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课件(共7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1《赤壁赋》课件(共7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6 10:2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9张PPT)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当生命中出现了“阴晴圆缺”时,应该怎么办呢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面对连续的贬谪,白居易说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面对国家的动荡,杜甫说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说

赤壁赋
宋·苏轼
阅读正字音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尊(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rénxū
zhào
niǎo


qiǎo
liáo
zhúlú
jīng
shī
shuò
qiáo
piān
páo
fúyóu
zàng

jiè
活动:文本翻译
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清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水波平静。我举起酒杯,劝客人共饮,吟诵着明月的诗篇,歌唱着窈窕的诗句。
既望:农历十六日。既,过了。
泛:飘浮。 兴:起。 游于赤壁之下: 于赤壁之下游 (状语后置)属(zhǔ):通“嘱”,劝酒。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白茫茫的水气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我们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少焉:不一会儿。 横:笼 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 纵:任凭。 一苇:一片苇叶,指小舟。 所:……的地方
如:往,到……去 。 凌:越过。
万顷:指广阔无边的江面。 茫然:形容江面旷远迷茫。
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状语后置)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浩浩然仿佛要凌空乘风飞去,却不知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飘飘然像要脱离了人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而飞入仙境。
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冯虚:通“凭”凌空。 御:驾。止:栖息、居住
遗世:离开人世。
羽化:道家认为成仙的人能升天。
第二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在这时,我们喝着酒,感觉快乐极了,边敲着船舷边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我的内心想得很远很远啊, 眺望那个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予怀:我的心。 空明:月光下江水明澈。 溯 (sù):逆流而上。
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渺渺:悠远的样子。
美人:比喻自己所思慕的人。常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客人中有位吹洞萧的,依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那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余音婉转悠扬,像一缕不断的细丝。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倚:循、依。 袅袅(niǎo):指洞箫声婉转悠扬。
和(hè):伴奏。 幽壑(hè):深谷,这里指深渊。
嫠(lí)妇:寡妇。 潜蛟:潜伏的蛟龙。
舞、泣:使…起舞,使…哭泣。 (使动用法)
第三段
我不禁容色改变,理好衣服,端正坐姿,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整理。
危:端正。
何为: “为何” (宾语前置)
(形用动)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缪(liáo):通“缭”,环绕,盘绕。
西.东: 朝.往.向(西.东),(名作状)
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 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见武昌,山川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
曹孟德之困于周郎: “于”介词,“被” 曹孟德之于周郎 困(被动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判断句)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方:当。 破:占领。 下:攻下。
舳(zhú)舻(lú):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酾(shī)酒:斟酒。槊(shuò):像长矛的兵器。固:本。固一世之雄也 (判断句)
安在: “在安” (宾语前置)
当曹操夺取荆州,攻占江陵,顺长江而东下的时候,战船相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酌酒,横握长矛赋诗,本是一代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鱼砍柴,与鱼虾结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只苇叶般的小船,举起匏樽互相劝饮。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颗米粒。
渔樵:打鱼砍柴,(名作动); 渚:江边。
侣、友: “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名作动 意动用法)
一叶:形容船小
匏(páo) 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
