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5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1950年,杜鲁门在年度国情咨文中再次督促国会通过“技术援助和资本投资的立法”,他认为,广大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已经骚动和苏醒,如果不支持这些国家去寻求卓有成效的道路,那他们就会落入同人类自由敌对的哲学控制之下。这表明( )
A.两大阵营的对抗日益激烈
B.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C.美国冷战的中心开始转移
D.美国利用经济援助来为政治和战略目标服务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广大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已经骚动和苏醒,如果不支持这些国家去寻求卓有成效的道路,那他们就会落入同人类自由敌对的哲学控制之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对广大亚非拉地区进行经济援助的目的是遏制苏联,即遏制苏联式政治经济制度向第三世界的扩展,这说明经济援助成为美国政治和战略目标的工具,故选D项。
2.19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946年,政府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将全国800家公司收归国有;1947年,政府在电力、航空、航运等部门推行国有化。这表明 ( )
A.英国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B.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英国病”
C.英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在西方建立起来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英国在国家干预经济背景下推行的国有化措施,体现了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加强,C项正确。
3.法、德是西欧的两个大国,普法战争埋下了双方相互仇恨的种子。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20世纪中期以后两国却走向了合作。这说明( )
A.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是外交关系的出发点
B.国际形势是影响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C.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最终都会达成谅解
D.大国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德两国在近代历史上战争不断,但双方都损失惨重,所以战后两国走向了合作,以追求双方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故A项正确。国家利益是影响国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B项错误;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战后法、德两国在国家利益的指引下由对抗转向合作,并未体现两国综合国力的竞争,D项错误。
4.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答案A
解析在两极对峙时期,法国与中国建交,法国总统访问苏联并发表联合声明,这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项正确;“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指的是欧盟的成立,故B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出现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故C项错误;外交政策的变化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法国改善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是出于本国国家利益的需求,不可能改变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故D项错误。
5.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对“交替”的正确认识是( )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由社会制度的对立向经济竞争过渡
C.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过渡
D.由区域集团向全球化过渡
答案C
解析多极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两极格局瓦解后,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政治格局逐渐向多极化过渡,故C项正确。
6.1988年,英国政府实行养老金改革。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政府还规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到退休时,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这一改革旨在( )
A.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
B.加强社会保障,缓解失业压力
C.节省政府开支,放弃社保责任
D.扩大政府职能,缩小贫富差距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后政府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故选A项。
7.1965—1983年,欧洲主要国家财政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法国从37.5%增至50%,英国从35.3%增至58.9%,意大利从32.9%增至56.6%,而荷兰增至63.6%。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欧洲国家财政已入不敷出
B.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
D.英国的经济实力明显下降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1965—1983年欧洲主要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情况看,到1983年,这些国家已把半数及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纳入国家直接支配体系内,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欧洲国家财政已入不敷出,排除A项;材料论述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能体现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B项;单纯依据材料不能得出英国的经济实力明显下降,排除D项。
8.20世纪80年代,法国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发展的规划。法国率先提出“尤里卡计划”,与欧洲国家合作开展高科技项目的研究,要在高科技领域赶上美国和日本。法国与几个欧洲国家合作生产的“空中客车”系列与美国的“波音”飞机展开竞争。据此可知( )
A.美、法、日三足鼎立经济格局的形成
B.科技进步奠定了法国强国的基础
C.法国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D.法国建立起独立防务和工业体系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法国的飞机可以与几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飞机同时竞争,体现出法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法国的强大,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三足鼎立应该是美、日、西欧,而不是美、法、日,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法国的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的特征,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法国建立起独立防务和工业体系,排除D项。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实行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实行计划指导型市场经济,联邦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日本实行统制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末,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这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市场经济体制,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
C.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已无差别
D.宏观调控与市场体制相结合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共识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均采取了宏观调控与市场体制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模式,故D项正确。
