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市二实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
1.如图是对噬菌体(病毒)、蓝细菌、变形虫和衣藻四种生物按不同的分类依据分成四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与乙的分类依据可以是有无叶绿体
B.甲组生物都没有细胞壁
C.丁组中的生物细胞中均具有核膜
D.丙与丁的分类依据可以是有无染色体
2.在宿主细胞内,某种RNA病毒的RNA经过某种转变后可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药物X能够抑制该病毒的增殖,但不抑制宿主细胞的增殖,则药物X发挥作用的机理与下列哪一项可能相同( )
选项 药物种类 治病机理
A 拉米夫定 抑制逆转录酶活性
B 环丙沙星 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
C 红霉素 与核糖体结合,阻止了核糖体与RNA结合
D 利福平 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
A.A B.B C.C D.D
3.下图中①②③为人体主要的细胞外液,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质、K+和Cl-是维持①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B.小腿抽搐可能是由于①中Ca2+浓度降低而引起的
C.③的成分可包含CO2、尿素、血红蛋白等物质
D.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人体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我们将该环境称为内环境。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构成,且细胞外液的含量大于细胞内液
B.与淋巴液、组织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多,如血浆蛋白、血红蛋白
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功能均有关
D.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后,机体一定可以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恢复其稳态
5.如图1表示神经纤维上K+跨膜运输时两种方式,其中甲、乙为两种蛋白质。图2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某一时刻离刺激点不同距离处膜电位大小。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中细胞膜N侧还可能分布着一定数量的糖蛋白
B.图2中③处膜内为正电位,与Na+协助扩散有关
C.图1中K+由上至下的运输与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有关
D.图2中②处Na+通道开放,④处K+通道开放
6.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人产生尿意,膀胱闭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发生排尿反射。脊髓通过自主神经支配膀胱的活动,下列有关自主神经与排尿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B.神经冲动传导到脊髓产生尿意,该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C.自主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且不受意识支配
D.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协同作用支配膀胱活动
7.如图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途径①属于血糖调节,胰岛B细胞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B.途径②属于体温调节,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
C.途径③属于水盐平衡调节,激素D是垂体合成和释放的
D.激素A、C、D都能定向运输到靶细胞和靶器官起作用
8.生物科学发现史上有很多以狗为实验材料的经典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巴浦洛夫发现每次给狗喂食前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说明狗已经形成了永久性的条件反射
B.沃泰默切除狗的某段小肠的神经,发现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依然会促进胰液的分泌,证明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不受神经调节
C.班廷和贝斯特将狗的胰液管结扎至胰脏萎缩后制成滤液,将滤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结果狗不出现糖尿病症状,发现了胰岛素通过胰管分泌释放
D.科学家手术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会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证明甲状腺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
9.下列有关免疫学原理的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
B.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是用减毒的病毒制成的
C.供体与受体的主要HLA有80%相同,才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D.临床诊断中,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检测病原体
10.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始终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调控下完成。光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中起调控作用,温度、重力等其他环境因素也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光敏色素不仅能感受各类光质信号,还能够产生信号并且传递信号
B.可以通过定时遮光处理诱导菊花提前开放
C.年轮的形成是树木生长对一年中不同时期环境温度反应的结果
D.重力通过“淀粉—平衡石”影响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导致生长素不对称分布影响生长
11.过程“①②③”表示人体某些结构或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箭头表示信息传递方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①②③分别表示反射弧中的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则该反射为膝跳反射
