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
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发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惺惺相惜 亦师亦友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
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3年后,因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7 月15日被特务暗杀。 毛泽东赞扬闻一多: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别了,司徒雷登》——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三重人格”于一身 诗人
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闻一多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过渡的?
2.每个方面都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主要事迹?整体感知 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内容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既“说”又“做”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
最后一次讲演
参加游行示威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争取民主,反对独裁。问题探究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人物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①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②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1)语言描写这两句话表现了作为卓越的学者的闻一多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表现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肖像描写如:“炯炯目光” ”“目不窥园”“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3)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的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具体表现闻一多废寝忘食、专心致志,正义凛然的高大形象。 2.作者是如何评价先生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耐得住寂寞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放眼历史、胸怀天下的爱国学者。
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投身于民主运动的革命家。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以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甘愿为祖国而献身的革命家。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革命家。
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用自己的实干精神,乃至宝贵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做到了“言行一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变化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前期:后期: 变化:
共同点:
3.说说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上的主要特点,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从学者到斗士言行一致语言赏析1.1930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小 结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他为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人。我们应学习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板书 闻一多先生
说 做
责任感 爱国心
大写的“人”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最后一次演讲》(片段)齐读感受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啊,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七子之歌闻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