10.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答案A
解析当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时,苏联却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结构调整,一味地发展石油出口,结果因油价下跌损失惨重,这表明国家经济结构要合理,不能过度依赖于能源出口,故A项正确。
11.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因为苏联模式的弊端,因此三者改革的共同点是解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故D项正确。
12.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已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因此,可以推断美国( )
A.知识型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体
B.非生产人数占劳动力的大多数
C.人们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
D.产业结构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答案D
解析材料仅涉及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在不断扩大,不能说明知识型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体,也不足以说明非生产人数占劳动力的大多数,故A、B两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无法体现人们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可知,美国产业结构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故D项正确。
13.下面是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该图说明苏联( )
A.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B.三次经济改革使苏联经济不断下滑
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
D.苏联模式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答案A
解析图示信息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和50年代苏联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受到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
14.当代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尔指出,福利国家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反对市场价值的一种手段,因为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而早在1943年,丘吉尔就认为,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据此可知 ( )
A.完善的福利制度是英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条件
B.市场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到西方国家的抛弃
C.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加大经济上的投资
D.福利国家制度兼具人本价值和政治意义
答案D
解析材料“福利国家……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说明福利国家制度有政治意义,“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说明福利国家制度有人本价值,故选D项。
15.1974—1975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后,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自由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这表明( )
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
B.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
C.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欧共体的经济困境,故A项错误;欧共体与46个发展中国家签订《洛美协定》,这本身就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这种力量已经开始对旧的经济秩序产生冲击,故B项正确;欧共体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并不是南南合作,故C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6题20分,17题20分,共40分)
16.经济发展与经济理论的创新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并不能自动消除经济危机,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其理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材料二 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措施的核心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1980年3月,政府公布了一个为期4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要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从1980—1981年的7%—11%,下降到1983—1984年的4%—8%,并在4年内把政府的公共开支降低4%,严格控制财政赤字。1978—1979年度,英国的公共住房开支占到总开支的5.4%,1986—1987年度降到2%。最高工资税率和投资率也从1979年的83%和98%下降到80年代中期的60%。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的时代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特征。(1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纠正”这一观点。(8分)
参考答案(1)背景:经济大危机造成严重破坏,自由放任政策失灵。
特征: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2)阐述:采用货币主义政策,加强私人企业发展,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是第40任美国总统(1981—1989年),也是一位著名的演说家。下面是他的部分演说内容:
1981年首任总统就职演说:
美国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经济危机,我们遭受着我国历史上历时最久、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之一……停滞的工业使工人失业、蒙受痛苦并失去了个人尊严……几十年来,我们的赤字不断上涨,为了图一时便利,我们抵押了我们自己和我们孩子的未来……在我国,是人民控制政府,而不是相反……今天,我们的政府超出需要而过度膨胀,导致了对我们生活的干预和侵扰,现在适时制止、遏制政府的扩张……至于自由的敌人、那些潜在的对手,我们提醒他们……我们愿意为和平而谈判……但不要误解我们的忍耐。我们不愿发生冲突并不意味着我们丧失了意志。当国家安全需要我们采取行动时,我们不会犹豫。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演说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或事件,并对其进行概述和评价。(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或事件,对其概述和评价应准确全面)(20分)
参考答案示例
信息:我们的政府超出需要而过度膨胀,导致了对我们生活的干预和侵扰。
历史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克服经济危机和吸取战争带来的教训,以及社会主义带来的冲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谋求资本主义的发展。第八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5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1950年,杜鲁门在年度国情咨文中再次督促国会通过“技术援助和资本投资的立法”,他认为,广大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已经骚动和苏醒,如果不支持这些国家去寻求卓有成效的道路,那他们就会落入同人类自由敌对的哲学控制之下。这表明( )
A.两大阵营的对抗日益激烈
B.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C.美国冷战的中心开始转移
D.美国利用经济援助来为政治和战略目标服务
2.19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946年,政府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将全国800家公司收归国有;1947年,政府在电力、航空、航运等部门推行国有化。这表明 ( )
A.英国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B.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英国病”
