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高一年级1+3联考
予充分的正视。近年来,对现代诗派(以及三十年代的其他现代性创作)的评价,我们不再
语文试题
将其作为“现实主义”的对立面加以斥责,而是肯定其美学价值和它作为左翼主流之外另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种文学形态的合理性。正如詹明信所说,我们对现代主义往往注意其形式技巧的价值,而经
注意事项:
常忽略了现代主义的创作也是有现实内容的,是对社会现实有所反应的。只不过这种反应,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次和姓名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经过了作家主观世界的折射和融汇,“认为现代主义就是主观主义的幻觉必须纠正”。因此,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不按要求作答无效。
对现代派诗歌的情感内蕴的“现代”特指,有必要加以重视。同时,现代派诗人作为敏感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人”,作为一群有着鲜明的青春特征的年轻人,他们的创作,也与自身的社会经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社会化人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毕竟一位作家或诗人,首先是作为有着鲜活生命、经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着人生各个成长阶段的个体而存在,而不是天生的“现代派”或“革命者”。
材料一:
(摘编自李璐《三十年代现代诗派的青春特征》)
“失落”而陷入“抑郁”是现代派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基本情感。这种情感是在“恐惧”
材料二:
的基础上产生的,因为害怕不能充分得到,害怕自己毫无价值,害怕被拒绝或失去菜人。这
相对于澎湃激荡的时代风云主潮,现代诗人歌唱的音调显得幽微而纤细。现代派诗人的
种情感的形成首先是青年社会人格不成熟的一种表现,由于所知所见还太少,对于现实的评
感知方式,注定了现代派诗歌的抒唱视点总是偏向于个体心灵的隐秘之隅,而对群黎苦痛与
价只能局限于一个小范围,或是个人的一已悲欢,或是阅读中的想象性经验。凭着这个小范
时代风雨采取疏离态度。即便现代派诗人偶尔涉笔于社会与时代,也是别有用心,大多凝神
围对整个的社会历史进行评价,难免陷入盲目偏颇、自卑自怜,进而自我封闭,对外部世界
注目其非本质方面,偏爱以破碎感去评价诗歌的价值与意义,产生现实的失落感,只将它作
采取消极的态度。他们仿佛已经看破了世间诸相,以一种年轻人特有的单纯执着对人生,人
为缘情抒志的载体与窗口而已。
性做形而上的思索,在诗歌创作中给人以凄艳又空灵的惊人美感。但历史给了他们人格成熟
逃离现实,憧憬世外桃源,几乎是所有现代派诗人的普遍特点。
的机会。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族危机,不仅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能力,也间接
这群置身于白色恐怖中的敏感抒情主体,对理想有所追求而不可得,对现实有所不满又
地使一群做梦的年轻人在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中磨炼自己,使他们最终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无可奈何,由于方向模糊不明,渐渐都退缩到时代潮流之外,甚或怯于直面惨淡人生与淋漓
明白自己的价值和目标,了解自己的社会定位和使命,不再“恐惧”,也就不会再“抑郁”。
鲜血,成为那踊荒街的寻梦者、孤寂的夜行人和可怜的单恋者,咀嚼一己的喜怒悲欢心境,
这也是每个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普遍过程。
投映在价值形态上便有了充满自怨自艾、无病呻吟的浊世哀音,对现实生活的迷惘、感伤
另一方面,三十年代的现代诗派又有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性。“五四”的历史青春期特
失望、厌弃、忧郁情调弥漫为压倒优势的基本问题。这种色彩基本上遍染了所有诗人的精神