蜉(fú)蝣(yóu):昆虫名,夏秋之交生在水边,朝生暮死。比喻人生短暂。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须臾:片刻。 挟:偕同,带。
乎 : 用在句中表停顿。 骤得:迅速实现
遗响:余音,指箫声。 悲风:悲凉的秋风。
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无尽。想与神仙一起邀游太空,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我知道(这些想法)不可能很快实现,(只好把自己的无奈)通过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
第四段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逝者 : 逝,往。流去的水。
斯: 这,指水。
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
卒:最终,到底。 消长:消减和增长。
我说:“客人你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吗 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江水总是不停的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盖:句首语气词。 将:表示假设。 曾:竟然。
以一瞬:通“已”停止;一眨眼。
则:那么 何羡: “羡何”, (宾语前置)
假若从它的变化的方面来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连一瞬间都没有停止变化;如果从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至于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假如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敢取用。
且夫 :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苟 : 假如。 虽 : 即使。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造物者:大自然。 藏(zàng):宝藏 。
适:引申为享用。
只有江上的秋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成为美景,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享用它们。”
第五段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客人高兴地笑起来,(于是)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光,酒杯盘碟杂乱地摆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舟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天亮了)。
肴核:菜肴和果品。 既:已经。
狼籍(jí): 纵横凌乱。
枕藉(jiè):互相枕着睡觉。
既白:已经发白,即天亮。
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公元1079年,经历过里“乌台诗案”后,湖北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人,他就是苏轼。所幸,黄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纳了这个伤痕累累的人。面对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苏轼心里有一丝慰藉,有一点感悟,感情有一些变化。
三咏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何为赋?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有三个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
有多种形式: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文体“赋”
文赋之美
以文为赋
  主客对话,以客衬主
  换韵自由,疏密相间
  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特别的文赋
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乐甚——愀然——悲——喜而笑
乐————悲———— 乐
细读全文,思考问题,在文中画出重要语句,做好批注:
1.苏轼与客人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2.苏轼与客人“悲”从何来?
3.苏轼如何劝慰客人,使客人从悲情中解脱出来,转而为“喜”呢?
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提示:第一自然段)
为何而“乐”
因何而“乐”
良辰:七月既望
美景:
豪情: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提示:第一自然段)
为何而“乐”
月下夜游赤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赏美景 (景)
生乐情(情)
游赤壁(事)
因何而“乐”
良辰:七月既望
美景:
豪情:
为何而“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悲”从何来
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 悲从何处来?第二段只是写作者的“乐”吗?
提示:第二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我的内心想得很远很远啊, 眺望那个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悲”从何来
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代表了对于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悲从何处来?
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
“悲”从何来
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 悲从何处来?第二段只是写作者的“乐”吗?
提示:第二段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先写歌声,后写箫声