C.英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在西方建立起来
3.法、德是西欧的两个大国,普法战争埋下了双方相互仇恨的种子。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20世纪中期以后两国却走向了合作。这说明( )
A.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是外交关系的出发点
B.国际形势是影响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C.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最终都会达成谅解
D.大国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4.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5.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对“交替”的正确认识是( )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由社会制度的对立向经济竞争过渡
C.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过渡
D.由区域集团向全球化过渡
6.1988年,英国政府实行养老金改革。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政府还规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到退休时,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这一改革旨在( )
A.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
B.加强社会保障,缓解失业压力
C.节省政府开支,放弃社保责任
D.扩大政府职能,缩小贫富差距
7.1965—1983年,欧洲主要国家财政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法国从37.5%增至50%,英国从35.3%增至58.9%,意大利从32.9%增至56.6%,而荷兰增至63.6%。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欧洲国家财政已入不敷出
B.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
D.英国的经济实力明显下降
8.20世纪80年代,法国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发展的规划。法国率先提出“尤里卡计划”,与欧洲国家合作开展高科技项目的研究,要在高科技领域赶上美国和日本。法国与几个欧洲国家合作生产的“空中客车”系列与美国的“波音”飞机展开竞争。据此可知( )
A.美、法、日三足鼎立经济格局的形成
B.科技进步奠定了法国强国的基础
C.法国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D.法国建立起独立防务和工业体系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实行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实行计划指导型市场经济,联邦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日本实行统制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末,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这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市场经济体制,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
C.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已无差别
D.宏观调控与市场体制相结合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共识
10.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11.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12.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已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因此,可以推断美国( )
A.知识型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体
B.非生产人数占劳动力的大多数
C.人们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
D.产业结构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13.下面是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该图说明苏联( )
A.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B.三次经济改革使苏联经济不断下滑
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
D.苏联模式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14.当代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尔指出,福利国家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反对市场价值的一种手段,因为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而早在1943年,丘吉尔就认为,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据此可知 ( )
A.完善的福利制度是英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条件
B.市场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到西方国家的抛弃
C.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加大经济上的投资
D.福利国家制度兼具人本价值和政治意义
15.1974—1975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后,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自由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这表明( )
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
B.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
C.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二、非选择题(16题20分,17题20分,共40分)
16.经济发展与经济理论的创新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并不能自动消除经济危机,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其理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材料二 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措施的核心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1980年3月,政府公布了一个为期4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要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从1980—1981年的7%—11%,下降到1983—1984年的4%—8%,并在4年内把政府的公共开支降低4%,严格控制财政赤字。1978—1979年度,英国的公共住房开支占到总开支的5.4%,1986—1987年度降到2%。最高工资税率和投资率也从1979年的83%和98%下降到80年代中期的60%。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的时代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特征。(1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纠正”这一观点。(8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是第40任美国总统(1981—1989年),也是一位著名的演说家。下面是他的部分演说内容:
1981年首任总统就职演说:
美国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经济危机,我们遭受着我国历史上历时最久、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之一……停滞的工业使工人失业、蒙受痛苦并失去了个人尊严……几十年来,我们的赤字不断上涨,为了图一时便利,我们抵押了我们自己和我们孩子的未来……在我国,是人民控制政府,而不是相反……今天,我们的政府超出需要而过度膨胀,导致了对我们生活的干预和侵扰,现在适时制止、遏制政府的扩张……至于自由的敌人、那些潜在的对手,我们提醒他们……我们愿意为和平而谈判……但不要误解我们的忍耐。我们不愿发生冲突并不意味着我们丧失了意志。当国家安全需要我们采取行动时,我们不会犹豫。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演说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或事件,并对其进行概述和评价。(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或事件,对其概述和评价应准确全面)(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