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学习任务群 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学习任务群 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6 11:0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学习任务群 文学阅读与写作
(1)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学习任务一:梳理《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1一词多义:“如、属、之、阴、始、望,坐、视”等。
2词类活用:“东望武昌”“侣鱼虾而友麋鹿”“汶水西流”“明烛天南”等
3特殊句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何为其然也 余始循以入”等
学习任务二:梳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内容,掌握情景交融的手法。
重点提示:
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景物的选取最终是为抒情表达主题而服务的,从所写景物的色彩,所营造氛围中,探求作者的主观感受是赏析散文情景交融的手法的重要途径。抒情有时也缘景悟理,因此时常在写景的句子中可见富有哲理的语句。这样的语句往往“立片言而居要”,常有拨云见日、点石成金之效,起到画龙点睛的巨大作用。所以阅读散文赏析其情景交融的手法,应高度重视所选景物的色彩、氛围和其中的哲理性语句,理解其含意,揣摩作者意图,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获得智慧启迪。
方法提示:
1.抓住意象特点,从特点上说明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2.关注景物中的人的情感:抓住能够凸显主观情感的词语分析。
3.依靠主题,向主题靠拢,说明表达效果。
4.从“有我”和“无我” 角度分析情与景结合的方式。
小练试笔:
《故都的秋》全文写了五幅秋景图,都统摄在“悲凉”的情绪中。请选择其中一幅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品读“悲凉”的具体内涵。
答案示例:
“清晨静观”图强调的是破败荒芜以及牵牛花的冷色调;
“落蕊轻扫”图强调生命来无踪去无痕的落寞;
“秋蝉残鸣”图强调来日无多的衰弱;
“秋雨闲人”图强调人生几度秋凉、流年已逝的感慨;
“秋日胜果”图 “秋的全盛时期”正面临着凋零的结局,所谓的“胜景”是终结前的狂欢,是短暂的,是以衰亡为背景的。
学习任务三:梳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内容,掌握散文语言鉴赏方法。
语言特色
示例
《故都的秋》
善用排比和比喻,富有节奏,长短句呼应。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
《荷塘月色》
精致的比喻、通感,多用叠音词,节奏性强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我与地坛(节选)》
富哲理性,情感真挚动人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重点提示:
1.从修辞手法分析:文章语言涉及到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引用、借代等手法时,要先修辞手法的使用然后结合内容和表达效果展开。
2、从词语表现力方面分析:如叠词的出现就要分析其音韵美,动词则重点分析其准确性,形容词就其形象、生动性展开。不论那种类型都要紧扣文章内容分析其表现力。
3、从句式的特点分析:长句的使用,使语言内容丰富,表达流畅;短句精炼、紧凑、活泼;整句音韵和谐、气势贯通;散句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4、分析语言风格:豪放洒脱、朴实自然、轻快明丽、简洁凝练、含蓄蕴藉,华丽典雅,轻柔婉转。
方法提示:
1.抓住语言特征、角度用一到二个词概括。力求简洁,内容多的话可分若干点作答。
2.结合文本,分析关键词,将分析指向主旨、情感。
3.运用术语指出效果。
小练试笔:
朱自清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他的比喻,往往能出乎人的意料,发前人所未发,但又在情理之中, 贴切自然。请从《荷塘月色》中找三处使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作赏析。
学习任务四:掌握散文语言的构建方法。
重点提示:
散文语言的美,源于“物”和“情”。
要学习散文语言的构建方法要做到:
1.细心观察,找出“物”的亮点。善于观察生活细节的人,才能写出生活的细节来。我们要了解所写之物的客观存在声音、色彩、光泽和气味等特征。只有抓住它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才能绘出它特殊的形象,写出它内在的韵味。
2.认真思考,读懂“物”的特点。对所写之物有一个初步感知与认识后,我们也许很难发现其特色,这个时候就需要深入思考、比较分析,找到其亮点然后在写作的时候,尽量突出其与众不同之处,让读者看到其特色。
3.给印象和感受以支点。生活中的印象和感受不一定是努力思考的结果,也有可能是被物象唤醒的。观察在于“物”,思考在于“情”。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对生活的印象和感受就有了支点。景物渗透了我们的真实的情感,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章也就“立”了起来。
4.尝试多种手法,展现眼中物,心中情。如写“太阳光一丝一丝从槐树的缝隙里漏下来” 是一种表达方式,但像郁达夫那样“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样
不仅写了形象,而且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动作、心态,这就透露出与众不同的悠闲与惬意,表达出与众不同的对故都之秋的热爱情怀。
小练试笔:
你走过的路,跨过的桥,穿越的山河,匆匆的岁月都安安静静地躲在你记忆深处。没有回味和梳理,这份记忆就会消散。请你以“记忆中的 ”写一篇散文。要求行文线索清晰,夹叙夹议,有详有略;所见所闻要写得具体可感,也能从中看出你的趣味和品位;开头或结尾最好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且能融入全文不显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