有机质的冲刷,使得有机质积累比较少,故本题选C。
【答案】29.C 30.A【解析】29.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A错误。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B错误。陡峭的山坡易受流水侵蚀,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小于河,C正确。由低纬向高纬气温降低,风化作用减弱,D错误。故选C。
30.该地区土壤为红壤,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正确,落叶阔叶林下对应的土壤一般为棕壤,针叶林植被下的土壤为灰化土,硬叶林植被下的土壤为褐土,因此BCD错误,故选A。
31.A 32.B 33.A【解析】31.结合材料可知,②地坡度较大,流水速度较快,因此淋溶作用较强,A正确;②地水热条件较好,生物总量并不少,B错误;坡积物较多会导致土壤有机质累积,C错误;②地降水并不少,且热量充足,因此生物生长较快,D错误。故选A。
32.结合图中可知,紫色土主要是由于成土母岩层为紫色砂砾岩,红壤的成土母岩层为花岗岩,因此形成了颜色不同的土壤,B正确;③和④的气候、植被和地形具有相似性,ACD错误。故选B。
33.根据图表可以看出,四地中红壤和紫色土区域植被较稀疏,所以土壤肥力也应相对较低,CD错误;黄壤地区坡度较陡,土壤易被侵蚀,养分易流失,所以土壤肥力比草甸土地低,故草甸土土壤肥力最高,A正确,B错误。故选A。
【答案】34.A 35.A【解析】3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考察线路经过山顶、山谷、鞍部,但没有经过山脊,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根据图中信息,①地与甲村之间被④山脊阻挡,无法看到甲村,A正确,②③④观测点与甲之间都没有障碍物,可以观测到甲村,BCD错误,所以选A。
36.C 37.D【解析】36.陡崖高差的计算方法:(n-1)d≤ΔH<(n+1)d,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ΔH为陡崖高差。据图判断可知,n=3,d=100米,代入公式计算可得,200≤ΔH<400,图示陡崖的最大高差可能为350米,本题选C。
A处为山峰所在地,海拔高,视野好,A正确;B处等高线发生弯曲且凸向高值处,判断为河谷,河谷处可能有河流发育,B正确;E处东西两侧为山峰、海拔较高,南北两侧为河谷、海拔较低,E为鞍部,C正确;D处等高线发生重合,为陡崖,但是D处较高海拔处等高线发生弯曲且凸向低值处,为山脊,没有河流发育,故不可能有瀑布形成,D错误。综上所述,图中地形部位判断不正确的是D。
38.A 39.D 40.B【分析】38.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岩石以微溶于水的石灰岩等为主,C错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岩石形成于海洋沉积环境,鸟类化石不会太多,D错误;“天生桥”处的岩石能够不被侵蚀,说明其结构致密,隔水能力强,A正确,B错误。故选A。
39.从图中喀斯特“天生桥”形成过程中可看出,原有河流逐渐消失,而湖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不会干涸,最可能是由于地壳上升,河流补给减少所致,D正确;从图中喀斯特“天生桥”形成过程中并不能推测其气候变冷,A错误;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就算降水有所减少,也不会导致河流干涸,B错误;从图中并不能看出有断层发育,C错误。故选D。
40.喀斯特“天生桥”形成过程后期,随地壳上升,地势升高,流水溶蚀减弱,受到光照、温度变化的影响增强,风化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崩塌,天窗不断增大,穿洞越来越短,洞顶厚度越来越薄,洞高超过洞顶厚度时,穿洞演化成“天生桥”,所以喀斯特“天生桥”形成过程中,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变化是侵蚀作用减弱,风化作用增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1.(1)甲——洪(冲)积扇;乙——三角洲
(2)甲——B;乙——A
(3)差异:A区域沉积物颗粒直径大于B区域沉积物颗粒直径。理由:河流流出山口后,地势变得平缓,流速减慢,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
42.(1)分布面积较小;位于布哈河三角洲东北部;大致与湖岸线平行,沿西北东南方向呈带状分布。
(2)差异:东岸沙丘面积比西岸大(东岸沙丘面积大,西岸沙丘面积小)。原因:该区域常年盛行西北风,东岸为沙尘沉积区;且东岸附近有山脉阻挡风沙,加剧东岸沙尘沉积;西岸沙丘西侧有山地、西南侧有河流流经(地表水分多),阻滞沙丘扩展等。
(3)源自布哈河输送和补给的三角洲沙质沉积物是西岸沙丘发育的直接物源;布哈河年径流量增大,导致三角洲地表湿润,植被覆盖率提高,有效抑制西岸沙丘向西南扩展。
43.(1)土壤呈红色;质地黏重(颗粒小);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土壤呈酸性。
(2)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能促进养分在土壤表层聚集;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3)缓坡肥力高于陡坡。在陡坡上,地表径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带走土壤表层有机物(有机质),土壤发育较差,土壤肥力较低;在缓坡上,地表径流速度慢,土壤侵蚀能力弱,土壤发育好(快),土壤肥力较高。或者:在陡坡上,地表径流速度比缓坡快,侵蚀能力强,带走土壤表层有机物(有机质)多,土壤发育较差,所以土壤肥力较低。
答案第8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