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琵琶行并序》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1 20:5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教学难点】
掌握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自主学习】
五、精读赏诗艺。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完成以下练习。
1、诗歌写了几次音乐?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三次。第一次暗写(略写);第二次明写(详写); 第三次明写(略写)。2、认真阅读第二次描写音乐的文字,填写下表:21·cn·jy·com
喻体 旋律 感情(变化)
急雨 急促沉重   
私语 轻微委婉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鸟语花底 宛转流畅 轻快——压抑
泉流冰下 阻塞压抑
冰泉冷涩 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 愤怒――控诉
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雄壮
如裂帛 短促急迫 激愤――凄厉
【合作探究】
想一想,除了运用比喻手法外,诗歌还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展现琵琶女高超的音乐才艺?
一是动作传神:“寻” “问”“移”“邀” ( http: / / www.21cnjy.com )“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烘托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二是叠词、联绵词的运用:嘈嘈、切切、间关(叠韵)、幽咽(双声)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三是侧面烘托:通过听众的反应和周围环境的描写来展示音乐的美妙。
【课堂检测】
听邻 家 吹 笙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认真阅读诗歌,谈谈诗人是如何表现音乐的魅力的。
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由此作想,说笙 ( http: / / www.21cnjy.com )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不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不知墙外是谁家”,对笙乐虽以天上曲相比拟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对其实际来源必然要产生悬想揣问。诗人当是在自己院内听隔壁“邻家”传来的笙乐,所以说“墙外”。这悬揣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见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于是,诗人动了心,由“寻声暗问‘吹’者谁”,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欲窥探个究竟。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21教育网
“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象描写音乐,仍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21cnjy.com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