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州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组(共48分,每小题3分)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下图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A、B、C三处典型自然植被分别为( )
A.落叶阔叶林——疏林草原——灌木草原
B.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疏林草原
C.针阔混交林——疏林草原——灌木草原
D.针阔混交林——灌木草原——疏林草原
2.在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的原因主要是( )
A.区域小气候变干燥
B.林木密集,截留雨水
C.坡面涵养水源能力弱
D.植被吸收消耗大量水分
3.根据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原则,该区域山坡的植被最宜是( )
A.乔木林地 B.灌木林地
C.耐旱草本植物 D.耐寒草本植物
汾河入黄口湿地是治黄的重要保洁员,考察发现,该湿地以砂砾石沉积为主,地下水赋存条件良好。主汛期时,汾河流域多暴雨,下游极易出现“水位雍高”现象,即因水流受阻而产生的水位升高现象。右图示意汾河入黄口段地形地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汾河入黄口湿地以砂砾石沉积为主,说明古汾河( )
A.河道下切强烈 B.河岸岩性致密
C.黄河顶托显著 D.流域降水丰富
5.主汛期时汾河流域多暴雨,是由于( )
A.冷锋活动较多 B.准静止锋强盛
C.地形雨较频繁 D.热力对流强盛
6.推测主汛期时汾河下游极易产生“水位雍高”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汾河河床高于黄河 B.黄河上游汇水量大
C.汾河水下渗能力差 D.入黄口处地形狭窄
非洲西北部加那利群岛(28°27′N,16°14′W)上有一处人工引水形成的“钙华梯田”——通过开挖引水渠,将地下水导入坡面,沿坡流动的过程中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钙沉淀,形成如梯田般的钙华堆积地貌。在“钙华梯田”的下方开凿蓄水池,利用“钙华梯田”硬度较低的来水灌溉。下图示意该人工“钙华梯田”所在山体剖面及“钙华梯田”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钙华梯田的形成过程为( )
A.岩浆活动—地表裂隙—地下水流出—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钙沉淀—钙华梯田
B.地表裂隙—地下水流出—岩浆活动—碳酸钙沉淀—二氧化碳逸出—钙华梯田
C.岩浆活动—二氧化碳逸出—地表裂隙—地下水流出—碳酸钙沉淀—钙华梯田
D.地表裂隙—二氧化碳逸出—岩浆活动—碳酸钙沉淀—地下水流出—钙华梯田
8.人工建设“钙华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流速、防洪减灾 B.增加流量、稳定用水
C.通气透水、保护土壤 D.美化环境、促进旅游
9.根据地理位置推测,该地“钙华梯田”来水补给较多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克利夫兰市位于伊利湖南岸,1830年连接伊利湖和俄亥俄河的运河通航,1851年铁路建成通车,使克利夫兰成为五大湖区的货物转运中心,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该市人口密度发生显著变化。图示意1950~1990年克利夫兰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人口密度分布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0.早期克利夫兰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主要是因为( )
A.地理位置优越 B.气候条件适宜
C.淡水资源充足 D.农业基础较好
11.1950~1990年期间,克利夫兰( )
A.中心商务区人口密度持续增大 B.人口密度极值区向中心商务区靠近
C.市区与外缘人口密度差异减小 D.城市边缘地区人口密度持续降低
12.导致1950~1990年克利夫兰人口密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
①交通运输方式多样便捷②市区环境质量改善③市区产业振兴计划实施④郊区用地成本较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岱海(112°30'E-112°52'E,40°30'N-40°45'N)是内蒙古高原的内陆咸水湖泊,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大。近年来岱海面积迅速缩小,大面积湖滩露出,湖滨带盐渍化加重,形成盐碱地、浅滩、草地三种垂直地带(如图)。(盐斑是指土壤盐分较重不能生长或很难生长植被的的小地块,根据土壤盐分大小可分为无盐斑、少盐斑和多盐斑)完成下面小题。
13.据图判断湖滨带土壤盐分的主要来源,及形成地表盐斑最多季节( )
A.湖水滞留春季 B.含盐基岩夏季
C.湖水滞留冬季 D.风沙携带秋季
14.在盐碱地种植碱蓬是治理盐碱的一种有效措施,下面对其作用机理描述正确的是( )
①种植碱蓬能够较大程度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稀释土壤盐分
②种植碱蓬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分蒸发,从而改善盐碱土
③碱蓬可以通过茎,叶表面的“排盐装置”把吸收进体内的盐分排出
④碱蓬通过根系,把盐分吸收到自身体内,并抑制盐分向外扩散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稗在我国内地多被视为稻田伴生杂草或补充性救荒作物,但在东北农业生产中却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历史上低湿地开发的最主要作物。近代以来,优质高产的水稻成为东北低湿地开发的主角。稗于作为一种谷物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沦为一种饲料作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稗成为东北地区历史上低湿地开发的最主要作物,反映其突出特征是( )
A.耐寒、耐涝,生长期长 B.耐旱、耐盐碱、生长期长
C.耐寒、耐涝、生长期短 D.耐旱、耐盐碱、生长期短
16.近代以来水稻能够成为东北低湿地开发的主角,主要是因为( )
①东北地区自然环境改善②东北地区农田水利建设
③稗子沦为一种饲料作物④抗寒性水稻品种的引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综合题(共52分)