征体现为行动的热情一一青年有改造社会的决心和勇气,向往着离开旧家庭,到广大社会上
凝结物。戴望舒无奈地咏叹道“我是青春和衰老的结合体/我有健康的身体和病的心”(《我
干出一番事业,且怀着“改造社会”的启蒙热情,是一种带有强烈理想色彩的青春。相比之
的素描》),生活是“从黑茫茫的雾,到黑茫茫的雾”(《夜行者》),所以自己“漂泊的
下,三十年代的这群青年则“实际”得多,他们离开家来到城市,只是为了谋生而已,因为
孤身”“要与残月同沉”(《流浪人的夜歌》),悲观与沉重已力透纸背。何其芳对寂寞品
这是现代社会文人的一条通路。他们或参与仕途,或致力于文化。对于性格较为“自我”的
味深切,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整本诗集蕴含的就是青春病态,是“刻骨的相思,恋中的征
现代派诗人来说,显然进行社会工作是难以胜任的,而从仕也需要家庭背景,因此“文学”
候”(《季侯病》),是飘忽而微茫的心灵语言。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变成了不二选择。他们对“文学”首先是一种爱好,后来“文学”成为一种专业,再后来成
充满了哀楚与恤惑。李心若厌弃人世,《无题》与《灯》都是寂寞与凄清的写照。孙大雨、
为一份职业(创作、翻译、编辑出版、学院研究)。总之,“文学”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别
张君甚至把丑恶异化的事物也牵引进纯净的诗中,《自己的写照》与《肺结核患者》都充满
的什么一一不再是“五四”时期在“启蒙”的大背景下要求文学有助于“改造”社会。因此,
了现代都市的异化景观和荒原感受,都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现代性。
他们的作品还体现出青春期的另外一些特征;感伤、速恫、缺少功利性的行动而专于形而上
总之,几乎每个诗人的诗都仿若秋蝉败叶,忧郁颓唐,蒙上了一种“欲语泪先流”的阴
的思考。
影,甚至有的还流露出了一定程度上无奈的避世观念,这是抒情群体远离时代和人民的必然
罗振亚将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情感空间以“病态的诗化青春”加以概括,认为其情感
报应。同时也可以看出,大革命的失败给予知识者的精神震动,在力度上远远超过了新文化
是“浊世哀音”,表现了纤弱幽微的现代情绪。笔者以为这一描述对现代派诗歌的价值未给
运动,大量具有困惑感、寂寞感、孤独感的诗篇,正是社会激荡的心理折射与映照反应。虽
第1页,共10页
第2页,共10页语文答案
1. A 2. C 3. D
4. ①青年的社会人格并不成熟,但历史给了他们人格成熟的机会。抗日战争
爆发后的民族危机,激发了青年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能力,他们或参与仕途,或
致力于文化,或从事文学。②青年的作品经过了作家主观世界的折射和融汇,
是对社会现实有所反映的,他们的创作与自身的社会经历、社会化人格的形成
有着密切的联系。
5. ①现代诗人置身于白色恐怖中,他们逃离现实,憧憬世外桃源,抒唱视点
总是偏向于个体心灵的隐秘之隅,而对群黎民苦痛与时代风雨采取疏离态度。
②大革命的失败给予现代诗人以精神震动,由此产生了大量具有困惑感、寂寞
感、孤独感的诗篇,寄寓着诗人们对黑暗现状的不满和怀疑。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所以能在诗歌创作中给人以凄艳又空灵的惊人美感”强加因果,根据材料
一第一段“凭着这个小范围对整个的社会历史进行评价,难免陷入盲目偏颇、
自卑自怜,进而自我封闭,对外部世界采取消极的态度。他们仿佛已经看破了
世间诸相,以一种年轻人特有的单纯执着对人生,人性做形而上的思索,在诗
歌创作中给人以凄艳又空灵的惊人美感”可知,现代派诗人自卑自怜甚至自我
封闭,消极处世,与诗歌创作中给人以凄艳又空灵的惊人美感没有因果关系。
C.“缺乏对现代派诗歌价值的肯定”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笔者以
为这一描述对现代派诗歌的价值未给予充分的正视”可知,对现代派诗歌的价
值没有充分的正视不代表缺乏肯定,而且这只是笔者个人的观点,不等同于事
实。
D.“憧憬世外桃源是他们的普遍特点”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二第二段“逃
离现实,憧憬世外桃源,几乎是所有现代派诗人的普遍特点”可知,原文“几