B.若①②③分别表示大脑皮层运动区、脊髓、上肢肌肉,则该过程可表示神经系统对缩手运动的分级调节
C.若①②③分别表示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当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a和b可通过细胞间接触传递信息
D.若①②③分别表示下丘脑的某细胞、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则a和b为同一种物质
12.目前对于顶端优势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主要有3种观点。观点1认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邻近的侧芽,抑制侧芽生长;观点2认为顶芽比侧芽优先得到细胞分裂素,侧芽因得不到足够的细胞分裂素而生长受到抑制;观点3认为顶芽是一个营养库,能优先享用由根部和叶片运来的营养物质,侧芽因得不到充足的养分而生长受到抑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切除顶芽后在断面上施加生长素,侧芽生长受到抑制,此现象支持观点1
B.将外源细胞分裂素施于被抑制的侧芽,侧芽正常生长,此现象支持观点2
C.切除顶芽直至侧芽正常生长,侧芽处养分含量未增加,此现象支持观点3
D.顶端优势现象中侧芽处生长素的作用效果与植物水平放置后根近地侧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13.下列有关生长素发现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达尔文实验证明了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向光面比背光面生长慢,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B.鲍森 詹森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初步证明该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
C.拜尔的实验必须在单侧光下进行,否则不能得出支持达尔文假说的结论
D.温特将胚芽鞘尖端切下置于琼脂块上,通过物质的转移进一步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化学物质吲哚乙酸有关,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14.植物生长调节剂烯效唑可通过调节相关内源激素水平来提高玉米籽粒中淀粉的含量。利用一定浓度的烯效唑处理玉米,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淀粉含量(g/kg干重) 细胞分裂素(mg/Kg) 脱落酸(mg/Kg) 赤霉素(mg/Kg)
处理前 50 0.01 0.07 0.5
处理后 170 0.04 0.15 0.1
A.赤霉素能抑制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的合成
B.赤霉素和脱落酸在促进淀粉合成上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C.烯效唑能抑制赤霉素的合成,可用于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
D.成熟的玉米中含有天然脱落酸,对人类和环境不安全
15.短期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如图表示相关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①
B.M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
C.N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16.网络上流传着一个段子:“荷尔蒙决定一见钟情,肾上腺决定出不出手,多巴胺决定天长地久,5-羟色胺决定谁先开口,端粒酶决定谁会先走!”,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荷尔蒙指的是激素,它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繁殖、性别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B.多巴胺只是一种神经递质,愉悦感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
C.肾上腺素可以促进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呼吸加快、血流加速
D.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会分开,并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二、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脂质体是一种类似于生物膜的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封闭囊泡,图 1 为不同物质透过脂质体的示意图,图 2 表示胆固醇含量对脂质体磷脂双分子层流动性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所有带电荷的分子不管多小,都很难通过脂质体,这是因为磷脂双分子层的内部是疏水的。缬氨霉素是一种十二肽的抗生素,若将它插入脂质体的脂双层内,可使K+ 的运输速度提高100000倍,但却不能有效提高Na+的运输速率,由此可以得出:① ;② 。
(2)体外培养人的成熟红细胞能使其维持一段时间活性,但相比其他细胞成活时间较短,其原因是 。
(3)动物细胞中胆固醇应该在图1的 (填“甲”“乙”或“丙”)处。根据图 2,当脂质体中胆固醇含量在 0~40%范围内,随胆固醇含量升高,脂质体对氧的通透性 ,说明理由 。
18.乌鳢(又名黑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其中一种能够稳定遗传的金黄体色的品种,被命名为金乌鳢。近年研究成果揭示了金乌鳢的金黄色表型属于白化现象,其皮肤的黑色素合成中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以及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乌鳢。下图表示关键基因(即靶基因B)的选择性表达的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过程①表示 ,除了图中已表示出的条件外,还需要 。
(2)图中需要mRNA、tRNA同时参与的过程是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 。
(3)如图所示,靶基因正常表达的机理是:活化的蛋白激酶A激活 并使其磷酸化,进一步使 活化,进而表达出相关的蛋白质。
(4)与该靶基因B控制合成的功能蛋白B相比,基因b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功能也异常,这种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 。
19.乳头瘤病毒(HPV)为DNA病毒,已知的亚型有 100多种,分低危型和高危型。子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所致,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图1是HPV入侵机体后,机体做出的部分免疫应答示意图。图2中F为物质,A~1为细胞。据图回答:
