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教学设想]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学习这篇散文,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的由来;体会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文字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美读、涵咏散文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导学生以“话题”为中心搜集材料。把握“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点。有意识地选择景物,写一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的苦闷、抑郁,珍惜现在的美好的时光,热爱生活。
[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散文鉴赏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比如朗诵上的吟咏,常规的表现手法“形散神聚”“情景交融”等,所以能够把握这篇文章的文意,抓住中心。但是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难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上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领会“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文本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
1.文本分析:《故都之秋》是写景状物散文名篇,艺术构思精巧独特,语言优美隽永,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2.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①学生通过网络搜查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资料和创作背景资料。②播放配乐,营造朗诵氛围;播放名家朗诵,给学生以示范。③以幻灯片展示故都之秋美丽的画面,引领学生走进美的境界,以幻灯片展示秋的诗句及练习题目,可扩大课堂学习容量。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分析]
1.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诵读法、自主练习法、合作探究问题法。
2.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多种渠道搜集课文资料,让学生学会从作者、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去把握散文主旨。导入学习用诗意的语言营造美妙的氛围,将学生带入散文的意境美。通过配乐诵读感受散文画面美,文人情。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有目的引导和点拨的作用,着眼于培养学生对课文积极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迁移练习,利用已学方法进行自主赏析,达到知识迁移目的。
[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准备]
本节课的设计,是运用幻灯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形式(PPT)制作课件,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运用的教学资源如优秀朗读素材,图片资料,音乐素材等,大多是在备课时通过英特网查寻而得到,把这些素材进行整理,运用资源整合的原理,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注本文的情景关系和情景意味。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以及所以这样行文构思的匠心,较深层次地赏析文本的深厚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找出文眼,比较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不同特点。
2. 找出作者描绘的五副画面,思考:五副画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尝试用四字概括五副画面。
3. 搜集古诗中有关“咏秋”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有句老话“壮士易悲秋”,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壮士悲秋”说的是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种悲秋情结。有人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他读到的是无限的壮美!有人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读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读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
二、整体把握
1.齐读第一段,思考:作者从哪个角度写故都的秋?
答案提示:秋味
2.故都的秋味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啊,能让作者不辞劳苦从千里之外赶回北平呢?在第一自然段中找找,找到后把它画下来。
答案提示:“北国的秋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
“清 静 悲凉”在第一段中有总括全文的作用,也就是本文的文眼,在下面的段落里,作者无论写什么,都应该在秋味中渗透着清、静、悲凉。
3.那么南国之秋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写北国之秋,为何话题一转写到南国之秋呢
答案提示: 慢、润、淡;对比、烘托。
4.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是哪些?
答案提示:3—11段
在3—11段中描绘了五幅图画,请大家给每幅图画拟个四个字的标题,要抓住核心内容。
幻灯片展示:五副画面: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答案不拘泥于以上五种,言之有理,突出特征的都可以。)
三、新知学习
(一)教师引导,深入赏析画面
1.这五幅图画都是围绕着“清 静 悲凉”作者又是如何借景抒发“清 静 悲凉”的呢?
先来鉴赏第一幅画面—— “清晨静观”。幻灯片展示:“清晨静观”的图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段,可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朗读呢?大家看看第二段和最后一段,愿意用生命去换得故都的秋,真是生命诚可贵,秋日价更高啊!所以应该带着赞美和热爱的情感朗读。写景叙事常常追求“绘声绘色,声色并茂” 可以从声音、色彩、形状等方面去鉴赏。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师补充总结:
听见的是:飞声——而不是叫声,极细小的声音都能听见,说明当时的环境的寂静。
动作:静静地坐在小院里,数着一丝一丝的日光,怎么数的?太阳光从茂密的枝叶上泻了下来,日光少,却很细致很用心在数,“细数”和“静对”透露了清闲和惬意的心态。作者借景抒情,选择最能体现 清、静的景物。
(3)在“清晨静观”中有“悲凉”吗?
“租人家一椽破屋”,“站在破壁腰中”,这些都是衰败的景物,不美啊!可是作者却觉得美的不一般。若要给秋草涂上色彩,应该是枯黄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必定是瘦弱的、病态的,生命即将走向结束。符合清、静、悲凉的意境。
(4)在“清晨静观”中,作者借景抒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所有的景物都能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在第三段中还有几组画面:“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画面中景物的选择是否也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同桌之间讨论,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① 在南国,每年到了秋天,作者就会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芦花是灰白的,给人死寂感,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枫叶荻花秋瑟瑟”就是相同的悲凉。
②“钓鱼台的柳影”,把柳影改成柳条好吗?我们学过的写杨柳的诗词有哪些啊?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迎来春光先到来,浅黄清绿映楼台。只缘袅娜多情思,便被春风长倩猜。”
柳条无论是下垂的还是飘拂的,都是明艳的,袅娜的,会给人以情趣,而柳影则是灰暗的。和本文的意境相符合。
③“潭柘寺的钟声”,改为“香客”可以吗?