乎”一词并不代表全部。故选 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对比论证等方法”分析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二第三段“戴望舒无奈地咏
叹道‘我是青春和衰老的结合体/我有健康的身体和病的心’(《我的素描》),……
孙大雨、张君甚至把丑恶异化的事物也牵引进纯净的诗中,...都让人感到一种
强烈的现代性”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但是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故选 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QQABbYiAogCoABJAARgCUQV4CAKQkAAACAoOBBAAsAABwAFABAA=}#}
D.“使诗人对现实感到绝望”理解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同时
也可以看出,大革命的失败给予知识者的精神震动,在力度上远远超过了新文化
运动,大量具有困惑感、寂寞感、孤独感的诗篇,正是社会激荡的心理折射与映
照反应。虽然它感伤气太浓,但它也寄寓着诗人们对黑暗现状的不满和怀疑”可
知,大革命的失败使诗人们对黑暗现状不满和怀疑,但不是绝望。故选 D。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此句中“毕竟一位
作家或诗人,首先是作为有着鲜活生命、经历着人生各个成长阶段的个体而存
在”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根据材料一第一段“这种情感的形成首先是青年社
会人格不成熟的一种表现,由于所知所见还太少,对于现实的评价只能局限于
一个小范围,或是个人的一已悲欢,或是阅读中的想象性经验”可知,青年的
社会人格并不成熟。根据“但历史给了他们人格成熟的机会。抗日战争爆发后
的民族危机,不仅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能力,也间接地使一群做
梦的年轻人在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中磨炼自己,使他们最终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明白自己的价值和目标,了解自己的社会定位和使命,不再‘恐惧’,也就不
会再‘抑郁’。这也是每个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普遍过程”
可知,历史给了他们人格成熟的机会。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族危机,激发了青
年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他们或参与仕途,或致力于文
化。对于性格较为‘自我’的现代派诗人来说,显然进行社会工作是难以胜任
的,而从仕也需要家庭背景,因此‘文学’变成了不二选择”可知,青年们或
参与仕途,或致力于文化,或从事文学。“而不是天生的‘现代派’或‘革命
者’”可从以下内容分析理解: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正如詹明信所说,我们
对现代主义往往注意其形式技巧的价值,而经常忽略了现代主义的创作也是有
现实内容的,是对社会现实有所反应的。只不过这种反应,经过了作家主观世
界的折射和融汇”可知,青年的作品经过了作家主观世界的折射和融汇,是对
社会现实有所反映的。根据“因此,对现代派诗歌的情感内蕴的‘现代’特指,
有必要加以重视。同时,现代派诗人作为敏感的‘现代人’,作为一群有着鲜
明的青春特征的年轻人,他们的创作,也与自身的社会经历、社会化人格的形
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知,他们的创作与自身的社会经历、社会化人格的形成
有着密切的联系。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现代派诗人的感知方式,注定了现代派诗歌的抒唱视点总
是偏向于个体心灵的隐秘之隅,而对群黎苦痛与时代风雨采取疏离态度。即便
现代派诗人偶尔涉笔于社会与时代,也是别有用心,大多凝神注目其非本质方
{#{QQABbYiAogCoABJAARgCUQV4CAKQkAAACAoOBBAAsAABwAFABAA=}#}
面,偏爱以破碎感去评价诗歌的价值与意义,产生现实的失落感,只将它作为