HPV表面的蛋白质在免疫学上被称作 。图1所示过程称为 免疫,甲是
细胞,它的主要作用是 。
(2)若要完全清除HPV,还需要体液免疫参与,过程如图2。图中属于抗原呈递细胞的有 (填字母),能通过分化形成D的细胞有 (填字母)。细胞C的活化需要 的刺激,还需要 的作用。
(3)综合上述过程,当HPV入侵机体后,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的作用是 。
20.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稳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抗利尿激素(ADH)的释放部位是 ,能引起ADH分泌量减少的有效刺激是 。
(2)下图是ADH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作用示意图。据图分析,ADH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肾小管、集合管细胞通过水通道蛋白从管腔中重吸收水的量增加,该现象发生的机制是 (要求答出两方面)。
(3)尿崩症患者排尿量异常增大,可能是因为ADH的缺乏,或ADH特异性受体的缺乏,后者体内的ADH水平与正常人相比 (填“偏低”“偏高”或“差不多”)。尿崩症患者饮水量也异常增大,这是因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使细胞外液渗透压 (填“偏低”或“偏高”),传至 ,产生渴觉。
(4)机体因严重腹泻丢失大量水和钠盐,导致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
会增加 的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21.针灸是我国传承千年的治疗疾病的手段,以外源性刺激作用于身体特定的部位(穴位)引发系列生理学调节效应,我国科研工作者发表在《自然》杂志首次通过小鼠模型,阐明了针灸治疗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I、低强度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发挥抗炎作用;II、脂多糖(LPS)是一种细菌毒素,当其进入动物血液后,会刺激肠巨噬细胞释放TNF-α(肿瘤坏死因子)、IL-6(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具体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均能与靶细胞 (选填“细胞膜上”、“细胞质中”)受体结合,进而 (选填“促进”、“抑制”)炎症反应。
(2)研究发现,在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会激活一组位于四肢节段的Prokr2感觉神经元,其延伸出去的突起部分可以将兴奋以 (信号)的形式传向大脑的特定区域,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 (选填“单向”、“双向”)的。
(3)迷走神经是从脑干发出的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其属于 (选填序号:①中枢、②外周)神经系统。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是通过Prokr2感觉神经元进行传导的,据图1写出该调节过程涉及的反射弧: (使用箭头和图中文字表示)。
(4)研究人员利用同等强度的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并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原因是 ,这也为针灸抗炎需要刺激特定穴位才有效提供了解释。
(5)研究人员对图中抗炎过程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分组及结果见表、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可使大鼠出现炎症,检测TNF-a浓度可评估炎症程度,据图分析,若丙组的A处理仅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推测A处理的可能的作用机制有________。
分组 处理 TNF-α浓度
甲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
乙 腹腔注射LPS ++++
丙 腹腔注射LPS+A处理 ++
A.抑制TNF-α合成 B.抑制TNF-α释放
C.抑制N受体合成 D.增加N受体数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
1.A
【分析】常考的原核生物: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A、甲中生物和乙中的蓝细菌均没有叶绿体,故甲与乙的分类依据不可以是有无叶绿体,A错误;
B、甲组中的生物有噬菌体(病毒,无细胞结构)和变形虫(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均没有细胞壁,B正确;
C、丁组中的生物细胞变形虫和衣藻均有细胞核,均具有核膜,C正确;
D、丙与丁的分类依据可以是有无染色体,丙组无染色体,丁组有染色体,D正确。
故选A。
2.A
【分析】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据题意可知,在宿主细胞内,某种RNA病毒的RNA经过某种转变后可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该病毒应该是逆转录病毒,药物X能够抑制该病毒的增殖,但不抑制宿主细胞的增殖(通过DNA复制),推测药物X可能是抑制逆转录过程,根据表格中信息可知,拉米夫定能抑制逆转录酶活性,因此药物X发挥作用的机理与拉米夫定可能相同,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B
【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识图分析可知,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液)。
【详解】A、①血浆的渗透压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蛋白质、无机盐密切相关,而无机盐主要是Na+和Cl-,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A错误;
B、小腿抽搐可能是血钙含量降低导致,血钙是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
C、③是淋巴(液),CO2、尿素等物质都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但是血红蛋白属于红细胞内的成分,C错误;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错误。
故选B。
4.C
【分析】 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详解】A、内环境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构成,其中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约占2/3,A错误;