17.(本题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期某研究团队,对1984~2021年间阿尔卑斯山卫星图像研究发现,高山冰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由“白”变“绿”。并推断未来随着高山冰雪由“白”变“绿”,会进一步加剧变暖的趋势,形成恶性循环。下图示意阿尔卑斯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
(1)简述阿尔卑斯山高山积雪冰川带的主要生态意义。(6分)
(2)分析阿尔卑斯山由“白”变“绿”的主要原因。(6分)
(3)未来随着阿尔卑斯山由“白”变“绿”,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变暖的趋势,形成恶性循环。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和整体性原理说明这一推断。(4分)
18.(本题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白山区东侧的珲春市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距海12km,早期依靠旅游业和农业带动发展。目前该市拥有4个国家级口岸,成为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和“一带一路”倡议向北开放的支点,珲春海洋经济示范区深化与宁波市海洋产业发展对接,积极推进和寻求国际海洋经济合作,利用冷链物流基地,实现落地加工产品内陆外运,发展口岸经济,开辟“口岸通道+互市贸易+落地加工”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过路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下图示意珲春市地理位置。
(1)分析珲春市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的有利条件。(6分)
(2)指出珲春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不利社会经济因素。(6分)
(3)简述珲春市由“过路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积极作用。(6分)
19.(本题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高效生态经济区,也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盐碱化、工业污染和快速城市化等是影响该区域土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重要因素。图1示意2016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脆弱性等级空间分布。
材料二: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即使只使用其中的十分之一,我国的水稻产量就可以提高20%,足以养活2亿人。2016年,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建立了青岛耐盐碱水稻研发中心,并在全国选择了六个不同土壤类型的盐碱地做试验田,这也意味着海水稻正式从科研转向大田试验。截止2022年,全国的海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100万亩。
材料三:大江、大河的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点开发区域。图2为黄河三角洲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分布示意图。
(1)指出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分布差异并说明原因。(6分)
(2)与黄河三角洲经济区相比,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发展的条件。(6分)
(3)简析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推广发展海水稻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积极意义。(6分)
参考答案
1.A 2.D 3.C 4.D 5.A 6.B 7.A 8.C 9.D 10.A 11.C
12.C 13.A 14.B 15.C 16.D
17.(1)高山冰雪能够反射太阳辐射,减缓全球气候变暖;高山冰雪融水为河流补给水源,具有调节河川流量的作用;高山冰雪融水是雪线以下山地土壤水分的重要来源,满足山地植被生长需要,维护生物多样性(山地生态系统)等。(6分)
(2)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高海拔冰雪区满足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热量;高海拔地区大量冰雪消融,水分条件改善,满足了植被生长所需要的水分;雪线上移,原冰雪覆盖地区因水热条件变好,促进土壤发育,利于植被生长。(6分)
(3)由“白”变“绿”,冰雪面积的不断缩小,造成冰雪反射太阳辐射减少;植被增加,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地面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升高;植被增加,蒸腾作用增强,水汽增加,保温作用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形成恶性循环。(4分)
18.(1)距海近,周边邻国海洋资源丰富;陆上交通便利;国内、国际市场繁荣,海产品需求量大;国家政策支持。(6分)
(2)没有海岸线,没有港口直通外海,需经过他国到达海洋;利用他国海洋资源,交易成本高;产业结构单一;人才缺乏,技术水平低。(6分)
(3)提高工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生产和加工能力,完善产业链,提高海产品附加值;拓展城市地域,吸引人口集聚,提高城镇化水平;壮大经济实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6分)
19.(1)差异:东部生态脆弱性高于西部(距海越近,生态脆弱性越高)。原因:与西部地区比,东部离海洋较近,受海水反复浸灌;地势较低,地下水位埋深浅,易引起土壤返盐,土壤盐碱化较严重;油气资源分布广,开采、运输环节产生的污染较严重;较快的城市化加剧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6分)
(2)优势条件:产业基础好,生产协作体系较完善;科技实力雄厚、人才优势明显;水资源丰富。劣势条件: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石油、海盐等资源短缺。(6分)
(3)推广:丰富了水稻品种/对我国盐碱地种植水稻有重要推广意义;地: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后备耕地资源/扩大了适植范围;粮:增加粮食总产量/降低粮食进口量/减少粮食对外依存度。(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