缘情抒志的载体与窗口而已”可知,现代诗人置身于白色恐怖中,抒唱视点总
是偏向于个体心灵的隐秘之隅,而对群黎苦痛与时代风雨采取疏离态度。根据
材料二第二段“逃离现实,憧憬世外桃源,几乎是所有现代派诗人的普遍特点”
可知,他们逃离现实,憧憬世外桃源。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同时也可以看出,
大革命的失败给予知识者的精神震动,在力度上远远超过了新文化运动,大量
具有困惑感、寂寞感、孤独感的诗篇,正是社会激荡的心理折射与映照反应。
虽然它感伤气太浓,但它也寄寓着诗人们对黑暗现状的不满和怀疑”可知,大
革命的失败给予现代诗人以精神震动,由此产生了大量具有困惑感、寂寞感、
孤独感的诗篇,寄寓着诗人们对黑暗现状的不满和怀疑。
6.C “体现了他处事的公正”错误;从文本中说“连韩学愈的洋太太都在
敬聘之列”可知高松年处事并不公正。
7.B “借鉴了议论文的写法”错误。议论文中有这样的写法,小说中也有,
不是借鉴。
8.(1)多用巧用比喻。本文有 5 处地方使用了比喻,密度特大;就比喻而言,
有的是将喻体放在本体前面,比如开头关于驴子与胡萝卜的比喻,末尾关于葡萄
的比喻;有的是将喻体放在本体后面,比如关于仿造的古董的比喻,圣诞老人的
礼物的比喻等。
(2)将沉淀的生活经验与细致的观察所得顺手写入文中,让人思考。比如“在
吵架的时候,先开口的未必占上风,后闭口的才算胜利”等。
(3)作者学贯中西,顺手将中外典故写入文中,含蓄蕴藉。如关于伊索寓言里
那只没尾巴的狐狸的典故。(每点 2分,如有其它分析,酌情给分)
9.甲组:有时工于心计,有时又心直口快,说话不过脑子。具体表现在见
到高松年时想质问他,但权衡利弊得失后,又忍住了,这是工于心计。见到
未婚妻,便将当年老师关于葡萄的话告诉了她,并且还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结果让未婚妻生了气。如果考虑到后果,也就不会顺口说这样的话了。
乙组:耽于幻想。幻想校长给其聘约的时候,在退还时,附一封信,痛痛快
快批评校政,想到了聘其为副教授时如何,教授时又如何,也算是过足了
耽于幻想的瘾,但结果是人家并没有给其聘约。这对方鸿渐是沉重打击,
也是对其耽于幻想的辛辣嘲讽。(6 分)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结合“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
{#{QQABbYiAogCoABJAARgCUQV4CAKQkAAACAoOBBAAsAABwAFABAA=}#}
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
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又走了一站……譬如高松年就允
许鸿渐到下学期升他为教授”“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
最好的先吃,另-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他的笑容和客气仿佛劣手仿造的
古董,破绽百出,一望而知是假的”“可是他们精神和说话里包含的惋惜,总像
圣诞老人放在袜子里的礼物,送了才肯走”分析可知,本文多用巧用比喻,密度
特大;就比喻而言,有的是将喻体放在本体前面,比如材料一开头关于驴子与胡
萝卜的比喻,末尾关于葡萄的比喻;有的是将喻体放在本体后面,比如关于仿造
的古董的比喻,圣诞老人的礼物的比喻等。其语言特点是清词妙语。
结合“在吵架的时候,先开口的未必占上风,后闭口的才算胜利”“这比学生念
熟了书,到时忽然考试延期,更不痛快”“他对自己解释,热烈的爱情到订婚早
已是顶点,婚一结一切了结”分析可知,作者将沉淀的生活经验与细致的观察所
得顺手写入文中,让人思考,真可谓心织舌耕,处处皆成文章。
结合“连韩学愈的洋太太都在敬聘之列,只有自己像伊索寓言里那只没尾巴的狐
狸”分析可知,作者学贯中西,顺手将中外典故写入文中,含蓄蕴藉,也体现作者
心织舌耕,处处皆成文章。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甲组:结合“高松年的工夫还没到家,他的笑容和客气仿佛劣手仿造的古董,破
绽百出,一望而知是假的。鸿渐几次想质问他,一转念又忍住了”分析可知,方
鸿渐工于心计;结合“他想起在伦敦上道德哲学一课,那位山羊胡子的哲学家讲
的话:“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种人