B、与淋巴液、组织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多,血红蛋白是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需要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功能均有关,C正确;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后,不一定能恢复其稳态,D错误。
故选C。
5.B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电位状态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通常情况下钠离子在细胞外液中含量高,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当神经纤维接受刺激后会使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使得膜电位发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为动作电位状态。
【详解】A、由于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M侧为外侧,N侧为内侧,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A错误;
B、图2中③处为动作电位的峰值,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是由膜外高浓度向膜内低浓度协助扩散导致,B正确;
C、K离子由M侧(低浓度)到N侧(高浓度)的耗能运输是主动运输,由N侧到M侧的运输是协助扩散,后者与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有关,C错误;
D、图②处正处于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钾离子通道开放,④处于新的动作电位形成阶段,钠离子通道打开,D错误。
故选B。
6.C
【分析】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而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
【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是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来源于脊神经和脑神经,A错误;
B、尿意是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该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不属于反射,B错误;
C、自主神经不受意识支配,属于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C正确;
D、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如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而副交感神经兴奋则会使膀胱缩小,因此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支配膀胱活动中不是起协同作用,D错误。
故选C。
7.A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激素A由胰岛B细胞分泌,表示胰岛素;在寒冷环境中,通过途径②使人代谢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则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C为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D为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详解】A、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岛B细胞参与途径①过程,途径①属于血糖调节,血糖升高时,会作用于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合成分泌胰岛素,可见胰岛B细胞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A正确;
B、途径②若属于体温调节,激素B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
C、途径③若属于水盐平衡调节,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该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通过垂体释放的用于参与水盐平衡调节过程,C错误;
D、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重要内容,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不能定向运输到靶细胞,只能定向的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D错误。
故选A。
8.D
【分析】1.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详解】A、巴浦洛夫发现每次给狗喂食前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说明狗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但条件反射不是永久性的,若没有非条件的不断强化,则会消失,A错误;
B、沃泰默切除狗的某段小肠的神经,发现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依然会促进胰液的分泌,证明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可以不受神经调节,B错误;
C、班廷和贝斯特将狗的胰液管结扎至胰脏萎缩后制成滤液,将滤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结果狗不出现糖尿病症状,发现了胰岛素不是通过胰管分泌释放,而是由胰岛分泌细胞分泌的,C错误;
D、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会出现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等症状,证明甲状腺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D正确。
故选D。
9.C
【分析】1、器官移植是将某一个体的器官,移植到自体或另一个体体内的手术方法,用正常器官,代替病变器官,重建该器官正常的功能。器官移植容易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体对供体器官存在免疫排斥反应,故需要受体终生服免疫抑制剂;供体与受体的主要HLA 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移植了。
2、糖丸是一种口服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是由活的、但致病力降低的病毒制成的。另有一种注射型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是将病毒完全杀死,但保持其抗原属性而制成的。
