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燕 歌 行
高适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把握诗歌复杂的情感
3.分析诗歌运用的手法
学习目标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 翰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 参
导入: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功名,渴望施展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边塞诗歌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或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
(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边塞诗主要内容
边塞诗常用手法: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2)对比;(3)衬托;
(4)象征;(5)比喻;(6)夸张;(7)用典;(8)渲染;(9)虚实结合。
边塞诗常见意象:
有关景物:烽火、狼烟、孤城、黄沙、雪山、黑山、大漠
有关动物:马、雁、鹰等
有关地名:轮台、龟兹、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边关、玉门关等
常见乐器、乐曲:羌笛、胡笳、芦管、鼓、角、折柳曲、梅花落、阳关曲等
本诗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有哪些边塞特点?
边塞诗艺术特点:
慷慨悲凉 境界阔大 雄奇壮美
边塞诗代表诗人: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卢纶等
张守珪时任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主持北边契丹的军事;史载他曾隐瞒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所以此诗含有讽刺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
高适作此诗之前不久,曾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状况的了解却更具体、更透彻了。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因写此篇。
创作背景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燕歌行”传统题材是写思妇征人的怨旷之情或者渲染边塞苦寒的处境和戍卒生活的艰苦,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
诗歌序文: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题目解读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诗歌译文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半数死去半数还;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时值深秋塞外大漠草木尽枯;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身披铁甲的征夫守卫边疆已经很久,思妇自从丈夫被征走后,眼泪挂双目。
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思考1:按照什么顺序写“征戍之事”的
战事发展顺序:出征--失利--被围--死斗.
思考2:本诗的主题(诗眼)是什么
征战之苦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
整体感知
1.环境恶劣:
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边庭飘飙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选取塞草、孤城、落日等意象,渲染了辽远、肃杀、凄凉、衰飒的气氛,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2.战士惨烈:
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比喻、对比战争的残酷、无休无止、写出了征战沙场士兵的伤亡惨重。
3.相思离别: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飘那可度。比喻、借代蓟北征夫,城南少妇,两地相望,虚实相生,离别之苦彻心扉。
探究1: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诗人怎样(用哪些手法)写的
探究2.造成征战之苦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请找出相关诗句,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贪图享乐
贪功冒进
本诗既有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有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的深刻见解;既有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的热情颂扬,又有对将领奢靡生活的强烈不满;既有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又有对边将用非其人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不愧为“盛唐边塞诗压卷之作”。
抒出征之豪情;惜战士之辛苦;怜思妇之断肠;赞战士之死国;讽将帅之骄逸; 盼边地之和平。
你认为这首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
(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匈奴畏李广之略,……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厚遇战士。……李牧多为奇陈,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史记》
爱兵如子 骁勇善战 用兵如神
寄寓了诗人对现实(将军的无能)的委婉批判
本首诗用到哪些手法?
1.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主旨更突出,感受更深切,区别更鲜明。
2、融情入景 (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正衬:
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
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
反衬:
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扬
3、虚实结合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等效果。
4、细节描写
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岑参)
表达效果:细致入微地刻画,更加生动形象地突显人物性格、环境特点等。
5、用典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其他常用的表现手法:直抒胸臆、比喻、夸张、渲染、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胸臆)
训练:下面这两首边塞诗,都写了征人思乡的内容,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之处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抒情方式的相同之处:
都运用了借景抒情、以声传情的手法。
(2)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
①高适诗通过描写明丽之景,表现了边塞的和平宁静;通过写明月下的笛声传遍关山,在思乡的同时表现了盛唐的豪情。
②李益诗通过描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芦笛声的凄清,衬托了征人思乡的迷惘和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