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从恋爱到白头偕老,好比一串葡萄,总有最好的一颗,
最好的只有一颗,留着做希望,多么好?”“他嘴快把这些话告诉她,她不作声。
他和她讲话,她回答的都是些‘唔’,‘哦’。他问她为什么不高兴,她说并未
不高兴”分析可知,方鸿渐心直口快,如果考虑到后果,也就不会顺口说这样的
话了。
乙组:原文“他只准备聘约送来的时候,原物退还,附一封信,痛痛快快批评校
政一下,算是临别赠言,借此发泄这一年来的气愤。这封信的措词,他还没有详
细决定,因为他不知道校长室送给他怎样的聘约。有时他希望聘约依然是副教授,
回信可以理直气壮,责备高松年失信。有时他希望聘约升他做教授,这么一来,
他的信可以更漂亮了,表示他的不满意并非出于私怨,完全为了公事”等内容都
是他幻想出来的,在没有得到聘书就做了如此多的幻想,也算是过足了耽于幻想
的瘾,但结果是人家并没有给其聘约。这对方鸿渐是沉重打击,也是对其耽于幻
{#{QQABbYiAogCoABJAARgCUQV4CAKQkAAACAoOBBAAsAABwAFABAA=}#}
想的辛辣嘲讽。
10. BDE 11. D 12. B
13. (1)用的不是贤人,却想建立功业,好比在夏至那一天想要使夜晚变长。
(“非其人”,用的不是贤人;“譬”,譬如、好比、好像;“长”,变长。每
点一分,句意一分)
(2)如果这样,那么众多坏人就会结党营私,阻挡贤人,忠臣无罪却惨遭杀戮,
奸臣凭借虚名捞取爵位。(“是”,这样;“比周”,结党营私、互相勾结;“虚
誉”,虚名 每点一分,句意一分)
14.(1)材料一立足于君王、在上位者对待贤士的态度:尊贤、礼贤下士。
(2)材料二立足于君王如何任用贤人,让贤人真正发挥其才能。
【解析】
10. 句意:如果朝中没有贤人,就好比鸿雁没有翅膀一样,虽有高飞千里的愿望,
也不能达到它所想要飞往的地方。
11. A.正确。留传;将要。句意:留传荣耀的名声。/事情快要成功时遭到失败。
B.正确。
C.正确。一车四马;乘车。句意:要走远路的人得依托车马。/鲁庄公和曹刿同
坐一辆战车。
D.错误。疑问代词,哪里;疑问副词,怎么。句意:造成这种偏失的原因在哪
里?/我怎么能够低眉弯腰伺候权贵。故选 D。
12. B.“不能够重用父兄、子孙,非要疏远他们;应该任用并讨好厨师、渔夫、
屠户”错误。原文“释父兄与子孙,非疏之也;任庖人、钓屠与仇雠、仆虏,非
阿之也”应理解为:不重用父兄和子孙,并不是疏远他们;任用厨师、渔夫、屠
户,甚至仇人、仆役俘虏,并不是讨好他们。故选 B。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欲霸王者托于贤”可知,
材料一立足于君王、在上位者对待贤士的态度:尊贤、礼贤下士。由“举贤而不
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
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可知,材料二立足于君王
如何任用贤人,让贤人真正发挥其才能。
参考译文:材料一:国君想要治理天下并在后世永留荣耀的名声,就必须尊重贤
人并屈身礼待士人。《周易》上说:“在上的人谦恭待臣下,那前途就很光明。”
又说:“以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身份卑贱的人,会大得民心。”那英明的君王
布施恩德并谦恭地对待在下的臣民,就能怀柔远方的民众并招致近处的百姓。如
{#{QQABbYiAogCoABJAARgCUQV4CAKQkAAACAoOBBAAsAABwAFABAA=}#}
果朝中没有贤人,就好比鸿雁没有翅膀一样,虽有高飞千里的愿望,也不能达到
它所想要飞往的地方。因此,横渡大江大海的人得依托舟船,要走远路的人得依
托车马,要成就王霸大业的人得依托贤人。伊尹、吕尚、管仲、百里奚这些人,
就是帝王、霸主的船和车。不重用父兄和子孙,并不是疏远他们;任用厨师、渔
夫、屠户,甚至仇人、仆役、俘虏,并不是讨好他们;因为主持国家政权,走建
功立业的道路,不得不这样做。犹如手艺高超的建筑师建造宫室,测量宫室的大
小就知道选用什么样的木材,考察劳作量就知道需用工人的数量。所以吕尚受到
周文王的聘请,天下的人就知道殷商快要灭亡,而周将称王天下;管仲、百里奚
被齐桓公和秦穆公任用,天下的人就知道齐国、秦国一定会建立霸业了。这难道
只是船和车的作用吗?成就王霸大业固然有人,亡国破家也固然有人。夏桀能信
用干莘,商纣任用恶来,宋王用了唐鞅,齐国用了苏秦,秦始皇用了赵高,天下
的人都知道他们将会灭亡。用的不是贤人,却想建立功业,好比在夏至那一天想
要使夜晚变长;又如同对着天空射鱼,想要发出的箭必中;即使是虞舜、夏禹那
样的君王也办不到,更何况世俗的君主呢!