3、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可预防由HPV引起的子宫颈癌,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在人类研发癌症疫苗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详解】A、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可预防由HPV引起的子宫颈癌,A正确;
B、糖丸是一种口服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是由活的、但致病力降低的病毒制成的,能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B正确;
C、供体与受体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移植,受体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剂,C错误;
D、抗原与抗体能特异性结合,因此临床诊断中,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检测病原体,D正确。
故选C。
10.A
【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受到光照射后→光敏色素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传导到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详解】A、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接受光照后,被激活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信号,该信号经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A错误;
B、菊花是短日照植物,可以通过遮光处理,缩短光照时间,能诱导菊花提前开放, B正确;
C、树木年复一年地加粗,构成一圈圈的年轮,表现出季节周期性变化。年轮形成的原因是在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在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较小,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 C正确;
D、当重力方向发生改变时,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就会沿着重力方向沉降,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信号分子的改变,如通过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导致生长素沿着重力刺激的方向不对称分布,从而造成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D正确。
故选A。
11.A
【分析】1、若图示表示反射弧的结构,反射弧的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则图中①表示感受器,②表示神经中枢,③表示效应器,a表示传入神经,b表示传出神经。
2、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而后通过垂体释放的一种激素,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详解】A、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没有中间神经元,A错误;
B、大脑皮层运动区通过脊髓控制上肢肌肉的运动,这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B正确;
C、当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间可通过细胞间接触传递信息,C正确;
D、若①②③分别表示下丘脑的某细胞、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则a和b为抗利尿激素,D正确。
故选A。
12.C
【分析】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详解】A、观点1认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邻近的侧芽,从而抑制侧芽生长。切除顶芽后排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影响,在断面上施加生长素,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到邻近的侧芽,侧芽生长仍然受到抑制,此现象支持观点1,A正确;
B、观点2认为顶芽比侧芽优先得到细胞分裂素,侧芽因得不到足够的细胞分裂素而生长受到抑制,将外源细胞分裂素施于被抑制的侧芽,使得侧芽获得了足够的细胞分裂素,顶端优势解除,此现象支持观点2,B正确;
C、观点3认为顶芽可以优先享用由根部和叶片运来的营养物质,按照观点3,切除顶芽后,侧芽能够享用到由根部和叶片运来的营养物质,但是如果侧芽处养分含量未增加,则此现象不支持观点3,C错误;
D、顶端优势现象中侧芽生长是受抑制的。植物水平放置后,生长素受重力影响使得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多于远地侧,由于茎对生长素浓度不敏感,近地侧和远地侧均表现为促进,但是近地侧促进程度大于远地侧,因此,顶端优势现象中侧芽处生长素的作用效果与植物水平放置后茎远地侧生长素的作用效果不同,D正确。
故选C。
13.B
【分析】生长素的研究从1880年英国达尔文→1910年丹麦的鲍森 詹森→1914年匈牙利拜尔→1928年荷兰温特→1931年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直到1946年科学家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该物质。
【详解】A、达尔文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A错误;
B、鲍森 詹森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初步证明该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在尖端以下部位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弯曲生长,B正确;
C、拜尔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跟某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有关,C错误;
D、温特将胚芽鞘尖端切下置于琼脂块上,通过物质的转移进一步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化学物质有关,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此时未得知生长素为吲哚乙酸,D错误。
故选B。
14.C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一定浓度的烯效唑处理玉米后,玉米中淀粉的含量大幅度增加,细胞分裂素与脱落酸的含量也增加,而赤霉素的含量减少。由此可推知,一定浓度的烯效唑可促进玉米中细胞分裂素、脱落酸的形成,抑制赤霉素的形成,从而增加淀粉的含量。
【详解】A、由表格数据无法得出赤霉素对细胞分裂素、脱落酸的合成的影响,A错误;
B、由表中数据可知,脱落酸和淀粉的量呈正相关增长,而赤霉素刚相反,说明赤霉素和脱落酸在促进淀粉合成上可能具有拮抗作用,B错误;
