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高新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6 11:2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时长: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 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当然,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白嘉轩当晚回到白鹿村,把《乡约》的文本和朱先生写给徐先生的一封信一起交给学堂里的徐先生。徐先生看罢,击掌赞叹:“这是治本之道。今见先生亲书,示我帮扶你在白鹿村实践《乡约》,教民以礼义,以正世风。”
白嘉轩又约请鹿子霖到祠堂议事。鹿子霖读罢《乡约》全文,感慨不止:“要是咱们白鹿村村民照《乡约》做人行事,真成礼仪之邦了。”三人当即商量拿出一个在白鹿村实践《乡约》的方案,由族长白嘉轩负责实施。当晚,徐先生把《乡约》全文用黄纸抄写出来,第二天一早张贴在祠堂门楼外的墙壁上;晚上,白鹿两姓凡十六岁以上的男人齐集学堂,由徐先生一条一款,一句一字讲解《乡约》。规定每晚必到,有病有事者须向白嘉轩请假;要求每个男人把在学堂背记的《乡约》条文再教给妻子和儿女;学生在学堂里也要学记《乡约》,恰如乡土教材。白嘉轩郑重向村民宣布:“学为用。学了就要用。谈话走路处世为人就要按《乡约》上说的做。凡是违犯《乡约》条文的事,由徐先生记载下来;犯过三回者,按其情节轻重处罚。”处罚的条例包括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色子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不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
白嘉轩又请来两位石匠,凿下两方青石板碑,把《乡约》全文镌刻下来,镶在祠堂正门的两边,与栽在院子里的“仁义白鹿村”竖碑互为映照。
(摘编自陈忠实《白鹿原》)
材料三: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建设法治乡村。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到2035年,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摘编自《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法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管理方法,与“人治”并不对称。
B.老子认为小国寡民的社会,单靠个人的本能或良知而无需外力难以维持社会秩序。
C.诸如《白鹿原》中制定并推行《乡约》等便是乡土社会中礼治的一个重要体现。
D.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必须抓好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建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是“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B.因为“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所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C.维持礼治的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推行礼靠的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敬畏感。
D.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治理有效是其基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其目标。
3.结合材料一,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认可“礼治”观点的一项是 (3分) ( )
A.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B.为政以德。(《论语》)
C.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D.礼,经国家,定社稷。(《左传》)
4.材料二体现出乡土中国“礼治”的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4分)
5.结合材料三分析“礼”在当今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必要性。(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故乡的烟火
冯积岐
我两年没有回故乡岐山了,有发小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只能搪塞:远,不方便。其实,坐车才两个多小时,况且,有高速公路,有高铁。地理上的距离可以用数字来计算,可以用遥远来形容,心的距离是无法计算、难以形容的。坦诚地说,我和故乡心远了。
我必须承认,我习惯了城市的浮躁和喧嚣,不习惯故乡的恬静和安闲;我习惯了城市的雾霾和暧昧,不习惯故乡的清爽和纯粹;我习惯了城市的忙乱和繁复,不习惯故乡的从容和简单。城市生活的习惯,一刀一刀地削砍着我对故乡积累的情感。人的习惯太可怕了,就像波浪冲刷堤岸,一天天,一年年,连石头也会咬碎的,何况人
暮春初夏时节,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岐山县陵头村。陵头这个村名,曾经给我留下了诸多想象的空间,也给我们村老实纯朴的农民们带来了虚空的自傲和毫无实际意义的荣耀。只有埋葬皇族的地方叫陵,而平民百姓,即使埋葬在一块宝地,也只能叫坟墓。我们村的人,住在什么人的陵头上 答案是,我们村就在西周皇族的陵地附近。由此,我们村里的人断定,陵头村是一块风水宝地。