材料二:文王问太公道:“国君致力于推举贤人却没有收到实效,世间乱象愈演
愈烈,以致国家陷入危亡,原因是什么呢?”太公答道:“是由于推举贤人却不
加使用,这是有推举贤人的虚名却没有使用贤人的实效。”文王问道:“造成这
种偏失的原因在哪里?”太公答道:“造成这种偏失的原因在于国君喜欢使用一
般人所称赞的人,因而没有得到真正的贤人。”文王问道:“为什么呢?”太公
答道:“国君以一般人所称赞的为贤人,以一般人所批评的为不贤之人,这就导
致党羽多的会得到提拔,党羽少的会遭到黜退。如果真的这样,那么众多坏人就
会相互勾结,阻挡贤人的升迁,忠臣无罪却惨遭杀戮,奸臣凭借虚名捞取爵位。
所以导致世间乱象愈演愈烈,国家不免陷于危亡。”文王问道:“怎样才能推举
出贤人?”太公答道:“将帅与宰相分清职责,各自根据不同职位的用人标准去
推举人才,按照岗位标准去考察工作情况,选拔出人才,考核出能力,让官员的
能力与官位相符,官位与能力一致。能这样做就是掌握了推举贤人的方法。”
15. C(“体现出词人从被贬的忧愤情绪中解脱的心理感受”错)
16.①词人回望,看到夕阳映红天边,遥想远方自己离开的都城汴京。②“夕阳”
西下,苍凉落寞,表达词人被贬的伤感之情。③遥想“长安”,表达对君王的期
待之情,渴望再次得到朝廷重用。(6分,每点 2分)
【解析】15.“体现出词人从被贬的忧愤情绪中解脱的心理感受”错。天空清远,
白云悠然。“天淡云闲”四字看似淡语、闲语,但后句“何人此路得生还”,概
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在胸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
{#{QQABbYiAogCoABJAARgCUQV4CAKQkAAACAoOBBAAsAABwAFABAA=}#}
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因此,“天淡云闲”虽写出悠然
的景色,但并未写出词人从被贬的忧愤情绪中解脱的心理感受。
16.①结尾句意思是:词人回望,看到夕阳映红天边,遥想远方自己离开的都城
汴京。②“夕阳”西下,映红天边,那里应该是作者离开的京都,词人被贬,因
回首夕阳而念及家国,苍凉落寞,表达词人被贬的伤感之情。③遥想“长安”,
根据注释可知,此处代指宋都汴京,诗歌中向来有以都城代指朝廷、皇帝的手法,
故此处表达了对君王的期待之情,渴望再次得到朝廷重用。
17.(1)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8. A.但有些人的症状(不良反应)不会消失 B.二是保持规律作息
19. ①处如果因无时无刻不在想灾难的事情而出现了不良情绪,(将“无
时无刻”改为“无时无刻不”);⑧处,切忌昼夜颠倒(删除“切忌”或者删
除“禁止”);⑩处,要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做一些有趣又有意义的事
情。(将“充分”改为“充足”。)(每处错误修改正确得 2分)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 处,结合后文“反而会持续加
重,出现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障碍”可知,此处内容应与前
文“这些不良反应也会慢慢减轻和消失”形成内容上的转折,故此处应填“但有
些人的症状(不良反应)不会消失”。B处,结合后文“均衡饮食,适度锻炼。切
忌禁止昼夜颠倒,要按时起床、吃饭,要保证充分且规律的睡眠,做一些有趣又
有意义的事情”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要持规律作息;再结合前文“一是……”及
后文“三是……”可知,此处应填“二是……”,故此处应填“二是保持规律作
息”。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处,成语使用错误。“无时无刻”
常和“不”连用,应将“无时无刻”改为“无时无刻不”意思为:时时刻刻都;
⑧处,不合逻辑。应删除“切忌”或者删除“禁止”;⑩处,搭配不当。应将“充
分”改为“充足”。
20.①(修辞上)运用比喻修辞,把菌子外形比作银元,突出圆整的特点;
又把浅黄色的菌子比作鸡油,突出颜色上鲜嫩可爱。②(语言上)使用口语
“滴溜儿圆”,语言亲切活泼,强化了“银元”的比喻效果。(每点 2分)
21.同:两处叠用都包含了疑问和惊叹两种语气,情感强烈。异:第①处更侧重
于疑问,“也能吃”即“怎么能吃”,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第②处更
{#{QQABbYiAogCoABJAARgCUQV4CAKQkAAACAoOBBAAsAABwAFABAA=}#}
侧重于惊叹,突出了干巴菌经处理后令人惊叹的美味。(相同点要回答出两种语
气才得 2分,不同处要有侧重语气,还要有分析才得满分)