我们 立刻想起了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伴钟声到客船。”幽静的秋天景色,意境清远。真是异曲同工啊!
④ 虫子、蝉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多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忧愁凄惨的象征。柳永在《雨霖铃》中就用“寒蝉凄切”来营造清冷凄惨的离别氛围。秋天的虫唱给人生命衰微的意味,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2.学生朗读“清晨静观”。 配《秋日私语》音乐
(二) 学生合作探究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其它四幅画面中最喜欢的一幅图画来赏析。注意:图片要对应出来;时间约5分钟;每一个学习小组要选出代表发言。
结合学生赏析,教师提问,归纳。
1.赏析“落蕊轻扫”图 幻灯片展示:“秋槐落蕊”图
作者抓住了触觉和视觉来写。
(1)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还有心境的宁静。
(2)落蕊是什么颜色的啊?
白色, 白色是冷色调,落蕊白中带着黄。
古人说“梧桐一叶知秋”,郁达夫看着着满地的落蕊,不仅仅想到的是自然之秋,还想到了人生之秋,年华将逝,青春不再,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悲凉。
2. 赏析“秋蝉残鸣”图 幻灯片展示:“秋蝉残鸣”图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是哀怨、忧愁的象征。在故都连衰弱的蝉声,足见当时的?一个残字也意味着蝉的生命快到了尽头,什么感觉又油然而生啊?悲凉。
运用的表现手法:反衬,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3.赏析“秋雨话凉”图 幻灯片展示: “秋雨话凉”图
辛弃疾有词曰:“而今识尽 ( http: / / www.21cnjy.com )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天气转凉了, 一年也就快走到尽头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就不多了。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
4.赏析“秋日胜果”图 幻灯片展示:“秋日胜果”图
秋果淡绿微黄,显出清秋的色彩。
5.教师小结:全文从几个方面写秋?都有什么特点?(见幻灯片)
(三)体会情感
1.清、静既是客观景物的特点,又是内心感受,而悲凉则更多是内心感受。郁达夫为什么不写明艳之色,繁闹之景呢?
学生讨论作答。
教师明确:对于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这主要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决定的。郁达夫三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自传体小说《沉沦》表现出了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性特征,因此,他喜爱“清、静、悲凉”的色彩便不难理解。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人生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故都的秋其实在作者的心中,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幻灯片展示: 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2.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学生作答,教师点拨。
答案提示: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
四、练习反馈
1. 郁达夫笔下的秋如此凄凉、冷落,那 ( http: / / www.21cnjy.com )么秋天有没有另外绚丽多姿的一面呢?下面大家根据一些图片把它和我们学过的一些诗句联系起来。(幻灯片展示展示一些秋天的一些特定场景,引发学生回忆诗句)
2. 白居易眼中的晚秋又是何种风采呢?大家一起来朗读这首《晚秋闲居》。
幻灯片展示:
晚秋闲居 白居易
地僻门深少送迎,披衣闲坐养幽情。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踏梧桐黄叶行。
我们能“读”出作者在闲适中还透着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
明确: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教师点拨:鉴赏诗歌需要知人论世,通过意象把握情感。
白居易怀才不遇,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句。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梧桐这个意象多传达 ( http: / / www.21cnjy.com )忧愁哀怨的情感。例如以前学习过的“寂寞梧桐庭院锁清秋”,将来会学习到的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拓展延伸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的”。作者写故都的秋却不忘江南的秋,在第二段和第十三段中,作者说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色彩不浓,回味不永”。通过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秋味之浓,也只有在故都秋的色,秋的味,秋的意境与姿态才看的饱,尝的透,赏玩到十足。作者在小院秋色中还忍不住要感叹“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朵,自然而然就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了。足见故都的秋特别的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故都的景物中渗透着清、静、悲凉,如果把这些景物放在诗歌中,便是一个个的意象,我们能否换种形式表现出来呢?
以《故都的秋》中的景物为主要内容,模仿《天净沙 秋思》的形式,写一首《天净沙 故都之秋》。
完成后,师生交流。
教师给予评价。(主要看意象和情感的表达是否一致,能否做到压韵。)
幻灯片展示:齐读
天净沙 故都之秋
寒烟衰草瘦菊,
苦蝉残声几许,
断桥日暮羁旅,
一城风雨
几度梦归故里。
六、课堂小结:
故都的秋,是美丽的,是寂寞的,也是深沉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郁达夫把他的情感融在了一草一木中,也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就让我们带着对故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满怀深情地朗读这首秋的赞歌吧!
幻灯片展示:
故都的秋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彩画
故都的秋是一支婉转忧伤的钢琴曲
故都的秋是一首深沉含蓄的抒情诗
故都的秋是一朵素雅高贵的紫丁香
七、课外作业
1.读第12段,用原句概括这段议论性文字的内容,并讨论它在文中的作用。
2.以“故乡之秋”为题,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写一篇散文。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