历史,不过是一种叙述而已。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感受到的是当下,我呼吸着故乡清新的空气,让故乡的气息充盈我的血脉。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故乡是由气息、色彩和声音构成的,即使挂在墙上的一根鞭子、立在院子里的一把镢头上,也洇漫着故乡特有的气息,这种气息,难以命名,却十分饱满,它是故乡的内涵。
小麦正在扬花,油菜结了荚。放眼望去,田野上浓郁的绿色,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得天空是绿的,空气也是澄明的绿。庄稼、青草、树木默默地伫立,故乡是一片静态。这个时候的故乡,只能聆听,只有听懂故乡,才能把心和故乡接通。
行走在故乡的田间土路上,双脚被路两边的青草淹没了,咬住了。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渴望,挥动镰刀,割它几捆子,背回家。在我生活的年代,一把青草也很难在路边寻觅到,青草还没长到一拃高,就被人割走了。现在,任凭青草疯长,不要说没有人割它,村里人恐怕想也不会想到,它可以喂猪喂牛;不要说家家户户不养猪不养牛,村里人恐怕连割青草的镰刀、捆青草的绳子也没有了;不要说没有收留镰刀和绳子,连常用的铁锨、镢头、锄头、木叉、簸箕、竹筛子等农具也看不到了,他们有的是电视、电脑、电冰箱和空调。我能掂量到,故乡变轻了,变简单了,变现代了。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傍晚是一幅神秘而慵懒的图画,画卷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庄稼人把犁杖从潮湿的泥土地中拔出来,吆着牛,走上了回村子的土路;站在村街上的婶婶们,呼儿唤女的声音,和牛的叫声相呼应。随之,街道上便有了柴草燃烧的清香味儿,放下农具的女人们开始做晚饭,一缕一缕的白烟,从家家户户的烟囱里伸上去,又弯下来,飘出村庄,和田野上的氤氲之气相融合,在麦田上空舒缓地游走,给傍晚的气息增添了朦胧,增添了神秘——故乡似乎平添了几分难以解读的美好。
现在,我行走在故乡的傍晚,村街上的沉寂和城市里华灯初上的热闹形成强有力的反差。街道上空无一人,坚硬的水泥街道,显得空旷而沉闷。故乡仿佛商场里的橱窗中的模特儿身上的时装,看起来也美,但却不在活物身上,但这也是我的故乡。当我丢掉历史的参照之后,我会习惯改变了面貌的故乡的,既然,我能习惯童年少年时的故乡,将来肯定也能习惯如今的故乡。
(摘编自《文化艺术报》)
文本二:
在作家们的笔下,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愫往往通过具体的情感载体得以表现。于是,故乡情结被物态化了,在散文中便成为一幅幅气韵生动、赏心悦目的图画,其色彩任凭作家们的情绪点染,或舒卷飘逸,或凝重沉郁,或清新爽目,或幽隐朦胧。作家周同宾当学生时常嫌家乡人憨地薄,而当他从城市中返回故乡时,却深深陶醉于故乡的幽静美好之中,作家在一种“微醺”的情绪中展开了对故乡的描写。
对故乡沦肌浃髓的感受与深情必然产生浓郁的诗意,而诗意的流淌又必然借助高度情化的物象,诗情画意的境界由此而形成,这便是故乡情结在审美意义上的意义。故乡散文在取材上或讲述既往岁月,或描述童年生活的乐趣,或赞美故乡的风土人情,先天就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黄河浪在《故乡的榕树》写道:“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这棵“驼背”榕树给作家的印象最为深刻,儿时的游乐便由此而展开。作家对这棵榕树分外有感情的回忆,难道不正是对故乡的苦苦追念吗 在故乡散文中,作家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亲切回顾,自然会撩拨我们的童心,让我们以此为参照去重温那彩虹般的岁月,并由此获得情感的释放和精神慰藉。
(摘编自王开志《泛论中国现当代散文中的故乡情结》)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借口“远”而很少回故乡,主要原因是“我”已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从而消解了那份积累起来的故乡情感。
B.文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现在的故乡比作“商场里的橱窗中的模特儿身上的时装”,是为了突出故乡的美好。
C.“我”回到故乡,看到了美好的景色,但故乡一片沉寂,需要用心去聆听,只有听懂故乡,才能把心和故乡接通。
D.以前,故乡路边青草难觅,现在青草疯长,农家连铁锨、锄头等农具都看不到了,表现出当下故乡生活的巨大变化。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故乡的地名曾给“我”留下了诸多想象空间,又说“历史,不过是一种叙述而已”,这句话意在突出“我”并不像村里人那样以故乡为傲。
B.“我”始终在历史的参照之中感受着自己的故乡,对故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由热爱、自豪到忽视、疏远再到习惯的过程。
C.周同宾在童年时嫌家乡人憨地薄,成年后却深深陶醉于故乡的幽静美好之中,表现了他对乡村的喜爱与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D.故乡题材的散文蕴含着对故乡独特的审美情趣,黄河浪散文中对“驼背”榕树的描绘,就体现了对故乡追念的审美情感。
8.文本一中叙写故乡过往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说“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愫往往通过具体的情感载体得以表现”。请结合文本一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B.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C.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D.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纵横术,战国至秦汉之际善于外交辩解的纵横家所使用的谋术都统称为纵横术。