22.①中的“一般”意思是“通常、普通”。②中的“一般”意思是“一样、
同样”。(每点 1 分)
【解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修辞的角度看,“有一块银元那
样大,滴溜儿圆”“恰似鸡油一样”运用了比喻。把鸡油菌的大小比作“银元”,
突出了鸡油菌圆圆的外形特点;把鸡油菌的颜色比作“鸡油”,突出了其颜色浅
黄,鲜嫩可爱。从语言的角度看,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贴近生活,亲切
活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强化了“银元”的比喻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
象。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从“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
西这么好吃?!”可知,两处都叠用了疑问和惊叹两种语气,使情感表达更强烈,
可以引发读者的关注。分析“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可知,第①处是反问句加感叹句,更侧重于疑问,“这种东西也能吃?!”表达
的是“这种东西怎么能吃?!”,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表达了质疑和
嫌弃之情。分析“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可知,第②处
是疑问句加感叹句,更侧重于惊叹,突出了干巴菌经处理后令人惊叹的美味,表
达了惊叹和喜爱之情。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分析“一般情况”中的“一
般”,意思是“通常、普通、总体”,“一般情况”就是“通常情况”,强调共
性特征。分析“一般大小”中的“一般”,意思是“一样、同样”,“一般大小”
就是“一样大小”,强调相同,差不多。
23.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采用比喻的写法,由幽径及巨澜引
出人生。曲折迂回的幽径让人向往,潮起潮落的巨澜让人惊心动魄,跌宕困顿的
人生会更显惊世骇俗的豪壮。
从材料来看,人生才是写作的重点。每个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一生
平平淡淡,无波无澜,从出生到死亡,没有波澜,自然也平淡无奇。而有的人一
生波澜起伏,大起大落,但是正是在大起大落中,他的人生千回百转,有高峰有
低谷,有极致的幸福,也有悲哀与痛苦,直至生命的尽头,回首再看,这样的人
生可能更有韵味,回味无穷。比如,苏轼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三起三落”。苏轼
二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后便名震京师,步入仕途后逐步受到重用;苏轼反对变法,
因乌台诗案被贬去黄州;新法废除后,司马光成为宰相,苏东坡东山再起,升为
{#{QQABbYiAogCoABJAARgCUQV4CAKQkAAACAoOBBAAsAABwAFABAA=}#}
正三品官员;苏轼与司马光政见不合,请辞外放;苏东坡再回朝廷,职位频繁调
动;到宋哲宗亲政,苏东坡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儋州。大凡有所成就的人,往
往人生都是有波折的,很少有人是一帆风顺的,这样看来,人生有波折未必是坏
事,有波澜才会练就更好的水性,有挫折才会锤炼更强的能力。因此说,我们不
要惧怕人生中的挫折或困难,也许正是这些人生的波折,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让我们的人生更是回味无穷。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有波折的人生才更有味
道。文章可以安排成正反对比的结构形式:正面主要写因为有起伏,人生才更有
味道。可以从古今中外选择典型的例子,如杜甫、狄更斯、毛泽东、航天团队等。
反面可以写因为追求安逸,从而使人生了无趣味。可以选择一些拒绝挫折的例子,
如躺平者。最后,可以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参考立意:1.人生有波折才有味道。
不要惧怕人生的挫折。
3.跌宕起伏才是人生。
{#{QQABbYiAogCoABJAARgCUQV4CAKQkAAACAoOBBAAsAABwA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