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我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经常会提到 “意境”一词,那么 你知道什么是意境吗?
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诗人描绘了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其实,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意境也是非常关键的要素。那么,它与诗歌中的意境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山水画的意境》去寻找答案吧!
学习目标
1.理解意境的概念、获得方法以及与意匠的关系;
2.梳理文章脉络,分析文中以诗词为例来论述“画作意境”的论证方法;
3.掌握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1954年起,李可染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开始了他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克服重重困难,于1959年5月份在《美术》杂志发表了《漫谈山水画》一文,标志着他的尝试有了初步的成果。6月2日的《人民日报》以《山水画的意境》为题,转载了这篇文章。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意境( ) 惆怅( ) 夔门( )
浮光掠影( ) 真 zhì( ) fù( )予
chóng( )高 朝霞暮 ǎi( ) yí( )和园
身lín其境( ) xiōng有成竹( ) 朝朝mù mù( )
kuí
jìng
chóu
挚
赋
颐
崇
lüè
霭
临
胸
暮 暮
2.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1)惆怅:
(2)渲染:
(3)浮光掠影:
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①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大艺术效果。②比喻夸大的形容。
伤感,失意。
整体阅读
1.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 ,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整体阅读
2.意境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1)要全面认识对象,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2)要发现客观事物的精神实质,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夸张渲染意境才会更鲜明。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整体阅读
3.请你为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4):
第二部分(5-8):
第三部分(9-10):
点出“意境”的概念——景与情的结合。
阐述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补充论述意境和意匠之间的关系。
重点研讨
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意境”比作“灵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意境对山水画的重要性。
结构上: (1)点明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总领全文。
重点研讨
2.读课文第2段:说说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有什么区别?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重点研讨
3.第6段是如何论述意境的产生“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的?
首先:提出观点“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接着:阐明“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然后: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事例,论证这个观点;
最后:反面假设得出结论“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重点研讨
4.第8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各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举例论证:列举中国画家观察松树没有特定的时间的事例,论证了“中国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事物精神品质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重点研讨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列举荆浩事例,并引用古人的话,论证了中国画更注重表现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而这需要长期的观察。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5.优秀的画作只要有意境就完美了吗?
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重点研讨
重点研讨
6.作者为什么多处引用诗词,目的何在?
李白的诗、毛泽东的诗
荆浩的话、四川人说
杜甫的诗
为了论证意境的概念
为了论证意境获得的方法
为了论证意境和意匠的关系
(1)引用诗词,充当道理论据。(2)是为更好地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以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和强调意境与意匠对山水画的重要性。(3)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重点研讨
7.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首先:开篇点题,直接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引出下文的论述。
然后:接着以设问的方式引出“意境”的概念—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并通过列举李白的诗和毛泽东的诗加以论证。
接着:通过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论证了获得意境的方法——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并且把握客观事物的精神实质。
最后:引用杜甫的诗句作结,补充论述了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意境和意匠。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探讨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阐明了作者的美学观念:山水画家要深刻认识对象,注重长期观察,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抓住其精神实质,意境才能有独创性,并且要注重意境和意匠相结合。
当堂检测
第3段已举李白的诗为例,第4段又列举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是否重复?
不重复
两个事例侧重点不同,一水一山、一古一今。相互补充,使论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拓展延伸
李可染《万山红遍》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