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故都的秋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1 18:0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1. 移情法。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 诵读法。“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
3. 设疑讨论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屏幕)黄叶飘落的秋景(动景)
师:“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幅图能让我们想起第三单元的哪句诗?
生答:《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屏幕)连续的秋景
生背诗: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今天我们要从词的秋景走进散文的秋景,走进1934年的北平,鉴赏郁达夫笔下的(屏幕)《故都的秋》,浅尝其中的秋味(板书)。
2、讨论学习目标:
⑴本文属于哪一类散文?(生答:写景抒情散文)
⑵师点拨:依据文体特点讨论制定本文的学习目标(四人小组讨论,抽2~3组回答)
(屏幕)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鉴赏文中的秋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情,领会情景结合的写法。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考之韵》P160左3 P161右2
(屏幕)配作者像
师补充:郁达夫(1896—1945)是我国现代文坛上负有盛名的重要作家,郭沫若把他比为“俄国文学中的屠格涅夫”。从小喜爱文学,七岁入私塾启蒙,“九岁题诗四座惊”;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到半年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0年作为发起人在上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12月携妻儿抵新加坡,主编《星州日报》等,发表大量政论、短评、诗词声援抗日斗争;1942年5月由于日军进逼撤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被日军强迫任翻译七八个月,在此期间暗中救助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时年49岁。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文艺创作。1933年4月,为了躲避白色恐怖的威胁,找一个宁静安谧的地方,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然而,迁居杭州以后,他的心境并非因此而宁静,有时甚至充满矛盾和痛苦,心中郁积着巨大的苦闷。1933年8月18日,他曾在一首诗的后面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觉烦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
另外,郁达夫生理上神经性的失眠毛病,秋天不治而愈。所以本文开首就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他还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夏天到热带,寒天到北极。
请注意把这些背景材料跟理解《故都的秋》结合起来。
4、听配乐朗读(第一、二段和最后两段)
(背景音乐轻些配二胡曲《二泉映月》之类,体现清、静、悲凉特征)
听后四人小组讨论(5分钟)
(屏幕)讨论题:
⑴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找出体现全文基调的一个关键句(文眼)。
⑵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
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⑶“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鲈鱼、大蟹,黄犬、骆驼”八个比喻分成两组,说出本体。
讨论后明确:
⑴可以见仁见智,文中的秋景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关键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清闲、恬静安谧;静——幽静深邃;悲凉——萧条凄凉)。
(板书)
⑵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

⑶“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北国之秋
“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南国之秋
前三对比喻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饭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让人感到
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让人
△ △ △ △
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令人读后回味悠长。
△ △ △ △
5、配背景音乐,让学生诵读(第一、二段和最后两段)
6、鉴赏故都的秋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情:
⑴讨论圈点批注文中的秋景,作者描绘了哪六幅故都秋景?并说说作者笔下的景跟关键句中的“清、静、悲凉”有什么关系。
屏幕:秋花——蓝朵
秋草——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秋槐——落蕊微细
秋蝉——衰弱的残声
秋雨——灰沉沉的天,息列索落,凉风
秋果——淡绿微黄
⑵故都的人在这秋色中有哪些行动,怎样体现“清、静、悲凉”?
明确:租一椽破屋住,泡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碗浓茶赏天色,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日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踏秋槐落蕊,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听秋蝉嘶叫,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人物身份是平民(都市闲人)
行动——清闲
概括:(屏幕)故都的人 语调——平静
感叹——悲秋
提示:天的颜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南方的天有“味”;那花开的有“味”,因为它多蓝白,或凄然于“破壁腰中”或默然于众人脚下,由稀疏的秋草陪衬;那蝉叫得有“味”,因为在南方,则“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得到的”;那雨下得有“味”,因为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样;那风刮得有“味”,因为它使故都成了尘沙灰土的世界;那都市闲人侃得有“味”,因为那方言的合辙而美妙,“倒来得正好”。郁达夫这种苦涩的“品味”是平民化的,他不写亭台楼阁、皇宫园林,不写香山红叶、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玉泉的夜月等等,虽然这些景致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太遥远,也跟当时的现实不协调,跟作者的心境难吻合。
⑶品味作者的情感:
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他一生从未在北平久住,为何偏爱故都的秋?在1936年写的《北平的四季》中,他写道:
(屏幕)“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作者在文题上不用《北平的秋》,而用“故都”两字,饱含挚爱祖国的情感。
P75倒数第三段的一句议论: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但故都的秋有它特别的深味。故都的秋声、秋色、秋意、秋韵、郁达夫的感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流露出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悲凉”则更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在日本十年所受到的歧视,三十年代为了谋生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哀痛,“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尽管现实“悲凉”、心境“悲凉”、眼中的景物“悲凉”,故都的秋仍然是美的,怀着一颗拳拳赤子之心的郁达夫,仍旧要唱出一曲悲凉的秋的颂歌。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神往、眷恋,也表达深沉的感伤,忧思与孤独者落寞之情。
齐读P8《我爱这土地》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中国爱国文人的情!
讨论情景结合的写法:
(屏幕)
情景结合 景——清 静 悲凉
(借景抒情、缘情写景、以景显情) 情——淡泊 热爱赞美 感伤、 忧思
恬静 神往眷恋 落寞 悠闲

一曲悲凉的秋的颂歌
7、布置作业:
师:走出《故都的秋》,眼前是桔乡的初冬景象,秋的背影还依稀可见,让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倾注浓烈的情感,完成作业:
屏幕(一)随笔:秋(冬)之 (色、景、味、韵、思……)
(二)四人小组合作,整理归类有关“秋”的诗句或成语。语文课代表设计“回眸秋天”的活动课草案。
黑板板书设计:
北国之秋——烈、深、浓、久
秋味: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润、浅、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