箫声
怨 慕
泣 诉
——由乐转悲
“悲”从何来
悲从何处来?
“望美人兮天一方”,遭受贬谪后的苦闷
心底的悲和客人的萧声产生了共鸣
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
由乐转悲
因何而“悲”?
面对美景,客却借箫声奏出了不和谐的音响,并使“苏子愀然”。那么客人因何而悲呢?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一世之雄今安在
人生短暂
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因何而“悲”?
怎么写悲?
对 比
曹操
宇宙无穷
现实
吾与子
人生短暂
理想
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 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悟“乐”之理
变与不变
取与不取
矛盾关系

不变
逝者如斯
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卒莫消长也
生老病死,时刻在变
代代相承,无尽也



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
“取与不取”
清风明月,取无禁,用不竭,是无尽藏也,吾与子之所共适。
物各有主,非吾之所有

不取
悟“乐”之理
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 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悟“乐”之理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2)物个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处处照应了客的话: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悟“乐”之理
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须臾而羡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面对连续的贬谪,白居易说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面对国家的动荡,杜甫说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说

黄州惠州儋dān州。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问余平生功业,
身如不系之舟。
心似已灰之木,
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造语苍凉,寓庄于谐,言有尽而意无穷。
悟“乐”之理
诚然,苏轼虽然在文学和艺术上均有着很高的成就,但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从北到南,从大陆到海岛,越贬越远,越走越荒。
黄州惠州儋州
悟“乐”之理
黄州(湖北)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于苏轼来说,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官场的失意,并未摧毁苏轼的人生,相反的,他的大多数惊世名篇,都是创作于被贬期间。更重要的是,苏轼还把谪居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走到哪,吃到哪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猪肉颂
净洗铛chēng,少著水,
柴头罨yǎn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悟“乐”之理
惠州(广东)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于苏轼来说,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官场的失意,并未摧毁苏轼的人生,相反的,他的大多数惊世名篇,都是创作于被贬期间。更重要的是,苏轼还把谪居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走到哪,吃到哪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妨长作岭南人。
悟“乐”之理
儋州(海南)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于苏轼来说,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官场的失意,并未摧毁苏轼的人生,相反的,他的大多数惊世名篇,都是创作于被贬期间。更重要的是,苏轼还把谪居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走到哪,吃到哪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食蚝
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 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东坡鱼
东坡鸡
梅菜扣肉
东坡饼
悟“乐”之理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面对命运的不公: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说
悟“乐”之理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不要抱怨,让人生过得充实有意义。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悟“乐”之理
总结
写景 “乐”
(1.2段)夜游之乐
(3段)吊古伤今
抒情 “悲”
(4.5段)阐述哲理
议论 “乐”
艺术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景 水月流光
感性的乐

情:哀乐相生
体悟思考

理:物我无尽
理性的乐

有机结合
感情的变化
知识归纳
1.通 假 字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5. 文言句式
6.成语积累
4.一词多义
1.通 假 字
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山川相缪
(“以”通“已”,停止)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尊”通“樽”酒杯)
(通“凭”,乘)
(通“嘱”,劝人饮酒)
(通“缭”,盘绕)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今义:
(2)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
2.古今异义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一种游戏方式
白茫茫的水气
二十四节气之一
旷远的样子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②舞幽壑之潜蛟
③泣孤舟之嫠妇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正襟危坐
3.词类活用
(名作状,向西;向东)
(动词使动用法,使……起舞)
(名词使动用法,使……哭泣)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形容词作动词,整理;端正)
⑧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⑨歌窈窕之章
(名作动,打鱼砍柴)
(名作动,朗诵)
扣舷而歌之
歌曰
倚歌而和之
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纵一苇之所如
如泣如诉
4.一词多义




(动词,唱)
(名词,歌唱)
(名词,歌声)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动词,眺望,远看)
(动词,攻占,打下)
(方位名词,下面)
(动词,往)
(动词,像)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2、何为其然也。
3、不以为然。

(于:介词,在)
(于:介词,被)
(于:介词,从)
(形容词尾,…… 的样子)
(代词,这样)
(动词,对)
(1)倒置句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托遗响于悲风。
而今安在哉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何为其然也?”
5. 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固一世之雄也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判断句
被动句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窈窕yǎo 愀然chǒu 蜉蝣fú 山川相缪liáo
B.徘徊huái 枕藉jiè 幽壑hè 冯虚御风pínɡ
C.嫠妇lí 桂棹nào 匏樽páo 酾酒临江shī
D.肴核yáo 扁舟biǎn 糜鹿mí 横槊赋诗shuò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卒: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到……去
课堂练习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4.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离开人世,飞升仙境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
C.望美人兮天一方——在天的那一边眺望(那个)美人啊
D.物于我皆无尽——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的。
5.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歌窈窕之章。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
(4)_______,目遇之而成色。
(5)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萧声
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寄蜉蝣于天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糜鹿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1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啊一首诗?
A.《长歌行》 B.《短歌行》 C.《蒿里行》 D.《步出夏门行》
11.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1.B.(愀:qiǎo;棹:zhào;扁:piān)
2.D.(适:享有)
3.B.(“既”是“过了”的意思。在古代,“望”指农历十五,“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历十六)
4.C.(C句应译为“眺望(那个)美人啊,(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
5 (1)诵明月之诗(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4)耳得之而为声(5)不知东方之既白
6.B.(举:举起)
参考答案:
7.C.(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介词,被/介词,给。B,转折连词,可是/并列连词,可不译。D,介词,在/连词,和)
8.A.(A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渔樵:打鱼砍柴;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流;南:名词作状语,向南;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
9.D.(D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羡”即“羡何”)
10.B.
11.C.(C项的内容是文章第四段所阐述的,这一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重在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