C、由分析可知,一定浓度的烯效唑能抑制赤霉素的合成,降低赤霉素的生理作用,可用于控制作物株高,提高抗倒伏能力,C正确;
D、成熟的玉米中含有天然脱落酸,脱落酸只能作用植物细胞,脱落酸对人类不起作用,而且含量微量,故对人类和环境安全,D错误。
故选C。
15.B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只能由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的类型包括轴突—树突型和轴突—细胞体型。
2、题图分析:由图可知,图示为3个神经元、3个突触形成的神经元环路,在N处②的轴突末梢构成突触前膜,③的胞体构成突触后膜。
【详解】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为轴突到树突或轴突到细胞体,则图中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②,A错误;
B、M处无论处于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都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B正确;
C、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则N处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C错误;
D、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被灭活,不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B。
16.C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详解】A、荷尔蒙是动物激素,激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对于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繁殖、性别等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
B、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都是大脑皮层,故愉悦感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B正确;
C、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心跳加快、呼吸加快、血流加速,C错误;
D、5-羟色胺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分开,并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C。
17.(共12分)
(1)载体蛋白能极大提高运输速度(2分) 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2分)
(2)不含细胞核等(2分)
(3)乙(2分) 降低(2分) 胆固醇含量在 0~40%范围内,随胆固醇含量升高,脂质体 的微黏度上升,流动性下降(1分),而自由扩散与脂质体流动性有关,因此对氧的通透性降低(1分)(共2分)
【分析】据图分析:图1为不同物质透过脂质体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脂质体膜上的不同位置,水能够通过脂质体膜进入脂质体,而K+、Ca2+、Na+、葡萄糖等不能进入脂质体。图2表示胆固醇含量对脂质体磷脂双分子层流动性的影响,随着胆固醇浓度的升高脂质体微粘度先升高再降低。
【详解】(1)由题干信息可知:缬氨霉素是一种十二肽的抗生素,若将它插入脂质体的脂双层内, 可使 K+的运输速度提高 100 000 倍,但却不能有效提高 Na+ 的运输速率,说明①载体蛋白能极大提高运输速度;②运输钾离子的载体和运输钠离子的载体不一样,即载体具有特异性。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体外培养人的成熟红细胞能使其维持一段时间活性,但相比其他细胞成活时间较短,其原因是人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细胞器等,影响细胞生存。
(3)胆固醇可参与构成动物细胞膜,动物细胞中胆固醇应该在图1的乙处;由图2曲线可知,当脂质体中胆固醇含量在0~40%范围内,随胆固醇含量升高,脂质体微粘度上升,流动性下降,而自由扩散与脂质体流动性有关,因此对氧的通透性降低。
18.(共12分)
(1)转录(2分) 核糖核苷酸、RNA聚合酶、ATP(2分,一个得1分,答对两个即可得2分)
(2)②/翻译(2分) 少量mRNA迅速合成大量蛋白质(2分,答提高翻译的效率只给1分)
(3)基因调控蛋白(1分) 靶基因(1分)
(4)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分)
【分析】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转录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转录的原料为4种核糖核苷酸,转录的产物为一条单链的mRNA,转录过程也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详解】(1)据图可知,图中①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表示转录;除图示的模板条件外,转录过程还需要核糖核苷酸做原料、RNA聚合酶起催化作用、ATP提供能量。
(2)②是翻译过程,该过程需要mRNA做模板,tRNA转运氨基酸;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少量mRNA迅速合成大量蛋白质,提高了翻译的效率。
(3)如图所示,靶基因正常表达的机理是:活化的蛋白激酶A激活基因调控蛋白并使其磷酸化,进一步使靶基因活化,进而表达出相关的蛋白质。
(4)据图可知,基因b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其空间结构发属于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生变化,导致功能也异常,这种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属于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途径。
19.(共14分)
(1)抗原(2分) 细胞(2分) 细胞毒性T(2分) 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2分,“识别并接触”1分,“裂解”1分)
(2)A、C(1分,答漏不给分) C、E(1分,答漏不给分) 两个信号(1分) 细胞因子(1分)
(3)与HPV结合,阻止其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2分)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依靠B淋巴细胞,细胞免疫主要依靠T淋巴细胞。
【详解】(1) 人乳头瘤病毒 (HPV) 在免疫学上作为抗原,属于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 图1中甲是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不能清除抗原 (HPV),故图1属于细胞免疫。