B.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汉武帝始创年号。
C.翰林,隋朝创立的官职,专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等。
D.“坐事下狱”中的“坐”指因为,与《山行》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天资聪颖,爱好广泛。他十岁时通晓诗书,喜欢纵横术,学习击剑,喜好喝酒,想当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
B.李白才思敏捷,富有才华。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制乐章,挥笔成文,辞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他侍奉玄宗,多次喝醉酒,甚至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李白仕途坎坷,人生不顺。他虽受玄宗赏识,但未得重用。李璘起兵失败后,他被贬夜郎,大赦后又受到牵连入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2)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14.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人的说法孰对孰错呢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题商山四皓庙①
杜牧
吕氏强梁②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仇。
南军③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注】①四皓:秦末隐居于商山的四位老者,即东园公,甪(lù)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世称“商山四皓”曾帮助太子刘盈继承君位。②强梁:凶暴,强横,有力量。③南军:汉代守卫未央宫的屯卫兵。吕后死后,诸吕阴谋作乱,周勃以太尉的身份进入南军,并传令军中,要求拥护吕氏的把右臂露出来,拥护刘氏的把左臂露出来,结果南军将士全部“左袒”。
15.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是一首咏史诗,但其目的不在于怀古,而在于通过商山四皓辅佐刘盈的历史表达自己的历史观。
B.诗中的“我”即杜牧本人,本句旨在表达自己就事论史,而非感情用事,和“吕氏强梁嗣子柔”一道为下文提出独特的观点埋下了伏笔。
C.杜牧没有考证清楚真实的历史,认为南军袒露了右边臂膀,以至于刘氏天下差点易主。
D.此诗风格别致,内容请新,用典精当自如,评说论据得力。体现了“牧之处唐人中,本是好为论议”的一贯本色。
16.根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对吕后、刘盈和四皓情感态度。(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_____,_____。
(2)作者借黄昏中,雨落梧桐的画面渲染了愁苦哀怨的两句是:_____,_____。
(3)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舟楫(jí) 蹩进(bié) 跬步(guǐ) 残羹冷炙(gēng)
B.蛇鳝(shàn) 老聃(dān) 骐骥(jì) 沉溺其中(nì)
C.狭隘(ài) 慰籍(jiè) 吝啬(sè) 锲而不舍(qì)
D.孱头(chán) 消磨(mó) 倾心(qǐng) 礼上往来(shàng)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A.伴随铁路客运高峰的到来,写有“严禁携带危险、易燃、易爆物品上车”的字样悬挂在火车站入口处,提醒人们要有安全防范意识。
B.昨天我从你这儿拿走的那本语文复习资料,没用,等明天有空我再还给你。
C.《社会工伤保险医疗管理办法》的出台,意味着将规范工伤报告、治疗、康复、评残、结算“一条龙”的工伤保险医疗跟踪管理体系,它可最大限度地保障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D.SARS的可怕在于其传染性强,且无特效药,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隔离制度和科学的预防制度并实施有效的治疗。
20.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例句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其典型表现就是互惠互利——同社会中的远亲或不相干的个体交往时常会通过有形无形的约定来实现这种互惠互利。
A.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还要栽树……
B.让人留恋的歌声响起,标志着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年夜。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时期一种十分辛苦的劳作。
D.“呜——”伴随着一声长鸣,火车开动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阅读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度和偏好。比如对于同一部《西游记》,有人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也有人偏爱感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在热闹之上体悟人生况味和高深哲理,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
