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部编本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报负与使命”单元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第五单元可归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在阅读古今中外不同人物,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学习革命导师、志士仁人顺应历史潮流,勇担时代使命的精神,进而思考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具有的抱负与使命,并将思考用切于实际、有针对性的方式,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的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
单元共有两课,四篇课文。第一课是《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两篇演讲词。第二课是《谏逐客书》(李斯)和自读课文《与妻书》(林觉民)。四篇作品,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涉及演讲词、奏疏和书信等多种体裁,但都聚焦于“抱负与使命”的主题,要求学生理解不同时期青年人应承担的时代责任,引导学生思考当今时代的抱负与使命,学会写演讲词,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学情分析
在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和第六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对“青春价值”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并学习了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要和态度,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对于课文的相关背景了解较为匮乏,分析作者根据写作目的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尚需加强,以及有理有据、有针对性地运用自己个性化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还较为薄弱。
四.单元教学目标
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及学情的要求,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几个方向,确立了以下单元教学目标。
1.搜集整理各篇课文及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梳理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目,学习勇担时代使命的精神。
2.分析各篇课文的重点语句和段落,揣摩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以及作者在不同体裁、不同目的写作中运用的语言表达技巧。
3.结合课文及资料归纳写作演讲词的要点,能够面对不同对象、有针对性、有理有据地通过演讲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五.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一共设计为6个课时,分为“初读”---“分析”---“品读”---“写作”几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初读环节的学习目标:了解背景,分析写作目的(1课时)
分析环节的学习目标:梳理结构,探寻至深之理(2课时)
品读环节的学习目标:品味语句,赏析至情之言(1课时)
写作环节的学习目标:演讲有方,担当时代使命(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背景,分析写作目的
(一):导入环节
《无价》演讲词
“这一年的开始猝不及防
有人肩负使命,奔赴远方
有人坚守承诺,驻留家中
我们说了千百万次的“加油”
我们为不曾谋面的陌生人牵挂
我们看不见口罩背后的面孔
却相信眼里善意的光
我们从来没有如此期盼盛放的樱花
在春天终于到来的时候
我们相信
支撑无价……”
(二):课堂学习任务卡
任务一:了解背景,分析写作目的
活动卡一:分小组,课前搜集整理有关四篇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四位作者生平资料,课堂上小组派代表展示整理归纳的成果。
活动卡二:快速地阅读课文、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学习资源补充: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威廉 李卜克内西)、《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孙中山)、《与妻书》陈觉。
设计意图:
这项预习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收集资料并概括能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展示时分享资料来源更有利于学生拓宽收集资料的途径,帮助大家学会甄别有效信息和有价值的信息。写作原因、写作对象和作者观点的问题意在让学生能通过对社会背景的了解发现问题,锻炼学生归纳课文核心观点的能力。
学生对作者写作目的的分析则基于以上基础,体现了思维由低到高的层级变化,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身份的人,面对不同的社会现状,表现出的顺应历史潮流,勇担时代使命的伟大精神。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个人既是时代发展中微小的部分,也是创造时代的巨大力量。
第二课时:梳理结构,探寻至深之理
(一):导入环节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脍炙人口的文章,不仅要“言为心声”、“言之有物”,还应该“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二):课堂学习任务卡
活动卡一:细读文本,梳理课文结构,分别画出四篇课文的逻辑结构示意图。
活动卡二:这四篇文章都运用多种方法来说理或抒情,请简要概括说理方法并举例说明。
预设成果展现: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马克思的一篇即兴演讲,意在说明无产阶级必将解放,以激励战友。先以诗一般的语言提示“欧洲社会千硬外壳”下蕴蓄的革命力量,再通过分析工业和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巨大对抗,阐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最后做出无产阶级就是资本主义灭亡的“执行者”的预言。
说理方法:事实论证,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现代功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大量运用比喻论证和典故,如将革命比喻为“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比作“一片汪洋大海”,运用 “狡狯的精灵”“菲默法庭”“好人儿罗宾”等典故,让深刻的理论形象生动的展示在听众耳边,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和感召力。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说理方法: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讲词,第一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在表达方式上,有议论,有叙述,同时又以抒情贯穿着全文,这篇演讲词语言准确而感情含蓄深沉,多用类比和对比的手法,于严谨地议论中,抒发对友人马克思地深挚感情。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王的一篇奏议。站在秦王的角度,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想秦王所想,急秦国所急,说服秦王。作者运用多种论证方式,正反对比、铺陈排比、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等手法抓住秦王急于成就帝业的心理,以铿锵的语言、无可辩驳的事实、严密的推理层层剖析,得出“逐客亡国”的结论。
①开门见山,表明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语气谦和,平心静气切合日理万机的秦王的性格。
②事实论证:采用“穆公求士”“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得范睢”这些典型事例说明客卿对秦国有利,同时用事高度概括,行文整饬又富于变化,先写用客,再写用客结果,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事实论证能让秦王政感受强烈的家族荣耀,产生自豪感,从而产生贴近 《谏逐客书》的喜悦心情。又能使秦王政从对先辈业绩的研读中,体会客卿对秦国的忠心和作用,从而消除因“郑国事件”而造成的对客卿的心理成见。
③类比论证:用秦王对于异国所产宝物的喜爱来说明逐客之荒谬。采用归谬法对秦王构成了极强的逻辑诱导力和理论慑服力。文章所列举之物,秦王常用,对其好处已有亲身感受,易于由物及人去认识客卿的作用。
④道理论证: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启迪秦王认识怎样才能“成其大”“就其深”“明其德”;以山、河等物和三王五帝的事迹进行对比,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道理论证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有利于调节和引导秦王的接受心理。
⑤比喻论证: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有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用“太山不让土壤……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 “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业诸侯”“益仇”的愚蠢行为,既形象生动又具有说服力。这些比喻论证,形象生动,说理深刻,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与妻书》
作者在书信中将理性与情感、豪情与私情、英雄本色与儿女情长、大我与小我等复杂感情融入其中,在说理中融入浓浓的情谊。
记叙:叙述了夫妻间相知相爱的三件事,从窗外的梅花月影,到夫妻间生与死的表白。
抒情:抒情真切,“意映卿卿”“我至爱汝”“我爱汝至, 所以为汝体者唯恐未尽”,情真意切,流露出夫妻间深挚的美好爱情。
议论:针对“国难当头”发表议论。以记叙和抒情为基础发表议论。
同时作者通过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情感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而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四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之……能之乎?抑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重点指向教学目标二,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意图让学生掌握实用性文章的写作,应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读者、体裁、场合,有针对性地采用恰当地语言和方法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对于结构和写作方法的分析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设计上,关注课文结构和语言本身,力图让学生在梳理文章写作思路的基础上,发现作者面对不同对象,针对不同写作目的,有针对性地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技巧。
第三课时:品味语句,赏析至情之言(1课时)
(一):导入:
《文心雕龙》“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情”之一字深刻地显露在本单元的作品中,《与妻书》中有对妻子的爱恋之情、死别的悲伤之情,有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有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哀悼之情,《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有激昂奋斗的自信之情,《谏逐客书》中有劝谏君上的诚挚之情,这些情感穿透了百年的时光,读之,让人口齿噙香,回味不已。
(二):课堂学习任务卡
活动卡一:请你找出四篇文章中最打动你的句子或语段,勾画出来,填写《我最喜欢的至情之言》阅读卡,并与大家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
本单元语言的赏析从说理和抒情两个方面进行,单元选择的文章深刻地道理中也蕴含有真挚地感情,本环节意在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学习,找到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在对句子的赏析中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和作者勇于担负使命地精神。