(2)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结合图2和体液免疫过程分析:大多数抗原经过(A)抗原呈递细胞的摄取、处理,将其内部隐藏的抗原暴露出来,呈递给(B)辅助性T细胞,少数抗原还可以直接刺激(C)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D和(E)记忆B细胞,其中浆细胞能合成分泌(F)抗体,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达到消灭病原体的目的,故图中的A和C都可以属于抗原呈递细胞;能产生D浆细胞的是C即B淋巴细胞和E即记忆B细胞;细胞C是B淋巴细胞,活化需要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分子发生改变两个信号的刺激,也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3)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可以与病原体(HPV)结合,阻止其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0.(共9分)
(1)垂体(1分) 细胞外渗透压降低(1分)
(2)ADH与肾小管、集合管细胞膜上的ADH受体结合后,通过酶a一方面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或细胞核相关基因的表达)(1分);另一方面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转移,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1分),从而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共2分)
(3)偏高(1分) 偏高(1分) 大脑皮层(1分)
(4)皮质(1分) 醛固酮(1分)
【分析】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集合管上的受体结合后,肾小管、集合管细胞通过水通道蛋白从管腔中重吸收水量增加,原因可能是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集合管上的受体结合后,增加了管腔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使肾小管、集合管细胞通过水通道蛋白从管腔中重吸收水量增加。
【详解】(1)抗利尿激素(ADH)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细胞外渗透压降低,能引起抗利尿激素(ADH)分泌量减少。
(2)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ADH与肾小管、集合管细胞ADH受体结合后,通过酶a促进含有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转移,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从而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尿崩症患者排尿量异常增大,可能是因为抗利尿激素不同程度的缺乏,因此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含量较正常人更低,或者因为ADH特异性受体的缺乏,即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如果和正常人相同,肾脏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无法和抗利尿激素结合并起作用,因此该患者体内的抗利尿激素相对较高。尿崩症患者饮水量也异常增大,这是因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4)渗透压调节主要是通过肾脏完成的,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21.(共13分)
(1)细胞膜上(2分) 抑制(2分)
(2)电信号和化学信号(2分,答对1个给1分) 单向(2分)
(3)②(1分) 足三里→Prokr2感觉神经元→延髓→迷走神经→肾上腺(1分,答漏不给分)
(4)腹部不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Prokr2感觉神经元(2分)
(5)ABD(1分,答漏不给分)
【分析】1、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适宜的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是发生反射的前提,完整的反射弧应该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据图可知,低强度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穴位足三里(ST36)可以激活迷走神经一肾上腺抗炎通路机理是:在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会激活一组 Prokr2感觉神经元,其延伸出去的突起部分可以将后肢的感觉信息通过脊髓传向大脑的特定区域,通过迷走神经作用到肾上腺,肾上腺细胞分泌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具有抗炎作用,导致针灸抗炎。
【详解】(1) 题图显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受体在肠巨噬细胞细胞膜上,与受体结合后会抑制TNF-α,从而抑制炎症反应。
(2) 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会激活一组位于四肢节段的Prokr2感觉神经元,其延伸出去的突起部分可以将兴奋传向大脑的特定区域,此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传导。针灸治疗过程中,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刺激由感受器转化为电信号由树突端传递到轴突端,所以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3)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外周神经系统,迷走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是通过Prokr2感觉神经元进行传导的。完整的反射弧应该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题图显示反射弧为:足三里→Prokr2感觉神经元→延髓→迷走神经→肾上腺。
(4) 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并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说明腹部天枢穴不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Prokr2感觉神经元。
(5)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可使大鼠出现炎症,脂多糖(LPS)能促进TNF-a增多,TNF-a能促进炎症。A处理应该具有抗炎作用,丙组的A处理仅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结合题图分析,A处理的3种可能的作用机制是抑制TNF-α合成,抑制TNF-α释放或增加N受体数量,都能减少TNF-α的含量,具有抗炎作用,故选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