与阅读相比, ① 。普通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一般都是整体把握,无须深究个别细节,也不太挖掘“微言大义”。但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思维、知识和技能训练,它必须有一些套路、一些“法门”,比如对语法的分析、对细节的辨析、对价值意义的提炼等,以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技术能力。语文考试既有检验的功能,也有选拔的功能。它既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要完成对学生的考评和筛选。 ② ,它要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答案需要清晰、严谨、准确;就后者而言, ③ ,哪怕有些题目刁钻古怪也无可非议,因为不如此就难以拉开区分度,实现考试“优中选尖”的选拔功能。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分别简述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的目的,要求表达简洁流畅,均不超过30个字。(5分)
(1)语文教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文考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一阵海啸过后,沙滩上出现了许多鱼。它们的心被无奈与痛苦充斥。有的鱼选择自暴自弃,动也不动,在寂寞的等待中结束了生命;有的鱼不停地跳跃,想回到碧蓝的大海中,但没过多久,它们就累死了;有的鱼知道回去已不可能,但努力呼吸适应没有水的新环境,在呼吸中他们长出了肺,鳍也变成了四肢,于是,它们开始了新的生活,也许,陆地上的生活比海洋里的生活更美好。
请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
1.C [解析] A项,“与‘人治’并不对称”,表述不准确,原文为“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B项,“难以维持社会秩序”表述错误,应该是“可以维持社会秩序”。D项,“必须抓好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建设”表述错误,原文为“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2.B [解析] B项,因果关系不当,原文为“‘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3.B [解析] B项,代表了孔子的“为政”思想,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4.①内容上,注重道德礼仪等。②推行上,依靠家族力量教化。③措施上,有一定处罚办法。④对象上,以乡村村民为主体。
5.①乡风文明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礼”的存在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②“礼”依靠传统规范让村民自觉推行,“礼”的存在有利于乡村法治建设。③“礼”有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容,“礼”的存在益于乡村道德规范的提升。④“礼”对乡村影响依然存在,善用其好的一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一定推动作用。
6.B [解析] B项,“是为了突出故乡的美好”分析不当,是为了突出现在故乡的沉闷,没有了以前的那种烟火气息,那种生气。
7.D [解析] A项,“这句话意在突出‘我’并不像村里人那样以故乡为傲”分析不当,“历史,不过是一种叙述而已”所体现的是对其深沉的思考,并非意在突出不以故乡为傲的情感。B项,“始终在历史的参照之中”分析不当,以前对故乡的热爱、自豪不是在历史的参照中感受的;“再到习惯”不恰当,应该是坚信将来会习惯。C项,“对城市生活的厌倦”过度解读。“周同宾在童年时嫌家乡人憨地薄,成年后却深深陶醉于故乡的幽静美好之中”,说明了作家对故乡的情感经历了变化过程,是作家对故乡的描写的动力与源泉。
8.①丰富了文章内容,展现故乡在“我”记忆中的美好,体现“我”的故乡情结,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②与现在故乡形成对照,体现“我”的故乡情结的心理变化历程,从而为“我”会习惯故乡的变化做铺垫。
[解析] 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大段故乡过去的生活,如“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傍晚是一幅神秘而慵懒的图画……走上了回村子的土路……”这些是“我”曾经历过的生活,是“我”记忆中的生活。这些曾经的生活展现故乡在“我”记忆中的美好,是“我”认为故乡应有的生活。这也是“我”的故乡情结,这种情节也是读者所共有的,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作者详细写故乡过去的生活情景,从而与现在的故乡形成对照,“现在,我行走在故乡的傍晚……但这也是我的故乡”,这些内容表现了“我”的故乡情结的心理变化历程。回忆的内容与现在的故乡形成对比,为下文写“当我丢掉历史的参照之后……将来肯定也能习惯如今的故乡”做铺垫。
9.①通过对故乡地理位置及风水的叙述,写出了故乡特有的风味,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特殊情感。②故乡是由气息、色彩和声音构成的,文章通过对童年美好生活和美好环境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③现在的故乡富裕起来了,现在的街道沉寂、空旷,虽然与以前不同,失去了过去的那种烟火味,但故乡就是故乡,不可更改,最终还是会习惯的。作者就是将这些情感通过具体的载体加以描绘并融于故乡情结的。
