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一)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一)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6 12:11:14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芳试模拟卷(一)
(150分钟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代以后,
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
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
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和有效的互补。两者虽然处处相反,却能够相辅相成,给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
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
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
会现实有着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能自已的
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善天下”,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产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
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
羁绊,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也不
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认为只要大家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
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
安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
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
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
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
意·1·
【24新教材·YK·语文(一)一R-高二上册-GSZW】
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
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
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道家思想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
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
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
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
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是完
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
虚极,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
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
之辨”显得子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后,外来的佛教渐渐
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
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
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种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
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
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
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
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失之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
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一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
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
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
海·2·
【24新教材·YK·语文(一)一R一高二上册-GSZW】参考答亲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一)
1.A(B“它们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代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
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
C“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
‘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D“殷周出现的人文转
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概念间并列不当。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
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由神本向人本
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
列关系)
2.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二“故此,
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
家独踞的认识,是失之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
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3.B(“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
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4.①引证法,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例
证法,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③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每点2分)
5.杜甫的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人世思想的印
证;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这便是道家出
世思想的印证。(每例2分)
6.D(根据第六段中“这一定是战友们多年来斗争的收获”可知,图书馆内环境恶劣是为了尽量
不引起他人注意,即为了保护图书馆中的某些书不被敌人发现,而不是为了“保护图书馆不被
敌人发现”,且文章中并未论及图书管理员忙碌而无暇顾及的内容)
7.D(曲解文意。刘思扬失眠是因为“兴奋”和“被周围的事物吸引得眼花缭乱,心潮激荡,不能
控制自己了”,歌颂的是他的革命斗争热情,文中未提及“新的斗争”)
8.①从嗅觉、视觉的角度来描写图书馆的恶劣环境,如一踏进图书馆,成岗和刘思扬便闻到“一
股霉臭的味道”,看到图书馆里“到处是灰尘、蜘蛛网”。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图书馆比
作“一座荒废已久的古堡”,突出图书馆环境的恶劣。③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图书馆中的书“胡
餐·1·
【24新教材·YK·语文·参考答案一R一高二上册一GSZW】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