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与平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与线段在方格纸上的平移运动,认识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2.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找平行的线段,想办法得到一组平行线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平行线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3.能借助方格纸或三角尺平移画平行线。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孩子们,打开窗,透透气。
在刚才这位同学打开窗的过程中,窗户的这条边在做什么运动?
生:从左向右平移。
问题1:你能用铅笔在方格纸上模拟出窗户平移的过程吗?你是怎么平移的?
生:我从左向右平移,平移了2格。
生:笔尖从左向右平移了2格,笔的另一端也向右平移了2格。
生:铅笔上面的所有点都向右平移了2格。
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铅笔平移前的位置,再用另一条线段表示把铅笔向右平移两格的位置。
问题2:看看这个图,想一想刚才我们平移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生:平移前后这两条线段之间的宽度相同。
师:这两条互相平行的线段所在的直线,就是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宽度(距离)处处相同。
追问:你能再找出几组对应点吗?这几组对应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平行是基于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开展,学生已经知道了窗户左右推拉是在做平移运动,也知道直线可以无限延伸,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也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将窗户的平移“搬”到铅笔上,更加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感知特征。
问题3:观察这两条平行线,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两条直线。
生: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追问: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这两条直线无限延长下去,穿过黑板、穿过地面,穿透地球,这两条线会相交吗?
师:像这样,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两个互相平行。一条直线能互相平行吗?
2.感知一组平行线。
问题4:那么三条、四条或者更多条直线能不能互相平行呢?
生:可以再平移铅笔,看看铅笔平移前后的格子数是否一样。
生:如果格子数一样,就说明直线间的宽度一样。
生:也可以分开来判断,先判断第一条直线和第二条直线,再判断第一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
生:第一条直线和第二条直线之间的距离相同,第一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之间的距离也相同。
师总结:第一条直线既平行于第二条直线,又平行于第三条直线,就说明这三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我们就把它们称为一组平行线。
3.感知平行线与直线的长短无关。
追问:如果把第二支铅笔折断,此时,这三条线还互相平行吗?为什么?
生:就看这两条直线间的距离是否一样。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环节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讨,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特征,并能初步判断若干条直线是否互为平行线。通过折断铅笔这一行为,便于学生理解平行线与直线的长短无关。
4.感知不同方向的平行线。
问题5:刚才我们看到的平行线都是什么方向的?如果我们把铅笔换个方向去平移呢?它移动后所在的直线与移动前所在的直线是否平行?
追问:如何判断平移前后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5.你能想办法得到一组平行线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平移铅笔,发现平行线有横着的,有竖着的,同桌交流,再次体会平行线的特征。这里,我将课本上的“找平行线”变换成了判断平行线,学生依靠自己动手探究,在不断地交流中积累更有价值的活动经验。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填空。
在同一平面内,( )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 )。
2.先在桌子上摆一支铅笔,然后再拿两支铅笔也摆在桌子上,使它们分别于第一支铅笔平行,此时这三支铅笔之间有何关系?
3.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线呢?
如果双杠中支撑的四条杆断了一个腿,那么上面的两个黄色的杠还互相平行吗?支撑的四条蓝色的杆还互相平行吗?
四、引导反思,总结问题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平移与平行》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移的知识、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基础上学习的。四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尚不丰富,因此,对平行的实质“同一平面”“永不相交”很难理解。
本节课我通过一些平移的动作,用学生身边的窗户平移引入课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铅笔模拟窗户一条边的平移,给了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动手操作的可能性,让学生充分体验平行线的本质特征: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通过“平移”得到“平行”,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在之后的活动中,通过折铅笔延伸铅笔所在的直线,让学生充分感受平行线与直线的长短无关,通过旋转铅笔,感知平行线可以是不同方向。在了解完平行线的本质特征后,学生通过眼睛看,动手摆、折、画,寻找画平行线的方法。
本节课,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时间较多,个别学生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加强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让学生充分的说、思考。在做中发现矛盾,在做中发现方法。让学生在自觉对比反思之后能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改变,从而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也会进一步合理安排,让课堂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