[解析] 文本二中“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愫往往通过具体的情感载体得以表现”,在文本一中,有多处情节体现了这一观点。如第三段中作者对故乡地理位置及风水的叙述,“陵头这个村名,曾经给我留下了诸多想象的空间……陵头村是一块风水宝地”,通过这一情节的描写,写出了故乡所特有的风味,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特殊情感。从第四段“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故乡是由气息、色彩和声音构成的……它是故乡的内涵”中可看出,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寄托于故乡的气息、色彩和声音上,这些气息、色彩和声音构成了“我”记忆中的故乡。通过这些气息、色彩和声音,“我”才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故乡,这其中蕴含着“我”对故乡的回忆和热爱。
作者对于如今的故乡是有些不习惯的,它已失去了过去的那熟悉的情景。“我行走在故乡的傍晚……但却不在活物身上”,虽然此时的故乡已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但这也是我的故乡”,故乡就是故乡,不可更改,作者还是会习惯的。这些具体的载体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并将这些情感融于文章之中。
10.D [解析] “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中“赴河南”的是“吴兵三千”,不可断开,排除A、B。“道寻阳”,主语省略,“道”为谓语,“寻阳”为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C。
11.C [解析] C项,“翰林,隋朝创立的官职”错,翰林是唐朝创立的官名。
12.C [解析] C项,“他侍奉玄宗,多次喝醉酒”错。原文是“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原文并没有说“多次喝醉酒”。
13.(1)高力士素来显贵,因而以此为耻,便指摘他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玄宗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总是加以阻止。
(2)(李白)曾经乘舟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穿着皇帝所赐的锦袍坐在舟中,好像旁边没人一样。
[解析] (1) “素”,平素,向来,素来;“贵”,显贵;“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之”,代词,代指为李白脱靴这件事;“摘”,指摘;“以”,目的连词,来;“官”,使动用法,使……当官,让……做官;“辄”,总是;“沮”,阻止。(2)“尝”,曾经;“著”,穿;“坐舟中”,省略句,坐(于)舟中;“若”,好像。
14.示例一: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其实并不相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即要学思结合。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只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来学习,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在实际中学习。
示例二:荀子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地学习。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孔子的观点则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两者的观点只是角度不同,但并不矛盾。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是兴圣皇帝第九代孙。他的祖先在隋末因犯罪被迫迁到西域,神龙初年,从西域逃回来,客居在巴西。李白出生时,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用来给他命名。李白十岁通晓诗书,长大后,隐居在岷山。州里推举有道科,他不应举。苏颋任益州长史,见到李白,对他感到惊奇,说:“这孩子是天生的俊才,聪慧出众,如果稍加努力增长学问,就可和司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喜欢纵横家那一套权术,学习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后来又客居任城,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每天沉醉于酣饮之中,当时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和吴筠交好。吴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长安。他前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文章,感慨惊叹道:“你是天上谪居世间的仙人呀!”贺知章在玄宗面前说起他,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议论当世的事情,李白于是奏上一篇赋颂。玄宗赐食给李白,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院供奉。李白仍和饮酒之徒醉于市上。玄宗坐在沉香子亭里,突然之间内心有些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当时李白已经醉倒,左右的人用水洗他的脸,他酒稍醒,挥笔成文,辞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几次设宴召见款待他。李白曾侍奉玄宗饮酒,喝醉后,叫高力士替他脱靴。高力士素来显贵,因而以此为耻,便指摘他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玄宗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总是加以阻止。李白自知不为皇上亲近的人所容忍,更加傲慢并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酒八仙人”。他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赐给他黄金放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乘舟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穿着皇帝所赐的锦袍坐在舟中,好像旁边没人一样。安禄山造反,李白辗转往来于宿松、匡庐之间,永王李璘征用他为幕府僚佐。李璘起兵,李白逃回彭泽。李璘兵败,李白应当被处死。起初,李白游并州,曾见到郭子仪,认为他是个奇才。郭子仪曾犯法,李白出面解救郭子仪使其免受处罚。这时郭子仪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给李白赎罪,于是皇帝下诏将李白长期流放夜郎。适值大赦,李白又回到浔阳,因事获罪下狱。当时宋若思率领三千吴兵前往河南,路过浔阳,释放他并任用他为参谋,不久李白辞去参谋职位。李阳冰任当涂令,李白投靠他。代宗即位,召李白入朝任左拾遗,而李白已去世,终年六十多岁。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喜爱谢家青山,想在这里终老。到他死后,就埋葬在山的东麓。文宗时,下诏把李白的歌诗、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
15.C (“杜牧没有考证清楚真实的历史,认为南军袒露了右边臂膀”错误。“南军不袒左边袖”是诗人采用的假设手法,翻出一番新颖的历史见解:如果南军当时不支持周勃安刘诛吕,那么商山四皓也是无力安刘的。也就是假设当时南军不袒左边袖的情况下,即使商山四皓也是无力安刘,并不是“杜牧没有考证清楚真实的历史,认为南军袒露了右边臂膀”。)
16.①吕后凶暴,强横,专权,大肆屠杀刘邦的子孙,造成吕氏图谋叛乱。
②刘盈柔弱怯懦,他的柔弱致使诸吕过度骄恃纵肆,图谋叛乱。
③四皓扶助太子,名为安定刘家天下,实际上是促使其尽快灭亡。
【解析】首句“吕氏强梁嗣子柔”中的“吕氏强梁”说明吕后凶暴,强横。刘邦死后,刘盈当了皇帝,即汉惠帝,但实则吕后掌权,大肆分封吕氏亲族为诸侯王并杀了很多刘氏诸侯王,造成吕氏图谋叛乱。 “嗣子柔”表明刘盈柔弱怯懦,这首诗以诸吕拥兵谋乱为根据,认为其根源恰恰就在汉惠帝,是他的柔弱致使诸吕过度骄恃纵肆,图谋叛乱。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写了如果南军当时不支持周勃安刘诛吕,那么商山四皓也是无力安刘的。稳定了刘盈太子地位的商山四皓,他们表面上是稳定住了汉朝的江山,其实是拥护个仁弱的太子来做皇帝来让你汉朝江山分崩离析。如果仅仅依靠商山四皓,刘氏就会被诸吕灭掉。
17.(1)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8.B
19.C(A项成分残缺,在“字样”后加“的横幅”;B项“没用”歧义;D多项语病,成分残缺和语序混乱,“无特效药”前加“治疗”,“严格的隔离制度”和“科学的预防制度”对调。)
20.B 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递进。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转折。D.表示声音的延长。
21.①语文教学和考试远没有这么自由 ②就前者而言 ③它要具备一定的难度
[解析] 第①处,通读语段可知,此处是把语文教学和考试与普通的阅读做比较;由“普通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一般都是整体把握,无须深究个别细节,也不太挖掘‘微言大义’”“但语文教学……”“语文考试既有检验的功能,也有选拔的功能……”可知,语文教学和考试比普通的阅读要求的要严格,故可填写“语文教学和考试远没有这么自由”之类的句子。第②处,由下文“就后者而言”可推知,此处与下文构成并列关系,故可填写“就前者而言”之类的句子。第③处,根据下文“哪怕有些题目刁钻古怪也无可非议,因为不如此就难以打开区分度”可知,语文考试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故可填写“它要具备一定的难度”之类的句子。
22.(1)语文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技术能力。
(2)语文考试:既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要完成对学生的考评和筛选。
[解析] 由“但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思维、知识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技术能力”可知,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技术能力。由“语文考试既有检验的功能……也要完成对学生的考评和筛选”可知,语文考试的目的是:既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要完成对学生的考评和筛选。
23.[角度提示]
(1)适应是硬道理(2)用行动改变现实 (3)学会调整 (4)积极应对(岂能坐以待毙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